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4776阅读
  • 50回复

[11.27专题]“1127”烈士故居访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高卿楚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8-14
— 本帖被 若水 设置为精华(2009-08-15) —

对“1127”烈士故居的访感
自从看了冬日网友发帖《重庆邻水行》,为她的所行所言深深感动。许建业烈士的故居因城镇扩建早已拆除,由此想到其他烈士的故居以及遗属的状况,决定去看看,听听他们的呼声。这里所反映的烈士遗属,请网友们千万要谅解,不能把他们与烈士等同起来,要求他们也具备烈士的牺牲精神。
我们先去了谯平安烈士的老家......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8-14
他不是好爸爸
——谯平安烈士故居访感

李显群



谯平安,又名蜀渝。四川省南充县人。中共党员。曾任南充明德小学教导主任。1948年秋,参加过华蓥山起义。同年11月在南充被捕。后送重庆渣滓洞监狱。在狱中,积极参与绝食和争取饮水等斗争,还和刘石泉等准备越狱方案。1949年11月14日,敌人诡称转移地点,将他押上囚车,行前,他把自己的衣裤和被子,分赠同室难友,然后拥抱告别。牺牲在电台岚垭。

——摘自《华蓥山游击队》


6月,川东北南充市,骄阳似火。车出西门站,上南成高速路嘉陵区段,驶向大通镇。
南充县大通镇金宝乡是谯平安烈士的故乡,曾经归南充地区管辖。自从广安建市与伟人相匹配脱离南充后,地区和县的建制便撤掉。嘉陵之河东划归南充市的高坪区,河西的金宝乡属嘉陵区。沿旧省道的西兴、大通、蟠龙直至绵阳的蓬溪这片区域的地下党组织,曾被上川东地下党分成为西路地下党,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河东的岳武起义,但起义失败后的影响依然不小,更由于当时有两个并行的支部,解放后纷争也不少。昨日,拜访家住南充市的张守正烈士儿子,说到要去谯烈士家时,他感叹地下斗争惨烈的结果,建议我们去拜访西路的一个烈属村,因为事先已经与谯的儿子约定,只好另择时机了。
客车下了高速路口,盘转上旧省道,穿行于丘陵沟壑,左弯右拐,忽升忽降,晕车的人开始干呕,售票的车老板敢快递上了黑色塑料袋,好在路况良好并不颠簸,车轮很快滚完8元的车票协定,到了大通镇。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8-14
汽车还未停稳,数辆摩托车几乎一齐发动,轰鸣声直冲耳鼓,强烈刺激着后脑。下得车来,按电话里预先告知的价格——还是加了1元钱——每人4元,分乘两辆摩托车,朝“黄葛树”疾驰。
凉风呼拂脸颊,公路两旁的秧苗和绿树扑入眼帘,吸入久违的新鲜空气,脑海里竟响起了四十多年前马克辛重机枪回荡在山谷里的吼声。那时,大通一线曾是武斗交火的前沿阵地,两派战斗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华蓥山游击队的武装暴动。南充高中原“红色造反团”的团长黄毕生中弹毙命路边一块红薯地,好像就在6、7月份,记得满漫的红薯藤叶也是绿得那么浓郁。那也是一个为了理想而献身的惨烈时代啊,青年学生用保卫毛主席的英勇献身替代了革命烈士为新中国的英勇献身。谯平安烈士曾在“四清”运动中被打成叛党分子,立在家乡的碑被扒掉,苦难再一次降临到遗属头上。想到亲属所承受的丧亲痛苦,想到亲属被阶级斗争理论所割裂的困境,感觉死者的血都白流了。
摩托车停下,果真在公路旁拐弯处,一棵粗大的黄葛树枝繁叶茂,看得出,树后面原来定是一所小学校,说是已经卖掉,“黄葛树”便叫成了标志性地名。
摩驾认识谯烈士的儿子,朝着树的对面连喊两声:
“老谯,来客了!”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8-14
