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70阅读
  • 0回复

转:青钢宝剑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2-04-26
青钢宝剑的故事
魏德兰

  在福建宁德“蔡威事迹展陈馆”的橱窗里,摆放着一把剑。由于年代久远,这把剑已不再光亮,但剑锋依然锋利,剑柄上“青钢宝剑”四个大字清晰可见。这把剑不仅承载着一段悲壮的历史,还是我的父亲马文波和“无名英雄”(徐向前题词)蔡威之间旷世友情的见证。



01
失踪的少爷


  一九〇七年四月,福建闽东福宁府蔡家添了一个男丁。蔡家家世显赫,祖上曾有人在朝中做官,现任男主人蔡祖熙又在京城翰林院任上。这样的名门望族添丁进口,自然是一件大喜事,全家上下充满了喜庆气氛。


  新出生的男孩儿取名“蔡泽鏛[shǎng]”,字“景芳”。这位富家少爷在家人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小少爷打小就喜欢舞刀弄剑,尤其喜欢他家的那把青钢宝剑。听大人们说,那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随身佩剑。太平天国后期,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命折安顺场。那时蔡泽鏛的曾伯祖正在四川雅州(今雅安)知府任上,经手了此事,所以石达开的佩剑落到了曾伯祖的手里。从此,这把刻着“青钢宝剑”的利剑,就成了蔡家的传家之宝。


  每年七月十五,蔡氏家族都会举办祭祀活动,就会把青钢宝剑展示出来,供大家祭拜,鉴赏。有一次,为了验证宝剑是否真的削铁如泥,蔡家长孙蔡作柯拿来一把砍柴刀,铆足劲儿用宝剑去砍。结果,砍柴刀断了,宝剑的锋刃也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缺口。这件事,在蔡泽鏛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人后的蔡泽鏛本可以嗣承祖业,过安逸日子,但蔡泽鏛却没有,他选择了一条艰辛之路,那就是为普天下劳苦大众谋解放。


  他身处风云激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辛亥革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一系列政治风云的冲击,使他从少年开始就向往变革。尽管父母早早地为他完婚娶妻,但这并没能挡住他参加革命的脚步。一九二六年,十九岁的蔡泽鏛在上海读书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被派回家乡开展党的工作,在一次外出活动时,被捕入狱,经家人重金保释,才得以出狱。


  这时,他的妻子已有孕在身。但家乡已不宜久留,蔡泽鏛告别父母和身怀六甲的妻子,再次返回上海。


  不久,妻子分娩,生下一个男孩儿,蔡泽鏛得知后非常高兴。但由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他无法回家看望妻儿,只是托人给妻子带去了书信和滋补品,并给儿子取名“植生”。


  当时,上海正处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为了秘密工作的需要,也为了家人的安全,蔡泽鏛给自己改名为“蔡威”,并切断了和宁德家乡的一切联系。从此,蔡泽鏛这个富家少爷便从他家乡亲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一九三一年四月,蔡威在上海接受了中央特科的无线电技术培训,学习了收发报技术和机务维修技术,成为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


  同年十月,蔡威接到周恩来的指令,委派他和王子纲到鄂豫皖去做开辟电台的工作,以加强中央对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


  蔡威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就和王子纲一起,踏上了奔赴鄂豫皖的征程。



02
第一部电台


  经过二十多天的艰难跋涉,蔡威和王子纲终于在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到达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新集。第二天,另一路无线电技术人员宋侃夫、徐以新也到达新集。于是,他们开始了红四方面军无线电台的创建工作。因为徐以新不久即调离,所以,电台工作主要由蔡威、宋侃夫、王子纲三人来做,因此他们被称为红四方面军“无线电三杰”。


