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025阅读
  • 7回复

[转贴]贺德明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8-30
http://www.fjxzx.gov.cn   2007年11月28日


贺德明访问记

                                 李 江


    贺德明是1948年冬中共下川东地下党青莲起义的重要组织者之一,是彭咏梧、江竹筠的亲密战友,现在是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离休教师。2002年冬曾返乡探亲。笔者有幸与贺老相见,并于当年11月1日和4日用两个半天的时间进行访谈。贺老对当年的战斗历程作了系统全面的回忆,批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现概述如下。

    11月1日下午2时,贺老来访,与之谈话十分投机。首先从书法谈起,他说14岁时在万县见到杨鹏升榜书擘窠大字。瞿唐峡壁署名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就是杨鹏升在万县写成的。

    谈到卢光特(下川东地下党员), 他认为卢光特对革命有功。解放后政治上落马,落实政策后,由于个人问题没处理好,晚景凄凉。临终前不久,写诗自挽曰:

毛竹细无芬,悬崖绝处生。
来回着风雨,默默自有神。

    谈到萧和中,贺认为萧和中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不苟言笑,不多话,说话经过深思熟虑。青莲起义失败后,贺德明在重庆萧化民家中见到萧和中,贺德明很感内疚,当面向萧和中致歉,说不该给萧老带来麻烦。岂料萧和中却很轻松地回答说:“你没错,我也没错。”当时萧化民是国民党特务,可是萧化民的妻子张宗芬与贺德明很熟,她知道贺德明是干什么的,萧化民心里也明白,但是大家都相安无事,因为青莲乡萧家的人都卷进来了,萧化民不得不考虑这个利害关系。

    贺德明对萧家一家人很有感情,认为萧家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不是参加起义,萧家有那么大的势力,有那么多的枪,恐怕解放后没有好下场。

  谈到冯敬斋,贺德明对冯有他的见解,他认为这个人不是反动阵营里的顽固派,冯对青莲起义,对共产党并无恶意。我谈到冯敬斋写的一首绝笔诗:

倾心革命我来迟,卅六青莲起义时。
疑是墙草风吹动,挥毫难写断肠诗。

    贺老问我:“疑是墙草风吹动”怎么讲?我说就是“墙头草,两面倒”的意思,贺更加觉得冯敬斋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青莲起义失败,贺德明的妻子和女儿都困在青莲中学。他说,是陈祝南、周炳文在大风雪天,趁夜黑从虎口中把她们背出来的,女儿贺茂英的脚都冻肿了。贺德明说,在青莲中学是通过“捆把把柴”(即拜把结为弟兄)把陈祝南、周炳文、廖雨阶等联络起来的。他们对萧和中接近,但对廖竹敬而远之。因此前些年写回忆录产生一些误会,廖竹的儿子廖雨阶感到很是委屈。
  
  11月4日下午贺老又来晤谈。谈到与彭咏梧分手后,贺德明、萧克成、雷国鼎,还有两位向导(萧的心腹)辗转到巫溪上磺的事。上磺风声也很紧,不能立足,只好回奉节。经过羊桥坝,在桥上碰到上磺的一个赶骡马的“赶架子”擦身而过。此人与贺相识,对贺等斜视一眼即扬长而去。贺等情知不妙,迅速抄小路上山远去。事后得知,此人立马密报军警民团,火速来追,不获而归。他们从猫儿寨一线,昼伏夜行,过吴山坪,下黑茨沟,上水槽溪,沿山梁到云阳县境。

    一天晚上,从山岩下路过,上面有户人家过喜事,听见屋里有打牌声。有一人在岩边小便,洒在贺德明一行人的头上,其中一人猛然惊叫,解小便的人嚷道:“下面有人!”贺等急忙分散隐蔽。久无动静,贺等用事先约定的猫头鹰叫声作为联络信号,会合起来继续赶路。一天早上大概是在云阳县界,贺等一行人在饭店内被地方民团扣留。经盘问,未露破绽。民团头头说年关将近,将人家扣留何必呢?于是逢凶化吉,竟被放行。到了长江边,众人遂分别隐蔽行动。贺德明用银元买下一付挑橘子的担子,乔装打扮向万县前行。到了万县,过河到陈家坝,找到从前在太白岩道观收的道教徒弟家中落脚,托买船票到了重庆。贺德明到磁器口教育学院,隐蔽在萧化民家,一直到重庆解放。

