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4046阅读
  • 56回复

[转贴]“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传奇与日常生活 (节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xg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08-03-27
再次路过。
讨论已成浑水,鉴定完毕。
闪人。
离线syx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08-03-27
引用第26楼紫裳2008-03-25 00:24发表的“”:
如果这位教授的演讲是“拿了2005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的研究成果,偶认为国家的这笔钱实在是花得冤枉。


同感!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08-03-27
引用第42楼单枪老太爷2008-03-26 22:39发表的“”:
一方面你也重复现在教材上老生常谈的对《红岩》的贬斥,说“它身上的政治烙印实在太重”。请问,如果去掉政治烙印,那些红岩英雄还怎么写?你既然认为他们是真实的,不是杜撰,为什么还指责他们的政治性呢?没有政治信仰,他们什么样呢?
.......


各位的讨论越看越晕了

请教一下,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政治信仰”与文学作品本身的“政治烙印”是一码事吗?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于焉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08-03-27
引用第42楼单枪老太爷2008-03-26 22:39发表的“”:
一方面你也重复现在教材上老生常谈的对《红岩》的贬斥,说“它身上的政治烙印实在太重”。请问,如果去掉政治烙印,那些红岩英雄还怎么写?你既然认为他们是真实的,不是杜撰,为什么还指责他们的政治性呢?没有政治信仰,他们什么样呢?.......

谢谢“老太爷”赠送给我的“贬斥《红岩》”的高帽子。

“老太爷”既是中文系的高才,不会不知道程度副词“太”的语法意义吧。如果明明知道,却把我说的“政治烙印太重”演绎为我指责它的政治性、我主张去掉它的政治烙印的话,那么,我只能说,阁下的文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于小说本身的政治烙印和小说中人物信仰的关系问题,已有网友指出,毋庸我再赘言。

阁下若想为尊师辩解,直接回应网友指出的尊师演讲中的硬伤便是,这样转移话题地给我戴一顶高帽子,只能使得阁下离自己的目的越来越远。

另,阁下似乎并未读懂我上面发言的意思。我已经说了,对于尊师的某些结论,我是同意的。但尊师的文风我不敢恭维。我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某人列举种种“事实”跟我说了阁下的种种不是,但最后又跟我说,其实阁下是个好人。

,“在这里哗众取宠有什么用啊,这里都是“无名”英雄,又没有人给发奖金。”“老太爷”这是说谁呢?前面有网友说字母先生把大专辩论会的技巧用到这里来了,看来“老太爷”不仅思维方式行文风格学术观点与字母先生完全相同,辩论技巧也是如出一辙嘛。
[ 此贴被于焉在2008-03-27 15:16重新编 ]
离线文不对题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08-03-27
文字[quote]引用第30楼铿尔2008-03-25 20:44发表的
    果然是个年轻的朋友啊。火气不小。我不仅在这里、在哪里都不敢冒冒失失的自居“长者”;然而,你用那么激切的文字辩白你是很小的(恕不再一一引述你的原话),加之我可以肯定单从年龄上讲,我比你大。因此,所谓“后生可畏”、“后浪推前浪”云云不过即出于此而已;稍明事理的人都明白那些话毫无恶意。其实如果你不受就算了,俗云“话不投机半句多”,今后可以不交谈,但大可不必搞出一副“得不得理都不让人”的架势。
  此处既为论坛,自然是要讨论的。大家对某个问题的意见、认识不同是不可避免的。有几种意见也属正常。所谓“理不辩不明”就是这个道理。你应该有听取别人意见的肚量。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讨论、研究本身,也有利于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水平的提高。所谓“和事佬”不过是我偶然发现因我的一条意见,引起你和别人的讨论有点偏离正常,觉得需要出来缓和缓和气氛,不想也遭致你的怒火。如此“论战”,实无意义。
  而且,我认为你的“辩风”有待改进和提高。我和你称为“字母”的网友除了在这里,毫无关系。但你却分别以“字母”、“ta”谓之。还用那种自以为是的方法把我与他连在一起来“挖苦”,实在没有道理,没有必要!对此,我认为也有必要请你学会尊重别人。
  注意到了你对“两位姐姐”的批评的态度,我十分赞成岁寒女士的意见。不要在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候进行人身性的攻击。那样,肯定是有悖这个论坛的宗旨的;肯定是要破坏这个论坛的需要的氛围的。何况,来这里的应该说都是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我们以这个平台认识、结交一些朋友有什么不好吗?


