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859阅读
  • 5回复

[转贴]《红岩儿女》—青年爱国民主运动的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2
作者:胡甫臣
http://www.grrb.com.cn/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254480&type_id=25
2006-5-12 0:15   工人日报版次:七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岩儿女》(第一、二部)是两部生动务实的史书,它全面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青年爱国民主运动的真情实景。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正规的历史书,它有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每一次运动的全过程;它有运动参加者的心路历程和对运动情景的回忆;它有实事求是的权威记载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它记述了一大批青年的成长道路和辉煌成就。书的写法有综述、有个人评介、有本人自述、有他人回忆、有当年报纸的报道,生动活泼,波澜壮阔。
  
   全书把上个世纪国统区的青年运动,特别是大、中学校的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主要的学校,主要的运动,几乎都写到了。所有这些运动都是红岩(中共南方局以及后来的南京局、上海局)领导的。
  
  在书中,昆明反内战集会的“一·二一”惨案、重庆中大救亡会、女同学“三八”晚会的被特种学生捣毁,成都“双十一”反抗法西斯统治的大规模游行示威运动,北平美军侮辱北大女生引发的全国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武汉大学“六一”和十一月惨案,上海六月三十日的大逮捕,杭州浙大的于子三惨案等等都有激情澎湃真实详细的记述。书中不仅有以成都、昆明、重庆为核心的民协、民青、新青三大青年政治组织的建立,也兼顾了分散在各地的大、中学校的活动情况,同学们自己创办的《大学新闻》、《中国学生导报》等学生报纸怎样在严密封锁的情况下成长,都有专门的描述。学生和教授、著名文化人等的亲密合作,为被捕的马寅初祝寿、建寅初纪念亭,悼念被杀害的闻一多、李公朴,对重庆较场口、南京浦口被殴打的民主人士声援;校长、教授们为学生作报告,掩护学生等故事都动人心弦。

  书中也亲切地反映了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钱瑛等南方局领导成员对广大进步青年的领导和关心爱护。书中更拿出一定篇幅,分别描述了当年红岩和青年联系的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的刘光、朱语今、张黎群等同大家共同战斗的情愫和他们传奇的一生。

  《红岩儿女》的出版被认为是具有“抢救性”意义的工程,也受到了老同志的高度评价。原中联部部长钱李仁认为,就他个人所看到的介绍青运史的著作来说,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写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人金冲及说:收到书后,立刻翻看了几章我自己经过的事。深感这件事如果不是现在做,不是你们几位做,以后可能就很难做成了。原新华社副社长冯健说,这部书弥补了中国革命史的一个空白,出版此书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教育部离休干部刘英杰称此书既是民主革命的史料,又是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这部书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一生从事青年运动(曾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和中国青年研究所所长)的张黎群。本书的编写者是四位现已80多岁的老人,当年的学运领导人(燕凌、童式一、穆广仕、宋),他们花了近十年的工夫,才完成了这项宏大的工程。

  据悉,《红岩儿女》的第三部正在编写之中。该书拟选择几十个红岩儿女的个案,写他们从不同家庭走向革命道路的经历,特别是他们在建国后异彩纷呈的崎岖新路。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5-26
《红岩儿女》:波澜壮阔的青运史诗

作者:林道生

转自:http://www.ce.cn/books/main/reviews/200605/25/t20060525_7086559.shtml

  童式一是一位老报人,还是一位抗日老干部。他虽年过八旬,却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对往事记忆犹新。离休后除有时下围棋,就是经常打开电脑,写作一些历史纪实,让青年了解祖国的过去。

  上月,童式一赠我一套新书,书名《红岩儿女》,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和燕凌、穆广仁、宋琤共同撰写的,上下两部共达142万字。趁前些日子连绵阴雨,我就拿出来看着看着,这部书初感浩繁厚重,读起来却亲近畅快,书中的人和事仿佛有磁力,渐渐地便放不下手。

  在20世纪40年代初,国家处于危难的关键时刻,黑暗与光明同在,失望与希望交织……有一群爱国知识青年,在党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红岩村的灯光指引下,他们臂膀挽着臂膀,心声应着心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终于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共和国的曙光。这一群成长起来的青年,就是这部长篇纪实中的“红岩儿女”。

