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1482阅读
  • 23回复

是他,危难时打开白公馆牢门--访问原白公馆看守杨钦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8-26
        当年,一个身为中美合作所白公馆国民党看守班班长,危急时刻,打开牢门,解救了被国民党关押的罗广斌、毛晓初等19位革命志士,使他们免遭屠戮;后来,罗广斌与四川大学教授杨益言合作,依据白公馆和渣滓洞的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红岩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并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的后代们。 他就是——现在居住在漯河市的一位普通农民,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他的名字叫杨钦典。是什么力量让杨钦典做出了那样大胆的举动!红岩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欢迎收听漯河人民广播电台庆祝建国55周年特别节目:《红岩背后的故事》      --题目为笔者所加

牛威:各位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主持人牛威。
杨茜:我是主持人杨茜。  
林虹:我是记者林虹。
牛威:今天是9月23日,距离建国五十五周年华诞还有七天。那么,今天我们把本台记者林虹也请到了直播室,在这里一起来回顾历史,回忆那些为共和国在热血与光荣中诞生作出奉献的英雄们。今天我们关注的是一位已经86岁的老人,他现在的身份呢,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就是他,在55年前,曾经在白公馆任看守班班长,而且呢,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冒着生命危险,用他的英勇和智慧,挽救了19位革命志士的生命。他就是杨钦典。  
杨茜:说起杨钦典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或者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我想提起江姐、提起《红岩》、提起由《红岩》改编的其他文艺体裁的作品大家一定非常熟悉。
牛威:嗯,是这样的,可以说啊,在当时一提到“白公馆”这个名字,大家都是万分恐惧的。毕竟那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地方。那么我想啊,对白公馆,一些听众朋友啊,特别是年轻的朋友,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们不妨可以一同先来了解一下白公馆的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白公馆地处歌乐山山腰,1943年,国民党军统局与美国海军联合成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将歌乐山方圆四平方公里作为活动场所,实际上就是国民党的集中营,白公馆和渣滓洞关押人员最多,施刑也最重。到了这里,除非叛变投降,别想活着出去,因此,被称为两口活棺材。)
牛威:那么说到杨钦典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我们来请本台记者林虹来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在经过55年岁月尘封之后,又重新找到了杨钦典老人?林虹,你当时是怎么知道杨钦典老人的呢?你联系他时他的反映怎么样呢?  
林虹:1998年3月份,我和同事孟焕君一起去郾城县采访,无意中听一个农民说他们村有一个传奇人物,曾经在国民党监狱白公馆当过看守,还解救过一些革命志士。当时,我们就非常好奇,就想弄清楚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儿。后来,我们就抽时间到那个农民所说的村子里去找杨钦典。见到杨钦典的第一印象就感觉他很有军人的气质,个子很高大,腰板挺得直直的,看起来是一个清瘦健康的老人。当我们向他问起当年他在白公馆的事情时,他的反应非常平静、很坦然。由于年纪大、时间久远等原因,对过去的事情他思维跳跃性大,具体的时间顺序记得不是太清楚。
牛威:刚才听了背景资料介绍,中美合作所的确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神秘特区。别说外人,即便是执勤的特务也有固定的岗位,如果超越岗位,必须换发证件。林立的岗哨、密布的铁丝网无不向外界展示出它的阴森和恐怖。杨茜,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关押的主要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员呢? 
杨茜:嗯,好的,中美合作所,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白公馆,一般关押着抗日爱国人士、共产党员、国民党复兴社成员、还有一些违规违纪的军统人员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犯”都被关押在这里,最多时达到200人。1949年元月,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胜利,奠定了国民党灭亡的基础,8月24日,蒋介石由广州飞抵重庆,做最后打算:抗拒解放军入川,以期割据西南;如有闪失,他们就打算炸毁工厂桥梁,给解放军留下一座废城,一批久抓不放的“政治犯”成为他们的累赘,于是,开始分批对他们采取极端措施:执行。这里所谓的“执行”,就是屠杀。  
牛威:此时,白公馆内还有罗广斌、毛晓初等19位待“执行”的志士。他们相互安慰着,交待着。大家都怀着生的希望,做着死的准备。白公馆的囚犯除了郭德贤母子三人,其余的都已经被集中到了楼下第二囚室。他们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处于一种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  
杨茜:可是死亡之神并没有看中罗广斌、毛晓初等19位革命志士。当时,出生在漯河市郾城县大刘镇西周村,经常受到罗广斌、毛晓初等人的教育和感化,时任白公馆看守班班长的杨钦典,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新闻背景:杨钦典1918年出生于漯河市郾城县大刘镇西周村。1938年,他抱着当兵混饭吃的态度参加了国民党的部队。1945年秋,杨钦典被派到属于集中营的白公馆任看守班班长,负责关押在白公馆政治犯的安全。)
牛威:说到这呢,杨茜啊,大家可能会比较关注,为什么曾经担任白公馆看守班班长的杨钦典,他会去解救那些革命志士呢?  
杨茜:嗯,说到这儿呢,我们就要回忆当天晚上了,杨钦典的上司杨进兴到渣滓洞屠杀那里的革命者,安排杨钦典负责看守白公馆,并要求他在凌晨两点左右将关押在白公馆内的人全部处决。 然而,国民党的疯狂杀戮以及革命者的大义凛然和从容不迫给杨钦典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再加上罗广斌、毛晓初等人的教育,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暗下决心,手上决不沾染一滴爱国者的鲜血。  
   在采访中呢,杨钦典老人这样回忆那段历史。
(出录音“杨进兴说,我带人到渣滓洞了,渣滓洞百多人,帮助处理渣滓洞的事情,白公馆你负责。罗广斌、李荫风他们隔着窗户就叫我,杨先生杨先生,过来过来。他说你帮帮俺哩忙,救救他们。我说等一等,渣滓洞的枪声打的不厉害了,我可以给你们一起放了。钥匙、锁给你们挂在门鼻上,我给你们个小铁锤,我到楼上跺三脚,四五分钟后,你们再上来,你们出来上楼上,我说楼上还有个妇女郭德贤,还带两小孩,你一定要喊喊她,我说门我都给她开着哩,喊喊她,你们一路跑了算了。我给罗广斌他们说,走上头,走办公室,走厨房,一直正西,有一条斜小路可以上歌乐山。”录音止)
    
