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469阅读
  • 19回复

电影《梅兰芳》:曲终戏未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越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 本帖被 岁寒 设置为精华(2008-12-12) —
上周五晚上,正是绍兴天气乍寒的时节,我抑制不住心中的热望,去看了《梅兰芳》。一周来,一直想写些什么,却感觉想说而说不清的太多,以至思绪纷乱,总也捋不顺畅,郁结日久,还是决定暂且胡乱成文。



没有戏迷不尊敬梅先生。于我这样的伪京剧迷而言,梅兰芳先生一直是一个近似神祗的存在,他使人仰止的人格,他温润谦和的丰仪,他神乎其技的艺术,他对戏曲的革新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有他一手缔造的梅派,这个被称为“没派”的京剧流派,雍荣华贵、淡定从容,引领了一个芳华四溢的京剧旦角时代,也为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上留下了伟大的声名。

为梅先生立传的《梅兰芳》无疑是一部陈凯歌的电影。在现下的电影导演里,也许,也只有陈凯歌有这个能耐,用胶片重现梅大师的传奇——他对梨园掌故的了解、对京剧艺术的情感,应当还是在大多数导演之上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应该归功于他的父亲。事实上,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先生,就是一位很具功力的导演,他联合或单独执导的京剧电影《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和《铁弓缘》,是我心目中最为精彩和经典的京剧电影——没有之一,仅此三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的《霸王别姬》创下艺术巅峰之后,陈凯歌几年来多有大失水准之作,甚至使一句“做人不能太CKG”成为了网络流行语言。陈经此挫败、“痛定思痛”,转向比较熟悉的领域,无疑是明智之举,可是,昔日的成功,是不是一定能换得今朝的重铸辉煌呢?



电影《梅兰芳》块垒分明地分成了三段:死别(斗戏)、生离(情殇)、聚散(蓄须),第一段关乎艺,第二段关乎情,第三段关乎节操。

第一段的斗戏,是被大多数人称赞的段落,它的美誉度使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只因为小辈改了戏里的几个动作,十三燕为什么就要自降身份和人家斗戏?梨园行这么讲辈份、重规矩的地方,梅兰芳凭什么就敢和自己尊为“爷爷”的京剧耆宿十三燕打对台?十三燕这样有名望的大家,怎么就会任由自己的场子被砸成如此田地?《一缕麻》和《黛玉葬花》这样如同昙花的戏码怎么就能赢了传唱至今的《定军山》?讲究“移步不换形”的梅兰芳怎么就以一个激进的改革派示人?还有那位费二爷,我真不知他是个什么心态,看上去对十三燕敬重有加、死心塌地,却又是撺掇两人斗戏的急先锋,面对十三燕的沉吟未决,甚至能说出“难道您怕了”这样的话来……

当然,第一部分的戏还是很有张力、很好看的,情节的推进扣人心弦,一些细节也很是动人,比如十三燕和梅兰芳的争论,以及他告诉梅,自己之所以能在《汾河营》里步步踩在点儿上,正是因为费二爷告诉了他梅兰芳改戏的具体想法——他并不是顽固保守派的代言人哪,而他对梅兰芳,又有着怎样的关爱?又比如十三燕在斗戏失败后,看见未及脱下戏服便急急赶来的梅兰芳:“你穿着戏服到这世上,小心把戏里的人物给弄脏了,下次不许,知道吗?”什么是老艺人的自尊,什么是老伶人对京戏深挚的热爱?还有邱如白在给梅兰芳第一封的信里说:“不敢给你鼓掌,好象一鼓掌,就泄露了一个心里的秘密”,艺术的魅力,也就正在于此吧。

第一部分的演员,基本都是到位的。余少群在表演上有些拘谨和青涩,但扮上以后确实漂亮,也正是他和十三燕,奉献了本片中最为酣畅淋漓的京戏段落。不过,我对他倒并没有太多惊艳的感觉——这位先工汉剧、又唱越剧的小生,在京剧的舞台上,毕竟还是少了一份“大气”和“性灵”。他的戏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是输了头阵之后,他微微笑着,说“我本来不敢演(《一缕麻》),现在倒敢演了”——要成就艺术,必会有常人不及的胆量和坚持;而最喜欢的那个扮相,则是看照片时觉得比较雷人的“黛玉葬花”,燕十三在那边厢强撑着宝刀未老,他却在这边厢哀叹生如落花,两厢观照,更添酸楚……只可惜,在现实里,《一缕麻》和《黛玉葬花》都算不得梅先生得以傲人的艺术珍品。