  《红岩儿女》有很强的史料性。就现出版的第一部(1939-1945)《从潜流到激流》、第二部(1945-1949)《从漩流到洪流》来看,填补了这十年青运史的空白,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中国人民革命有两条战线,即武装战线和秘密战线,尤其在反动派统治的国统区,共产党人坚持地下斗争,他们团结爱国民主青年,冒着随时被逮捕的危险,去推翻旧中国三座大山,百折不回的精神可歌可泣。此书将国统区的青年运动,特别是爱国学生运动,所涉及的主要学校,如中大、复旦、武大、同济、浙大和西南联大等都写到了;所涉及的主要组织,如青年励进社、中国民主青年社、“海燕之群”读书会、民主青年协会、民主青年同盟、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新青年联合社等都提及了;所涉及的主要刊物,如《大学新闻》、《中大新闻》、《中国学生导报》等都介绍了;当年的主要事件,如昆明“一二·一”惨案、重庆“一·二五”大游行、南京“下关惨案”、中原突围、重庆胡世合事件、北大沈崇事件、南京“五·二○”游行、武大“六·一”惨案、于子三惨案、“八一九”大逮捕、北平和平解放等也都收录了。《红岩儿女》内容翔实、人物鲜活、结构严谨、记述生动。书中提及的许多青运人物,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由于秘密斗争充满荆棘,读者仍关心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迷茫与去向,现在读起来仍扣人心弦。(待续)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5-26
(续上)
  《红岩儿女》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聚沙成塔、点石成金,在史料性与可读性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改变了历史书的枯燥乏味,使读者在阅读时充满情趣。此书将当年的民主运动,用各种体裁缜密地融于一炉:书中既有综述,也有本人自述,还有他人回忆,编者注解,以及有调查附记,当年的报纸报道等等。让读者在感受波澜壮阔时,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此书还以事件为经,以人物为纬,经纬交织,全方位记述了青运事件。在生动表述事件的同时,还详述当年的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政治结构、军事策略、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背景。原中联部部长钱李仁读了《红岩儿女》后认为,就他个人所看到的介绍青运史的著作来说,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写法。教育部老干部刘英杰称此书既是民主革命的史料,又是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尽管《红岩儿女》篇幅巨大,第一部、第二部共80章,由于每章都做了简明摘要,既便于阅读又便于检索。如第11章“红岩儿女血洒鄂西”摘要这样写道:“何功伟、刘蕙馨等在鄂西监狱中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反动派知道何功伟事父至孝,把他父亲弄来‘劝降’。何功伟写信给父亲,一千余言,字字血泪,句句铿锵,激越慷慨,气壮山河。带着刚生下的女婴入狱的刘蕙馨,在狱中也表现出烈火金刚的性格……特务企图迫害和打死的孩子来威胁她,也不能使她屈服。何、刘终于慷慨就义,留下了感天动地的正气之歌。”由于在布局上耳目一新,读者可循着摘要找线索,让革命故事融入情感,对先烈精神肃然起敬。

  《红岩儿女》有很强的思想性。红岩儿女是党的好儿女,他们以满腔的热血和智慧,为建立新中国而前扑后继。红岩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节的集中体现,是对人生最大的理性认识。红岩精神时代特色鲜明,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充分体现革命前辈的高风亮节,充满了巨大的人格魅力。书中还反映了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钱瑛等南方局领导成员,对广大进步青年的关心爱护。书中还描述了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的刘光、朱语今、张黎群等同志,与青年共同战斗的情愫。瞻仰历史,犹如读一本巨著;回味历史,犹如一次心灵的荡涤。长篇纪实《红岩儿女》的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它被认为是具有“抢救性”意义的工程。据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人金冲及说:收到书后,立刻翻看了几章我自己经过的事。深感这件事如果不是现在做,不是你们几位做,以后可能就很难做成了。原新华社副社长冯健说,这部书弥补了中国革命史的一个空白,出版此书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红岩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读《红岩儿女》就是要学习红岩精神,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革命先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敢的站在改革的前列。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岩’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读《红岩儿女》就是要重视祖国的历史,崇敬民族的先贤,只有在爱国情感熏陶中,才能树立民族的自信心。

