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875阅读
  • 14回复

[转贴]大浪淘不尽的英雄:朱道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7
作者:程冠军
转自:http://www.zzzx.gov.cn/lanmu/wenshibl/lsrw/51.htm


30多年前,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命运的电影《大浪淘沙》在社会公映。此片的大意是,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不满黑暗现实,离家寻求出路,在途中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为兄弟。他们逃到济南后考入山东第一师范学校,后辗转到了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在经历了“马日事变”,大革命失败后,四人由于出身和志向不同走向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勒恭绶、顾达明走向了革命,跟随毛委员上了井岗山;杨如宽理想破灭,脱离革命逃回山东老家;余宏奎则判变了革命,被靳恭绶、顾达明击毙。影片在社会公映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激励了一代青年。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原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政委朱道南所撰写的革命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所改编,剧中的主人公之一顾达明的原型就是朱道南本人。

(一)

朱道南,原名朱本邵,1902年8月31日生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乡北于村。父亲朱玉煊是当地有名的乡村塾师。朱道南4岁丧父、同父异母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亲母只生了他和一个姐姐。

朱玉煊去世后,朱道南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朱道南在舅父和小学教师张捷三等人的帮助下,读完了小学。在上小学时,朱道南阅读了不少旧小说如《响马传》、《七侠五义》、《水浒》等,他十分同情穷苦人民,憎恨贪官污吏、更钦佩那些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们。1922年,即将结束小学学业的朱道南,由于刚直不阿,善打抱不平,得罪了大地主的儿子黄僖棠,为了躲避报复,他与要好同学谢拙民、杨荣林连夜逃离家乡,在路上他们又遇到了为躲避仇人而出逃的地主的儿子孙之斌,于是四个人一起去了济南。在济南,四个人一起考入济南师范讲习所,1924年又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

在省立第一师范,朱道南开始接触进步学生和进步思潮,这为他日后走向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当时的省立一中,已有不少学生加入了共青团,田慕翰就是其中的一个。在省立第一师范,朱道南等很快便与田慕翰走在了一起,并在田慕翰的影响下经常参加共青团活动。在共青团的活动中,朱道南、谢拙民、杨荣林又结识了曲阜青年公今寿,再加上一同跟来济南的地主的儿子孙之斌。这五个人便是后来《大浪淘沙》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原形。

1926年冬,济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遭了反动军阀张宗昌的震压。为了投奔革命,朱道南等人由青岛转道上海再去武汉。到达武汉后,朱道南等先后考取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2月又考入湖南长沙黄埔第三分校。1927年3月,朱道南在三分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5月21日,国民革命军等三十五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即马日事变),朱道南和杨荣林、谢拙民等十几名进步同学,与反动军队展开了战斗,由于敌众我寡,朱道南等失败脱险,最后撤回武汉。返回武汉后,朱道南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负责人恽代英同志汇报了“马日事变”的详细情况,并经恽代英批准返回中央军事学校。1927年7月,武汉中央军校的学生被编入由叶剑英同志任总参谋长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同年11月,朱道南等在叶剑英的率领下到达广州,队伍已发展到3000多人。这时,粤桂战争暴发,张发奎盘踞在广州的粤军主力到肇庆和梧州一带作战,广州市内兵力空虚。基于此,中共中央决定趁机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接到命令后,经过秘密部署,12月11日凌晨,共产党人张太雷、叶挺、周文雍、叶剑英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以及工人赤卫队等联合举行武装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广州起义。

在广州起义中,朱道南和战友们积极勇敢地参加战斗。起义先是取得了胜利,但三天后,由于遭到国民党粤系军阀张发奎部的疯狂反扑,张太雷和许多指战员英勇牺牲,广州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广州起义的情形,朱道南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地上到处都是死尸,其中有敌人、有贫民和工人,也有我们的同志……离十字街口15米左右,有一些用木板砖头等堆起来的简单工事,工事里躺着教导团一些女同学的尸体。有几个是被手榴弹炸死的,有的是和敌人拼刺刀拼死的;也有的是被敌人糟蹋后用刺刀戳死的。我们在一个弄口,突然看到了小妮儿刘辉(与朱道南一道由济南来广州的同学)的尸体。她的身上有十几处伤口,在小手指上套着一个带线的小铜环,在她的四周躺着五六个已死的敌人。显然,她是在要被敌人俘虏时,拉响了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死了,刘辉死了!我颤动的双手,在上衣袋里掏了半天,摸出她交给我(寄给她妈妈)的信:“当革命开出鲜艳的花朵后,你们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小辉儿也用鲜血灌溉了这株鲜花’”。……