王学圻自然是好的。十三燕的自尊、敏感,就像玻璃罩里的黄马褂,已经属于上一段岁月,却依然有着虎威不倒的气概,而在这份威严和尊荣中,更有一种掩不住的悲凉。王学圻演活了这个老伶人,形神俱肖、韵味绵长。只是,在台词的处理上不时有些奇特和硌应,太端着了;而从更高的要求上说,他在台上的彩唱,虽然范儿还行,但双眼依然基本“眼大无光”,所谓“手眼身法步”,失此关键一条,不是不遗憾的吧。

孙红雷是很能演戏的,但还是有些过火了,一个优秀的配角演员,应当把安守本位、不喧宾夺主当成做戏的一条标准,就像演冯耿光的英达、演表兄的潘粤明。而当孙红雷为台上的梅郎惊艳到吞咽口水,当他用刻意的语调说“我和他是干净的”,任是谁人,怕也会觉得此人的内心深处,激扬着不为人知的暗流吧……



第二部分,是所谓“生离”,这个被很多人关注的段落,却也正是我最不喜欢的段落,就像骨头说的那样,不过一段“注水言情剧”。电影里的梅孟恋,被人为地处理成纤尘不染,纯情透明一如水晶。是的,故事里的爱情总是受人关注的,可它是不是值得用全剧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写?孟小冬是传奇的,可我却不由想起了梅先生的结发妻子,那个人,曾经为他付出过所有,却因为不够“传奇”,不够有“宣传点”,而隐没在丈夫的传记片之外——不是说一定要三女齐备,只是觉得有一些不平、有一点心酸。

影片中,当福芝芳的盖头被轻轻揭开,时光瞬间流转了多年,黎明的脸突然间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形容呢?幻灭!私心里,我一直觉得黎是四大天王中长得最平和中正、英俊温文的那个,可是,再美好的容颜,也抵不过岁月的力量,尤其是经历时光磨洗之后还要加上人为的增肥(这一点,要无奈地BS一下陈大导~~~)。

这张中年梅兰芳的脸,是一张白得有点虚胖的脸,不仅有着黎氏固有的长度,还加上了后天制造的宽度,以至于把本来适中的眉眼挤压成了缺乏光彩;而当他一次又一次地上妆之后,样子更是让人无语,或者说,就像整张脸扑进了面粉缸子,只余下眉眼间细狭的两弯红色;最可叹的是,整段之中,他居然没有贡献一段彩唱,即使清唱,那身段也是如此雷人……因着这一点,《游龙戏凤》和《虹霓关》都用了替身;因着这一点,美国演出的成功也便少了舞台风彩的有力佐证。

请相信,我不是来骂黎明的。事实上,我并不同意很多人对黎明演技的评价。从第一段的紧凑,紧急过度到第二段的闲散,换成张明王明来演,怕也是会出现“温吞如水”的效果,何况,梅兰芳的秉性,或者说戏中要求的那份性格展现,也正是温文淡定、谦和有礼。而在这一段中,黎明的表现虽然总体平淡,却也有不少足够动人的地方,比如在孟小冬俏皮地说“不许说谢谢,说了,我就不送了”的时候,他顿了顿,却依然“谢谢”时的微笑;比如在孟小冬离去之后,他一边喝着汤,一边默默地流泪;再比如,当美国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却独自走在纽约的街道上,身后的不远处,是他刚刚赢得了山呼海啸般掌声的剧场,耳边却是孟小冬说的“畹华,别怕”……

我对章子怡向来没有恶感,却实在不喜欢她在这个片子里把孟小冬演得像一个天真鲁直到大咧咧的学生妹。冬皇呵,那是冬皇,京剧女老生的第一人、一个有天份有才华有英气有烈性的传奇女子,需要什么样的风采和气派!要想拍《孟小冬》,不说梅家的后人,单是她自己,还是多琢磨一下人物,再把身段好好练练吧。

而陈红,我也向来不觉得她有多漂亮,更不用提演技了。可是这一次,尽管泼辣起来的时候有点过、有些假,但是,她看着台上假凤虚凰“游龙戏凤”时的强自鼓掌、面对伤心的丈夫感同身受地相对落泪,那些片段,真的很动人——无关容颜,只关乎灵魂和情感,她纵然不如孟小冬能和梅兰芳心心相印,却比任何人都爱他、重他、万事以他为先。陈红内敛起来,确实很美,这样的美,一直延续到了第三段。

第二部分的故事,或许正是梅兰芳身心“不能自由”的表现。他要被艺德和责任管着,要被梅党管着,要被妻子管着,甚至连孟小冬都会对他绝决;他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不演戏,也不能和心上人去看一场电影……

福芝芳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邱如白说“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来的,谁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梅兰芳用繁华背后的茕茕独行告诉我们:寂寞啊,谁人可以在将你抛别之后成就真正的艺术?