  俗语说:“盛世修史”。《红岩儿女》的作者们当时都是青年,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当年一部分人奔赴延安,在根据地锻炼成为革命干部;一部分人在国统区,在红岩周围成为青运先锋。这部内容丰富、鲜活生动的青年运动史,由四位现巳80多岁的老人,即当年的学运领导人燕凌、童式一、穆广仁、宋琤,用了近十年的功夫写成。据说他们继续搜集材料,准备编写《红岩儿女》的第三部,暂名《一生都在波涛中》,拟选择几十位红岩儿女的个案,写他们如何从不同家庭投身革命,特别是他们在建国后的崎岖经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萧佑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5-26
马识途的著名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中,江姐式的女烈士柳一清的原型,就是刘惠馨烈士。

英烈不朽!
离线yihong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6-21
《红岩儿女》:青年爱国民主运动的洪流纪实/胡甫臣 http://cjch.blogchina.com/blog/4998032.html

《红岩儿女》第一部(1939-1945)、第二部(1945-1949)《从漩流到洪流》, 全书142万字,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活蹦欢跳、生动务实的史书 ,它全面纪录了20世纪40年代青年爱国民主运动的真情实景。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正规的历史书 ,它有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每一次运动的全过程 ;它有运动参加者的心路历程和对运动情景难忘的回忆;它有实事求是的权威记载和认真的经验教训总结;它有一大批青年的成长道路和辉煌成就.写法有综述 ,有个人评介,有本人自述 ,有他人回忆,有当年报纸的报道,总的都是当年的群体活动,缜密精细地融合于一起,确实生动活泼,波澜壮阔 。

全书把上个世纪国统区的青年运动,特别是大中学校的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主要的学校,主要的运动,几乎都写到了.所有这些运动都是红岩(中共南方局以及后来的南京局、上海局 )领导的,各个学校的进步青年,可说都是南方局陪养和发动的。但又不是靠南方局发号司令强迫运动群众开展起来的。所以这就形成一个分布那么广的各校进步青年自发地共同为一个抗日民主要求的目标而奋斗的多元景观。
像昆明反内战集会的“一·二一”惨案 ,重庆中大救亡会、女同学“三八”晚会的被特种学生捣毁,成都声援市中惨案把市长、警察局长都赶下台的学生运 动,重庆“一·二五”要求政治协商会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示威大游行,成都“双十一”反抗法西斯统治的大规模解众运动,成都华西坝 以燕京 大学为主发 起的追悼罗斯福大会号召争取四大自由促进民主的活动,北平美军侮辱北大女生引发的全国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运动,由京沪苏杭以及清华北大学生发起的全国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O” 运动,武 汉大学“六一”和十一月惨案,上海六月三十的大逮捕,杭州浙大的于子三惨案,接下去的保卫学联保卫学生自治权利的四月风暴,反动政府公开公布逮捕和特刑庭传讯名单的“八一九”大逮捕,重庆的“四·二一”运动以及临解放前的京、沪一带的大逮捕大游行等等都有汹涌澎拜激情详细的记述 。书 中不仅有以成都、昆明 、重庆为核心的民协、民青 、新青三大青年政治组织的建立,也兼顾了分散在各地的大中学校的活动情况, 同学们自己创办的《大学新闻 》《中国学生导报 》等学生报纸怎样在严密封锁的情况下成长,都有专门的描述 。学生和教授、著名文化人等的亲密合作,为被捕的马寅初祝寿、建寅初记念亭,为被杀害的闻 一多、李公朴悼念,为重庆较场口、南京浦口民主人士被殴打的声援;校长、教授们为学生作报告,掩护学生,拒绝政府到学校抓捕学生,参加学生的座谈会和示威游行,让进步学生秘密到他们家里开会等等,师生情在历次运动中的故事都动人心弦 。

青年学生们不愿 做 亡国奴,从敌占区到大后方,经受了逃难之 苦;学生们从抗日宣传中提高了爱国思想,不满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从国民党法西斯黑暗统治中,提高了要求民主自由的觉悟 。这么多大中学校分散在四面八方,有的还是在很边 远落后的地方,但他们的爱国民主思想却不约而同地普遍成长起来 。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逼得他们走投无路,把他们推向进步 。他们要救国 ,要民主自由,没办法就去找红岩。共产党被国民党镇压得只能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政策,不能以党的组织开展活动。但青年学生要求党的领导 ,需要党的领导 。许多同学有问题便自己跑到红岩去请教,南方局青年组看到青年运动起来 ,学生们积极性这么高,周恩来就说要 把这样的非党同志当做 党员用。红岩也就成了联系他们,培养 他们的基地和中心。这样,红岩精神就在进步青年学生运动中自然 而然 成长起来 。要求坚决抗日,要求民主自由的进步学生运 动就一个一个接连开展起来 。到1979年终于走向高潮,被毛泽东称为第二条战线 。这可是遍及全国的一股巨大力量啊,他们对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 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书内容丰富 ,处处活灵 活现,像读文艺作品,像欣赏长卷图画 。虽然一个一个运 动,一个一个城市,一个一个学校,一个一个参加运动的青年都是各自独立的,是各有不同特点的,但爱国民主运动是一气相连的,你读了这段就不能不急着去读下一段。这种差异,正好是吸引你阅读的最大兴趣。

