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009阅读
  • 3回复

[转贴]今天,我再次被崔永元点燃“《红岩》情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5-07
作者:李镇西

http://www.eduol.com.cn/web-ia/bbs/printpage.asp?BoardID=40&id=130211

(今天,整整一天,无论我做什么事,我的心绪都沉浸在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中,挥之不去,这是我决定无论多忙,一定要把我这种感觉用文字记载下来。)

现在我看电视的时间已经很少很少了。但有一个节目我几乎每期必看,这就是每周日早晨七点十五分新闻频道的《电影传奇》。崔永元说这个节目是专门做给四十岁以上的上看得,满足他们的怀旧愿望。的确,《早春二月》《南征北战》《永不消逝的电波》《柳堡的故事》《风暴》《奇袭》……这些儿时伴着我长大的影片,随着崔永元的再创作又一次进入了我不再年轻的心灵。

今天早晨讲的是拍摄《烈火中永生》(根据《红岩》改编)台前幕后的历史往事。记得铁皮鼓曾说,如果李老师喜欢《红岩》,那他必定让他的学生也喜欢《红岩》。也记得我在《尴尬与自豪》一文中曾写道:“回想我自己的中小学时代,虽然是在“文革”中,但一本本或没有封面或残缺不全的“禁书”:《红岩》、《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草原烽火》、《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飘飘》等等作品曾经是那样地激动了我一颗少年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书所浸透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思想观点等等,可能会渐渐在我心中蒸发,但通过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则溶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我一生坚贞的信念。这种信念,使我将我的教育视为实现我社会理想的途径。”八十年代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没有任何人动员我的情况下我自愿向学校党支部交上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入党申请书;而那时,我正在给学生朗读长篇小说《红岩》。

我现在当然不会再给学生读《红岩》了,但《红岩》的确是我灵魂深处不可能抹去一个精神亮点。的确,从文学的角度看,《红岩》很难说有多大的“魅力”“价值”,但这部书用生命和鲜血铸成的书,是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眼光来评价的,我想起鲁迅对白莽诗篇的评价:“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需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今天的我,当然已经不同于少年的我,但我的理想主义情怀依然。只是对于过去所为之流泪的历史我已经不会再流泪。对于1949年之前的国共交战,现在我们有更冷静的评价。许多历史资料的重现,让我们对有些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比如,据公开的报刊报道,所谓“中美合作所”是二战时中国和美国共同抗敌的一个情报机构,1946年以后就撤销了。这与我们过去所认为的“中美合作所”是“杀人机构”显然大相径庭。又如,当时中共重庆地下党里的叛徒决不只是少数,而是相当多的人,出卖一大批同志的叛徒“甫志高”的真名是“冉益智”,他不是一个一般的中共干部,而是重庆市委书记!

但是,不管《红岩》中有多少情节,多少细节,与历史的真相不符合(这与特定的创作年代有关,不能苛求作者),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一大批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为了民主自由理想的仁人志士毅然决然地走向了死亡,把自己年轻的热血浇灌在了脚下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江竹筠、许云峰、孙明霞、蔡梦慰、何雪松…今天,电视屏幕上闪现出他们年轻的面容。我很奇怪,过去我们都很反感脸谱化,即坏人总是贼眉鼠眼,英雄总是英俊潇洒,但这些英烈的形象的确非常英雄!二十年前我在重庆渣滓洞参观时,就惊讶于这些英雄的美丽和英俊。江竹筠,据今天的节目中介绍,她是1920年生人(刚好和我岳父同龄),1946年47年在四川大学读书(巧得很,当时我岳父刚好也在四川大学就读)。和原来看过的她的照片相比,今天公布的她一张更年轻的照片上,她简直就是一个美少女!然而,为了她自己选定的主义,为了中国的新生,她毅然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最后,使自己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9岁!

好几年前,重庆市大力炒作所谓“红岩文化”,而且还概括出所谓“红岩精神”:“爱国,进步”之类的几个词,我看了就觉得很好笑:这几个万金油式的词语就是“红岩精神”?如果要说真有“红岩精神”,我认为其实很简单,就是信仰的精神,就是为了信仰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试问今天每一个共产党员(据说是和江竹筠是同一个政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精神?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纯粹属于精神的信仰?

最近几年,我想得最多的问题是,江竹筠他们为之付出生命的理想实现了吗?

他们在走向刑场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再过几年会有反右,会有大饥饿,会有“文革”?他们是否又会想到,和他们一起坐牢而又奇迹般侥幸冲出敌人枪林弹雨的同志,后来大多被打成叛徒――这些人没有死在国民党的屠刀下,却死在自己“同志”的迫害中,其中就包括《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

江姐和她的同志――一大批富有真正理想主义献身精神的热血青年之所以要她上革命的道路(其中不少人是出身于富豪之家),就是因为感到当时的中国不公平,不民主,存在着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罪恶。那么,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这些现象时消失了呢,还是依然存在?是越来越少了呢,还是越来越多了?

