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218阅读
  • 39回复

【转帖】往事岂能如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0-06-26
        “彭咏梧计划在下川东游击根据地出版《新华日报》川东版,急需收音机,李承林委托在上海和成银行分行的吴厚圻买了一部美国“奇异”牌收音机。”

危险的收音机

        李承林被抓走,特务闯入卧室,发现了收音机,收音机功率很大,又是美国货,引起特务的怀疑,又要抓走曾琼英,赵镜波出面声言说收音机是他的,借给李家用用,才把曾连同收音机保了下来 ,这是收音机带来的第一次危险。
         解放后,平日里没有摆放出来收听。只是吴厚圻和几个同志来家看望,在家里吃鲫鱼烫火锅时拿出来收放过,果然豪华气派,几乎占了写字台的一半,还以为是吴他们带来的。收音机亮相后,祸事就来了,先是派出所来警察查看登记,后又应管理要求送去剪断了短波线圈,但依然避免不了收听敌台之嫌,这是收音机带来的第二次危险。离开重庆时,母亲把它送到了寄卖行处理掉了。
        但是收音的愿望太强烈了,李显华绝顶的聪明,到了NC城,撤汽车上废弃的考尔线绕线圈,在煤炭堆里挑选出矿石,用别针寻找触点,在屋脊顶牵起长长的天线,夜间,单耳机响起毫无杂音高质量的电台播音,简直太兴奋了。第二天,户籍民警徐闯入家里检查,看到如此简陋的设备,露出蔑视神情,断然肯定收不到敌台。原来,居民段的组长、主任看见了天线,认定是在偷发电厂的电(我们所住的那排房子还没有点上电灯),于是向派出所报案。这是收音机带来的三次危险。
        只是80年代,厉 华他们对“奇异”不知所在感到惋惜。
离线lulu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0-06-27
一股怨气破纸而出,觉得不公平。可以理解啊
离线默存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0-06-27
看了半天才勉强看懂一点,原来11楼的帖子是烈士后代写的,同意14楼和15楼,烈士后代貌似对江姐很嫌恶的样子,至少文字表达给读者这样的感觉。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离线默存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10-06-27
引用第7楼adelinechao于2010-06-23 11:06发表的 :
  我说文中对江姐的一些描写,比方说赵家保姆的怨怼之语,会不会对读者产生误导?作者答:“保姆作为普通群众,社会比较下层的人士,对革命的认知是有限的。我采访的初衷就是想把最真实的一面报道出来。

这个文章我读起来也觉得怪怪的。仔细想想为什么怪呢?作者似乎是100%地忠实记录了普通群众和烈士亲属的情绪,但这种情绪是不是就是作者自己的情绪呢?文章最后那句话给人以肯定的暗示,而作者作为记者(或者是党史研究者?)也带着这种情绪,我就不大能理解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它怪的原因。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0-06-27
  “6月13日晚上,李承林接到和成银行汉口分行赵忍安的电报,赵忍安说14日有一个汉口商人要来万县,让李承林付给这个商人一万元。14日一大早,李承林要出门,临走时,说是去茶馆找头寸。曾琼英已经习惯了李承林的忙碌,也没多想,只是嘱他注意安全,李承林答应着离开了家。上班时,曾琼英正在营业厅柜台上忙着,见李承林和万县警察局的人一起到营业厅后面的经理室去了。平日里,和成银行与警察局都有来往,常在一起玩牌。曾琼英见李承林与警察在一起,也没觉得奇怪。一会儿,李承林来到曾琼英的柜台前,低声说:“警察局找我去说话。”曾琼英正忙着数钱,头也不抬,听了李承林的话,也没觉得什么异样,只是随口应着:‘哦。’”

见证李承林被捕

离线lulu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10-06-28
看不清啊,
离线松竹梅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10-06-29
谢谢MD先生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10-06-29
那个年代的材料应该没有假话,比较客观真实。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松竹梅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10-06-29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1208237A201/
人民期待黎明到来
来源: 三峡都市报   2009-12-08     纪念万州解放60周年
  四川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鸿焘,是万县地区解放前夕的当权人物。争取他的起义,对万县地区的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知这个李鸿焘同28楼的李鸿图(国?)是不是同一个人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10-07-02
引用第2楼adelinechao于2010-06-22 17:43发表的  :
  “红岩联线”两年前就转过这篇文章:《烈士遗孀揭秘 曾给江姐做旗袍》http://www.hongyan.info/1127/NewsPage.asp?NewsID=7643
  来源是2008年11月26日的《重庆商报》。


“曾琼英老人回忆说,一天,李承林护送江姐从重庆坐船到万县,下船时,遇到警察严密检查乘客行李。眼看警察要对放着急救药物和重要资料的皮箱进行检查时,李承林跨到军官面前,轻轻地说了声“辛苦了,这是我亲戚,身体不好,带了点随身衣服,请过目。”一边递上香烟,一边将一根金条塞在对方手中。军官认得他是银行经理,收到金条后就挥手放行。”

文中的这一段,我有点疑惑,我感觉当时金条是非常非常值钱的,用一根金条贿赂军官,难道不怕“此地无银三百两”而引火烧身吗?
~~追~~
离线五月花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0-07-22
对烈士本人很崇敬,但其后代却是另一回事,如11楼文章的作者,早就发现有点让人不喜欢。
离线松竹梅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0-07-23
引用第35楼苗溪于2010-07-02 12:32发表的 :
我感觉当时金条是非常非常值钱的,用一根金条贿赂军官,难道不怕“此地无银三百两”而引火烧身吗?