第三部分,是“聚散”。我发现,我的审美经常和别人不同,比如,这段被很多人目之为冗长的情节,却是我最喜欢的段落。

不是没有缺点的,比如情节的推进确实略为缓慢,比如日本人把梅的地位抬得太高,甚至到了“欲先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梅兰芳”的地步,比如福芝芳对邱实在太狠了些,连信笺都一把火烧了……但是,当我被某些东西打动的时候,这些缺漏都已经不再重要。

剧里的邱如白比梅兰芳更像个戏疯子:“假如纳粹占领了英国,难道英国人就不演莎士比亚了吗?”“战争每隔几年就有一次,然后烟消云散,重归于好,这就是寻常世界,但是你不属于寻常世界。”可是,这个梅兰芳、台下的梅兰芳,他偏偏就属于寻常世界,有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和追求——即使能够被扼杀爱情,却始终无法泯灭尊严和操守。或者,这才是所谓“平凡人”的真义?

离京的火车缓缓开动,火车上,四个孩子正吃着糖葫芦,梅兰芳跟孩子说:“给爸爸也吃一个”,此一去,前方茫茫未知,身后,却已是硝烟近逼。什么时候才能归来,才能吃上北京城的糖葫芦?

面对邱如白让他在日占区唱戏的劝说,他说“有人愿意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那个“弄’字,发着NENG和NONG之间的音调,咬在唇齿之间,有着一种让人心悸的况味。

日本人强令梅兰芳唱戏,他站起来,却只回答了两个字:“不演”,他的神情还是那么淡然,却在淡然里透着一份理所当然的坚决;他们羞辱他“你在台上只不过是个扭扭捏捏的女人”,他却依然泰然自若:“台下,我可是个男人”,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神明亮而清澈,有着一种温柔背后的自信和坦然。而下一秒,面对崇拜他的日军少尉,他居然在魔窟里像长辈一样气定神闲温文而雅地闲话家常……什么是真正的勇毅,什么是真正的丈夫气概?这个在台上演惯了雍荣女子、在台下一贯徇徇儒雅的人,在此时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并平静地准备着为这种选择殉道、牺牲。

为了摆脱纠缠,也为了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梅兰芳给自己打了伤寒针。记者发布会的那天,福芝芳搀着他,走上长长的楼梯。快走到楼上的时候,他轻轻推开妻子的手,脸上带着对亲人抚慰的微笑,勉力走完了这段于生理而言非常艰难、于心境却已早无滞碍的道路。面对闪光灯和记者,他缓缓地解开围巾,围巾下的眼神带着高烧时的散乱,嘴唇也有些爆皮,而且,他蓄了胡子,一个旦角演员,居然蓄了胡子!“我有一个长辈,临终的时候对我说,以后你成名了,能不能把我们唱戏的地位,给提拔提拔啊?我说好啊……”“好啊”两个字,淡淡的,却如此绵长,能渗到人的心里。“我不知道怎么做。我尽力了,我只能做到这样了。”然后,他的脸上依然是平静的微笑,身子却支持不住地颓然倒地……

田中少尉说,人们叫梅兰芳“梅郎”,而梅,是一种开放在冬天里的花朵。

于是想起片头,“梅兰芳”三个字出现,有一瓣梅花悠然飘落……



电影不短,但作为传记片,我却依然嫌它不够长。它明明白白地分成了三个段落,因为分得太过干脆,甚至有些割裂,幸好,还有一封信,一封梅兰芳的大伯写给少年梅兰芳的信,它用一个叫“纸枷锁”的意象,勾连了全剧,而剧中的梅兰芳读了半生,似乎总也读不完:

“死别”中,信里说:大伯不想让你再戴这纸枷锁,不想让你再遭演戏的罪;“生离”里,信里说:如果你真是个特别的孩子,那么,就大胆地演下去吧;而在“聚散”里,信里却说:只希望你做一个平凡人……

纸枷锁,就是因为是纸做的,所以才可怕。茫茫人世,谁能逃开这副纸枷锁呢?