    在记者的采访中,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厉华分析了作为白公馆看守的杨钦典在关键时刻,打开牢门,解救革命志士的思想转变过程。请听记者对厉华的采访录音。
    (出录音)
     在狱中长期看押关守这些革命志士的过程当中,这些革命志士的言行举止对杨钦典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因为杨钦典在一参加国民党所受的教育就是,共产党是一群猛兽,是一群青面獠牙,但在他实际的生活当中,他发现,这些被关押的共产党人第一有文化,第二对人很平易,第三也不是他们所受教育中所讲的那种凶,那种恶,那种不讲道义,这一点使杨钦典在思想立场方面,由仇视他们、敌对他们到同情他们,理解他们。乃至于开始帮助他们,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长期的与政治犯的关押当中,比如说,当时狱中学习,每一个被关押的人都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利用坐牢的时间和机会,努力的学习,以后如果能出去,我们有建设新中国的这个本领和本事,那么杨钦典就想,你坐牢你都不为自己的事着急,你还在学习,哪有这么好的心态去,在这一方面,难友对他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上有一种生存的本领,这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必须靠一种文化、靠一种知识,万一以后我们能够出去,我们必须有一种能够建设国家,发展社会的这么一种本领。所以这种行为的出现,对杨钦典的一种看法,有了一种立场上的动摇。所以杨钦典才有可能对政治犯手下留情,对政治犯给予很多的帮助,到最后政治犯组织传递的一种东西他都能够接受。杨钦典长期在难友的教育帮助下,内心的一种正义战胜了邪恶,使他鼓足勇气跺三声脚,罗广斌等人把锁打开,组织19个人全部越狱脱险出去。所以杨钦典就是在最后一刻弃暗投明,最后回到人民的队伍中来。
   (录音止)
    杨茜:从厉华馆长的分析当中,可以看出,杨钦典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在紧急关头,仅凭罗广斌等几位革命志士的几句话,就能让他果断地作出打开牢门、解救革命志士的义举,而是在他看守革命志士的过程当中,狱中难友们对他进行长期的耐心教育,使他认识到国民党腐朽黑暗的反动本质,看到了共产党为劳苦人民谋利益,带领广大人民走向解放的光明前途。
牛威:如果说当时杨钦典没有把罗广斌等19位革命志士放出来,我们损失的就不仅仅是19位革命志士的生命,很可能革命志士在白公馆的真相就不能被世人所知道,也许就没有后来杨益言、罗广斌所写的《红岩》,以及革命者总结狱中同志斗争经验时所写的狱中八条,从这个意义上说,杨钦典对革命是有功的人。历华在谈到这问题是这样说:
(出录音)历华:在1949年10月1号新中国成立以后,狱中同志要求打破一切界限,互相讨论一起研究问题,谁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要把地下党总结的经验特别是针对领导人叛变的这一惨痛经验教训,给整理成文字,交给执政党,当狱中党组织分析,有两个人能活着出去,一个是刘国志、一个是罗广斌,但是刘国志在大屠杀时第一个被拉出去枪毙,后来罗广斌在杨钦典的帮助下越狱脱险成功,如果没有杨钦典的反戈一击,白宫馆剩下的19个人全部被杀死,那么狱中党组织的血和泪的嘱托就不可能保存下来,所以杨钦典的最后义举应该说为我们历史保存这些资料以及知道大屠杀的一些真相,客观上说起到了一个立功的作用,应该说杨钦典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对历史,对我们今天是有功的。
(录音止)
牛威:可以说,正是杨钦典英勇无畏的行为,在关键时候挽救了革命志士的生命,这件事可能听起来这件事情非常简单,非常容易,但是,当时那种危险的氛围,可能只有杨钦典老人自己才有最深刻的体会.  
杨茜:嗯,是这样的,当时被杨钦典老人救出来,解放后被安排在云南省工作的毛晓初也回忆了那个难忘的夜晚。
(出录音:“杨钦典一会儿跑楼上,一会儿跑楼下,看上去惊惊慌慌的,杨钦典到我们楼上来看,有清点人数。我觉得惊奇,就假装解小解,因为屋子里面白天不准出去,我就悄悄听到他说。只要你能够救我们出去,(我们)把真相向党汇报,向国家的领导报告,你就算立了大功了。罗广斌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说你别管,你把门统统打开,我们冲(出去)。一拿到钥匙后,罗广斌马上给大家宣布,他说我们这里有十多个人,分成三个小组。录音止)
牛威: 这时候,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当时,打开牢门的杨钦典还没有忘记交代罗广斌一定要带上被关在楼上的郭德贤母子三人。就在当天晚上,罗广斌等人在杨钦典的帮助下逃出牢笼,三天以后,重庆解放。杨钦典在事关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智慧。杨钦典在白公馆门口,看到这些日日相处、被自己看押的革命志士在自己的帮助下获得自由,心中也萌生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么罗广斌逃出来之后呢,他做了些什么呢?   
