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狱中八条"之质疑
2007年8月14日 10:08
来源:东方网作者:叶治安选稿:上官贤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70814/u1a3041687.html
我对“渣滓洞”里诞生的“狱中八条”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它的内容太现实,简直就好象是针对今天的国情和党情而制订的。特别是第一条“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和第六条“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那更是锋芒所向,直指时事,所以我臆测它乃今人所为。根据权威的说法,“狱中八条”的原始出处是在《红岩》作者罗广斌《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报告》中的第七部分,而且是经他回忆整理出来的。所以,这样的史料实在不足以说服像我这样生性多疑的人。而我在渣滓洞参观时,因为时间紧,也忽视了对原始作者罗广斌的手迹“考证”,所以尽管我对“狱中八条”推崇备至,但对它的“源出”我保留自己的怀疑态度。
但对“狱中八条”出处的质疑,并不能抹去我对渣滓洞和白公馆里那些共产党人的钦佩和尊崇。我这并不是什么时代情节,更不是什么信仰或理念,而是出于对真英雄的一种敬仰(绝不是流行歌里唱的真英雄),就像我也很崇拜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清末的戊戌六君子等一样,对那些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身的烈士,我都怀有同等的深深景仰,这和意识形态或“伟大事业、崇高追求”等等无关。对伟人和英雄,我有自己理性的认知,不是什么人或是宣传教育就能把他们强行嵌入我的脑袋里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经典受到颠覆,让人一时难辨真伪。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前我们那种无限拔高的失真宣传应负很大责任,因为那样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容易使人们产生逆反心理,即便有些内容是真实的,但以组织行为和方式一运作,其作用和效果多半事倍功半。从某种意义上看,从乡镇一级的专职宣传干事一直到国家负责宣传的最高行政长官,都应该去进修一点最基础的群众心理学。最近,好多曾经竭尽全力树立起来的,而且是在在整整一代人心目中留下光辉形象的英雄人物,被恶搞、被质疑,就是这种逆反心理公开和直接的显示。但歌乐山烈士陵园里的那些先烈似乎还算平静,因为撇开意识形态和信仰理念,就是从个人的品德操守而言,那些被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里的共产党人都可堪称“人杰”和“鬼雄”。尽管这里面肯定也有人为的“艺术夸张”,但他们为信仰而献身的精神是永远也诋毁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