梅兰芳不能。他抛不开燕十三临终的嘱托,抛不开身为伶人的责任,抛不开座儿们的热爱,抛不开梅党们的约束,也抛不开情感的无奈。

陈凯歌也不能。所以,电影在抗战胜利时戛然而止,全然没有涉及解放之后京剧艺术在“体制下”的凋落枯萎;所以,除了梅、孟、福三人,全剧中没有一个人用了真名,甚至,连做的事都要生造,而与梅兰芳同时代的名旦们,也俱都消声匿迹;所以,梅大师成了真真正正的完人,戏份单薄、心理纠葛不多、作为角色走到台前的自陈也偏少,导演的艺术理想只能更多的通过配角展现……而在无从跨越自身巅峰的《霸王别姬》时,陈凯歌甚至不时地生出规避之心——《霸》剧有小豆子学艺的情节,《梅》剧就全然不提梅先生幼年学戏的经历;梅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便是《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因为《霸》里曾经浓墨重彩,《梅》剧里也便隐下不表……这样的规避,加上在梅兰芳艺术追求和成就上过少的着墨,甚至割裂了传主完整的艺术生涯,使梅兰芳之所以成为艺术大师的华彩段落无从表现。



而无论如何规避,《梅兰芳》与《霸王别姬》的比较,从影片开拍至今,从未断绝。

把《梅》剧和《霸》剧相比,公平么?《霸》剧是艺术的虚构,自可以天马行空、淋漓挥洒,寄寓编、导、演所有的情怀和理想;可《梅》剧是纪实,它讲述的是一位艺术大师的人生故事,历史的遗迹还在,传主的后人还在,而斯人的艺术和人格,也早已有了普世的定论……两个片子,如果说一个是恣意的飞天,一个便只能是戴着镣铐的跳舞,一定要以《霸》剧情感穿透力来要求《梅》剧,本来就是一种奢望。

可是,不把《梅》剧和《霸》剧相比,可能么?同样的导演,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乾旦故事,同样的乱世梨园;张国荣的程蝶衣已经幽魂去远,黎明的梅兰芳能不能再开倾世牡丹?

…………

《梅兰芳》告诉我,电影虽然不错,却因为种种的不足,注定不可能像《霸王别姬》一样,带着销魂蚀骨的艺术感染力,永垂后世而成经典;黎明虽然也不错,却永远不会成为张国荣,他缺的,自然不仅仅是那份台上的风华绝代,可黎明之外,内地和港台地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中,却又还有谁,能够稍稍靠近那个走下舞台的梅兰芳?



电影的末尾,抗战胜利。梅兰芳面对蜂拥而来的座儿们,一脸温和平静:“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戏台上的大幕正准备拉开,电影院的大幕却开始合拢,然而大师的生平故事却远未结束,对大师的追忆,也会永远留存——只要京剧不死,只要文化不灭,只要高贵还在,只要人格尤光。

无论如何,梅兰芳永远不朽。
离线越歌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2-12
附:在某个戏曲园子里看到一篇文章,很喜欢,于是转来。

[珍文]京剧四大名旦之比较
京剧四大名旦之比较

民国19年(1930年)8月,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征求来稿评论四大名旦。该刊在第12期卷头语中写着:“谁都知道梅尚程荀是现代四大名旦,究竟他们的技艺,比较的谁弱谁强?我们惭愧没有判断能力,为此悬赏征求‘现代四大名旦的比较’!请诸君用最精确的法眼,作最忠实的批评。就题发挥,适可而止。每篇限定3~5千字,在一个月内寄来,我们当请海上的评剧名流,公同评定名次……”以后,在该刊民国20年(1931年)1月第1期上选登了前三名的文章。第一名苏少卿,第二名张肖伧,第三名苏老蚕。他们都从四人的艺术着眼,从唱工、做工、扮相、白口、新剧、旧剧、昆剧、师友、品格等方面一一述评。
——————————

张肖伧列出表格如下:

        天资   嗓音   字眼   腔调   台容   身段   台步
梅兰芳  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    上上   上上  
尚小云  中    上上     上     上    上上    上     下
程砚秋  上     中      中    上上    上    上上   上上
荀慧生  上     上      上     上     上    上上   上上

        表情   武戏   新戏   旧戏   昆戏    品格
梅兰芳  上上   中      上    上上    中     上
尚小云  上上   中      中    上上    中     中
程砚秋  上上   中     上上   上上    中    上上
荀慧生  上上   中      中    上上    中     上
——————————

