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470阅读
  • 23回复

季羡林先生于北京301医院逝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雨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7-11
— 本帖被 岁寒 从 漫谈艺文 移动到本区(2009-07-12) —
哀告:2009年7月11日9时,季羡林先生于北京301医院逝世

今天,按照原计划,我原本应该在“百家讲坛”开始录制“弟子规”,而且,我实现就知道,今天还有来自于北川中学的10位同学和老师前来录制现场,所以,我一早就赶到了录制棚,准备录象。

但是,一早传来噩耗,恩师季羡林先生于今晨突然逝世。我实在没有办法录制,只能向听众,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北川同学表示歉意。换上“百家讲坛”为我赶买的黑色服装,赶往301医院附近,和季羡林先生的独子季承先生,以及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见面。全国乃至海外媒体都对季羡林先生的突然逝世表示哀悼,我以我个人的名义,并受委托代表季承先生以及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向大家表示由衷的谢意。

这个消息实在太突然,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前天,我们还和中央电视台的王利芬老师商量拍摄四集祝贺先生百岁华诞的片子,还和有关部门以及季老的家乡落实另外一部记录片的开机仪式,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分工,以非常欢快和振奋的心情,投入到这些工作中。可是,今天,这一切,所有的这一切只能是纪念和哀悼了。

最近几个月来,季承先生一直照顾陪伴季羡林先生,老人家的心情非常愉快,胃口很好仍然酷爱吃胡萝卜羊肉饺子;精神也很好,前不久接受王小丫的采访,还思路极其清晰、逻辑极其严密地对着镜头,连续说了半个多小时。他自己多次说,这半年来,他非常愉快。

就在昨日7月10下午,季羡林先生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为孔子卫视觉题写了“弘扬国学,世界和谐”,为汶川广济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季承先生在16点到16点30分还为老人按摩了手臂。老人精神依然很好,谈笑风生。

昨晚,我和季承先生以及老人身边工作人员见面,听到这个消息,还非常高兴。

岂料,今天一早起来,老人觉得眼皮无力,感觉不好。季承先生于8点左右赶到医院,301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力的抢救。但是,老人毕竟已经年近百岁,一个小时后,今晨9点,不幸逝世。

令我们感动的是,北京大学闵维方书记和周其凤校长和其他北大领导很快赶到医院,商讨了治丧事宜。11点,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尊敬的刘延东同志也赶到医院;12点,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尊敬的温家宝同志也从会场赶到医院。令在场所有的人都无比感动的是,温总理满含真情地讲:“我准备在8月6日为您祝贺生日,还准备和几个问题准备和您讨论啊。”我们对党和国家对季羡林先生的尊敬和关心,深受感动,并深表感谢。对301医院的医护人员表示由衷的谢意。

季羡林先生漫长人生的最后一段,以我们无法接受的突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知道,老人家是愉快而满足的。

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他近来正在酝酿提出“大国学”的概念。老人家认为,我们应该用这个概念。“大国学”包括全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比如,特别是藏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大国学”还应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的文化成果。

近来,季羡林先生还高度关注民间办学,他授权一家著名的民办大学筹备了“大国学研究院”,并且建议民办大学也要办人文通识教育中心。原本决定在8月份揭牌,正式成立。

我们沉浸在毫无准备的哀痛之中,只能先向关心季老的人表示最由衷的感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7057b0100dmkx.html?tj=1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7-11
转一篇博客文,纪念这位国学大师。
离线jiachenjia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7-12
不仅是大师,而且是国宝!

他曾自评:“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离线jiachenjia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7-12
那你真很幸运,能和学术泰斗有数面之缘。

个人觉得这两位学术巨擘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现在或许还不能为将来(尤其是未来)作定论,历史毕竟还是在发展和传承,而非静态的。

