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623阅读
  • 28回复

清江壮歌马识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6-24


 
  马识途雨夜出虎口

  1967年夏,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进入了全面内战时期,全国各地武斗成风,到处刀枪齐举炮火纷飞,无数青少年学生转眼便成了新鬼。

  在武斗愈演愈烈的时候,四川省成都市东郊电讯工程学院的一幢楼房里,却秘密囚禁着一个据说罪行很严重的重要人物。这个人年约50开外,生得高大魁梧气度非凡,自关进这里后就日夜被人看守着,不能随便走动一步。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被诬为四川“三家村”黑掌柜的马识途。

  马识途,忠县人石宝人,毕业于西南联大,解放前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曾任中共鄂西特委(省级)副书记,解放后历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等职,此外,他还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创作了《清江壮歌》等大量文学作品。

  现在,这个劳苦功高的老革命却成了囚徒,每天都忍受着非人的侮辱,而且,他的生命安全也完全失去了保障,一个满脸横肉的看守经常满不在乎的对他说:“搞死你有什么不得了,等于踩死一只蚂蚁!”

  马识途知道自己处境非常危险,他必须想法逃出去。

  这是教学楼的二楼,要逃出去困难很大,首先是有一个战斗队专门看守,其次是门外走道上有一条凶猛的猎狗,再次是,楼外还有一道高高的院墙。

  怎么办?

  马识途开始绞尽脑汁策化逃跑方案。

  他想,惟一的办法就是跳窗,然后翻墙越院。经过反复观察,他发现在大楼内转角处的厕所外面楼下是一片草丛,堆放着建筑用的河沙,比较柔软。在转角处外墙的小门上方有个一尺多宽的水泥挡雨板,距挡雨板一米高是厕所窗口外一个几寸宽的脚线。把这几点连接起来,就是一条最佳的逃跑路线了。马识途心里一阵窃喜。

  但是,即使跳下了楼,又怎么翻墙出院呢?这时马识途忽然想起了当年做地下党工作时从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中翻墙逃走的办法,那就是用一根结实的扁担顶在墙半腰砖缝上,用力跑过去踏着扁担往上冲,用手抓住墙顶,就可以翻过去了。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没有多久,马识途就发现了一批红卫兵用来做武器的扁担放在厕所旁的空屋里。马识途偷偷选了一根长而厚的藏在厕所的门背后。

  对这种风险极大的举动,马识途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一旦失败,无疑只有死路一条,为此他悄悄写好了遗嘱,贴在一张书桌的面板反面,大意是:“我绝不是自杀的,而是被整死的,将来一定要为我平反。”

  机会终于来到,连着几个晚上,外面的敌对派都趁着夜色前来袭击,院内的气氛十分紧张。看守马识途的两个大汉都下楼守卫大门去了,那只凶猛的猎犬也上了前线,换了两个女看守,用一张课桌横挡着门。

  这天晚上下起了大雨,马识途放下蚊帐假装睡熟了,暗地里却穿好衣服,把枕头塞进被子里装成有人睡觉的样子。夜半时分,两个女看守伏在门前桌子上睡熟了,马识途像平常一样报告了一声“我要上厕所”,见没有人答应,就轻轻下床来,把一双旧布鞋摆在床前,放下蚊帐,侧身擦着桌子走了出去。

  到了厕所后,马识途把每个坑位看了一遍,确信无人,才放心地拿出那根扁担,翻身爬上窗口,小心地滑下去站到那个几寸宽的脚线上,看准下面门上的水泥挡雨板跳下去,然后双手吊着档雨板,跳到下面的软沙上。

  接下来,年过半百的马识途便施展出他当年对付国民党特务的功夫,把扁担一头顶在墙上,后退几步,再飞步踏着扁担上墙。也许是有神力相助吧,他很顺利就翻上了墙头。在跳出去的最后时刻,他回头俯身拿走了那根救命的扁担。

  墙外是一条小河,河上是一座公路桥,从对面射来的探照灯照得天地一片雪亮,这时已是凌晨二点,马识途别无选择,干脆扛起扁担大踏步地从桥上走了过去,那样子就像武斗人员在巡夜。

  他终于逃出了虎口!