  在此之前,鄂豫皖苏区和外界联络主要靠人工徒步传递,很慢。由于国民党的封锁越来越严,到后来消息就完全隔绝了,连报纸都进不来。蔡威等人的到来,对鄂豫皖红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蔡威他们从历次战斗缴获的器材堆里,翻找出了一些无线电器材,然后一件件擦洗出来。蔡威发现里面有一台锈迹斑斑的收报机,机器面板已经碎了,零件也少了几个。蔡威把它擦洗干净,重新做了个面板;又从材料堆里找了一些零件配上,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收报机。经调试,居然收到了国民党通讯社的电码。


  于是,他们开始抄收国民党通讯社的新闻,对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国民党的动向等新闻,都能及时掌握,为红四方面军制定作战方针和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由此,打破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消息封锁。


  但是,这台收报机只能收报,不能发报,只是半部电台。没有发报机,还是无法实现和中共中央的直接联系。


  在不久后的黄安战役和商潢战役中,又缴获了两部残损的电台,经过蔡威等技术人员的加工,修理,终于组装成了一台既能收报、又能发报的完整电台。再加上刚缴获的与电台相匹配的发电机和电瓶,一套完整的电台设备就齐备了,电台可以工作了。打开按钮,他们首先接收到了中共中央“红中社”的电文;接着,他们向党中央发出了“黄安战役和商潢战役的捷报”,成功了!红四方面军和党中央的联络开通了!


  就这样,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诞生了。时间是一九三二年一月。



03
战友情深


  一九三二年五月,我的父亲马文波来到了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马文波曾经接受过无线电培训,既会报务,也懂机务。他技术娴熟,工作努力,很快就成为蔡威的得力助手。蔡威为人友善,平易近人,马文波非常尊重这位年长自己四岁的台长蔡威,蔡威也很喜欢这个心灵手巧刚刚二十岁的小老弟。


  工作上,他们配合默契,一起研究技术,一起攻克难关,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带着电台到前沿阵地侦察,出生入死,并肩战斗。生活上,蔡威对马文波很是关心,给予了很多照顾。他们一起爬冰卧雪,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炕上睡觉。共同的工作和战斗,使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一九三六年春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了四川丹巴县的金川江畔。一天傍晚,蔡威和马文波站在江边,连续的行军和紧张的工作,使他们略显疲惫,难得在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小憩,他们沿江缓步而行,边走边拉家常。


  望着滔滔的金川江水,蔡威感慨地说:“丹巴以下就是大渡河了。”


  “看到大渡河,就想起了兵败江边的石达开。”马文波说。


  “是啊!你想不到吧,石达开随身佩戴的那把宝剑,现在还保存在我们蔡家呢!”蔡威说。


  “噢?石达开的佩剑?”马文波有点惊奇,“那一定很名贵的!”


  “是的,我见过,非常锋利,上面刻有‘青钢宝剑’四个字,的确是件稀世珍宝。从这件事上讲,我的祖先愧对农民起义军啊!”蔡威显得有点伤感。


  接着,他向马文波透露了他的一些家事。说他是福建福宁府人,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他的曾伯祖在清朝时做过四川雅州知府。石达开兵败大渡河,遭清军处死,这件事就发生在他的曾伯祖做雅州知府的任内,而大渡河归雅州管辖,于是那把佩剑就落到了曾伯祖手中,成了蔡家的传家宝。


  蔡威还谈到,自己已有妻室,还有一个没见过面的儿子。


  蔡威讲的关于石达开佩剑的故事,让年轻的马文波感觉既新鲜又神奇,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在五十年后,这把剑成了破解蔡威身世密码的一把钥匙。




04
军中“活菩萨”


  红四方面军的电台在蔡威、宋侃夫、王子纲以及我的父亲马文波等一批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由最初的简单通讯一步步发展到能够破译敌人的密码电报,从而获取了大量的敌情情报,为部队高层指挥战斗提供了有力的情报支持。随着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的发展,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扩大为总司令部二局,蔡威也由台长提升为二局局长。