《四大名旦之比较》苏少卿
原载《戏剧月刊》,一九三一年第四期

    梅程荀尚,时人号曰四大名旦,蔚为花部班头,旦色首座,争奇斗胜,尽态极妍,古装古舞,花样层出,新剧新声,别开生面,名震瀛海,誉满江乡,各有所长,非幸致也。综其技艺,论其得失,文非阿好,事属可传,作比较谈,分类论列。

    (甲)唱工  兰芳之唱可分三期。当民元之际,始露头角,去古未远,犹遵旧规。乱弹师陈德霖,昆曲师乔惠兰,根株极深,唱来四平八稳,此一期也。及《葬花》《散花》《奔月》等戏,出开古装之先河,以新舞为号召,用全力于行头之配置,舞法之新颖,做功表情之细腻,号称梅派腔犹未变,此一期也。及艳秋新腔风行全国,兰芳亦稍改弦更张,如《武昭关》之有大鼓味(王少卿善大鼓四胡因编新腔授之兰芳),《太真外传》之有四平调,标新立异,亦足以别具一格,此又一期也。其嗓音属宫,宽亮纯正,如击玉磐,温润可爱。唱工无懈可击,无疵可寻,然其性温和,缺少刚音,能使人爱,不能使人惊警。是如冬曰,而不能力夏曰。夫唱须刚柔相济,犹之治军须恩威并用,优柔寡断固胜于刻薄寡恩,而不能兼全,亦一憾也。
    小云旧剧功夫甚深(学于孙怡云),以青衣著名,嗓音亦属宫,宽亮高圆,上下无碍,如《祭塔》、《祭江》等难唱之青衣剧,小云独举重若轻。惜刚多柔少,咬字归韵颇欠研究,若再简练揣摩青衣一门,堪称独步。
    慧生嗓音属羽,若吹玉笙,清而且润,柔而无刚。舍短取长,刻意于柔媚用工,其唱似弱不胜衣,别有风神(旧剧学于吴菱仙)。京音白口效法瑶卿之爽脆,不及其刚,反觉恰到好处。
    艳秋嗓音微涩属商,如闻胡前,凄清动人,沉着异常。低音柔活,高音劲细,亦其特色,为他人所无。兼德霖瑶卿之长,而又独创新调,就嗓行腔,打破成法,自成一格。其咬字归韵颇为考究,气口劲头在在合法,又能刚柔相济,强弱分明,唱法一门可称冠军。
  
   (乙)做功  做功之佳,半由天赋半由揣摩。兰芳揣摩工深,其身段自然若女子,表情细腻无孔不入,不但脸上有戏,其情绪直从心坎中发出,神乎技矣。惟能柔婉而不能泼辣,做如其唱,宜喜不宜嗔,宜艳不宜哀,盖其性冲和,不知嗔怒为何物,拈花微笑,大地皆春,真有消释烦闷之功。常观其玉堂春,堂上问支销,兰芳思索久之始唱,盖事隔多年,非思索不可。其用心类如此,若冲口而出便是背书矣。
    表情之细次推慧生。盖不但细腻,其柔媚处且过于兰芳,咬唇低头风骚异常,但是小家碧玉身份。兰芳则大家风范,华贵天成,不假做作。慧生稍稍能怒,未能到泼辣程度。昔路三宝能变脸变色,泼辣如河东狮,令人惊心动魄。慧生欲效之,卒不能臻化境。盖做功表情,生性有关,不可强也。
    艳秋表情之细腻,不及兰芳慧生,而哀情过之。悲时双锁眉峰,怒时冷若冰霜,一笑一颦,纯是青衣动作,花旦姿态也。
    小云如天真烂漫之小女子,面带春风和气一团,最宜喜剧,且时对台下憨笑,哀怨表情殊不能至。