广州起义失败后,朱道南与幸存的同学追赶部队,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朱道南任该师第十团排长。红四师成为当时活跃在海陆丰地区重要红色力量,维护和促进了海陆丰地区苏维埃政权的存在和发展。1928年初,国民党出动两个军的兵力“围剿”海陆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四师奋勇拼杀,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最后部队被打散,只好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朱道南所在的连队116人只剩下他一个,他弹尽粮绝,又身患疟疾,最后被搜山的敌军冲散,在山林里过了半年多的野人般生活。1928年秋,朱道南被民团抓住,关进监狱。由于没有暴露身份,最后竟被意外释放。1932年夏天,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贫病交加的朱道南回到了家乡──山东峄县。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5-17
(二)

朱道南回来了。这在峄县可是个大新闻,因为峄县一带的社会名流对朱道南这样一个人物早就耳熟能详。带头闹学潮的是他,上黄埔军校的是他,参加广州起义的也是他。上述三点就足以使朱道南成为了鲁南地区的“传奇式”人物。

回到峄县后,朱道南先是利用自己的名声和优势在齐村执教,当了一名乡村教师。1932年秋,朱道南调到了峄县教育局担任教育委员。在峄县教育局期间,朱道南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发展有生力量,为革命暴动作了先期的准备工作。1937年,朱道南利用自己发展的力量组织成立了“抗日联庄会”,建起枣庄地区第一支人民武装。

这时,由于受“梁漱溟乡建派”影响,韩复榘在邹平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其影响下,峄县的六个乡都办起了为韩复榘的反动政府服务的“乡农学校”。当时,朱道南家乡附近的峄县邹坞镇也成立了“乡农学校”,这个“乡农学校”的校长王效卿,经常祸害百姓,无恶不作。当地百姓都恨之入骨。因此,朱道南十分气愤,决定为民除害。这时恰逢邹平“乡建派”实验失败,各地乡农学校也即将“寿终正寝”,加上“七·七事变”后,时局突变。朱道南审时度势,决定效仿“广州起义”,选择在邹坞的乡农学校举行一次小型暴动。

1937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由朱道南亲自组织策划的“邹坞暴动”打响了。邹坞镇是“临枣”铁路的一个车站,在暴动中,“抗日联庄会”成员一鼓作气端了“乡农学校”的窝,校长王效卿被打死,这等于在国民党的心窝上捅了一刀。邹坞暴动打响了枣庄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第一枪。为当地受压迫的群众除了害,全县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在邹坞暴动的影响下,紧接着西集也发生了暴动,并且全县剩下的“乡农学校”也纷纷相继解散。

邹坞暴动之后,朱道南开始利用“联庄会”组建地方革命武装,并积极同党组织取得联系。

1937年冬,日寇长驱南下,渡过黄河,由于韩复榘弃城而逃,日军顺利占领济南。次年春天便进犯滕县。为保存有生力量,朱道南带领部队转战山区,边打游击,边扩充队伍。

台儿庄大战前夕,为指导鲁南地区武装抗日斗争,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指派张光中,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在薛城区的邹坞火车站北侧的墓山村举行了会师,把多支队伍整编为“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朱道南为第三大队负责人。

第三大队成立后,历时半月的台儿庄大战也结束了。这时鬼子开始收拾残余部队向西逃窜。为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1938年4月6日,朱道南带领部队在薛城区的甘霖一带伏击了逃窜的日军,初战告捷,旗开得胜,军威大振。用朱道南自己的话说,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在鲁南是“第一个建军”,“第一个打鬼子”。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朱道南带领部队在鲁南一带开展了打土顽斗争。先后消灭了土顽马卫民,打击了滕县反动地主申宪武等封建地主武装。1938年秋,根据形势需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转入抱犊崮山区活动。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5-17
(三)

1939年9月,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根据中央指示来到抱犊崮山区,将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改编成一一五师苏鲁支队。朱道南调任峄县民众抗日总动委会主任。这时,山外抗日联合委员会的几支部队和另外几支地方武装也纷纷要求参加八路军。为了解情况,罗荣桓指派朱道南出山考察。接到指示后,朱道南几次出山了解情况,经过考察,朱道南认为将这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的时机已经成熟。罗荣桓听取了朱道南的汇报后,作出指示,由朱道南出山,把鲁南地区顷向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整编为八路军,以加强对敌斗争,巩固峄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元旦,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正式成立。朱道南被委任运河支队政委,孙伯龙为支队长。运河支队下设两个大队;活跃在运河北岸的邵剑秋部为第一大队,活跃在运河南岸的胡大勋和孙斌全部为第二大队。