  因为有了二局的情报,对敌情掌握得及时准确,所以部队屡打胜仗,二局的工作得到了部队官兵的一致称赞。


  有一次,一位师长好奇地问总政委陈昌浩:“真神啊!哪儿来的这么准确的情报?”陈昌浩神秘一笑,说:“因为我的屋里有一位‘活菩萨’呀!敌人进攻时,他就会告诉我敌人有多少人?在什么位置?何时进攻?当然就打胜仗啦!”这位师长不相信,就到陈昌浩住的屋里转了一圈儿,出来后,说:“哪有‘活菩萨’呀?我怎么没看到?”陈昌浩“哈哈”大笑,用手指着蔡威,说:“就是他呀!”从此,蔡威和他带领的团队就被指战员们誉为“军中‘活菩萨’”。


  蔡威尤其擅长破译敌军密码,且工作起来十分投入,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的饭经常是战士给端来,放凉了,热一遍,又放凉了,再热,反复热好几次他才吃。还有一次,由于天太冷,他的身边放了一个火盆。而他正在破译一份重要情报,精神非常集中,裤子烧着了,竟浑然不觉,直到旁边的人闻到煳味儿,赶紧跑来,才帮他把火扑灭。


  蔡威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机智勇敢,胆识过人。为了获取更精准的情报,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阵地前沿去侦察。有一次,王树声的七十三师跟敌人交战,蔡威带着我的父亲马文波,背着电台,潜到了阵地最前沿,获取了最直接的敌军情报,为部队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持。


  有一天,部队连续行军两天两夜,极度疲乏,当他们来到一个村子停下来休息时,发现被敌人包围了。敌人边喊“抓活的”,边向他们射击。眼看跑不掉了,蔡威急中生智,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银元抛在了路上。蔡威一边撒银元,一边撕一个小本子,不停地往嘴里塞。原来,他担心冲不出去,为了不让敌人得到我军的密码,他把密码本吞到了肚里。


  国民党兵看见小路上、田野里散落着白晃晃的银元,都争着俯下身去捡拾,追击的速度明显减缓。这时,正巧徐深吉奉命火速赶来营救,于是蔡威的队伍得以脱身。


  蔡威有一句名言:“为了明天,咱们要干啊!”他不光这样要求同志们,自己更是带头苦干。在西征路上,在川陕根据地,在艰难的长征途中,二局的同志们不光要跟着部队行军,还要随时架机工作,侦察敌情,为首长提供指挥部队的情报依据。蔡威是一位破译奇才,在破译国民党密码方面,有独到的建树,为红军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05
命殒荒原


  一九三六年七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连续的行军、高强度的工作、过度的疲劳,再加上长期的饥饿,蔡威染上了伤寒,经常高烧,呕吐,肚子疼。没有药物,缺少营养,他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但他咬牙坚持行军,不停歇地工作,终于和大部队一起走出了草地。


  走出草地之后,蔡威的病情更重,已经不能进食,也不能走路了,战友们只能用担架抬着他走。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有时甚至出现休克。尽管这样,蔡威躺在担架上,还利用清醒时间,破译了重要的敌情电报,使总指挥明了了敌情,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同志们看他病得太重,劝他休息,他依然还是那句话:“为了明天,咱们要干啊!”


  一九三六年九月,部队来到了岷州的朱尔坪。这时,蔡威因二十多天未进食,已经气息奄奄。那天,他口中突然喃喃地呼唤:“植生……植生……”弥留之际,他想起了自己从未谋面的儿子蔡植生。


  蔡威停止了呼吸,生命定格在了二十九岁。这位功勋卓著的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无线电奇才,就这样离开了红军队伍,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最终没能看到即将到来的三大红军主力会师。


  红军委托朱尔坪村的甲长李俊明帮着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材,并按照当地风俗入殓。