  文革后,马识途出任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等职。假如不是当初冒死逃出虎口,他的人生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文不对题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6-24
他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
离线文不对题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6-24
他用笔和想象在写,别的人用泪和血在写。的确的确,他是一个在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6-24
楼上的先生,关于马识途的贴子您已经不只一回这样含沙射影,语焉不详,不知道你和马老究竟有什么个人恩怨。每看到您的这类回贴总让人心中十分不快,希望您发言中不要带着这么强烈的个人情绪可以吗?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6-24
文不对题先生,我料到你会在这个帖子下面跟贴——本坛的帖子,但凡有与马老有关的,你大多都发表过言论,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这次仍旧如此。我在论坛公开地说过,也跟你私下交流过,本坛欢迎各种言论,但是不欢迎不负责任的言论。

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看到你的这种帖子,谢谢合作。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6-24


回想《清江壮歌》

                              叶 梅
 
  丙戌初冬,全国七届作代会召开。北京饭店里,1000多位代表济济一堂,主席台左侧的一位老人,席次卡上写着“马识途”。我心中不觉一喜。
  马识途老人是四川省作协主席,已有90多岁高龄,坐在那里魁伟浩然,状如磐石。因为他写过《清江壮歌》。我原是在湖北工作的,而且是在马老写的清江边上,读着《清江壮歌》长大的。
  只要在清江两岸生活过的人,不能不读《清江壮歌》。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刚刚跨进鄂西恩施二中的校门,正是“文革”前夕,好不容易从学校图书馆借到手(等着借阅的人太多),还没等看完就被封存了。但那些感人的情节却一直在心头环绕,主人公贺国威、柳一清身上所激扬的理想光芒,映照着我们整个青春。
  《清江壮歌》是马识途根据烈士何功伟、刘惠馨为原型写成的,而刘惠馨正是他亲爱的妻子。两位烈士都是上个世纪30年代走向革命的知识分子,怀着推翻旧中国,建立新社会的理想来到清江河畔的鄂西恩施地区,开展秘密的地下党工作,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最终遭到敌人杀害。刘惠馨被捕时刚生孩子不久,她经受着地狱之火,表现出最伟大的母爱。在走向刑场时更是临危不乱,将婴儿巧妙地置于路边的草丛中,使孩子逃脱大劫。一对普通百姓收养了这孩子,亲生父亲任远(也就是马识途)20多年后才终于找回。这些故事既是小说,也是历史真实,感动过60年代的中国读者,更感动了清江两岸的人民,是清江人永远的精神滋养。不知有多少回,我只要回到恩施,走向清江,或眺望书中描写过的五峰山、红沙岩,就不由会想到《清江壮歌》,想到撰写这部书的马识途先生。
  现在会议大厅里,会间休息,人们走动起来,马老拄着拐杖站在金色大厅的门前,身旁有一位年轻人跟随着,在纷繁嘈杂的人群中,他安然而立气定神闲。
  从网上知道,马老虽已高龄,这些年却一刻也没空闲,还学会了电脑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他的《文学三问》思想犀利,表现了一位经历过世纪风雨的老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良知,引起文坛震动,也让人们对马老更加尊重。事实上,如果说要在这座大厅里论资排辈的话,他显然是数一数二的了。从30年代参加革命,他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也担任过许多要职,可他最钟情的还是手中的笔,而从他对巴金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的道德追求,他说,“假如说鲁迅是中国的脊梁的话,巴金就是中国的良心。”
  作代会散了,马老与他的团员们也都回了四川,他一直住在成都。我想,老人虽然生活在川中,但清江的波涛肯定常常拍打着他的梦,好在他失而复得的女儿一直生活在身边,会给他带去许多激扬文字的回忆。而如马老常想着清江一样,清江的人们也会常想着马老,还有马老的《清江壮歌》。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6-24
  何功伟烈士。