杨茜:罗广斌逃出来以后,1958年,他和杨益言创作的小说《红岩》出版问世,之后,有关红岩的歌剧、话剧、电影、电视剧不断出现。艺术家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向社会张扬着一代革命者的感人故事。红岩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红岩精神成为我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面对邪恶、战胜邪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牛威:我想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名字——郭德贤,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她的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郭德贤,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以家庭主妇的身份掩护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1949年1月身份暴露后被捕。她与儿子郭小可、女儿郭小波一起被关进白公馆。 重庆解放后,郭德贤同志先后在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83年离休。)
杨茜: 在这里呀,特别要告诉大家的是,1998年5月,杨钦典老人应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长厉华之邀到重庆参观。参观期间,在厉华馆长帮助下,见到了郭德贤。两位老人见面,回首往事,感慨颇多。陪同杨钦典前往重庆的他的孙子杨建华给我们描述了两位老人见面的情景。  
牛威: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出录音:郭德贤见到我爷爷的时候说,杨老先生,你可来了,我天天都打听你的消息,没有一点你的消息,没想到你现在终于来了,我非常感谢你,要是没有你的话,我都没有今天。录音止)  
牛威:杨茜,杨钦典老人释放了19位革命志士,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那么,重庆解放后,组织上对他有没有什么安排?  
杨茜:嗯,肯定是有的!在重庆解放之后啊,组织上让他到重庆市公安局工作,但他婉言谢绝了,他回到家乡,情愿当了一位普通农民。有妻儿在身边,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杨钦典很满足。我们也采访了他。
   (出录音:他就是把我派到公安局了,一解放了,公示下来,我刚好接到家里一封信,我家有三个闺女,两个儿子,一大家子人,我说我得到家去看看。他们也说中,在这十多年了。我就回来了。回来了,咱是贫民,又分点儿土地,生活多好啊,现在咱们的生活多好啊,我就是不想回去了。)
牛威:现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杨钦典老人在自己的家乡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杨茜:杨钦典老人回家以后啊,非常的幸福。因为有妻儿、儿媳、孙子围绕在他身边伺候他,孝顺他,所以啊,杨钦典老人现在在家乡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在杨钦典的家里对她的儿媳妇胡玉梅也进行了采访,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出录音:俺爹在重庆放出来这么多共产党,对共产党他是有功的人,对他也都可好,家里人对他也很尊重,村上人也很尊重他,俺对他也都可孝顺,现在他提着劲儿活一百岁,他成天说,我得活够一百岁。录音止)  
牛威:就是这样一位不求功名不求利禄的老人,在经历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后悄悄的回到故乡,默默的生活着。我想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非常想了解一下五十五年后杨钦典老人状况。现在我们请本台记者林虹来介绍一下有关情况。林红,你们去采访杨钦典老人和他一起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他有什么反映?或者说,事隔55年,再提起这件事他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林虹:事隔55年,我们又去采访他,再提起往事,杨钦典老人显得很从容,他没有觉得自己做了多么大的事情,但是他觉得他无愧于新中国、无愧于人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无怨无悔。当年被她救出的那些革命志士,大部分都失去联系,杨钦典也曾经千方百计打听他们的下落,但是,人海茫茫,很多都联系不上了。