离线兰雪丫丫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08-03-27

各位啊,对不起,我的文学水平有限,实在是看不懂~~~
我的感觉就是挺热闹的~
兰花在雪里盛开 丫丫在雪中成长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08-03-28
刚查了一下,重庆市委党史办公室的周勇也在2005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是“红岩精神研究”。很想知道这个研究最终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紫裳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08-03-28
引用第49楼岁寒2008-03-28 09:13发表的“”:
刚查了一下,重庆市委党史办公室的周勇也在2005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是“红岩精神研究”。很想知道这个研究最终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曾经看过周勇主持的一个有许多老同志参加的“关于红岩精神的讨论”,与会者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目前还没看到周先生这方面的论述或专著出版,但这两年他在重庆历史(特别是抗战史和经济史)方面的著述颇丰,行文严谨,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08-03-28
引用第46楼于焉2008-03-27 09:31发表的“”:
谢谢“老太爷”赠送给我的“贬斥《红岩》”的高帽子。 [表情]
“老太爷”既是中文系的高才,不会不知道程度副词“太”的语法意义吧。如果明明知道,却把我说的“政治烙印太重”演绎为我指责它的政治性、我主张去掉它的政治烙印的话,那么,我只能说,阁下的文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请问,如果政治烙印不“太”重,那《红岩》应该怎么个写法呢?
那位教授不是我的“尊师”,他似乎还没有资格吧?我只是在这里谈自己的观点,既不有意识地替谁“辩护”,也决不攻击别人的人品人格。我也没有说别人水平低吧?
我也主张耐心说理,这一点上我和那位“字母先生”态度却是完全一样。我和他不一样的是,谁如果对我不友好,我就对谁以牙还牙。
我没有骂人,文风还算不错吧?我可能比你们小10来岁,但由于专业需要,看过“文革”时的一些文章。那时的文风就是不讲理,绕开对方的具体观点,而先贬低对方,或把对方和一个什么人物、派别挂钩,斥为“一丘之貉”。
“文革”再也不能搞了,虽然它是以“革命”和“理想”的名义发生的。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08-03-28
引用第32楼流浪猫2008-03-26 11:19发表的“”:
嘿嘿,教授先生如果没有对他所引用帖子的观点的认同,干嘛要引这个帖子啊?这个帖子难道不是教授用来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的?网上关于《红岩》的帖子难以数计,其中不乏表示对小说中英雄人物的认同和崇敬的,也没见教授去引啊?
俺也赞成理性的辩论,一边倒的帖子很没意思。遗憾的是,这里唯一持不同意见的XDWM朋友为教授的辩解太弱了些。
另外,俺也觉得铿尔朋友的火气大了点儿。


嘿嘿嘿嘿,引用谁的观点就等于赞同谁的观点。好玩!
我上面引用了你的“帖子”,可我不赞同你。
又是“大专辩论会”了,嘿嘿嘿嘿嘿嘿……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08-03-28
引用第49楼岁寒2008-03-28 09:13发表的“”:
刚查了一下,重庆市委党史办公室的周勇也在2005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是“红岩精神研究”。很想知道这个研究最终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姐姐,党史不好研究啊,难度很大啊。研究就要有新的视角,提出新的观点,重复已有的结论就没有学术价值了,就会成为既定结论的宣传了。我也希望周先生拿出成果来,希望他能来我们这里看看,和我们交流!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08-03-28
为免跑题,就本人人品、文品的问题不再作任何辩解。反正所有帖子都在,有判断能力的人自己看去吧。


只是有些好奇,话说,怎么这么久也不见赞同"教授"观点的诸位"高才"正面回应网友的质疑呢?(其中也包括俺罗里罗嗦得严格对照原文用逻辑推论概括的"教授"观点)

引用第43楼hxg2008-03-27 00:19发表的"":
再次路过。
讨论已成浑水,鉴定完毕。
闪人。


跟在老大后面闪人~~~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于焉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08-03-28
……
……
……

引用第33楼穆阑2008-03-26 14:04发表的“”:
鸡同鸭讲,毫无意义嘛。

嗯,各自散了吧。
[ 此贴被于焉在2008-03-28 20:18重新编 ]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08-03-31
引用第36楼单枪老太爷2008-03-30 22:54发表的“Re:Re:Re:Re:致诸位大哥大嫂大姐”:
对不起,一切缘于我对您年龄的误判:我以为对《红岩》感兴趣的都是些老头头老婆婆呢,读的都是些《李白与杜甫》《论孔丘》之类。看来您50还不到,大概读的是《性格组合论》之类。在下知道,那批书中还有《艰难的选择》《心灵的探寻》等。失敬失敬!
但80年代有些学术著作确实不符合学术规范,例如引文不注明出处,简单标注了却又不准,文风真正的是云山雾罩,等等。
以后还望多指教!


我一个连学术著作都读不懂的人,岂敢指教您。倒是我要感谢您的再次指教,原来我读过的“学术”著作,不是政治性大于学术性,就是不符合学术规范。我还要再惭愧一下,您所列举的“……之类”,因为不是我行当之内的,我大抵也没怎么认真读过,那时候我好像净顾着去做高等数学或者力学引论“之类”的习题了。


引用第41楼于焉2008-03-26 19:41发表的“”:
中文系的专家肯屈尊来看俺们网友的外行话么?