1941年11月17日,何功伟被敌人押到恩施方家坝后山五道涧刑场。在临刑的100余级石板路上,敌人放言只要何功伟回一回头就不杀他,但遍体鳞伤、拖着沉重脚镣的他义无反顾,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时年26岁。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紫裳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6-29
引用第3楼若水于2008-06-24 14:31发表的  :
楼上的先生,关于马识途的贴子您已经不只一回这样含沙射影,语焉不详,不知道你和马老究竟有什么个人恩怨。每看到您的这类回贴总让人心中十分不快,希望您发言中不要带着这么强烈的个人情绪可以吗? [表情]

同感。文不对题先生在其他问题上有时也是语焉不详、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也太“深沉”了吧?
[ 此贴被紫裳在2008-06-29 13:40重新编辑 ]
离线英雄无语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6-29
看<清江壮歌>还是文革时代,本来是随便翻翻,不禁为里面的英雄人物所感动,为里面曲折的故事所吸引,所以一气呵成看了一夜,第二天还在教室睡着了,因此对这本书记忆深刻.只可惜一个同学借走就再也没还我.
离线文不对题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6-30
不好意思,才看到前面几帖。可以不说关乎马老的话了。既然来到这里,自然应该尊重这里的规矩。象你们这样的语气态度,我肯定更是需要注意的自己的所言的。不会,也不能不讲道理嘛。

我跟马老不是一代人,跟他本人应该说没有任何直接的矛盾;接触中的那些事情又拉拉杂杂的不容易说清楚,道明白。不过,因此不说也罢。尽量注意吧。也感谢为我“担忧”的朋友。向“不悦”的朋友表示歉意。

而此前我所说的让人有“似是而非”、“语焉不祥”、“模棱两可”之感,在我是或者有难言的苦衷,但至少不是有意的”不负责任”。不过既然难言,也可以就不言。俗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道理我是不应该忘记的。我原以为守住“文学是文学,历史是历史”的底线是可以的,反正大家都有鉴

别和分析的能力的。但是,我也许忽略了有些事情象这样是不能让其他人明白的。

其实,我也希望在这里讨论些大家共同有兴趣的东西。所以在另一版块(顺便说一声,这时我似乎知道岁寒在那里说的这同样的一句话了)我帖的胡春浦的遗稿《中美所见闻》6楼,提出了问题。但似

乎大家对那些问题没有兴趣。却对我发帖时的无心之过很是注意。以至于我修改说明表示歉意了,仍然遭人贬损。好在我这人有自知之明,先就在ID中明明白白说了。(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但经历的事情多了,象那些没意思的“干仗”却是吓不到我的。相信大家都讨厌那种无聊吧。我休战!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6-30
红旗飘飘好好的一个主题帖,现在跑题跑到哪里去了?怎么跑的?

“你们这样的语气和态度”——“我们”什么样的语气和态度啊?这句话好像也是“模棱两可,语焉不详”。

另,你在另一个帖子里的问题,麻烦你不要到人家的主题帖里来说。

这个话题到此结束,再有人纠缠的话就只好封帖了,红旗飘飘,到时候我也只好跟你说声对不起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虬髯客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8-27
够霸道的,不是探明历史真相吗?只能说《清江壮歌》好,不能说作者“金蝉脱壳”高?怪事。
不是对得起对不起,而是说得起说不起。不敢说就算了。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8-27
引用第11楼虬髯客于2008-08-27 21:49发表的&nbsp;&nbsp;:
够霸道的,不是探明历史真相吗?只能说《清江壮歌》好,不能说作者“金蝉脱壳”高?怪事。
不是对得起对不起,而是说得起说不起。不敢说就算了。


呵呵,不知这位新来的朋友的火气从何而来呀,如果您仔细看了上边的争论,就不会觉得是我们不想探明历史真相了,正是因为有些发言没有摆任何史实,开口就是讽刺、挖苦,大家才有意见的。您说得很对,这是敢不敢摆出经得起推敲、讨论的史实的问题。


