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812阅读
  • 11回复

导演王滨与他的妻子李莫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5
  刚看了《电影传奇》,为王滨的英年早逝扼腕。
  他的妻子李莫愁是原地下重庆市委宣传委员、负责《挺进报》工作的李维嘉的胞妹。李莫愁当年是与一帮进步朋友,其中包括红岩烈士何敬平,一起从重庆去的延安。可惜何敬平在西安因为种种原因与伙伴们分手,只好回到了重庆,最后牺牲在渣滓洞。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1-25
[转贴]短暂,却很辉煌
http://www.jl.xinhuanet.com/cysh/cylt/contents/003.htm
短暂,却很辉煌

            ——谨以此文纪念长影著名导演王滨诞辰90周年

                       王霆钧

  位于长影后院的摇篮宫,是长影半个世纪历史的展览馆,也是我经常光顾之处。每次进去我都在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剧照前驻足。在我看来,影片《桥》也是联系长影的历史和现实的桥,而此片的导演王滨就是高高耸立的桥头堡,不经过他就无法走过。做为电影界的晚辈,我常常望着王滨的照片沉思。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何以在那么短暂的生命里创造出那样持久的辉煌!他的下巴有些短且朝右歪着,显然伤残所致。是日本鬼子子弹留下的恶果,还是国民党反动派造的孽?王滨是经过战火的人呀!后来我知道这些猜测都是错的。他年轻时患过牙骨髓炎,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术后治了病却也致了残,让一个主演过一部影片、很有潜质的青年演员的脸破了相。须知那年他才二十出头啊!演员当不成了,王滨一度陷入到极大的苦闷中。但他很快从苦恼的泥淖中拔出腿来,经夏衍介绍到上海天一公司当编剧。他一鼓作气创作了三个本子,均投拍,其中一个还是他自己导演的。那年他才23岁。从王滨20岁投身影圈到抗战全面爆发,王滨有幸接触到一些文艺界知名人士如夏衍、田汉、聂耳、金焰、于伶等人;为了生存他做过场记、剧务、编剧、导演等工作。结识知名人士使他的艺术水平得以提升,有些人又成为他人生的领路者;从事电影的行当多了,对于他了解电影,理解电影从而为他以后成为大师级的导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38年春,王滨同好友于敏在罗炳辉的介绍下投奔延安,从而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辉煌。经过短暂的军政大学的学习,1939年7月,王滨由总政宣传大队调到鲁迅艺术学院任戏剧系教员兼实验话剧团副团长,团长则是田方同志。从此开始了话剧创作。他先后导演了曹禺的四幕话剧《日出》、王震之的多幕话剧《佃户》、苏联包哥廷的四幕十三场话剧《带枪的人》,在中国的舞台上第一次出现列宁和斯大林的形象;后又导演了陈荒煤的独幕话剧《我们的指挥部》和苏联话剧《前线》。他导演的每部话剧,都获得成功,都在延安引起轰动。这时候,他认识了音乐系学生李莫愁,还借她出来演了一部话剧,从而开始了他们相识、相知到相恋的过程。后来,他们结为夫妇,据说他们结婚的时候,毛主席还拿出50块钱以示祝福。王滨的话剧创作,对培养艺术人才、推动抗战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42年5月21日,王滨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做的《讲话》。毛主席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关于深入生活的问题和“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论断,都极大的震撼了已经从艺多年的王滨。他虽然从小喜欢艺术,十多岁就阅读左翼社团的进步刊物,并给地下党创办的《胶东日报》的副刊投稿;脱离家庭后即投身艺术,但他在毛主席《讲话》之前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文艺为什人的问题。他仿佛一个匆忙上路的夜行者,有过迷茫,有过探求,路子倒是走对了,却是盲目的,夜色往往遮住他的眼睛。自从毛主席讲话之后,他的前方好象点起一盏明灯,亮堂了,明确了,也更自觉了。
  王滨在延安从事的话剧创作,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期,而这次辉煌的最大的一个亮点,则是他对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的贡献。创作的最初想法起源于报纸上的一个通讯《白毛仙姑》,可以搞个歌剧,鲁艺就请人动笔写本子。第一次没成,决定成立创作组,指定王滨参加并担任创作组长。王滨经验丰富,阅历广、想像力强,主意多又来得快,从整个剧本的结构到每场戏,都是他先拉出个大纲,大家再“碰”,觉得好就往里填内容。一些重要的情节和细节都是他的主意,比如故事开头要放在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大年三十;比如喜儿的红头绳等等。每有得意之处王滨都和田方说,田方不在,他就告诉于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王滨和创作组一场戏一场戏的研究,定了就让戏剧系的学生贺敬之记下来,并写歌词。后来又增加了丁毅。不仅剧情、歌词、就连唱腔,舞蹈动作,王滨都出过很好的主意。上演后立即引起轰动。在张家口演出时,连北平、天津的学生、教授甚至一些进步的资本家都赶去看戏。许多战士是喊着为喜儿报仇的口号冲向战场的;陈强演出时差点被战士当成真的黄世仁枪毙掉。