洛甫老是一代马列理论大师,英俄两语具精,可惜去世的早!
离线jiachenjia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7-12
又及,说起季老,一定要提另一位大师 -  陈寅恪老先生。两位都是少有精通梵文和巴利文的宗师,而且都学贯中西,文通今古;又都曾赴德国留学。好像国史学者岑仲勉(好像是广州中山大学的,曾著隋唐史)和陈寅洛有交往。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7-12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季羡林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7-12
一个精通12种语言的学者,一个精通多种学术领域的超人,万分惊讶!一个人的一生能积累学习这么多的知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博学的大师,安息!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7-12
昨天听到新闻说季老精通12种语言,我也是万分惊讶。懂12种语言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精通就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了。不要说外语,就是自己的母语,又有几个人是“精通”的呢?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7-12
这个,很多外语是相通的,所以会有那么多。话说最近某校某系引进了一位懂三十多国外语的牛人,文凭和季老一样,是德国拿的,货真价实的。所以这好像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对于某个领域的人来说也许就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了。
跑题责任在我。
哀悼季老,并且哀悼任继愈老,顺便哀悼中国学术。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7-12
在学术日趋工具化的今天,季任两位大师的离去,更成为中国学术界巨大的伤痛 ……哀悼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7-12
汗,懂,精通,这两者之间差别巨大。

哀悼一下任老和季老,北大5个小时之内失去两位重量级教授。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jiachenjia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7-12
要悼念

  
离线老时光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7-13
虽然季老的专业领域我一窍不通

但我对学术界的牛人也遥远的敬仰着

哀悼先生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7-13
悼念季老、任老,学术界痛失双星。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7-14
给MD的大作提个小意见:最后一句的“阁”是入声字,与上一句的“何”不押韵,也就是说最后两句都不押韵,虽说古风在形式上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连续两句不押韵的似乎少见。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冬青1218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7-14
季老仙逝我当天获悉的,是我们比较文学的重大损失。几年来我曾数次到季老的隔壁访问我们会长,可惜没有机会拜访季老,以后竟无缘相见了。人生的遗憾!
季老对印度文学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对土火罗文的研究,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特别是他治学的严谨,给我们树立了学者的榜样。我尤其喜欢季老的散文,我以前从不知道散文能那么优雅而朴素,比诗更美的。
离线jiachenjia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7-14
对你们的人生经历很羡慕!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7-18

唉,那天在网上看到新闻说季老过世的消息很吃惊,赶紧跟岁岁说了,岁岁说他98也算喜丧了,可我不知怎么回事,心里面愣是觉得他应该是要过百岁的,汗。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7-18
引用第21楼marienbad于2009-07-18 15:17发表的  :
诗人同志别汗了,先帮我炼炼句吧。 [表情]


首先,请允许我再汗一下,前辈您说的是我吗?咳咳,我不是“诗人”,我是“诗歌爱好者”……

另外,非常不好意思,今天下午我们家一起出去吃晚饭(庆祝我外甥女拿到游泳证书,汗,这年头游泳也借了素质教育的名头挤进了升学考试的范围),急着出门也没仔细看帖子。
遵命回复,大作稍后拜读。迟到了见谅哈~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7-18
引用第15楼marienbad于2009-07-14 07:56发表的  :
七月流火亦流星,三老俱殒举世惊。
得享遐寿憾虽减,天人永隔总伤情。
三老昔年皆聆诲,言语谆谆在心间。
才拙虽未成大器,私淑贤者愧腆颜。
哲人其萎艺海涸,后死诸君奈若何?
.......


挑几个技术上的小刺:
1、三老俱殒举世惊——两个Ju音的字离的太近了有点拗口。
2、得享遐寿憾虽减——“遐寿”一词书卷气重,放在全句中比较扎眼。或许可以用“遐龄”?
首句的“流火”虽然同样是用典,但因为比它常见的多,也就要好些。(但在意思方面可能就有些不够准确了,一来《诗经》中这句原来说的是天气渐凉的夏历七月,而非将入酷暑的阳历七月;二来“流火”的“火”本就是星名,“流火”即“流星”,所以也说不上“亦”了)。
3、才拙虽未成大器——“虽”字无当,且与上文“得享遐寿憾虽减”句相犯,似乎没有必要。(下句“私淑贤者愧腆颜”同样的问题,“私淑”与“腆颜”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关系,“愧”字亦下的无当)。

另,三老昔年皆聆诲——是不是太平铺直叙了?

放肆直言了,MD前辈海涵。鞠躬~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