书中对历次运动中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开除、迫害 、逮捕、残杀的战友 都用浓墨愤怒地写出了悲怆的场面和全过程 ,写出了他们英勇的精神和同学们对他们无限的思念。

这十年中也有到解放去,到农村去(建立民主自由和准备打游击的据点),到军事调处执行处抗日根据地方面去当翻 译等一次又一次的大型集体行动。那离别温暖的家庭和亲 人故友,那长途艰辛而又危险的路程 ,都是奔向革命的考验 。读来还都如在眼前。

书中也亲切地反映了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钱瑛等南方局领导成员对广大进步青年的领导和关心爱护,书中更拿出一定篇幅 ,分别描述了当年红岩和青年联系的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的刘光、朱语今、张黎群等同大家的领导 、同志 、朋友的共同战斗的情愫和他们传奇的一生。他们是引路人,他们也是老大哥 。但他们也从青年学生中学习到许多创造性的活动方式,开展 青年运 动是在秘密环境里,虽无吃喝玩乐之情分,但思想上的心心相连,尽管他们都巳先后去世,他们的身影思绪却永难忘却。这部书 的发 起人和组织者,正是一生从事青年运动(曾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和中国青年研究所所长 )的张黎群。

书中写的这些人当时都是青年,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党史上,青运史上都不曾有过他们的地位 。当年革命的青年,一部分奔赴延安 ,他们在根据地锻炼成为革命干部,做出了伟大的成绩 。一部分在国民党统治区,他们团结在红岩周围,在南方局领导下,成为全国青年的先锋,后来也成长出许多优秀干部,也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本书由四位现巳80多岁的老人,当年的学运领导人(燕凌、童式一、穆广仁、宋(王争)) ,经过近十年的功夫,编写出这部内容丰富 ,鲜活生动的青年运动史。可说是完成了一项宏大的工程 。

他们材料巳搜集好,还在努力编写《红岩儿女》的第三部 ,暂名《一生都在波涛中》,拟选择几十个红岩儿女的个案,写他们从不同家庭走向革命道路的经历,特别是他们在建国后异彩纷呈的崎岖新路 。
离线yihong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6-21
张黎群 遗作:《红岩儿女》序

〖《红岩儿女》编著者附记〗黎群同志为本书写的这篇序言,写于2002年3月。一年之后,他也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我们。他生前尽心尽力促成这部书稿的编写,念念不忘这部书的面世。遗憾的是,他未能等到这一天。现在,这部书终于出版,只能告慰于他的在天之灵了。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包括以后演变而来的南京局、上海局)领导和影响下,在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激烈斗争中,成长起来一大批爱国进步青年。这一代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红岩儿女”。红岩儿女一代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忠勇战士,他们推动了整个四十年代波澜壮阔的爱国民主运动,对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恩来同志要求他们继续完成“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尚未完成的任务,他们尽力做了,到了老年也还在做。他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在蒋介石独裁专制政府横暴的压制和摧残下,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先锋和骨干,作为反专制、争民主的斗士,奋不顾身,前仆后继,表现出来那一代中国青年的实干精神和无畏气概,献出了青春、鲜血以至生命。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这一代人的经历和他们的风格,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注意,也就未能作出翔实的记载。