老谯和老伴远远的迎了出来,带我们下了公路。走在窄窄的田坎上,薅草般的,裤脚擦扫着田边水稻秧,两腿顿生一股似生命成长的顽强力量。穿过约百十米的沟湾秧田,抵达小丘坡脚,坎上看家狗认真负责地吠叫起来,待我们爬上坎,听到老谯的喝斥,那条黄狗低下头,呜咽几声,转身趴下,回头仰望,友善地打量着主人引进来的客人。
这是一座口字型农家小院。从口角进去,院坝方正,一块块约60公分见方的石板依然平平整整,默默地证实了老谯的介绍:这房子有一百多年了。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8-14
左边一排三间瓦房门锁闭着,老谯告诉说主人一家长期在南充市做生意,春节都没有回来过。右边谯的瓦房呈L型,临坎一边估计有四间,与右边的三间屋衔接。靠坡一边杂草丛生,隐约可见地基石。小院有些荒芜,但并不破败,如果廊柱窗牖刷上漆,如果粉白了墙,如果再做好瓦当,如果……,哦哦,想哪儿去了,既不是伟人,又不是名烈士,更不能跟逃到台湾的统战对象相比,你这个什么烈士故居,政府连牌都没有挂,有什么纪念意义,除了我们这几个难兄难弟,谁会光顾!
“纪念这些土匪???吃屎去吧”。我突然想起清明时节,在高力生烈士儿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ngyuan2009)上有网虫就这样骂。幸好,谯烈士的木结构小院,比在网上的“土匪”遗属幸运,居然没有虫蛀,从百年以前完好地保存到这百年以后。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8-14
这屋子盖有宽宽的屋檐,这是原川北民居的特点。如果是在场镇,街道两边的屋檐宽得几乎相接。我看着,想着,目光自然而然停在一根较粗的檐柱上。这时,老谯指着那根柱子,有些激动地说:
“那根柱子捆过我父亲”。
我们一起走了过去。这根柱子木质白而细,要是柏树料,二、三十年才只有碗口粗,这样粗的,恐怕百十年才能长成。
“他们把我父亲抓回家,就捆在柱子上,拿一个人看守着,其余的人进屋翻箱倒柜的搜查……”
趁说着,给他录了像,拍了照。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8-15
谢谢高先生,后文期待中……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yihong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8-15
顶一下,强烈期待ing.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8-15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五月花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8-15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8-15
老谯和我是在重庆“11﹒27”55周年纪念活动中认识。准确地说,是他认出了我,说在看电视《电影传奇之烈火中永生》节目时把我记住了。那会儿他刚好和王丕钦烈士的儿子同车来重庆参加纪念活动,而王以及偕来的夫人我们又都是南充高中的校友,王介绍了谯相识。
2007年南高80年校庆,重庆同学会组团贺寿。活动后大家相聚,我把准备给重庆市委、市府的《请示》初稿给他们。初稿中采用了王给四川省委信中“职工因公因病死亡,遗属没有工作的,所在工作单位都要抚养”的支持理由。分手时,谯说他曾经给省委去过信也没有回音,要请我去他家走走,在后来的通话中,要参加成渝联名诉求,才有了这一趟的专门走访。
老谯把我们让进了屋里,忙拎温水瓶泡茶,还吩咐老伴赶忙“烧开水”。
“不用,不用”,我赶快制止道。
堂屋搭有楼板显得低矮,窗户开得小光线有点儿暗。老谯从掉了漆的老写字桌抽屉里拿出“卷宗”,打开了节能灯。
“我们的父亲不是一个好爸爸。这是我给厉华写的信,还有平反通知,你看看。”
我接了过来,看着,想着:
“﹉﹉
对父亲我作如下评述:
父亲对子女和妻子他不是一好爸爸,也不是一个好丈夫。在子女身上,他洒下的爱少得可怜,他很少抱过我们,很少吻过我们的脸蛋,很少带我们玩过。
﹉﹉”
新中国成立了,烈士撒手去了。那么,谁给孩子们以爱呢?谁给他们的家以温暖呢?