运河支队的正式成立,鼓舞了峄县地区的军民士气。当时百姓无不奔走相告:“这下可好了,有了真正的抗日八路军这回要给鬼子汉奸──这些龟孙子一点颜色看看了。”由于有了八路军的正确领导,再加上老百姓的拥护支持,运河支队成立不到几个月就一连打了几个胜仗,队伍也由原来的四、五百人,扩大到1500余人。运河支队成立不久,在罗荣桓同志的指导下又成立了峄县抗日民主政权,朱道南接任第二任县长。

运河支队壮大后,对鲁南地区的日寇给予了沉重打击。他们反封锁、反蚕食、反扫荡,采取游击战、麻雀战、闪电战等多种战术,先后毙伤日军近千人,伪军4000余人,被罗荣桓同志称之为“敢在鬼子的头上跳舞”的一支队伍。

运河支队活跃在鲁南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新四军去延安的华中大通道。这条通道,曾先后护送多名新四军干部去延安。1943年12月,运河支队接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护送新四军军长陈毅同志通过鲁南去延安。1943年12月的一天,陈毅军长身着长袍大褂,带领三名随同人员由淮海出发,越过陇海线到达运河支队活动区,稍作停留后,在运河支队的护送下,于夜间越过运河封锁线,穿过津浦铁路到达微山湖。在微山湖,陈毅同志由感而发写下了“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的光辉诗篇。后来,陈毅同志在评价运河支队时说:“运河支队可以写成一部大书。”

1947年3月,鲁南战役后,朱道南被任命为鲁南行署渤海留守处主任,妥善解决了由鲁南撤到渤海区的万余人的生活问题。

1948年6月,朱道南任鲁中南行政公署秘书长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公署撤销,朱道南调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任省府办公厅行政处长、省干校党委书记、省府办公厅副厅长等职。1950年9月,朱道南调往上海,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党组书记、党委书记兼副局长等职。1984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按上海市副市长级待遇”离休。

朱道南自青年时期投身革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战争年代,他历经革命的低潮和高潮,在枪林弹雨中不畏牺牲,勇往直前,始终矢志不移,忠诚于党的解放事业。解放以后,他不计个人得失,不居功自傲,继续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并且笔耕不辍,撰写了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革命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等作品,《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一书被改编成电影《大浪淘沙》后,受到了周恩来、叶剑英、陈毅、贺龙、徐向前、陶铸等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关注。

1985年3月1日下午3时25分。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的朱道南因患膀胱癌与世长辞,享年83岁。朱道南逝世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时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曾庆红同志是治丧委员会的成员,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吴邦国同志也参加了追悼会。朱道南的家乡──枣庄市市委、市政府委派时任枣庄市副市长的汪纪戎(现全国妇联副主席)、原枣庄市政协主席高继信等代表专程到上海悼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广州起义枪声成为遥远的历史,当运河两岸的战火被绿树红墙所取代,千年不息的运河涛声仍在传颂着运河支队的英勇故事,大运河两岸的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鲁南大地的山山水水间,有一位大浪淘不尽的英雄,他就是大运河的儿子──朱道南。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5-17
电影《大浪淘沙》在“文革”中的遭遇
作者:刘澍  

出自:《中国电影幕后故事》(刘澍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
转自:http://www.news365.com.cn/wxpd/ds/sz/t20050803_599795.htm
  

  裴多菲的诗被改成革命的豪言壮语

  很多观众看到《大浪淘沙》,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治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之后。殊不知,这部影片的拍摄完成时间,却比上映时间要早出12年。

  影片《大浪淘沙》是上海市房管局局长朱道南和他的秘书于炳坤,根据他们联合创作的革命斗争题材小说《大革命洪流》,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的。

  导演伊琳是1938年从演出街头话剧走上革命道路的老八路,曾执导过《留下他打老蒋》《刘巧儿》等新中国早期著名影片。1960年,因拍摄《慧眼丹心》而被斥为“小资产阶级情调”。一搁几年,伊琳无片可拍,直到1963年王兰西部长提出“一切面向生产的观点,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力提倡钻研业务,力求精通业务,成为内行”、“要培养出一批为人民服务并且为工农群众所承认的艺术家和技术人才”等指导精神,苦恼的伊琳才重又看到了一线生机。当年,王兰西部长和杜埃副部长亲自来到广州二沙头,召开珠影厂的领导和主要创作人员的“神仙会”,明确说明:“珠影目前形势好,成绩大,内外都有起色,要继续鼓劲。”鼓励编导提出自己的设想计划,伊琳深受鼓舞,《大浪淘沙》由此孕育。