    (丙)扮相  兰芳如春兰,王者之香。慧生如牡丹,占尽春光。小云如芙蕖,映曰鲜红。艳秋如菊花,霜天挺秀。

    (丁)白口  兰芳明爽第一,慧生柔婉次之,艳秋小云伯仲之间。

    (戊)武工  慧生为秦腔花旦出身,刀马见长,跷工独擅。小云性任侠,喜刀马剧,而功夫不及慧生。艳秋兰芳以舞剑生色。

    (己)新剧  梅兰芳《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上元夫人》、《麻姑献寿》(此为初期歌舞剧,梅之成功在此等戏)、《花木兰》、《凤还巢》、《春灯谜》、《俊袭人》、《大真外传》(《邓霞姑》为时装戏今不常演)、《廉锦枫》、《西施》、《洛神》诸戏,情节俱重,诡奇复杂。饰角中,多属青衫中风流一路人物,唱腔并不繁重。中以《太真外传》最能适合其富丽风流之特色,间有模仿欧洲独幕剧者,《俊袭人》是也。推陈出新,颇多佳构,总其所编新剧皆能充分表现,固有之所长,是以优也(为之编剧者有李释勘、齐如山、黄秋岳等)。
    程艳秋《梅妃》、《赚文娟》、《玉镜台》、《聂隐娘》、《青霜剑》、《红拂传》、《文姬归汉》、《鸳鸯冢》、《孔雀屏》、《花舫缘》、《花筵赚》、《玉狮坠》、《朱痕记》、《风流棒》、《金锁记》、《柳迎春》诸剧俱哀艳戏,颦锁双眉,倍觉楚楚可怜。余非丫鬟一流,即女侠之辈,多属喜剧,似不对工。神情体态,既不玲珑,武工亮相,亦不精练,用违所长,不敢强谈。且其新戏冗场大多,绝不经济,亦一憾事。
    尚小云《珍珠扇》、《秦良玉》、《林四娘》、《双官诰》、《摩登伽女》、《五龙诈》、《千金全德》、《雷峰塔》诸戏,小云之材似不宜于新戏,盖一切仍泥于旧,而不知变也。诸人所编新戏,以彼之穿插为最缺研究,对工者殊少也。
    苟慧生《西湖主》(杨尘因编)取材《聊斋志异》,此为慧生演新剧第一声,时为民十在上海亦舞台。《窃兵符》(陈墨香编)取材清升平署《窃符记》昆曲本。《陈丽卿》(杨草、陈墨香合编)取材《荡寇志》。《江天雪》(杨草、陈墨香合编)取材明人《江天雪传奇》。《至孝图》(杨草编)取材《左氏春秋》郑祭足杀婿事。《元宵谜》(舒舍予张冥飞合编)。《全本玉堂春》(陈墨香改订)扮苏三一人到底,为他人所不能兼长者。《丹青引》(杨草编)取材李笠翁《十种曲意中缘传奇》董其昌三娶杨云友。《香罗带》(陈墨香编)。《绣襦记》(陈墨香编)取材昆曲《绣襦记》传奇。《飘零泪》(陈墨香编)取材于清人笔记。《金钟罩》即《辛安驿》。《柳如是》(陈墨香编)此戏借钱牧斋柳如是事,描写遗老之伪诈,此为陈君一生心血结晶(陈亦遗老,此盖愤极之作)。《十三妹》(王瑶卿脚本、陈墨香改编)。《得意缘》(王瑶卿脚本、陈墨香改订)。《庚娘》(王瑶卿脚本、陈墨香改订)。《白娘子》(陈墨香编)取材昆曲《义妖记》即《白蛇传》。《妒妇诀》为讽浪子之作,全剧立意纯以诙谐出之。故纵其夫,设饼以诱,卒使回头,观剧名即知剧本之佳,演亦工也。《埋香纪》为一滑稽趣剧,与《花田八错》同立意,但凑巧之处过之。《百宝箱》(陈墨香编)即《杜十娘》故事,与南方本子不同。《鱼藻宫》(陈墨香编)吕后斩戚姬故事,悲剧也。《钗头凤》(陈墨香编)陆放翁休妻故事,演至绝处令人落泪,慧生亦伤悲自哭,平津称道。唱本词尤别开生面。《还珠吟》(陈墨香编)按唐代张籍《节妇吟》而编,全剧剧词悉用古人诗句。《荆钗记》即王十朋故事。《贩马记》(陈墨香改订)自贩马起。《张金哥》(陈墨香编)取材《红楼梦》。(荀剧经过数次调查故独详)
    荀之资质,演新戏最宜,以其娇媚绝伦也。演义烈、武侠、哀艳诸路戏,亦复头头是道。加以编剧之陈墨香,以名票兼擅文学,所排各剧,大有意思。慧生又善演新剧,故相得益彰,慧生之所以能侪于四大名旦之列,新戏功也。

    (庚)师友  兰芳之师有乔惠兰、陈德霖等十余人,友有李释戡、齐如山、黄秋月等数十人,或为编戏,或为顾问,或为宣传,或为交际。每一剧编成,对于穿插场子、配置行头、斟酌词句、安排腔调,必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务求善美。兰芳亦能从善如流,力求进步,故其成绩如彼。盖唱戏亦如创业之难,非有良师友从而提携、多士从而运筹,不能成功。汉高用三杰,故卒成大业。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故其败立见。诚以一人之耳目,难应天下之事物也。艳秋师事罗瘿公,而友金仲苏,不著名者不计焉。慧生师吴、王,友十余人,如陈、舒、杨、张为之编剧、宣传,故成功甚速。小云性骄不能容人,早师孙怡云不能变化,近有清逸居士者为之编戏,而参赞乏人,未能尽善。观四子师友之多少,亦可以断其事功矣。

