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840阅读
  • 5回复

[分享]“血肉长城第一人”——黄显声的生死之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佳爱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6-29
我平时是喜欢收集报纸,这是相当珍贵的一份! 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喽!
   
      被称为“血肉长城第一人”的黄显声将军,由于拒捕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在东北组织义勇军奋力杀敌,于1938年2月2日,被秘密逮捕,1949年11月27日被杀害。小说《红岩》只写了他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故事,一段生死相依的爱情却被忽略了。
 
    在江苏南通市政府旁边的一条巷子里,记者见到了白发苍苍的黄彤光老人。这位90岁的知识女性,谈及黄显声,一然充满感情。
    1943年5月的一天,她第一次见到了威震华夏的黄显声将军。
    在黄显声入狱的第5个年头,爱国学生黄彤光因为出演宣传抗日的话剧,在重庆被捕,被关进国民党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当时,由于黄显省、许晓轩、韩子栋等人领导了绝食斗争,迫使戴笠撤掉了以虐待“犯人”委会石的集中营主任何子桢,代之以周养浩。为了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周上台后搞了一个“狱政改革”。黄显声因此而被解除镣铐,担任了生产组组长,黄彤光被分到会计室管帐。黄显声由于工作关系常到会计室来,他们相遇了。
离线佳爱然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6-29
对不起大家了,今天是大不完了,我们家的电脑出了故障,后面还有很多内容,明天一定为大家呈献!
对不起了!只好弄个“未完待续”了! 无奈,嘿嘿!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7-01
不要录入了,怪辛苦的。找找电子版看,估计会有一些。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7-01
转自天涯网站

人性的诗魂——拜会黄彤光老人


丁弘




  这是一个传奇故事。最近才有幸看到故事的主人翁黄彤光老太太。因为培德老师是我家的常客。一天,他忽然说“有一件事早想给你谈了。黄彤光老太太是我的亲戚。几次想约她到你这儿来玩玩,可是,她年纪太大了,又觉不好……。”他是想叫我过去。他介绍说:“她是当年白公馆、息烽集中营的幸存者。当时活下的就很少,今天还在的更不多了。”
    
    我心想,你为什么不早说呀。遂相约9日上午一同前往。
    
    也是无巧不成书,8日晨,我一边穿衣服起床,一边用遥控器打开了电视机,看“东方时空”节目。这天主持人天亮谈的题目,是北京评剧院,在排《红岩诗魂》,其特点是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群体形象。主题是“人性和反人性的冲突”,这个主题很新鲜。“红岩”从来说是社会新旧交替之时,阶级斗争最激化、最震撼人心的世事呀!而“人性论”从来都是被批判的,“文革”中为此而形成的“文字狱”,使许多著名的文艺家成为历史上悲剧人物了。”
    
    真是时代不同了。是非也颠倒过来了。
    
    9日上午,如约前往,其实黄老太就住在市中心的钟楼旁边。到她家时,她正从楼梯上下来,说是来接我们。这叫人不安,但却给我们一个突出的印象,那就是看到黄老身体之好,出人意外,丝毫没有如此高龄者的臃肿姿态。上下楼梯的动作是那么的轻捷。她住着这楼上的房间南北很长,外边是一个阳台。
    
    站在阳台上,意外地发现脚下就是市中心最热闹的十字街口,大转盘四周车如流水,人如潮!闪念之中,想到卞之琳先生的有名诗句:“我站在楼上看风景……”但这风景中的人不是悠闲地站在桥上。路人如抬头看过来,这儿一定只是一个黝黑的窗口,从这窗口中能看到什么呢?”培德老师是一个热心的有心人。他引我到这个窗口里来,是想叫我穿过时间的隧道,浏览历史上的一些风光吧。
    
    黄老在南通蛰居四十年了,对往事从来不多谈,培德老师这样告诉我。可能因为有人所共知的历史曲折。《红岩》的作者罗广斌被迫害致死,特别是森森(小萝卜头)的姐姐因为写了一本关于弟弟的书,也不幸离去。她到过现场,对老人显然是太大的刺激。不过也还有许许多多愉快的往事。“小萝卜头”的哥哥专程来看望她时,那当然话就多了起来。
    
    一杯香茗,大家落坐之后,倒也是一见如故地谈起了家常。
    
    没有作记者式的提问。谈话实是同步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过去,我先谈到当年《红岩》刚出版,书不够卖,奉命到各处讲故事。讲到粉碎四人帮,孩子首先参加了歌剧《江姐》的演出,人们为《红岩》平反,江姐解放,欢欣鼓舞的情景!我想,这一定也唤起了黄老那种再一次解放的愉快心情。
    
    这样,黄老安详而又清晰地谈起往事来。故事真多!有的惊心动魂,有的发人深思,有的叫人难以自已了。
    
    黄老是福州人,1916年生,在北京上中学的时候,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在政法学院毕业。1942年,因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先后关押在重庆望龙门、白公馆监狱,反动派查明,她只是一般群众,曾想放了她,但是有一个条件,“参加组织”。这是一个人格问题,她断然拒绝。这样一来,又不便放她了。就和其它要犯一同押送贵州息烽集中营。如此,她登上了精彩的人生戏剧的舞台。
    
    她和“小萝卜头”之间
    
    “我有心脏病、胃病,不堪押解途中的颠波之苦,倒在女牢的草铺上,就昏睡过去了。醒来时看到一位亲切的中年妇女的脸,她就是徐林侠——“小萝卜头”的妈妈。她带着的这个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身子瘦小,大脑袋,他叫宋振中,小名森森,难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小萝卜头”。徐大姐真是一个好人,她知道我有胃病,就把自己和孩子的稀饭给我吃。她们把我剩的干饭泡着吃,当时这件小事,给了我多大的温暖呀!”
    