  影片于1963年中旬开拍,1966年五月“文革”运动前夕结束,前后历时三年多时间。但在影片拍摄中,所遭受到的各方面干扰,却是用文字难以形容的。

  先是因为与苏联关系恶化后电影胶片短缺,摄制组只好暂时解散。接着,因要远赴十几个外景地,周期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到政治风潮的严重影响,多处已经拍成的样片,被勒令修改、重拍甚至剪掉。其中有许多场戏,演员本已发挥得很理想,但是,却难以抗拒政治压力的无情冲击而被迫修改,譬如剧中人赵锦章在被暗杀临死时,对着靳、顾俩人所说的那一大段冗长的台词,明显是为了当时政治运动的需要加上去的,给人以非常生硬之感;而另一场戏为了表现老四杨如宽对自己的恋人刘芬,充满憧憬和单纯的幻想,朗诵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那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却被指责为“小资情调”,在完成后,硬是通过对嘴形,改补上另外一句直露的、充满革命意味的话:“若我战死在沙场,切莫为我而悲伤,今朝慨歌洒鲜血,他日红花遍地香”。该片还在开头处煞费苦心地硬加上一段毛泽东的话,也就是“文革”开始后流行一时的“毛主席语录”:“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看是否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这样反复地折腾,创下了当时拍摄影片中周期最长、修改次数最多、审查次数最多的多个之最。

  因主人公名字而被定调为“十大毒草”影片之一

  1964年,影片部分完成片送领导机关审查,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在首先肯定影片的同时,特别指出其中一些情节不合理、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要求把影片改好。根据他的指示,这部影片的部分样片又分别送给了周恩来、董必武、罗瑞卿等领导同志以及一些在大革命时期参加工作的老同志,恳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陶铸为此两次亲临珠影厂,与影片的编导、演员和主创人员一起进行细致的讨论,影片的修改方案经厂党委通过后,再次报请陶铸。1965年,陶铸专程邀请陈毅、张际春、胡耀邦、王震等领导同志来到珠影厂观看影片,赢得大家的一致赞同。1966年初,影片根据陶铸的具体意见全部拍摄和修改完成。陶铸又专门邀请陈毅、贺龙、叶剑英、徐向前等领导同志来到珠影厂观看,并请他们几位审查,发表意见。这几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看完之后,面含微笑地走出放映间,在技术楼前下台阶的时候,陶铸笑着问大家:“你们看,这部片子还可以吧?”陈毅同志当时就举起双手豪爽地说:“我举双手赞成!”随后,陶铸又和陈毅继续对这部影片交换意见,认为有个别镜头在细节处理上还不够完善,并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供导演参考。

  可是随着“文革”运动陶铸被打倒,影片的“幕后操纵黑手”被揪出,一部普通的电影,由此上纲上线,快速升级,陡然成为政治运动中的大案要案,甚至还有人别有用心、挖空心思地把剧中人“金公寿”的名字,非要说成是陶铸的隐喻,因为在此前的剧本创作当中,作者曾把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做“公金寿”,电影界前辈夏衍看了剧本之后,善意地提出意见说:中国的百家姓里没有姓“公”的,再说在南方,“老公”是女方对自己丈夫的爱称,作为剧中的女性叫起来自然是极不合适,即便是男性这样叫,听起来也很不顺耳,何不干脆把前后两个字给颠倒一下。作者欣然采纳了夏衍的意见,于是,“公金寿”就变成了“金公寿”,后又改为“靳恭授”三个字。但想不到这个毫无政治色彩的剧中人的名字,却在此时意外地惹出了麻烦。当权者围绕此名大做文章,离奇地编造出“靳”即“金”,“恭”即“公”,“授”与“寿”如出一辙,“寿”和“公”字放在一起即为“铸”意,再把这两个字一颠倒,即是“铸公”也,所以,男主角的原型就是暗指“陶铸”。这一荒唐、可笑的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却在“文革”中演变成一场人世间的浩劫。《大浪淘沙》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准公开放映。

  影片的摄影之一是资深摄影师姚士泉,他的黑白对比用光摄影堪称一绝,但在“文革”风暴中被打成“三四十年代的黑线人物”,还要清查他的所谓历史问题,姚士泉终因忍受不了人身污辱,在厂外的甘蔗地里割腕自杀。