杨茜:我们谈论的都是杨钦典老人解救19名革命志士的过程,我想听众想了解一下,杨钦典老人在解救完革命志士之后,又遇到什么事情?
林虹:杨钦典老人在解救完革命志士之后啊,也就是罗广斌他们跑出了白公馆以后,杨钦典按照李荫枫的叮嘱,找到李荫枫家,在他家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李荫枫的妻子葛雅波说,在家里不安全,安排他到美国办的烟厂去躲避,说那里比较安全。杨钦典在美国办的烟厂躲了两天,等到11月30日下午,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重庆解放。
解放后,李荫枫带着杨钦典到脱险的地方见到了罗广斌他们,他们也正在找杨钦典。后来罗广斌等人把杨钦典安排在招待所住下。那时他们要杨钦典到重庆市公安局参加工作,此时,他正好接到一封家信要他回家。他17岁就离开家乡,很思念亲人。就提出回家乡看看,得到同意,杨钦典就回到河南漯河的老家了。现在杨钦典老人在自己的家乡过着平静的生活。
杨茜: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杨钦典老人现在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生活特点?
林虹:嗯,好的。杨钦典老人现在身体还算健康,年轻时的军旅生涯培育了他严谨的生活习惯,也造就了一副好身板。据他的家人介绍,杨老先生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迭好被子,就开始到外面散步,然后回家吃早饭。常常在村里边儿和乡亲们闲聊,农忙的时候也帮助家里干点农活什么的。
杨茜:林虹,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在杨钦典老人生活的村子里,除了他身边的亲人以外,知道他事迹的人多不多,他们有什么感受?
林虹:杨钦典他们村子里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这些经历,他没事的时候,也常常聊起他当年在白公馆救人的义举,村里边好多人觉得《红岩》小说和一些电影等文艺作品里边的那些故事、哪些人物非常遥远,但是从杨钦典这样一个家乡人的口中说出来,而且这个家乡人还解救了故事里边的人物原型,大家就有一种和这些历史人物很贴近的感觉。他们也常常在没事的时候,找杨钦典打听、询问当年发生在白公馆里的历史。乡亲们觉得杨钦典老先生曾经救了那么多革命志士,觉得他非常的了不起。
牛威:好,感谢记者林虹。当年的杨钦典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他的天职。如果他没有在关键时刻打开牢门解救出包括罗广斌在内的19位革命志士,这19位革命志士还能不能看到共和国的成立?后人还能不能看到激励几代人的长篇小说《红岩》呢?还有没有激励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红岩精神的发扬光大呢?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其不可逆转性决定了所有的历史都没有“如果”。对于杨钦典的历史同样如此。那么这位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关键时刻,弃暗投明,在生死之间做出重大抉择的杨钦典老人,这时候是幸福而又从容的生活在他的故土之上,我们在这里也祝愿他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同时,那些为共和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和英雄们,无论他们此时已经长眠于地下,还是依然健在人间,我想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也将永远铭刻他们的丰碑。
让我们记住历史,记住杨钦典老人,记住红岩背后那段感人的故事。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8-26
引用楼主红旗飘飘于2008-08-26 12:49发表的 是他,危难时打开白公馆牢门--访问原白公馆看守杨钦典 :
        当年,一个身为中美合作所白公馆国民党看守班班长,危急时刻,打开牢门,解救了被国民党关押的罗广斌、毛晓初等19位革命志士,使他们免遭屠戮;后来,罗广斌与四川大学教授杨益言合作,依据白公馆和渣滓洞的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红岩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并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的后代们。 他就是——现在居住在漯河市的一位普通农民,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他的名字叫杨钦典。是什么力量让杨钦典做出了那样大胆的举动!红岩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欢迎收听漯河人民广播电台庆祝建国55周年特别节目:《红岩背后的故事》      --题目为笔者所加.......