    小孩从一岁到九岁,都生活在这牢里,从未见过外边的世界。能说他是一个政治犯吗?就是他的父亲宋绮云(杨虎臣的秘书),母亲徐林侠(地下党员)也是因为在“西安事变”中主张抗日而被捕的。
    
    小孩机灵可爱,他经常是紧跟着我睡在一起。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卧底”的,他都分得清清楚楚,一次,一个女看守,感到自己孤立,拿了几块糖送给他。他转身就走,难友们都看在眼里。一个三岁的孩子就知道蔑视敌人,保持一个人的尊严了。他为难友之间传递信息作了许多工作。特务们的狠毒,每时每刻当了反面教员。
    
    “可能因为我不是要犯,后来把我从牢里提出来,当“工作修养员”(修养员是犯人的代名词)。在会计室工作。这样,我虽在押,相对自由。
    
    “日本鬼子打到独山时,息烽集中营要撤退,先放了一批人,我在其中。后来我到了重庆,其他要犯也押回重庆,关在白公馆。难友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文化。他的俄语、英语、日语都可以,中文更不用说。文具由我偷偷地送进去。”黄显声将军带信给我,要我安排小萝卜头出来上学,我为此事奔走,如果能出来当然和我住在一起。一切都准备好了,可是监牢里没有批准孩子家长的申请。很快他和父亲、母新同时被杀害,这个九岁的孩子同样是用刀被刺死的。反动派真是丧尽天良,灭绝了人性呀。”
    
    1997年,出版一部宋绮云夫妻其他几位子女写的《小萝卜头宋振中》一书,在《序言》中,他们就突出地谈到:“黄彤光女士,长期和我们的父母及小萝卜头关押在一起,亲眼目睹了小萝卜头在狱中惨遭虐待,顽强成长的整个过程。”他出来之后,“一再给小萝卜头购买吃的东西、营养品和学习用品,想办法送进去。我们能在父母被捕六年之后,得以和他们通信,互叙衷情。也是在她的帮助下实现了。今天她已年过八旬。……我们真不知道应该如何感谢这位革命老人。”
    我问黄老:“徐贤同志雕塑的“小萝卜头”,你去看过吗?它是那次展览上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她笑了,说:“当然去看看,当时我买票去看,没人知道我和“小萝卜头”的事情。现在“小萝卜头”的塑像在全国有九个。”
    
    黄老和一个要犯的爱情
    
    黄显声将军是集中营里的要犯。黄老居然和他建立了恋爱关系。这不是人世间一般的情爱。很难找到这样一种美好的爱情,这是绚丽而壮美的生死恋,展示出人性美的极致了。
    
    当然是由于共有的爱国情怀,黄将军是抗日战争中对敌打响第一枪的人。还有他的博学多才,使这个年轻的女大学生仰慕。她一定更是看到了他对“小萝卜头”由衷关爱、耐心教育所体现的爱心,这是高尚的人性美。
    
    当特务头子戴笠找黄彤光谈话,说决定放他出去时。黄说:“我现在不想出去,我有胃病,这儿有个大夫给我看病。”黄显声也懂医术,给她开处方。她又暂时留下来。她直到知道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出去找人,想办法营救黄将军时,她才绝然离开了息烽的。
    她开始走上争取营救黄显声的战斗历程。在重庆、南京、上海奔走,虽然也有黄的介绍信,但曲折复杂,世态炎凉,一再失败,最后找到一个关键人物——保密局司法科科长罗起凤。他曾到息烽处理案件,对黄显声十分敬佩,他给彤光女士说:“我负责把材料报上去,我们争取吧。”终于,蒋介石还是批了“缓放”两个字。罗起凤下定了解救黄的决心,说:我私自下一个命令释放他,他一旦出来,我同他一起乘飞机去香港避难……
    
    这真是天赐良机呀!可是,黄显声得到通知时,却说:“我不能这样偷偷地走。”他觉得自己没有罪,“我要等他们放我,光明正大的出去!”他没有想到有些人,人性是可以丧失的。
    
    黄彤光没有灰心,又在重庆创造营救的条件,她千方百计,既在内部作了安排,又在外边得到援助。一部汽车停在白公馆附近,等待黄显声如期出来,可是久等不至,又丧失了时机。后来知道时间所以拖延,是因为黄显声要把许多难友一起带出来,他又不肯自己走。
    