  导演伊琳被说成是陶铸暗授机宜的内线人物,惨遭批斗。“文革”开始后,被赶到了英德劳改茶场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厂里。

  一部《大浪淘沙》,反映了一段中国电影在残酷年代中的曲折历史。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5-17

电影《大浪淘沙》海报

电影《大浪淘沙》剧照。
转自:http://news.gztv.com/commend/node_614/node_615/2006/05/09/114720122160164.shtml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5-17
一直觉得“靳恭授”这个名字怪怪的,原来是从曲阜青年“公今寿”到“公金寿”,“公金寿”又变成“金公寿”,最后改为“靳恭授”的。谢谢岁寒转贴。
~~追~~
离线fy_zpb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8-21
1978年,我在南通到安庆的轮船上,看到并一口气读完了《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很让我激动。今天看了上面的贴子,我对作者不平凡的一生又多了几分了解。谢谢诸位!
离线二月鹰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8-21
这个片子是于洋主演的吧,给我印象非常深,但好多年没看过了,感谢岁寒把它拿出来讨论,并介绍这么多背景知识!
朱道南逝世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时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曾庆红同志是治丧委员会的成员,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吴邦国同志也参加了追悼会。朱道南的家乡──枣庄市市委、市政府委派时任枣庄市副市长的汪纪戎(现全国妇联副主席)、原枣庄市政协主席高继信等代表专程到上海悼念。
这里提到的汪纪戎,现在她是全国政协常委,好象兼着全国妇联副主席,原来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最近正在我们这面检查工作呢,老太太很精神,很随和哦!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8-21
主演于洋、王蓓。唉,我不喜欢于洋,可他演的角色总得赢得美女的芳心,除了这个《大浪淘沙》,还有《青春之歌》中的江华、《英雄虎胆》中的曾泰,郁闷 。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二月鹰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8-21
《英雄虎胆》中曾泰感觉一般,但《大浪淘沙》里的勒恭绶给俺印象太深了,觉得演出了国产电影男角色中不多见的悍勇气概!并且觉得这个片子很有历史感!
我同事刚才还和我讨论,人家认为电影要有独立精神,否则就不叫电影,像一些革命经典就是宣传片。但我觉得《大浪淘沙》有种独立精神的,就是一种英雄主义气概!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8-21
引用第9楼二月鹰2006-08-21 22:15发表的“”:
人家认为电影要有独立精神,否则就不叫电影,像一些革命经典就是宣传片。但我觉得《大浪淘沙》有种独立精神的,就是一种英雄主义气概! [表情]


宣传片?现在找谁能拍出个像样的革命宣传片来?最起码,近期的电影,真正能刻划人物的已经非常罕见了。
~~追~~
离线zy0424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8-29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04-05
引用第9楼二月鹰2006-08-21 22:15发表的“”:
《英雄虎胆》中曾泰感觉一般,但《大浪淘沙》里的勒恭绶给俺印象太深了,觉得演出了国产电影男角色中不多见的悍勇气概!并且觉得这个片子很有历史感!
我同事刚才还和我讨论,人家认为电影要有独立精神,否则就不叫电影,像一些革命经典就是宣传片。但我觉得《大浪淘沙》有种独立精神的,就是一种英雄主义气概! [表情]

因为看到夜海论坛在讨论《大浪淘沙》,所以又把这个古老的帖子翻出来。二月鹰说得很对,没有独立精神的所谓主旋律影片,就是政治宣传片啊。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04-09
引用第9楼二月鹰2006-08-21 22:15发表的“”:
《英雄虎胆》中曾泰感觉一般,但《大浪淘沙》里的勒恭绶给俺印象太深了,觉得演出了国产电影男角色中不多见的悍勇气概!并且觉得这个片子很有历史感!
我同事刚才还和我讨论,人家认为电影要有独立精神,否则就不叫电影,像一些革命经典就是宣传片。但我觉得《大浪淘沙》有种独立精神的,就是一种英雄主义气概! [表情]



弱弱得说一声,俺觉得曾泰还是蛮帅的么,《英雄虎胆》里面还有个侦察兵比于洋更帅的(记得殿下告诉过我叫张勇手),啧啧,某铿HCing~

那天晚上(好像是前年八一央视的重播),在看《英》之前还看了京剧《杜鹃山》和《智取威虎山》的片断,当时觉得《英》比那两个好看多了呢。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二月鹰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04-13
呵呵,这个极有可能,我第一次看《英雄虎胆》,根本就没认出于洋来,感觉就弱了点。帅不帅也许是性别视角的问题吧,我还真没觉得曾泰那个扮相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