党和政府!答案简单而又肯定!然而信中说: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8-15
“我们不愿追忆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随着光阴的消失历史将离人们越来越远,变得越陌生,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父亲过去历史的亮点既不光宗耀祖,又不能改变我的家庭现状和环境,﹍﹍”
“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分半文的财富,因为他,导致了我们终身不愈的心灵伤痛。”
谯平安是重庆解放后第一批审定的烈士之一。烈士的父亲后来被迫“右”派了——以“党和政府” 的名义第一次强加给烈士之家的灾难——与儿子的革命烈士光荣称号不能共存,于是一个小小的县民政科居然掌着大大的权力,推翻了原直辖市政府的审定,一纸公函取消了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谯便成为叛党分子。
经烈士儿子耗尽心血,反复上访,在烈士的父亲平反后的第二年,才予以平反,个中情节颇为滑稽,耐人寻味。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8-15
烈士之伤,并非个别。但是,1965年文革尚未大起,地方党和政府所负的政治责任肯定不能简单地往“四人帮”挂。其实,政治运动中整死人的恶劣目的是为了整活人。死人什么罪名都不知道,活人什么灾难都得承受;死人平反后拥有什么样的荣耀他还是不会知道,受株连的活人却没有政策可以落实,你要是提
出什么要求,他们就挥舞“做好思想工作”的大棒予以拒绝:不能以烈士家属自居!不得向党伸手!有的公然在平反书中载明:不给家属以任何经济补偿。特别对于“1127”的烈士,不管是当时就定为烈士的,还是后来陆续定为烈士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发给或补发抚恤金。
直到2005年,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同志知道了遗属的困苦,指示烈士牺牲地沙坪坝的党组织红岩党员志愿者总队与重庆的“1127”烈士遗属结成了帮扶对子,建立了长效机制,后来还受到薄熙来书记的关切,加大了帮扶力度,这对其他省份特别是四川省的红岩英烈的遗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若按照许建业烈士生前“找政府”的遗嘱,在法律层面上,政府拒绝进行或取消对革命烈士遗属的抚恤当属遗弃的行为。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8-15
“父亲的纪念碑现在允许重建了。”我正看着烈士的平反书时,老谯说。“我想建在学校里,已经给区人大建议了。”
“不是你自己掏腰包吧?”
因为想起邻水太和的烈士园,当地政府“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六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关于对烈士不搞纪念碑﹍﹍”,而由烈士生前战友出资、社会贤达捐资,唐万国等烈士遗属和当地农民群众出工修建的,同时还修了村级公路直达唐家桥,所以我问道。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8-15
“我哪里来的钱?乡政府出资。”
“享受了烈士待遇没有?”
“我享受了年度抚恤,但是我妹妹没得,她去问过,他们说只抚恤执证人。”
“你那个不叫抚恤,是一年的慰问金。地方政府可慰问可不慰问,也可以只慰问代表,他可以分为几个节日来慰问,也可以为了省事一次性发给。”我给老谯说。进而告诉他,这是今年我们给重庆市委、政府请示后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解释,慰问似乎不是硬性指标。
可又说每年元旦春节期间为什么中办、国办都要出慰问通知见报呢?以前是要求慰问“烈属、军属、复转退伍军人”,后来在后面又增加了“老干部”,再后来又增加了“下岗职工”,再再后来又增加了“城镇生活困难家庭”。中央文件所要求慰问的对象不会只是几个代表,也不会没有一定量的资金支持,中央的精神总不会是让地方领导作作秀!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8-15
不按烈士遗属对待并非老谯妹妹这一个,在“1127”烈士遗属中,同样的情形还有岳池县张远志烈士的女儿张群英,她的哥哥张义洲在红岩联线发出的《烈士及家属相关情况调查表》留言上说几十年来弟妹连名分都没有,还有曹文翰烈士的女儿,还有﹍﹍ ,很多在农村,很多是烈士的女儿,甚至是再嫁的烈士妻子,甚至随嫁带去的子女。没有人会想得通,都21世纪了,我们的优抚工作怎么还留有重男轻女的落后痕迹。
“来,来,来,喝碗开水。”老谯说着,嫂夫人端上三大碗煮好的糖水荷包蛋。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8-15
“这就是你说的烧开水!”同行的老罗不解道。
“喝碗开水是川北农村待客的习俗。你看看,每碗都是两双呢,最高规格啊!”我向老罗解释。
“嫂子呢,怎么不一起?”