谁是这位笔者?杨益言是四川大学教授?惊人!什么时候当的?顶多是客座或者名誉的吧?即便如此,客座教授或者名誉教授和教授,性质也是大大的不一样啊。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8-26
《是他,危难时打开白公馆牢门--访问原白公馆看守杨钦典》,该题目为笔者所加,原文题目为《红岩背后的故事》。该文内容笔者未作更改,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69443010005qe.html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8-26
抱歉,看错了,还以为“说明为笔者所加”呢。
8过,“笔者”就是文章作者对自己的称呼,所以这文章作者到底是谁,所以我还是一头雾水。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yihong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8-26
引用第1楼岁寒于2008-08-26 16:57发表的  :
谁是这位笔者?杨益言是四川大学教授?惊人!什么时候当的?顶多是客座或者名誉的吧?即便如此,客座教授或者名誉教授和教授,性质也是大大的不一样啊。



Wow, this is absolutely news for me.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8-27
去原出处看了,MS题目和黑体字/斜体字的说明都是红旗所改/加。
请问红旗在哪里得知杨益言是川大教授的?
~~追~~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8-27
笔者,就是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我就是这篇文章的笔者。其他地方不能用“笔者”。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8-27
引用第6楼穆阑于2008-08-27 09:01发表的  :
笔者,就是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我就是这篇文章的笔者。其他地方不能用“笔者”。