  蔡威的遗体被安葬在岷州朱尔坪村外的阿婆湾。葬礼上,由徐向前总指挥致悼词。朱德、陈昌浩、周纯全、李先念、许世友等高层领导及千余名红军官兵和当地百姓参加了葬礼。




06
千里寻剑


  新中国成立后,蔡威幸存下来的战友们都在政府或军队担任了重要职务,成为新中国建设者和守卫者的领头人。但他们没有忘记好战友、好局长蔡威。蔡威的故乡在哪里?他的亲属可安好?这些问题牵动着蔡威战友们的心。他们一直在苦苦寻找,却一直没有结果。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些共和国的开国功臣们年纪大了,先后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卸去了肩上的重担,闲暇下来,他们更加怀念长眠在甘肃岷州的老局长蔡威。他们决定下大功夫进行深入查访,一定要找到蔡威的家乡和亲属,以告慰烈士的英灵。


  这件事情的启动缘起于一次老战友聚会。


  一九八二年春节,即将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岗位上退下来的徐深吉,请来了老战友宋侃夫、王子纲。徐深吉在战争年代曾是七十三师的一位副团长,蔡威的电台经常和七十三师一起行动,因此他们是生死之交的战友。而宋侃夫和王子纲则都是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创始人,他们和蔡威同是著名的红四方面军“无线电三杰”。当时,宋侃夫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尚在任上;王子纲刚刚从国家邮电部部长的位子上离休。


  他们谈古论今,不知不觉谈到了红四方面军征战的历史,谈到了电台,谈到了蔡威对红四方面军无线电技侦工作的特殊贡献。谈论中,勾起了他们对逝去的老局长蔡威的深切怀念,决定立即行动起来,寻找蔡威的家乡和亲人。


  他们又联系了已离休的总参三部政委陈福初,副部长马文波、李永悌、胡正先,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肖全夫等几位蔡威的老战友,开始了寻亲行动。


  他们只知道蔡威是福建福宁府人,但不知道是哪个县、哪个村的。于是,先由徐深吉写了一篇纪念蔡威的文章,在《福建日报》发表;接着,肖全夫又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发表在《战胜报》和《人民邮电报》上,作为投石问路。


  事情很快有了回应。福建福鼎(旧属福宁府管辖)的一位张姓老人提出认亲,说蔡威的情况符合他失踪的弟弟张白弟,认为蔡威就是张白弟。


  老将军们通过多种渠道对张白弟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和比对后,感觉虽然有些情况对不上,但有些情况还真有点相似。可能是心情急切的缘故,有两位老同志认定张白弟就是蔡威。


  在差不多就要确定认亲的时候,我的父亲马文波想起了当年在金川江畔蔡威对他讲的那番话。于是,他向张姓老人问起了青钢宝剑的事。老人思索了一阵后,肯定地说:“没有。”马文波感觉事情重大,不可草率。他提醒大家,此事还需慎重,不可操之过急,须进一步查证。大家也都同意再做进一步调查。


  一九八四年,宋侃夫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联络员的身份,来到福建。工作之余,他继续查找蔡威的祖籍和亲人。在福建省委的协助下,成立了特别工作组,专管查访蔡威一事。经反复查访,排除了张白弟。同时,他们与福建宁德党史办建立了联系,经党史办协助,和宁德蔡家接上了头。宁德在清朝时也隶属于福宁府。


  其实,宁德蔡家一直在寻找战争年代失踪的蔡泽鏛。本来蔡家曾经被定为烈士,但因蔡泽鏛下落不明,证据不足,后又被取消了烈士名分和相关待遇。因为蔡家家庭成分高,在那个年代里受尽了歧视和凌辱,被骂为“地主的狗崽子”,遭受白眼和不公。蔡泽鏛的妻子临终前,再三嘱咐儿子蔡作祥(又名“植生”),要他一定设法找到父亲的下落,还家族一个清白。


  蔡作祥四处奔波,曾到上海和福州多次寻找,但因缺少线索而没能找到。蔡作祥终因生活艰辛,积劳成疾,四十九岁时在抑郁中离世。病榻上,他把寻找父亲蔡泽鏛的担子交给了两个儿子蔡述道和蔡述波。