岁寒在另外的帖子里重申过:对待历史人物,如果没有证据或者自己不愿出示证据,请不要在本坛发布结论性的观点,因为没有证据,别人也看不懂,只会带来猜疑和误解。---- 这就是我们的态度,看您在“红岩往事”的几个发言,相信您是注重史实研究的人,不是喜欢“语焉不详”“模棱两可”的人。
~~追~~
离线可父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8-28
     好久没到这方来。大家各位好。
  
   我觉得讨论是很正常的呀,这里是论坛嘛。否则,来这里做什么呢?是不是有“火气”,或者是言者的风格、习惯差异所致也未尝可知。当然,应该保证的是其是不是在围绕主题,或是不是把自己的看法说明白了。
  
   我认为仅就“文学是有别于历史”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没有什么错。譬如《红岩》这本优秀地小说,也就是一部文学作品而已,它仍然不能代替历史。这肯定不关乎作者的什么这样那样吧。
离线虬髯客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08-28
善考证者请留意马老在48年仓促离开成都的说词,以及他在西安给南下干部介绍程度情况时,对四川地下党当时状况的介绍。不妨以次作为此题讨论的起点,再说“金蝉脱壳”,善跑善逃的问题。好吗?
离线虬髯客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08-28
“以次”应作“以此”。《清江壮歌》写了马妻的英勇就义,可他当时怎么“脱离险境”的?恐怕未必是“小说家言”的写法吧?成都地下党49年以后的境遇,和当时担任川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负责地下党审查的“马老”有无关系?80年代有人在北京追问李井泉为什么要把四川地下党都打成叛徒特务,李说了一句话:“我哪里知道?都是马……说的嘛!”一语惊世!
离线弗公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08-28
恭请各位注意论坛大方向。
48年马对离蓉的解释,49年马对川康地下党的介绍,先把这两条找出来不就得了?
应就事论事,勿无的放矢。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8-29
删除了与主题无关的攻击他人的帖子,相关的帖子也一并删除。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10-22
Re:清江壮歌
引用第15楼虬髯客于2008-08-28 20:31发表的  :
“以次”应作“以此”。《清江壮歌》写了马妻的英勇就义,可他当时怎么“脱离险境”的?恐怕未必是“小说家言”的写法吧?成都地下党49年以后的境遇,和当时担任川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负责地下党审查的“马老”有无关系?80年代有人在北京追问李井泉为什么要把四川地下党都打成叛徒特务,李说了一句话:“我哪里知道?都是马……说的嘛!”一语惊世! [表情]

李马二人积怨极深,李这样说马非常正常,一点也不惊世。

至于李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网上搜搜就知道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10-22
既然有人提到李井泉说是马识途说四川地下党都是叛徒,他才把他们都打成叛徒的(汗,他这一把手咋那么听部下的话呢?而且是一贯与他不和的部下),那我也引一段马识途说李井泉的话吧,兼听则明嘛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省委给地下党平了反,结果证明,地下党里除开我们原已揭出的叛徒(我想是指蒲华辅等人吧)外,再也没有查出一个叛徒。但奇怪的是,我们的第一把手(李井泉)回到四川,在南充小范围内和他的老部下谈话时,故态复萌,肆意诋毁地下党。他说:“解放后,在地下党使用问题上有问题。……那时马识途领导的一些人,许多人有问题。《红岩》是罗广斌吹出来的。……如果用地下党掌握政权,他有一股势力,让地下党这股势力掌握政权就危险。广安重用地下党,地下党里面,有的是反革命,有的搞投机,有的是摇摆不定的人,国民党一得势,他们就要出来。当时搞四清,对这些人做了处理。”他以为在他的部下面前可以信口雌黄,哪知在座的正有一个地下党员,当时把他说的话记录下来。后来在南充党代会上被他揭发出来,代表大哗,上了简报,报到省委。我和地下党的领导都看到了。

我们认为这是严重事件,因此向省委和中央纪委写了报告……
他想赖帐别人把当时的记录拿给他看……

——引自马识途《沧桑十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章第3节“冰冻三尺”。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