我觉得“笔者”跟“家父”很像,是文章作者的谦称,因此不能说那篇文章的笔者,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追~~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8-27
笔者只限于称呼自己,而且必须在行文过程中这么说,是不是谦称我不清楚。
如果文章是别人写的,就要说“文章的作者”。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8-27
引用第9楼marienbad于2008-08-27 17:56发表的  :
馆老又信口开河了,第一个被拉出去枪毙的应该是黄显声将军吧。


应该指的是共产党员第一个吧?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9-01
     有时想问,他(杨钦典)和黄茂才谁的功劳大呢?但杨解放后没有像黄那样遭受一段坐监,判刑的厄运。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sonissong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11-24
狱中有党组织吗?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11-24
引用第13楼sonissong于2008-11-24 11:47发表的  :
狱中有党组织吗?


http://www.hongyanhun.com/bbs/read.php?tid=1267&keyword=%B3%C2%C8%BB

这个帖子里黄老师和岁寒说到一些。
~~追~~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11-24
有时天真地想,杨钦典和黄茂才,谁的功劳大呢?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hxg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11-25
引用楼主红旗飘飘于2008-08-26 12:49发表的 是他,危难时打开白公馆牢门--访问原白公馆看守杨钦典 :
 ...(出录音“杨进兴说,我带人到渣滓洞了,渣滓洞百多人,帮助处理渣滓洞的事情,白公馆你负责。罗广斌、李荫风他们隔着窗户就叫我,杨先生杨先生,过来过来。他说你帮帮俺哩忙,救救他们。我说等一等,渣滓洞的枪声打的不厉害了,我可以给你们一起放了。钥匙、锁给你们挂在门鼻上,我给你们个小铁锤,我到楼上跺三脚,四五分钟后,你们再上来,你们出来上楼上,我说楼上还有个妇女郭德贤,还带两小孩,你一定要喊喊她,我说门我都给她开着哩,喊喊她,你们一路跑了算了。我给罗广斌他们说,走上头,走办公室,走厨房,一直正西,有一条斜小路可以上歌乐山。”录音止)
.......


杨钦典不大厚道啊。说的这些似乎都没错,但就是漏说了中间的一个过程。
对罗广斌他们提出的要求,他并没有这么爽快地答应。那个时候他只想着自己开溜,还到路边看有没有杨进兴答应派来接他回城的车。结果在路边碰到了李育生。是李育生劝他,他才回来放人,而且临放人之前还谈了条件,比如要难友向党证明他立了功,还有在重庆人生地不熟要找个地方住什么的。
另,杨放人固然有功,但他毕竟也是参与杀害杨虎城、黄显声的的凶手之一。小萝卜头就是先由他掐昏,然后被杨进兴杀死的;杀黄显声时他说他没开枪,是杨进兴开的枪,但起码也是他把黄将军押上刑场的。虽说后来将功抵罪,宽大处理和落实政策都是应该的,但是,在一档“回忆那些为共和国在热血与光荣中诞生作出奉献的英雄们”的节目里,用“英勇和智慧”、“英勇无畏的行为”、“他觉得他无愧于新中国、无愧于人民”这样一类赞美英雄的话语来吹捧他,听起来心里总是别别扭扭的。
[ 此贴被hxg在2008-11-25 01:02重新编辑 ]
离线hxg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11-25
引用第13楼sonissong于2008-11-24 11:47发表的  :
狱中有党组织吗?


肯定没有。
是馆老说溜嘴了,习惯性的,不足为奇。
[ 此贴被hxg在2008-11-25 00:54重新编辑 ]
离线hxg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11-25
引用第12楼红旗飘飘于2008-09-01 15:29发表的  :
     有时想问,他(杨钦典)和黄茂才谁的功劳大呢?但杨解放后没有像黄那样遭受一段坐监,判刑的厄运。


杨钦典1966年被抓回重庆判了20年徒刑,文革结束后才放出。
客观地说,杨的功要比黄的大,但同时他的罪过也要比黄的大。
杨钦典不像黄,好像没人说起他在放人之前做过什么同情或者帮助犯人的事(除了都说他佩服陈然、和陈然攀过老乡之外)。我甚至觉得他在白公馆应该属于“先进工作者”一类,要不杨进兴怎么这样信任他,杀杨虎城、黄显声这样的重要行动都带着他,最后撤退的时候偏偏也是留他一人看守?
[ 此贴被hxg在2008-11-25 01:09重新编辑 ]
离线hxg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11-25
引用楼主红旗飘飘于2008-08-26 12:49发表的 是他,危难时打开白公馆牢门--访问原白公馆看守杨钦典 :
牛威:那么说到杨钦典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我们来请本台记者林虹来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在经过55年岁月尘封之后,又重新找到了杨钦典老人...  
林虹:1998年3月份,我和同事孟焕君一起去郾城县采访,无意中听一个农民说他们村有一个传奇人物,曾经在国民党监狱白公馆当过看守,还解救过一些革命志士。当时,我们就非常好奇,就想弄清楚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儿...
.......



每次谈到歌乐山的什么事,都是“新发现”。笑死!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11-25
有网友2004年1127的时候采访过杨钦典,说他脑子已经不清楚了,问他陈然的事,他讲罗广斌。

这个电台记者运气不错,赶上老先生脑子清楚的时候了。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11-25
刚刚搜索杨的新闻,才发现他已经在2006年11月28日去世了,(1127的第二天哦。)

http://www.lhrb.com.cn/lhrbweb/main/newstemplate.asp?newsid=57167
~~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