  到北京来和老将军们接头的是蔡泽鏛的孙子蔡述波。蔡述波说,是他的父亲蔡作祥从爷爷的一个战友口中得知爷爷改名为“蔡威”了,但没有得到更多线索。


  当问到青钢宝剑一事时,蔡述波起先并不知情,经他回去向老人们查访后,得知祖上曾有人做过官,而且确实有过一把石达开的佩剑。佩剑已于一九五六年上交政府了,可能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老将军们得知这一消息,异常兴奋——终于看到曙光了,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们多年的夙愿就要实现了!马文波将军立刻派两位同志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查看。然而,结果却令人意外,中国历史博物馆没有此剑。


  他们又查访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太平天国纪念馆,均无此剑。这让老将军们大失所望。


  但是,蔡威的老战友们没有就此放弃,他们决定派人专程到福建宁德去一趟,进行实地查访。马文波将军领受了这项任务。


  一九八五年六月,马文波偕夫人和两名工作人员一起,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他们先到的上海,到蔡威读过书的同济大学和上海大学进行查访,但没有查到线索。


  他们来到了福建宁德,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助下,找到了宝剑传承人、蔡泽鏛的堂侄蔡作柯老人。蔡作柯讲述了宝剑的来历以及当年剑劈砍柴刀的经过。老人所讲与当年蔡威所讲的情节完全吻合。马文波将军还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情况,解开了很多谜团。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宁德蔡家就是蔡威的家。


  但是,青钢宝剑的下落依然不明。


  随行的两位工作人员到福建省博物馆进行了查访,馆长说从土改到文革,上交来的文物堆满了仓库,尚未清理,表示近期抓紧清查。马文波一行只好先行返京。


  不久,福建省博物馆终于找到了这把宝剑。当年的藏品登记卡上赫然写着:


  项别:铁器
  定名:(清)青钢宝剑
  尺寸:(公分)长81.7,腰宽3.2,把长21
  入馆日期:一九五七年十二月


  福建省博物馆的同志们立刻把藏品登记卡的复印件和宝剑的照片寄往了北京。


  青钢宝剑找到了!蔡威的亲属找到了!半个世纪的牵挂、半个世纪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盘绕在老将军们心头半个世纪的结解开了!蔡威的老战友们欣喜若狂。


  很快,由马文波执笔,宋侃夫、王子纲、肖全夫、陈福初、李永悌六位老战友联名写的调查报告,放在了国家主席李先念和徐向前元帅的案头。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二日,徐向前元帅批示:蔡威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干部,在破译工作方面是有独特建树的。他的遗属理应享受烈属待遇,请中办告福建阅办。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四日,李先念主席办公室批示:先念同志说,他熟悉蔡威同志。蔡和宋侃夫、王子纲等同志对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察工作,作出过重要贡献。以往,他在许多场合都讲过蔡威同志的事情。


  一九八六年七月,徐向前元帅亲笔题词:无名英雄蔡威。


07
魂归故里


  一九九八年五月,蔡威的长孙蔡述道在宁德市党史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甘肃岷州朱尔坪。幸运的是,当年参加埋葬蔡威遗体的甲长李俊明老人还健在。大家在李俊明的带领下,来到了阿婆湾,找到了埋葬蔡威的那片田地。蔡述道长跪地上:“爷爷,我们来接您回家啦!”一声泣拜,令在场的众人无不动容。


  经挖掘,一具完整的遗骸显露出来。大家穆然肃立,向烈士致敬。蔡述道早已泣不成声。


  经过一路辗转,蔡威烈士的遗骨回到了故乡宁德。蔡威离家六十二年后,终于魂归故里。


  二〇〇七年,在宁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蔡威故居改建成为“蔡威事迹展陈馆”,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了匾额。如今,“蔡威事迹展陈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蔡威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


原载2022年第2期(总第38期)《枣花》        来源:飞鸟的小窝(微信公众号)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