  王滨对《白毛女》的创作功不可没。剧本上,他是创作组长;舞台上,他是总导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他的参加,也就不会有这部经典之作了。
  1947年夏天,王滨被派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不久接了好友于敏写的剧本电影《桥》。本来,那是写给另一位导演的,可那位导演考虑再三辞掉了,组织就交给了王滨,王滨毫不犹豫的接了过来,马上组织摄制组挑选演员,和演员一起深入生活。让演员一对一的找自己角色的对象,交朋友,与工人打成一片,让演员观察工人的言行,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饰演青年工人的于洋穿着一件军装,导演让他和工人调换着穿,衣服里有虱子,于洋就用火烤死再穿。每天晚上导演还要汇报自己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因为演员找到了自己的模特,也就找到了表演的“这一个”,心里有底了,演起来就真实了生动了。成立摄制组即深入生活后来成为长影的传统延续了几十年。当时的东影正是初创时期,条件特别艰苦。虽然拍过新闻片、短故事片和美术片,但长故事片还没拍过,连拍电影的胶片也很少,仅有的一点也是再生的。所谓再生胶片就是旧胶片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去掉上面的画面再涂上新的感光药液。为了不浪费胶片,也是让摄制组的人了解电影,王滨在开拍前给大家“讲电影”,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讲,象上课一样,墙上还挂着黑板。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摄录美服化道甚至效果都讲到了,每个人都知道在组里干什么怎么干,心里有数临场不慌。可以说,王滨的摄制组是一个小型的电影学校。因为是战争环境,条件又十分有限,《桥》拍了一年多才完成。王滨拍电影轻车熟路,加上深厚的艺术功力,影片获得成功是可想而知的。在刚刚解放了的南京首映,23个单位的职工代表二千多人上街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我们有了自己的电影”。周恩来看过影片之后对陈强说:“很好啊,工人登上了银幕,成了主人,这是第一部呀!”陈强把这话传达给王滨,王滨欣慰的说,有这句话就行了。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当中,影片跟着解放军走,解放一个城市就在一个城市放映,放一处就在一处引起强烈反响。《桥》是新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就是今天的电影学院讲电影史,学生还要看这部片子!之后,王滨的水华联合导演了《白毛女》。王滨对此片的最大贡献是启用田华。在此前的歌剧中有4个喜儿,可是陈强向他推荐了田华。王滨经过反复斟酌,觉得田华身上表现出的乡土气息更接近影片中的喜儿,决定用她。影片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影片的轰动就远远超过了歌剧,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电影的书,在谈到《白毛女》时说:影片主要的美表现在导演选定演喜儿的女演员上,田华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那种水灵的惹人爱的表演是不能再好了,而摄影机把她这种水灵、优美淋漓尽致地予以表现,看来这种表现本身便是拍摄《白毛女》的理由。一位日本电影界人士说,日本电影靠《罗生门》打入世界,中国是靠《白毛女》打入世界的。王滨的第三部影片《怒海轻骑》是和汤晓丹联合导演的反映人民海军的战斗故事片;最后一部影片是神话故事《画中人》。在影片公映的30年后,主演白德彰在海南导《冯白驹将军》,遇到一位来自新加坡的韩姓记者,他一眼认出了《画中人》里的庄哥,就激动的讲起了影片在新加坡上映时的盛况。表示他要写文章介绍他看见了庄哥。白德彰到伊春拍片时,林业工人听说庄哥来了,数百人夹道欢迎,连在伊春参观的关山月等名人也在其中。影片《画中人》在观众的反映由此可见一斑。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有意为之吧,王滨共导演4部影片,前3部恰巧为工农兵题材。之后是不是他在完成为工农兵拍片的宿愿之后,要对影片民族化的问题进行一番探索呢?王滨喜喝酒,有时发起脾气来也很吓人。因为脸残经常戴着口罩。尽管如此,和他共过事的人说起他来,依然说他潇洒、帅气、漂亮。我想王滨是很有人格魅力的。在拍《画中人》时,他们找到一个大冰蘑菇的外景,王滨要风雪交加的效果,就用一飞机的螺旋桨搅,可飞机无论如何也发动不起来,突然发动着了,又一下子把大冰蘑菇给弄坏了。这场景是可遇不可求的,气得王滨跳着脚大骂,手不停的挥舞。飞机的操作师傅不知道怎么回事,在驾驶舱里听不到王导的说话声,就打开机舱问他说什么。王滨见他没戴帽子,正在气头上的他连忙说:快进回去,你没戴帽子,你别感冒!现在,和他合作过的老工人还念念不忘当年他给予的经济和口粮方面的帮助。王滨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命只有48年,短暂却很辉煌!王滨同中国电影永存!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资深编辑刘灵提供的电影前辈陈强、于蓝、苏菲、田华、于洋、白德彰等人的回忆记录,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紫裳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1-27
  据说,王滨20年代在上海从事电影工作,知道江青的底细。所以在王滨与李莫愁结婚时,江青送给他们一床绸缎被面.....,如果王滨活到文革,江青肯定要对他下毒手,因为凡是知道江青在上海滩底细的人,没有不被迫害的,如郑君里、赵丹等人。