“你们吃,你们吃。”老谯夫人连声应到。看样子还保持着客来妇女不上桌的旧习惯,果然吃午饭时也没有上桌。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8-16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上,只要建立了红色政权都有对革命烈士的抚恤,苏维埃政权有,延安的边区政府有。那么,新中国成立后,重庆解放后,“1127”烈士的抚恤是个什么样呢?
谯平安烈士证上抚恤金额一栏记载:米220斤,从发给时间上看,可以肯定是照抄“革命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上的抚恤“金额”。
重庆解放后,“1127”被难者被审定为烈士后,由市长陈锡联、副市长曹荻秋签发给“重庆市人民政府烈属优待证明书”,时间是1950年1~3月。有的烈士的家乡在人民政权成立后换成了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没有按照证书上所载“发给抚恤金”,有的发给了抚恤粮,换发时间并不一致,在1951年至1953年都有。所发“抚恤粮”若按纪念证背面所载“享受工属优待”的规定,只是给烈士家属的口粮,因为当时的“工”员(包括随“工”的家属),都是吃“供给制”,其中有大、中、小灶之分。我们通过对几十位当时审定的“1127”烈士遗属调查,抚恤粮吃完后再没有什么生活优待,有的遗属什么抚恤都没有,什么优待也没有。
“那时我们一大家四代7、8口人,200斤米能吃多久?”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8-16
“1127烈士没有发给抚恤金,也没有补发抚恤金。”我对老谯说。
现在把抚恤金分为一次性抚恤金和定期抚恤金,一次性是给烈士的,定期抚恤(《烈士家属优待条例》称做长期抚恤)有条件地每月发给烈士遗属。1955年曾经补发过一次性抚恤金。前不久重庆市民政局执行民政部对补发的解释精神:1950年12月11日以前牺牲的不补发。所有“1127”烈士都在这个时间之前,所以,民政局不能突破政策界限,要我们“谅解”。
但是,还是有“1127”烈士补发了的个例。
“一个例子我们在《请示》里已经提到,还有昨天在张守正烈士儿子家里,他告诉我们的。”张烈士是1958年12月由南充县人民委批准,同时,他的儿子亲手领到240元人民币。那时候两百多元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文革后落实政策期间再定的“1127”烈士就不是那样幸运了。这之中出现了一个困惑:一次性抚恤是对革命烈士的,定为烈士才发给,就应该从死者拥有烈士资格的时候发,以牺牲时间划分是不对头的,1985年审定的胡仁杰烈士的儿子指出。
“1127”烈士很多都有文化,有较好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有家室作为掩护。被捕后,职业、地位都失去了,其家庭也失去经济支柱;牺牲后,丢下一大家子人,其困苦可想而知。革命胜利了,本应该受到应有的抚恤、优待和照顾,却因为牺牲的时间在制定文件的时间以前而被排除掉。在补发一次性抚恤金问题上,民政部的“解释”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都把祖国比作母亲,60年了,富强的“母亲”该给“儿女”喂口奶了!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8-17
看过后说不清什么感情,建国60周年了,为什么还是这样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