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905阅读
  • 0回复

马薇和霍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音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0-07-20

我是老电影的信徒。我所指的“老电影”,是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拍摄的那些国产电影。我尤其偏好内中布局精致,场景设计出彩,情节流畅,摄影剪辑干净,风土人情营造得朴实、细腻,整体氛围有如水墨画的片子。譬如《舞台姐妹》《早春二月》《羊城暗哨》,当然还有《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由夏衍编剧,水华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可谓极盛之作。它通过江南水乡一个小铺子的倒闭,描绘九一八前后中国农村和小城镇的悲惨境地。其中扮演林老板女儿林明秀的马薇,是个新人,可在明秀因穿了日本布旗袍被同学鄙视,气得回家撒娇哭诉,露出小家碧玉之态;林老板破产带明秀远遁上海,临行前林太太做主将她许配给最贴心的大伙计,她眼神迷惘而惆怅地跪下叩头几场戏里,都演得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与谢添、于蓝等老戏骨同台竞技,竟不逊色。
马薇面貌清丽婉约,很像江南姑娘,口音却是清脆的北京话。这样一个容貌、气质在那时代均出类拔萃的女演员,后来却未在银幕上露过面,淡出了观众的视线。
然而在满族作家亢彩屏所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兰草》里,马薇居然又出现了。对于关心她后来去向的观众,在意外的欣喜之余,读后必定又会生出许多新的感慨。
《马兰草》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关于这本书的主旨,可引用书中的一句话:“马兰草度过严冬,看看像死了,可根仍然活着,到了春天还要发芽,抽叶,开出绚丽的花朵。”《马兰草》开头的时间是上世纪60年代初,即《林家铺子》公映后不久。在边塞刚刚兴建的宁夏大学,从京、沪等地毕业的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壮志凌云,“决心在这一穷二白、崭新的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把自己的青春献给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刚来时,他们住帐篷,睡通铺,每人每天十二两树叶和野菜调和的稀饭,全不在乎。以后大楼盖起来了,学生招进来了,又夜以继日地编写讲义,背诵讲稿,上堂授课。
来自北京的女主人公、政史系教师何丹,原型就是亢彩屏。她的隔壁住着三个单身汉,都不受重用,在没有安排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读古籍书。可是,不被人理解,挨过不少批评,说这叫做“自留地”,走白专道路,搞囤积居奇,知识私有。其中那个来自越中山水秀丽绝伦之地的柳彤,原型就是亢彩屏的丈夫汤宜庄。“这个人的风采且不去谈,就是那份谦和、沉稳和有时偶而流露出的机敏,都使她联想到玲珑的太湖石:朴素、沉默、剔透,而有份量。她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走上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把自己美好的年华断送掉了”。柳彤则对她说:“像我这样的人,得到的只配是训斥和冷淡,这个我早习惯了。你这番热心,我倒是很不习惯的。”然而,就是这样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翻腾着一种酸、甜、苦、涩混合在一起的爱,在无尽的感情的波涛里起伏上下……”这份爱情,最终使她的健康被戕害了。
      著名作家苏叔阳是亢彩屏大学时的同学,一九七八年,早已把亢彩屏忘记的苏叔阳突然收到她的来信,才知道了这些年她幸与不幸的生活。她寄给苏叔阳厚厚的一叠手稿,这就是《马兰草》,在医院的病历表格纸的反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字。苏叔阳为此书作序并四处奔走,终于使之付梓与读者见面。
小说里的其他大学教师也多在刻苦钻研。一位叫朱墨林的毕业于北师大的教员在吃饭时说:“我写讲稿缺乏资料,我不找,谁送上门来?昨天我跑了市图书馆、文化局、文工团、清真寺……”他的话被老许打断了。许文奇做了个鬼脸说:“到文工团找金薇去了……”老许话还没完,见朱儿不知是吃饭吃的还是臊的脸涨得通红,嚷嚷着:“许大马棒不准你冤枉好人!金薇在北京学什么‘梁祝’,你扯什么淡。人家文工团是总政、空政、铁道兵、实验歌剧院抽人共同编制而成的,带来的图书比咱们大学还多。”
从这段话里,既可看出在当年极菲薄的物质条件下一代知识分子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还有塞北独特的学术研究环境——搞历史研究还要去清真寺。而且据朱墨林说,那里除了《可兰经》,还有一本两百年历史的《文心雕龙》。
这里还提到了宁夏文工团,提到文工团庞大辉煌的建制,这正是那个年代全国上下大力支援边疆的具体体现。那些富于热情和理想的文艺青年,放弃了大城市的舒适生活,来到这亘古荒原上扎根、抽叶、开花,他们和宁夏大学的青年教师一样,也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寂寂无名的“马兰草”,值得大书特书。
朱墨林提到的在北京学习“梁祝”的文工团女演员金薇,就是刚刚在《林家铺子》里因扮演林明秀而红遍大江南北的马薇。金、马都是少数民族常用姓氏,而宁夏又是回族自治区,所以马薇应是回族人。从影片中她纯熟的北京口音分析,她还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果我们结合时代背景作一些推测,那么她并不因主演了一部重要电影而居功自傲,甚至可能是主动离开自小生长的古都,来到祖籍之地,支援边疆建设的。
这个推测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得到完全证实:60年代初的银川,有一个规模很大的自由贸易市场。在这里,来赶集的何丹巧遇一位老友,“是位面貌十分俊美、装束雅致的少女。从那不露痕迹的用心修饰过的眉毛,编成一根松细大辫的特殊发式,一眼即可看出,这是歌舞团的演员。何丹也‘哎呀’了一声,便对三个男同志说:‘我碰到稀客了!来,介绍一下,歌舞团的金薇同志。’金薇不等何丹话音落地,把胸前的一根辫子往背后一甩,拉住何丹的手紧紧不放地说:‘你才是稀罕人物呢!我回来半年了,也没见到你。’何丹笑说:‘咱们的交情再好,也比不上你和大提琴手王培尧的交情。’金薇娇声叫了起来:‘哎呀!该死该死!’就用她那雪白的小拳头去敲何丹的背。何丹敛笑,郑重地对他们三位说:‘小金和我二年前在北京‘省驻京办事处’相识。她学新节目,我参观,小鬼热情、聪明,后来,她病过一次,我尽了点应尽的责任。从此,成了好友。”
      “金薇笑着向三个人点点头,留神地看了一眼柳彤。不知是因为柳彤那一副傻呆呆的恭敬态度,还是他的出众的仪表,使这个全省闻名的、上过银幕的女演员,居然对他笑了笑。兆生看出这一笑,很像《林家铺子》里的演林老板女儿的那位长眉姑娘。这位演员,虽然只上了一次银幕,演了个二等角色,但她那两道插入鬓角的秀眉和一双深深的笑靥,却在许多观众心里留下了印象。”
这段描述,完全坐实了“金薇”就是扮演林明秀的“马薇”。她的娇憨、可爱的气质也跃然纸上。此后,书中却少有关于她的记载。只在何丹与柳彤的婚姻遭到粗暴干涉,何丹病重住院那一节,又短暂出现了“金薇”的身影:她和男友、大提琴手王培尧来看望何丹,看到何丹的惨况,不觉下泪。
《林家铺子》之后的马薇,到此就画上了一个句号。在接下来的跌宕岁月里,她又去了何方,是否还从事文化工作?这都是谜。也许,今日的马薇早已退休,像无数虽非佳卉,却在坎坷的生活境遇中葳蕤自繁的马兰草一样,过着平淡而无愧的晚年生活。