如果江姐和她的同志知道了现在有有相当多的地区依然贫困,相当多的孩子依然读不起书,有相当多的姐妹依然受着凌辱,有相当多的百姓依然为生活所困,有相当多的民工辛辛苦苦挣了血汗钱却拿不到手,反而被工头毒打,最后由的民工不得不跳楼或服毒自杀……他们会作何感想?

在电影中,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场面:革命志士高场革命歌曲走向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革命口号,可是我突然想到:后来被誉为“真正的共产党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收入《辞海》的张志新,仅仅因为对文革说了些不同的看法,就被枪决,而枪决前竟然将其喉管割断!

我今天又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江姐和她的难友们活到现在会怎样?

有人说,也许成为贪官也未可知。这种设想不是没有道理。刘青山、张子善如果当年倒在长征途中,今天不一样被我们崇敬吗?因此,如果国民党晚几天下手,江姐和她的同志们都可以在迎接解放军进入重庆的人群中快乐地扭起秧歌!那么,他们将属于新政权的有功之臣,会受到各种特殊的待遇,会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当年在监狱中不曾被酷刑征服的共产党员渐渐腐化堕落,完全可能!

但是,还没有每另外一种可能呢:他们目睹或者说经历了建国后极左路线的折腾(坐了国民党的牢后,在文革中很可能被再次投入共产党的监狱,这种情况太多了),会反思自己的年轻时的革命。他们当然不会后悔自己年轻的选择,但会更加深层地探索“中国的道路”,他们这种探求精神和年轻时的理想主义一脉相承,都是不计个人得失而一心只为中国!江姐他们已经牺牲,我们似乎无法说他们一定会如此,但和他们有过同样革命经历的一些老共产党员的精神升华,可以证明,江姐她们也有这种可能!比如今年八十八岁的李锐,这位“一二九运动”时武汉地区的学生领袖,他晚年的一些思考,让我感到了他年轻时的理想依然在燃烧,他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投机革命,一旦革命胜利便只关心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的人。如果江姐、许云峰活到现在,完全有可能也是“李锐”!当然,级别更高的,还有胡耀邦、习仲勋、任仲夷……


我力图超越具体的“主义”重新审视《红岩》,提炼出红岩英烈们的思想精髓:为中国的民主自由而献身!――这不是我的臆想。我岳父曾说,四十年代末,为什么几乎全国的老百姓和知识分子都倾向于共产党,因为国民党太腐败,太专制,而共产党的口号的确深得人心:“要民主,反独裁;要自由,反迫害!”在渣滓洞监狱的墙上,至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为自由而战!”《红岩》所宣扬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确哺育了新中国的一代又一代人,比如,在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震惊中外的的“天安门事件”中,为了悼念一位值得悼念的共产党人,无数中国人面对四人帮的残酷镇压而不屈抗争,其所表现出来的“为真理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正是江姐、许云峰们精神的体现!不管历史会怎样暂时被人歪曲,被人掩盖,但这种精神必将永存!

从这意义上说,我会永远保持对《红岩》的情感,这是我对一切真正为了中国而献身的仁人志士的由衷敬仰,这些人包括“红岩英烈”,也包括在他们之前的谭嗣同、邹容、刘天华、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和他们之后的顾准、林昭、张志新、遇罗克、王申酉……

我愿意用渣滓洞监狱中的两位烈士的诗结束我这篇浅薄但充满真情的文字――

            宣誓

            古承烁(中共党员,牺牲于1949年11月27日渣滓洞大屠杀,年仅29岁)

在战斗的年代,
我宣誓:
不怕风暴,
不怕骤雨的袭击
一阵火,一阵雷,
一阵狂风,一阵呼号,
炙热着我的心:

脑际胀满了温暖与激情。
我宣誓:
爱那些穷苦的、
流浪的、无家可归的、
衣单被薄的人民;
恨那些贪馋的、
骄横的、压榨人民的、
杀戮真理的强盗。
我宣誓:
我是真理的信徒,
我是正义的战士,
我要永远永远,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战!



你等待着我吧

         何雪松(本不是中共党员,但参加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中,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弹,英勇牺牲,时年31岁)
为什么你尝尽了离别的痛苦,
为什么孩子们见不着爸爸?
为什么你献出了自己的爱人,
为什么我抛别了我爱的她?

为的是千万对情侣不被拆散,
为的是万千个孩子不再失掉爹妈。
为的是穷人要翻身啦,
为的是不再做牛马。

莫以为今天的胜利,
已经开出了民主的鲜花,
眼前的障碍还和昨天一样的大。
假如你爱我爱得很深,
请等待着我吧!
让我清算了敌人,
我再回家!


                       写于1949年春天

(当我打字输入输到“莫以为今天的胜利,已经开出了民主的鲜花,眼前的障碍还和昨天一样的大”时,禁不住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2004年11月21日晚上23点11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翼翱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5-09
楼主提供的连接“无法找到该页”,
想知道作者李镇西是什么人物。
我喜欢崔永元的《电影传奇》。
振翼翱九霄
离线yihong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5-09
This is a very nice article, raising some questions that I have been thinking but could not get an answer......so far.
离线于焉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5-09
李镇西是四川的一位中学特级语文教师。那个链接大概就是为了说明文章出处吧,那里没有了,就看这里的好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