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467阅读
  • 62回复

罗京去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6-05
— 本帖被 岁寒 执行加亮操作(2009-06-05) —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wxrx33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6-05
哀悼。
曾经很喜欢他,看来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6-05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6-05
啊,怎么会这样?!   
~~追~~
离线苏日朗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6-05
啊?
刚才听同学说他有癌症的事情,可是我刚刚知道。惊讶死了...
哀悼...
金雀银雀飞起来~~~
离线老时光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6-05
传他病已经有段时间了

太年轻了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6-05
无言的哀伤。。。。。很喜欢他的播音风格,会永远记住他的。祝一路走好。。。。。
[ 此贴被秋雨在2009-06-05 15:36重新编辑 ]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6-05
看网上的图片,中宣部、中组部都送了花圈,这个级别很高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6-05
http://ent.ifeng.com/special/stay/luojingqushi/凤凰网称其为:播音王子。

斯人已去,声音永存。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6-05
无与伦比的金嗓子,可惜了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6-05
又少了一个人才啊
离线满陇桂雨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6-06
他们那一代播音员,张宏民,薛飞,杜宪,还有谁?留下的已经不多啦。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6-06
在新浪上看到那些愚记们全然不顾吊唁者的心情,追着问些愚蠢到极致的问题,真恨不得踹他们几脚。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6-06
引用第13楼岁寒于2009-06-06 09:06发表的  :
在新浪上看到那些愚记们全然不顾吊唁者的心情,追着问些愚蠢到极致的问题,真恨不得踹他们几脚。


没看见愚记提问的报导啊。
~~追~~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6-06
你到视频专集里一个一个地点开看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6-06
引用第15楼岁寒于2009-06-06 11:00发表的  :
你到视频专集里一个一个地点开看

这样啊,那算了,省得生气了。
~~追~~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6-06
唉,完美的人。从来没有哪个公众人物的离世让我这样难过过。

真后悔没有好好地把他的播音给记录下来。人都是这样,失去了的才觉得是最可贵的。

“曾获国家语委、全国语工作先进工作者”,这段话别无数媒体复制使用,但我没看见哪家媒体把那两个错字改正过——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语音”、是“文字”而不是“文学”。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6-06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44212707175888  东方时空  难忘罗京





http://ent.qq.com/a/20090606/000032.htm

央视播音员罗京病逝 追悼会确定于6月11日举办
[ 此贴被秋雨在2009-06-07 00:24重新编辑 ]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6-07
这篇文章意思不错,虽然语言上有些不通
每日新报:世间无罗京 心中有罗京(图)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6日11:31  每日新报

  罗京病逝,年仅48岁。

  虽然有关他罹患重病的消息早已传开,但当最坏的结局铺陈在眼前,仍不禁令人愕然和痛惜。

  48岁的罗京,正值年富力强的年纪,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处于事业和声誉的顶峰。但世事无常,无情的病魔在6月5日这天碾碎了所有的一切。斯人已逝,《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再也不会出现罗京的身影。

  罗京,之于中国亿万电视观众,可以说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位几乎每天如约见面的“老朋友”。从1983年到2008年整整25个年头,罗京以其浑厚稳重的嗓音,专业流畅的播报,庄重冷静的形象,赢得亿万电视观众的热爱,被称为“首席国嘴”,其电视形象与感染力深入人心。

  罗京的职业生涯,“25年,3000多次主持,没有一次出错”,专业能力之卓越令人仰止;他不跨行,不走穴,没绯闻,没是非,没话题,除了播报新闻,他从未成为新闻的主角。作为公众人物,他的安静与寂寞,与他的一些同事形成鲜明反差。

  罗京已然是一个符号。一个《新闻联播》的符号,一个中国电视的符号。他见证了中国电视从苍凉到繁华的历程,同时也见证了一个高歌猛进的伟大时代。他的3000多次主持,以其个人的诉说,撰写着时代前进的起居。

  而今,我们之所以满怀着敬慕与悲伤怀念他,正是因为他一直陪着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而他的溘然长逝,却生生地扯断了这种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怎能不使人黯然神伤、唏嘘感叹。他的去世,猛然间抽走了人们对往日回忆的承载,独留下坚硬的历史,却不见鲜活的寄托,引为一瓣情伤。

  我们不敢说,罗京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播音时代的结束。但他的象征意义,他所创造的职业标准,虽不至后继无人,但独他所专有的特质,却从此难觅踪迹。他的音容笑貌,或许早已超越宏大叙事,值得人们在私人意义上深情缅怀。

  罗京之后,我们很难想象,新生代主持人中若有人遭遇同样的厄运,还会在民众中激起如此广泛而真实的悲伤?其中的社会心理区隔,有关电视生态,有关个人魅力,无疑耐人寻味。相信,每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都会在罗京的去世所引发的大面积哀伤中,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更深刻的思量。

  罗京,一路走好。作为一位“老朋友”,他将长久地占据观众心目中的一席之地。作为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出色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在《新闻联播》与中国电视的历史上,他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专注和坚持,安静和寂寞,必将影响和塑造后来者的价值坐标。

  文/张若渔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wxrx33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6-07
的确如此;
从他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就喜欢上了,20多年已成习惯;
可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