  顺便说一下何敬平烈士。37年底,他们一行热血青年奔赴延安,途中因为何敬平向一位女同志正常的表示爱情,便被认为思想不纯洁(李莫愁则因为在成都带上了他哥哥的几个同学,其中一个叫张福祥的父亲曾是川军的旅长,被认为造成这支队伍成分不纯),结果这支队伍到西安后的一个早上,何敬平、李莫愁、张福祥等人被甩掉在一个旅馆里。后来何敬平到国民党的部队里搞抗战宣传工作,曲折回到重庆参加地下党,最后成为烈士,并在狱中写下了“为了免除下一代人的痛苦,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这著名的诗篇。李莫愁、张福祥等人继续向延安前进。解放后,李莫愁先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张福祥先后任总参政治部文化处长、空军某军副政委。

  当时甩掉何敬平、李莫愁、张福祥等人的行为,真是左派幼稚病啊。
[ 此贴被紫裳在2008-07-02 23:07重新编辑 ]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1-27
谢谢紫裳的补充!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1-27
谢谢。长知识了。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1-27
刚才看到这个板块下边有这么个帖子,看有没有人可以答复:

王滨夫人李莫愁出生时是否曾是孤儿?

上周日播出的《电影传奇》中介绍王滨导演时,电视屏幕上出现的王滨导演夫人李莫愁的长相和我妈长的一模一样。我为什么会觉得好奇?因为我曾听妈说过:八十前刚生下来三天妹妹因母亲死亡就被迫送当时的“育婴堂”,至今无音讯。我怀着幻想请您帮我了解一下李莫愁老人在小时候是否曾是孤儿?我知道这样做很不好,如有冒昧,请您帮我向李老的家人说声“对不起!”。谢谢你的帮助!联系方法:wanghs1958@hotmail.com
~~追~~
离线梅枝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11-27
前天晚上看了电视崔永元主持的《电影传奇》,说的是王滨和水华联合导演的《白毛女》,此片曾在国际上获奖,外国人都说中国是靠《白毛女》打入世界的。就是这个才华横溢的王滨,却因他年轻时患过牙骨髓炎,而让这个很有潜质的青年演员的脸破了相,从此以后,塌了下巴的王滨总是围着一个口罩。
  让我感动的是王滨的夫人李莫愁老人,在镜头前回忆起当时王滨向她求爱的情景。她说,当时王滨鼓了很大的勇气才把她叫到窑洞…… 他指着墙上的一张剪纸让她看象谁,因为剪纸的特点鲜明,所以她一下子就看出来象她自己,于是王滨向她讲了他的过去,以及下腭骨缺损造成的面部残疾,让他永远失去了做演员的机会等等不幸和痛苦…… 王滨当时就让李莫愁表态,愿不愿意嫁给他?
  几十年以后的李莫愁老人缓缓的说:“面对遭受这么的痛苦的王滨,我实在不忍心再给他一击了。当时我已经有了男朋友姓陈,各方面的条件也不错。那时我就想:我和姓陈的散了,陈很容易就能找到对象,而王滨脸上那样,我要是不答应他,就可能没人愿意嫁给他了。”一个姻缘就因为李莫愁的善良或者说是高尚而开始了。
  也许现代人以为李莫愁是出于同情甚至是可怜王滨才会嫁给他,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我不这样看,因为爱情的界定不单单是指两个人之间,广义的爱情包括很多方面,爱世界、爱人类、爱父母等等,在这里我就不讨论了。其实同情也可以转化成爱情,何况那时的阶级感情、同志情谊又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结婚后,王滨在事业不断创造出的新高峰,就是对他们婚姻的最好诠释。
  李莫愁老人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哪个女子不想找一个好的丈夫,何况她当时已经有了男朋友。在双方相互了解的情况下,你可以因为爱他的本人而忽略其外表,虽然王滨的才华令人刮目相看,但对于一个已有心爱的人的女子来说,要做到李莫愁这样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爱的取舍上,她舍弃了不光是自我,而是给了王滨一个更大的希望和温暖的家。当老人平静地说出这些往事的时候,我却感到她内心曾有过的挣扎,为她这种看似平淡,却又艰难的抉择而由衷的敬佩。
  岁月能抹平一切,也会带走一切,而王滨取得的成绩永载中国电影史册,他身后就有一个扶助他的手!
  http://www.blogcn.com/u2/48/70/wsxz666/index.html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11-28