    (辛)结论  之四子者,嗓音纯正首推兰芳,次则小云。唱工得法则首艳秋,而次兰芳。扮相美丽应推兰芳,次慧生。做功细腻亦推兰芳,次慧生。刀马娴熟当推慧生,次小云。白口爽朗则推兰芳,次慧生。新剧之多亦推兰芳,次慧生。成名之早则推兰芳,次小云。辅佐人才之盛则推兰芳,次慧生。算核总分推梅冠军,众意佥同毫无异议。其亚军似宜慧生居之,然须让艳秋也。盖旦以青衣为正,艳秋专长之戏以唱工为主,唱固艳秋独擅故也。慧生虽多才多艺,乃异军突起,只可居第三。小云成名甚早进步甚迟,以为殿军,幸勿争座。
    位次既定,不能无感焉。徐碧云年与程荀尚相若,而嗓音甜润,唱法甚美,刀马功夫亦堪与慧生小云伯仲,而不能列入名旦之林者,谓由于扮相不媚故也,而其关键则在幕中无人为之宣传。四大名旦口号,其先盖出于白党。当时兰芳之下,小云艳秋名相埒,鼎足而三,驰骋艺苑。慧生时名白牡丹,犹在创业,白党遂提出四大口号,加三为四,不久遂为世所公认。碧云若有人焉,为之提携鼓吹,未必不能与四旦分庭抗礼。又芙蓉草,冰雪聪明,唱做念打行行出色,而名不彰,殆亦由于幕中无人欤。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12-13
越歌的随笔一写就是可以上报纸的水平,顶一个。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越歌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12-13
姐姐谬赞,这篇东东俺写了快一个星期,才勉强成文的……算是很认真的东东了,可惜写得不好
离线jingping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2-13
冲着梅兰芳和京剧去看了《梅兰芳》(很少看大片的),唉~~~~~~~~~~~~~~~~

心痛啊~~~~~~~~~~哭啊~~~~~~~~~~`我的RMB啊!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2-13
同情楼上,我看的是半价场,而且是朋友请的
不过比起《梅兰芳》来,我还是更心疼看《赤壁(上)》花出去的银子。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12-14
《无极》我都坚持看下来了,所以我想我看这个片子不会太失望,我等着单位礼堂演的时候再去看,票价超便宜

另,昨天电视里有个关于梅兰芳的节目,出现了他当年在美国演出的实况片断,连我老公这种对所有艺术门类都没有半点兴趣的人都不由得发出了啧啧称赞。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满陇桂雨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12-14
偶就等着看盗版片了。花钱看大片早就成为历史了。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12-14
虽然没有可比性,但是还是想说,仅从好看而言,梅不如霸。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12-15
电影尚未看,期待中。好像现在已没有到影院看片的习惯了,久违的电影院,最后一次看片好像好早之前的事情了。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12-15
在陈凯歌近年的片子中《梅兰芳》还应该算是好看的,至少比《荆轲刺秦王》、《无极》要好看。只是通篇表现的是一个被大大虚构化了的梅兰芳,而非生活中的那位温润中和的艺术大师。孙红雷和王学圻的表演很出色,小梅先生、张克、王佩瑜的配唱也挺好,片子还是值得看看的,别把影片中的那位真当成梅大师就行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余音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12-20
黎明冲章子怡发飙那段,感觉很像黑社会的老大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12-21
吕铭康老师对《梅兰芳》的评议
(1),电影《梅兰芳》,我认为对宣扬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弘扬国粹京剧这一优秀民族遗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对影片中的演员的表演总的来看是很成功的。
    王学圻扮演老艺人十三燕,很逼真,当然唱是配音,动作有京剧演员的特点。京剧演员不仅在舞台上有程式化表演动作,生活上也有“职业病”。老生,武生平时走路是这样的……(说着,吕老师模仿京剧老生,武生走路的特点,引起大家捧腹大笑。)
    少年梅兰芳余少群,演得好,难能可贵!
    孙红雷饰演邱如白,梅兰芳与名老生孟小冬的恋情,但这段恋情却遭到邱如白阻挠,孙红雷把剧中人物演活了!不像过去演黑老大就是一个动作(后仰作蛮横的伸懒腰动作,又引起一片笑声)
    章子怡演孟小冬,清唱,扮相,尤其是演《游龙戏凤》都比较好。
    英达演得也很成功。
    黎明扮演梅兰芳是不成功的。
        