即便是对非常小的一些细节的分析,比如对小宁等几个学生身份的错误界定,也起到了这样的误导作用——普通的误入集中营的学生都是英雄,这样的小说不是在无限拔高又是什么?即便教授没有主观上说错小宁们身份的故意,但作为一个专题演讲,作为国家级课题的专门化研究,在证据中出现此种普通读者都能看出来的错误,也是不应该的。
.......

既然“老太爷”先生非常重视学术规范(在这一点上我完全赞成您的的主张),我还想请教“老太爷”先生一下,阎教授的此举算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失误呢还是严重违背学术规范呢?非常期待您的指教。

最后想请教的是,“老太爷”先生先是因为把我猜想成“老婆婆”,因此断言我看不懂学术著作;即便看过,也都是伪的。然后又因为猜想我不超过50岁,因此断言我读的著作也是些不规范“之类”。看来,在“老太爷”眼中,年龄与是否读得懂学术著作以及读过的学术著作的水平是极强的反相关关系。那么,“老太爷”先生能否告诉我,您所推崇的阎博士,李教授,年龄上都比我长了那么几岁,他们读的学术著作属于哪个档次的(注,此问题绝无对阎、李二位先生的不敬)?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08-03-31
引用第56楼岁寒2008-03-31 12:39发表的“”:
既然“老太爷”先生非常重视学术规范(在这一点上我完全赞成您的的主张),我还想请教“老太爷”先生一下,阎教授的此举算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失误呢还是严重违背学术规范呢?非常期待您的指教。
最后想请教的是,“老太爷”先生先是因为把我猜想成“老婆婆”,因此断言我看不懂学术著作;即便看过,也都是伪的。然后又因为猜想我不超过50岁,因此断言我读的著作也是些不规范“之类”。看来,在“老太爷”眼中,年龄与是否读得懂学术著作以及读过的学术著作的水平是极强的反相关关系。那么,“老太爷”先生能否告诉我,您所推崇的阎博士,李教授,年龄上都比我长了那么几岁,他们读的学术著作属于哪个档次的(注,此问题绝无对阎、李二位先生的不敬)?

      首先说明,我对这里的各位一直心怀尊重,乃至崇敬,因为我觉得在如今功利浮躁的环境中,你们能珍惜理想主义精神,难能可贵。
      其次,每个人术业有专攻,我是专门研究文学的,对于数学、物理学几乎一窍不通,连中学学的都忘光了。这里可能有一部分朋友就是别的专业的,都有自己的专长。我也没有歧视年长者的意思,对长者恭敬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的师长不都是年长者吗?
      第三,我列举的80年代的几部著作,并非都不遵守学术规范,我列举的几部都是很好的著作。 但是,80年代确实大家对学术规范不太强调,引文出处问题是其中之一。一些非文学研究专业的朋友,或离开文学研究一线有一段时间的朋友,因为主要精力用在别的领域,对于这些专门性的东西可能不太了解。这是正常现象,正如我不太了解其他专业新动态一样。
      您所列举的阎教授演讲把景一清等人入狱的原因和胡浩被捕的原因搞混,确实是一个小疏漏。但那无关大局,因为把它纠正过来很容易,只需改动几个字。改与不改,不影响观点本身,决不是什么“硬伤”。估计这位教授是凭记忆说的,没有再核对一下。我建议他改过来,或者干脆删除这几个字。至于李杨教授,我毫不掩饰对他的佩服,北大的才子啊!
      可能因为我爱开几句玩笑,引起误会,惹恼了穆阑等几位朋友。如果大家不喜欢我,我少说话,甚至不说话就是,只要允许我来这里拜读各位的大作就行。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08-03-31
你和阎教授文风很像啊,呵呵。
我发现这个帖子里,每个人发言的时候都要跟一句说明:没有和某某人过不去的意思,或者诸如此类。大家累不累啊?
我如果要赶人走,就是彻底地封IP,不会客气的,既然还没有封你,说明还在把你当网友。你既然说了对大家心存尊敬,我希望你说到做到。一旦哪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上不来了,还望注意反省一下。
你最近几天对坛友,包括对前辈学人的冷嘲热讽,大家都是看得懂的。不要说我误解。如果你感觉自己很幽默,而这里的大多数网友都觉得你在嘲讽,那至少是你的文字能力有待加强。我想你尊敬的李杨老师也不会同意你以这样的口气谈论钱理群先生的著作的。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08-04-14
《〈红岩〉小说与重庆军统集中营》(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在针对叛徒丧失革命信念、贪生怕死的共同特点时,报告严肃地指出:“……不遇风浪确实是很优秀的,但是在严格的考验下,毒刑、拷打,单凭个人的勇气和肉体的忍耐是没法子忍受的,没有坚强的革命意识,没有牺牲个人贡献革命的思想准备,便不可能通过考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