王滨和李莫愁的女儿,女儿似乎更像妈妈。(右1)

图片来源 http://www.jl.xinhuanet.com/cysh/yskx/contents/047.htm

田华的这个文章,让我觉得王滨很体恤人啊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4122/482651.html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6-22
中国电影网讯 6月16日13时12分,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原副书记李莫愁因病在长春逝世,享年88岁。

  李莫愁,1920年生于重庆。1938年先后在安堡青训班和杓邑陕公分校学习,同年参加入党,后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第3期音乐系学习。1940年5月到鲁艺戏剧系的实验话剧团工作。之后,与戏剧系教员兼试验话剧团导演王滨(电影导演,作品:《桥》、《白毛女》、《怒海轻骑》、《画中人》等)结婚。1946年任山东军区文工团团员,后入莱阳军区前进报社任实习编辑。1947年7月,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作曲组的代组长和作曲。1953年调任东影厂党总支副书记。1956年任党委常委兼党委办公室主任。1960年任长春电影学院第二副院长,后兼长影厂党委第二书记。1962年历任长影党委第三书记、党委副书记等职。1988年离休。(中国电影网长春记者站/红蜻蜓)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7-02
引用第8楼岁寒于2008-06-22 10:58发表的 :
中国电影网讯 6月16日13时12分,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原副书记李莫愁因病在长春逝世,享年88岁。
……


悼念。

附上李老的悼妹词作《江城子》。

江城子·哭妹

李维嘉 作于二00八.六.二九

女儿生长渝州城。似冰清,影娉婷。奔走呼号、慷慨请长缨。国破家贫何处去?西北望,闪红星。 从兹阔别竟一生!听声声,鹡鸰鸣。聚少离多,缱绻手足情。最是病危深眷恋,呼兄长,泪光莹。

注:胞妹莫愁,于六月十六日病逝长春电影制片厂宿舍,享年八十八岁。病中常以家乡话叨唸:“我想我的两个哥哥!”



李老早年另有一首《江城子》抒写思念之情,并录于后,以见两位前辈的手足情深。

江城子·怀莫愁胞妹陕北

李维嘉 作于一九四九秋大邑龙泉

女儿生小住江城。夜潮升。一灯青。书韵悠悠、乌鹊已无声。萧瑟门庭知事早,悲世态,不平鸣。 长成憎爱最分明。自幽贞。更豪情。抛却愁多、留得莫愁名。一曲高歌人去也,十二载,付长征。
[ 此贴被铿尔在2008-07-02 21:33重新编辑 ]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7-02
前些日子我在这里也贴过李老写于1949年的那首江城子。
http://www.ccyr.net/bbs/read.php?tid-9950-fpage-2-toread--page-1.html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7-02
引用第10楼岁寒于2008-07-02 17:17发表的  :
前些日子我在这里也贴过李老写于1949年的那首江城子。
http://www.ccyr.net/bbs/read.php?tid-9950-fpage-2-toread--page-1.html


后一首是新作,因为内容相关且为同词牌,所以放一起贴了。
或者我更改一下格式吧,看起来清楚一些。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