八十年代初,原南方局青年组主要成员朱语今等同志提议,找几个曾经参与当年的青年运动的同志写一部书,把有关的人和事做些形象化的记述,使人们对这个历史时期这一部分青年的活动和风貌有比较具体的了解。由于当时有关人员大都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力弥补十年浩劫中失去的时间,未能立即进行此项写作。不幸语今同志于1988年9月辞世,当年南方局青年组主要成员唯我一人独存。促成此议的实现就成为我的一桩心事,一个真诚的梦寐以求的愿望。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年在南方局青年组领导 下参与青年运动的几位同志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相继离休,愿意在桑榆晚年编写当年共同战斗的一些战友们一生的经历。我就把有关的几位同志召集在一起,商量了这件事情。与会者有我和当年担任重庆工人“据点”负责人的刘实,当年担任中央大学及沙磁区“据点”负责人的吴佩纶,当年中央大学“据点”成员童式一、穆广仁,当年复旦大学“据点”成员燕凌、宋琤。大家支持燕凌、童式一、穆广仁、宋琤四人编写总名为《红岩儿女》的这几部书。他们当即拟订计划,访问老友,搜集资料,征集回忆,着手编写。这可以说是他们几个人共同从事的的一项“晚霞工程”吧。

1999年,南方局成立六十周年,仍然健在的当年南方局的一些领导同志到重庆参加纪念会,我清燕凌同志将撰写此书的意图写出提纲,发给与会的同志们,大家也都认为编写此书甚为必要。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和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同志们都热心帮助,提供查找资料的种种便利。中华名人协会等单位也予以赞助。中国青年出版社承担了出版重任。

编写者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有关档案材料和当事者的自述回忆为依据,对史实作了仔细的核对,就南方局对青年运动,主要是爱国民主运动的指导思想,对红岩儿女的战斗故事和成长历程,作了认真的研究,探索了新的表述方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红岩儿女这一代人的大半个世纪的经历,我以南方局的青年工作者的身份,从头到尾都是参与者和目击者。看了这部书稿,回想几十年前的往事,我仍然心潮澎湃,感想甚多。

恩来同志和南方局的领导,实实在在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领导与群众的密切关系。恩来同志特别注意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群众充分信任,寄以莫大的期望,完全相信他们能够肩负起来推动时代前进的使命。在皖南事变以后的白色恐怖中,大后方党的组织和党员处境极端恶劣。为了摆脱这种非常险恶的局面,南方局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和适应新情况的斗争策略,以便继续有力地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深入地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恩来同志倡议,主要依靠非党进步青年和部分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建立“据点”(主要在重庆一带),或依靠进步青年自己在友谊和共同政治见解上的自发组织(如成都等地),或依靠部分地方仍然坚持活动的地下党组织(如昆明等地),广交朋友,联系群众,积蓄力量,争取人心。经过两年多埋头苦干,随着形势变化,逐渐掀起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在四十年代前期的爱国民主运动中,积极带头参加,起了骨干作用的,绝大多数是尚未入党的进步青年。在国民党反动派处心积虑限制、迫害以至要消灭共产党的情况下,大批进步青年仍然拥护共产党坚持抗日、争取民主、加强团结、力求进步的主张,反对投降,反对专制,反对分裂,反对倒退。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不把这些进步青年吸收入党,而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开展活动,由南方局及其青年组分别不同情况同他们联系,在必要的时候给以帮助和引导,这对保护他们和保护组织都更为有利。当时南方局领导同志有一句话:“这些非党同志要当作党员来用。”。关于这一点,我想讲一个情况:当动员知识青年到中原解放区去的时候,南方局有关同志提出是否当即解决其中骨干分子的党籍问题;只是由于考虑到如果在他们到解放区之前被反动派识破,反而不利,于是,让这部分人带着党内接头暗号,到解放区以后就正式作为党员对待。这样的事实也说明,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爱国民主运动,真正是群众运动,绝不是“运动群众 ”。党的领导主要是高屋建瓴的政策方针上的领导,而不是指手划脚,包办代替。

正是这样,不但有力地打击了专制统治,而且迅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水平。随后,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解放区去,一呼百应,非常顺利。抗日战争时期锻炼出来的这支力量,也为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战场”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南方局领导和影响下的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和他们思想行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红岩精神,在今后建设富强、民主、幸福的现代化的中国的进程中,依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动力。红岩儿女是光辉的“五四”传统的继承者。“五四”先贤提出的中国现代化的任务,在这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是非常艰巨的,至今仍未完成,还需要几代人为之奋斗。期望下一代接过前代手中的火把,继续前进。因此,我愿意把这部书推荐给广大读者,特别是现在的青一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