   解放后,贺未接受卢光特(时任西南局组织部干部处处长)的调动去巫溪工作,而是参军,在人民解放军某部33师工作。先去涪陵采风写剧本,后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由于卢光特通过西南局组织部发函到部队,说贺不服从组织分配,贺遂因此丢掉党籍。贺德明后转业到地方,在烟台市一所中学任教,直到1981年才落实政策恢复党籍,办理离休手续。贺德明出走时化名杨成栋,后来竟作为终生姓名。

   今年5月27日,收到贺德明寄自山东烟台的来信,谈到彭咏梧、江竹筠合墓的事。并随信附来照片两张,一为国画山水,取意青莲中学和白鹤山庄;一为贺德明《归乡》七律二首。其一云:

莽莽群山黄且苍,依稀犹辨旧战场。
松涛万壑颂烈士,雪琴一曲谱绝章。
云过借看白鹤影,溪流长溢青莲香。
更喜满目皆新貌,指点激扬宝塔旁。

    信未附贺老去年中秋年满八十四岁自题七律一首:

渤溟秋月夜初寒,寻遍旧梦梦已残。
戎衣空留半生恨,杏坛幸有两代欢。
此情难忘乡情重,道路只怕旧路难。
耄耄行止赖扶持,终老栖息一枝安。

    附记:访问结束后,贺老表示访问内容可以发表,并承担责任。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09-30
贺老安息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松竹梅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7-09-30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4年前的文章,才知道贺老已逝世。特转在这里,以表对贺老的哀思
http://www.cqwxnews.net/Item/6508.aspx