    最后的机会又丧失了。当天,黄显声被杀害。去世前不久,他写诗一首赠给黄彤光,这可以说是最后的遗言了——
    
    《共勉诗》
    萧萧易水有荆轲,千年犹传不朽歌。
    此时暂抛儿女态,莫将岁月再蹉跎。
    
    他是叫黄彤光多想到古代的勇士,不要儿女情长,过多的悲哀,振作精神走前边的路。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
    
    黄显声同志后归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8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他是中共特别党员,1936年8月入党。
    
    和蒋介石哥哥的意外相逢
    
    息烽集中营忽然来了一个特殊的犯人,原来是蒋介石的哥哥郑绍发。这个许昌的农民跑去认亲,蒋不见,叫戴笠“安排”一下,省得他到处乱说。当年,他们的母亲改嫁到浙江去,把三儿子带走了。老三就是蒋介石、蒋中正(蒋宗郑,这谐音是有意思的)。
    
    “他走进会计室,来领生活费,不用介绍,我一下就知道他是蒋介石的弟兄。长的太像了。”“后来戴笠把他的妻子和女儿也接了来,在集中营的一角,盖了个小院子,让他们自炊了。他们既是在押,又有特殊的优待。”
    
    “有时我把他们的生活费送过去,也跟郑绍发的妻子谈几句。话虽不多——不便多。但我清楚地感到他们对在押处境的强烈不满。是的嘛,把自己的亲哥哥关押起来,没有人性的东西呀!”
    
    《红岩》小说中塑造的那个特殊的英雄人物华子良,传说本人就是韩子栋,他利用敌人杀害难友自己陪绑的机会“吓疯了”!说装疯许多年,长期瞒过敌人的眼睛,这是需要怎样的智慧和坚毅!常常还要自己虐待自己,叫人感到同情而可敬。
    
    奇怪,他的假疯没有瞒过蒋绍发的眼睛,可能是他看到蒋的心灵,在瞬息之间放松了警惕吧。
    
    也是事出有因:“小萝卜头”一次跑到郑的院子里去了,他们给他包子吃,他拒绝。“你在里边吃不到的呀,你为什么不吃?”他说:“那些阿姨们都没得吃……”郑很感动,就用报纸包了许多,叫孩子送过去。意外的事,这些报纸给牢里的难友传递了外边战况的消息。郑不识字,知道还有这个作用之后,就有意识地把报纸带进去。他的女儿郑喜云,难友们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小公主”。蒋介石是“皇帝”,她不是公主吗?“小公主”也很正义,看到看守打犯人,欺华子良,她当场抗争,保护。看守知道她的身份,买她的帐呢。就是集中营的头头周养浩也不敢惹她。当时传说宋美龄要将她收作女儿。
    
    时间长了,生活中的细节,使特别敏感和智慧的韩子栋,当然心领神会。郑绍发也清楚,当然是心照不宣,谁也不敢言明。
    
    后来要犯都押到了重庆。郑绍发一家放回河南许昌去了。在临近解放之前,那难友们最危险的时刻到来了。韩子栋突然越狱而去!
    
    他跑到哪里去呢?
    
    无路可走!这又再一次显示出了他的智慧。他直奔河南许昌,投奔郑绍发。他深信,郑氏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不会出卖他,不会以他的生命,去向蒋介石讨好。
    
    果然,他受到郑家热烈的欢迎。真是“他乡遇故知”!这种戏剧性的场面是非常感人的。
    
    今天,历史博物馆里还保存着这样一件文物,那是韩子栋题赠“小公主”郑喜云的一句话。表达他对当年仗义相助的感激之情。全文是:“喜云同志:解放前,在息烽监狱中,你的表现很好。老战友韩子栋1985年5月”
    
    重庆解放后,政府要清理集中营里的大量积案,彤光老人作为知情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她即被分配到公安部工作。后来进修法律,又转到高院。“文革”一来,天地异色,她受到冲击,而后即和历史断了联系。文革后,北京许多老同志不知道黄彤光的下落,“要找一找黄彤光”,感念她为地下党做了大量工作。终于打听到她在南通,市政府派人寻找黄彤光。到1987年,发现她就住在市政府的旁边。为此,中央统战部立即寄给她一万元的慰问费,并要求地方妥善安排她的生活。
    
    黄老说:“生活很好,晚年是幸福的。”
    
    想不久一定可以看到中国评剧院排演的那构思新颖,结构特殊的诗剧《红岩诗魂》,它超越阶级斗争的观念,歌颂美好的人性,鞭挞非人的兽性。用这个主题作概括,耐人寻味,是否更近乎生活的实际呢?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2-27
       第一次看到黄彤光这个名字,还是多年前在《特工秘闻》一书中读到她写的:《我所经历的军统三个集中营的内幕》,当时不清楚她的具体身份,现在终于基本了解她的一生,目前老人家90高龄了,仍然健在,她也应该是和张露萍一同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目前在世不多的难友之一吧!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歌乐山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8-09-18
918,怀念黄显声将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