        (3)《梅兰芳》作为传记片,应该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不应杜撰,不能胡诌。
    梅葆玖作为艺术顾问应该把关呀!梅兰芳初露锋芒和老艺人十三燕梨园争霸的故事符合不符合历史事实呀?梅兰芳和十三燕能不能出现“打对台”,打擂台的情况?不可能!电影这样描写不符合梅兰芳这个人物的性格。
    十三燕的原型,虽不好具体说是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等生行领袖中的哪一位,但很明显更多集中了谭鑫培的经历。谭鑫培是西太后最喜欢的名角,内廷供奉、御赐黄马褂,而十三燕最珍视的就是老佛爷御赐的翡翠玉与黄马褂。电影中十三燕打对台时唱的三场戏《坐宫》、《卖马》、《定军山》,也都是谭鑫培的代表作。电影中台下的匾额中也有“英秀”字样,这正是谭鑫培的堂号。电影中十三燕在后台偷瞧梅兰芳表演的桥段,也发生在谭鑫培身上过。他也曾与梅兰芳合作演出《汾河湾》,电影中两人合演时梅兰芳临时改新身段的经历,也的确是谭梅合作中的事迹。有趣的是,两人的这出戏,谭鑫培也曾临时在台上增加戏词,难为梅兰芳。
    在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对师兄段小楼有同性恋倾向,在陈凯歌拍摄的这部影片中,邱如白对梅兰芳也有着类似的暧昧情愫,实际是同性恋的情感。电影中虚构的邱如白,显然是京剧研究家齐如山。这是对鼎力帮助过的齐如山的污蔑!
    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拍出了出色的戏曲片。1960年,崔嵬与陈凯歌之父陈怀皑合作,先后拍摄了《杨门女将》、《野猪林》和《穆桂英大战洪州》。三部京剧艺术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审美特征,为戏曲艺术片的创作和理论探讨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杨门女将》,将传统戏曲手法与现代的电影表现手法融合,在保留京剧唱、念、做、打的精华的同时,又发挥电影的特长,突出刻画了人物,渲染了背景气氛,丰富了时空变化,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获第一届“百花奖”的“最佳戏曲片奖”。引发了陈怀皑对京剧的热爱,并能够熟练地掌握京剧艺术片的拍摄。 1979年,陈怀皑又执导戏曲片《铁弓缘》,在戏曲与电影的结合中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获第三届“百花奖”的“最佳戏曲片奖”。 陈怀皑拍片中注重民族艺术传统,着重于塑造人物,强调意境,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追求新颖,花哨,为中国戏曲艺术片的探索作出了贡献。这一点陈凯歌显然是不如乃父陈怀皑。

    总之,人物传记片应该强调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胡编乱造。

    吕铭康老师在这次讲座中用许多生动有趣的史实,畅谈了青岛与京剧的密切缘分,以及写作此书过程中的有关奇闻趣事,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与欢快的笑声。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12-21
昨天专门去看了《梅兰芳》。三个人的专场,进了影院才知道偌大的影院,为三个人放映,心里有一丝丝的凄凉。
卖票的小姑娘对我笑着说,不是现在有没有票的问题,而是就你一个人能不能演的问题,管理员得知我专门赶来看《梅兰芳》,打开了门说,你先进去看看吧,如果有人看,再买票,于是我进去看了最后的30分钟,那一场有6个人,三对学生模样。中午12点以后,来了一对拿着爆米花,肯德基的年轻人,于是,我们三个人看了一场《梅兰芳》
离线jingping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12-21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12-31
刚才在看湖南台的“背后的故事”,嘉宾是黎明,李湘相当的咄咄逼人,黎明一直很平和、谦和的样子,对他印象不错。
~~追~~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12-31
我没看过《无极》
我只是觉得孙红雷非常像白岩松
离线学庸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1-04
引用第18楼穆阑于2008-12-31 23:47发表的  :
我没看过《无极》
我只是觉得孙红雷非常像白岩松

确实像,真没劲。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7-15
放假买了几张碟来看。《梅》比想象的差,当然,比无极好看多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cfmx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7-15
引用第20楼岁寒于2009-07-15 16:07发表的  :
放假买了几张碟来看。《梅》比想象的差,当然,比无极好看多了。 [表情]

没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