贺德明:为革命奉献一生的老人
日期:2013年05月07日点击数: 824 文字:【大中小】【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巫溪新闻网讯(通讯 刘建华)读罢贺德明先生的《巫山深处的故事》,让我了解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发生在大巴山深处巫溪的一段农民革命的故事。这部40万字的小说描写了一段国仇家恨事,刻录了一代悲沧恢弘的青春烙印;是一曲发生在巴山蜀水间,荡气回肠的浩然长歌。由此萌动了了我多年想采访贺老的愿望。
  2011年初夏,我们得以成行,驱车一千多公里前往山东省烟台市采访了彭咏梧、江竹筠在奉大巫起义中的战友——贺德明先生。92岁高龄的贺老和他80多岁的老伴热情接待了我们几位远道而来的家乡人,一杯杯热茶让我们感受到浓浓乡情。
  贺老思维敏捷,精神很好,当晚一直聊到深夜,次日又接着采访了一个上午,他侃侃而谈,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
踏上革命征程
  贺德明,1920年出生于巫溪县上磺乡一个殷实的大户家庭。1928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年仅8岁的贺德明全家被仇家灭门戮杀,唯有顽皮的他在外玩耍,逃过了这一劫。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贺德明开始漫长的流浪生活……
  以后他被驻军杨营长收为义子,遂改名杨成栋。没过多久他跟着杨营长转战川西,不幸的是杨营长在一次战斗中阵亡。这样他从川西经重庆流浪到了万州白岩观,在哪儿被道长收做道童。杨成栋天资聪慧,读了几天私塾,认得若干字,就开始博览群书。到白岩观以后,又跟道长学习琴棋书画,颇有长进。
  抗战时期他回到上磺老家,与先期参加革命的老乡卢光特相遇,两人情趣相投,由此走出峡谷,前往重庆、长寿、涪陵等地参加党的外围进步活动。他勤奋好学,学一门精通一门,英语水平可以借助英汉词典读懂英文报纸,还翻译了几篇进步文章。他在参加重庆地下党进步活动中,曾和卢光特一道在丰都以教师为职业掩护,收留培养报童为《挺进报》、《新华日报》等进步刊物工作。在哪他教过语文、地理、英语等课程。他作为积极分子,为掩护地下党活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参加奉大巫工作组
  1943年至1944年,日本侵略军向国民党统治的豫、鄂、湘、黔等省发动大规模进攻。12月2日贵州独山沦陷,重庆形势告急。中共中央南方局根据国内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决定向一些条件具备的地区派出工作组,做好在国统区广大农村就地抗战的准备。南方局青年组负责人刘光、张黎群根据卢光特提供的一份巫溪、巫山政治、地理、历史、社会等情况的材料后,认为奉大巫是开展游击活动的理想地区,应予及早准备,在遭沦陷的时候,以游击战打击日寇。
  于是决定成立中共南方局奉大巫农村工作组,派往巫溪、巫山、奉节等地。该组由在渝的巫溪籍青年卢光特、贺德明、何国太、陈世富、张光朝和外地青年潘中、李汝为、邹予明、喻晓晴等组成。工作组的任务是:广泛发动和团结各阶层人士,壮大进步力量,做好就地抗战的准备。
  贺德明作为工作组成员先后在上磺小学、县府统计室工作一段时间,但都只有月余即遭辞退。此时,由于党的活动经费紧缺,杨成栋决定将祖上留给自己的几十亩土地变卖,开办了开罗商店,一是为工作组提供一些经费,二是借此掩护开展工作。不久,由于敌特机关发觉南方局向巫溪、巫山派出的工作组负责人卢光特等人的行迹,发觉卢光特与他经常来往,所以对他严加追查。在紧急时刻,他只身逃往奉节,靠卖字画谋生。过了半年,经邹予明介绍到奉节私立青莲中学任教。贺到学校后,教学工作很出色,赢得了校董萧和忠的信任,很快当上了校长。他藉以校长身份广交朋友,结交了当地乡政人员和一些开明绅士,立住了脚,为以后彭咏梧在这里组建奉大巫游击队,打下了社会基础。
奉大巫起义的革命骨干
  1947年11月,彭咏梧、江竹筠受中共川东临委的派遣,经卢光特介绍,来到奉节青莲乡与贺德明接上头,贺德明安排他们在青莲中学任教。
     贺德明和彭咏梧、江竹筠在这里相识相知,他们共事一个多月的日日夜夜,成为贺老永世难忘一段经历。当时,青莲乡的开明士绅萧和忠已经被贺德明争取过来,同时还结交了当地一些上层人士。他将这些关系一一介绍给彭咏梧,并配合彭咏梧、江竹筠做其他乡政人员和当地绅士的工作,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让他们晓以大义,后来这些人均表示支持革命,有的捐了枪支,有的捐了钱粮,有的胆小怕事,也愿保持中立不告密。当地穷苦百姓也被发动起来,踊跃参加革命武装。一时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堪称巴山深处的一块革命根据地。1947年11月末,彭咏梧、江竹筠通过对贺德明的考察,夫妇二人决定做贺德明的入党介绍人,这天,贺德明在彭咏梧、江竹筠的监誓下,庄严的向党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1948年元旦刚过,彭咏梧从青莲乡动身去奉节老寨子,准备在哪与各路游击队汇合,江竹筠则按照彭咏梧的安排,回重庆向川东临委回报武装起义筹备情况。临别时,彭咏梧政委安排贺德明同志做好起义的后勤补给和人员隐蔽工作。奉大巫起义失利以后,贺德明、萧克成、雷国鼎等辗转到巫溪上磺。当时巫溪风声很紧,国民党军警到处搜捕起义人员,贺德明等人只好经云阳转移到重庆,隐蔽在萧化民家。1948年2月,贺德明由组织安排在巴县全善中学,以教师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一直到重庆解放。
采访后记
  解放后,贺德明未接受卢光特(时任西南局组织部干部处处长)要他回巫溪工作的建议,而是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他先去涪陵采风写剧本,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随部队入朝作战。战争结束后,贺德明转业到烟台市一所中学任教,直到1981年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离休。贺德明出走时化名杨成栋,后来竟作为终生姓名。
  采访结束后,贺老难舍乡情,送给我们一副白鹤山庄国画,该画是贺老根据记忆中的青莲乡白鹤山庄绘制的,上面有彭咏梧、江竹筠的旧居,有青莲中学、白鹤山庄等革命遗址。
临别时他还赋诗一首,诗曰:
渤溟秋月夜初寒,寻遍旧梦梦已残。
戎衣空留半生恨,杏坛幸有两代欢。
此生难忘乡情重,道路只怕旧路难。
耄耄行止赖扶持,终老栖息一枝安。
  当这篇采访文章写成以后,2013年3月 25 日,接到了贺德明同志去世的噩耗,终年94岁。中共烟台市委送了花圈,中共巫溪县委发去了唁电。
  为了追记一位对革命有功的老人,藉以此文寄托我们的哀思。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8-30
杨老师画的夔门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8-30
那次和小美去拜访,老师说,生年不希望他自己的文字出现在媒体,也许是看淡了哪些是是非非的争吵,但是老师说过的话是能负责任的.

“松涛”“雪琴”是专有所指吧.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8-30
做诗用典有何不可?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8-30
这个作者挺负责任的,特地声明贺老同意这个访谈记录的发表并愿意承担责任。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8-30
去年夏天,应该带你去看看杨老师.可以谈及一些想知道的细节问题.很惭愧,我手中老师的这个长篇小说的手稿一直没有整理成电子版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