时光流转了20多年。在80年代的中国银屏上,又出现了一个与马薇面貌极像的青年演员霍秀(现为著名环保人士)。80年代中期,她与后来任国家话剧院院长的赵有亮一起主演了根据苏叔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故土》,轰动一时,如《西游记》《寻找回来的世界》等老电视剧一样,都是我们这代人童年时候的美好记忆。那时我正读四年级,记得同学们常奔走相告昨晚《故土》又播了哪些内容。霍秀的容貌气质极像马薇,也说着一口清脆的北京话。无独有偶的是,她在70年代也曾工作于宁夏文工团。我猜测难道她们之间有什么血缘上的联系?至少,在冥冥中苏叔阳都和她们产生了某种间接的关系!
霍秀还是我的校友。60年代中期,她在清华附中读初中,和张宏民、张承志等有同窗之谊。网上有回忆说她是当年清华附中两朵牡丹——白牡丹、黑牡丹之黑牡丹。她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曾被红卫兵剃过阴阳头。“文革”初期的狂飙过去后,北京的男青年空虚无聊,流行“拍婆子”,其实就是找漂亮女孩子搭讪。霍秀被拍的几率极高,但她都以“我有男友了”高傲地拒绝。据说当时的北京城比她更美的是一位藏族高官之女,围一条白色的长围巾,直拖到地上,冷冷的大眼睛,手指夹着烟卷……这些神秘的传说都随着那清冷肃杀的古都风貌永远的消逝而湮没在历史烟尘中了。几年后霍秀终于得到宁夏文工团的招生名额,这在那个年代算是相当好的出路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这不是误会》,由霍秀与陈烨、迟重瑞主演。那应该是霍秀最好的年华,就像《林家铺子》里的林小姐,那是属于马薇的最好年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