有道理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10-07-23
“军官认得他是银行经理,收到金条后就挥手放行。”

估计李承林这个银行经理身份起到决定性作用,那个军官没准以为是运送的鸦片等违禁物品呢,不会想到和共产党事情有关吧。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adelinechao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10-08-22
引用第27楼默存于2010-06-27 12:10发表的  :
这个文章我读起来也觉得怪怪的。仔细想想为什么怪呢?作者似乎是100%地忠实记录了普通群众和烈士亲属的情绪,但这种情绪是不是就是作者自己的情绪呢?文章最后那句话给人以肯定的暗示,而作者作为记者(或者是党史研究者?)也带着这种情绪,我就不大能理解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它怪的原因。

  抱歉这么晚才来回复,一是前段东游西荡的,较少时间上网;二是像楼主这么喜爱和崇拜江姐的人,对此文都没有异议,我在这里多言多舌,未免于礼不恭;三是,人说歌乐山阴气之盛,此帖冤气之重,《午夜凶铃》的井口都快爬出第二个人来了。而我本人比较喜欢的是一种幽默、宽泛,心气平和的氛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看到19楼的照片后,我实在,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稚子何辜,又有哪一个女人经受得住这样惨烈的痛呢?所以本不打算再跟此帖的,但把网友的回复晾在这里,又觉过意不去,所以还是就事论事一下吧。

引用第9楼高卿楚于2010-06-23 14:12发表的  :
曾琼英有挺直的鼻梁,看不到鼻孔的,属美女型。李承林是个塌鼻子,厚嘴唇,近视眼,外号李瞎子。

  不知此句出自何人手笔,如此厚此薄彼?令我想起苏菲•玛索在007《末日危机》中的角色,作为阿塞拜疆石油大亨的女儿,却对自己的父亲恨之入骨,甚至于杀之而后快!我还记得她在影片中咆哮:“那是我妈妈的石油!我要从他手中夺回属于我的东西!”
  抱歉我总是发生一些不合时宜的联想。要知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这道理就好比:你们寝室有五个女孩,你老公追你的时候当然认为你是最好看的一个,但其他四位的老公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
  所以笔者对烈士外貌的陈述,在我看来恰好相反,李承林老大、老二两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脸型和眼神,俊秀活泼,小时候的样儿真可爱!估计要在世博这会儿,赶上陆川拍《历程》,不用海选、直接试镜了。
  唉,一想到其中一位已经早逝,实在是心内戚戚焉。


引用第11楼高卿楚于2010-06-23 15:59发表的  :
万县的党内党外——告诉你们江姐绝对没有上到华蓥山去是曾琼英的入党监誓人刘隆华上去的——包括江姐,都尊她为英姐.......

  质疑权威,很好!当代一些史学家,不是对杨益言也颇有腹诽吗?正好,《红岩》就是他写的。
  王善保家的嫉恨晴雯风流出众,挑唆王夫人查抄大观园,从紫鹃房中搜出宝玉往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帔带,荷包扇套等旧物件,王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紫鹃笑道:“直到如今,我们两下里的账也算不清,要问这一个,连我也忘了是那年月日有的了。”
  你要把《红岩》里的事迹跟真实的烈士对应起来,两下里的帐一时半会还真算不清。迄今为止双枪老太婆就有六个原型(二男四女)。
  这边旧账还没算好,那边自贡人民不高兴了:江姐明明是土生土长自贡人,这样轰动全国的革命经典、红岩精神却成为了重庆直辖市最重要的城市精神!小说是虚构的,把江姐生前唯一在奉节开展的游击武装斗争经历,搬到了1000里外的重庆华蓥山。江姐是自贡人民的好女儿啊!
  所以说,一个江姐,中华儿女的优秀典型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英姐也不够,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英姐!这完全符合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宣传导向,何乐而不为呢?
  看到默存跟帖那会儿,我正在重看《安妮日记》,在后屋局限空间里躲藏的人们,何尝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团结友爱?而安妮的父亲战后发表日记时删除了一些片段,因为里面涉及一些仍活着的亲友。既然张文没有删除,那就她说她的,你看你的,用冬日的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想,正因为曾琼英老人胸怀宽广,有着一颗善良仁和的心,所以才会健康长寿,福泽子孙的吧。
  祝愿老人生活幸福。
雪拥蓝关马不前·蓬门今始为君开
离线松竹梅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10-08-23
我还是那句话
祝曾琼英老人健康长寿
离线foreverremeb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10-09-23
有没有关于李承林烈士更多的照片呢?不知道在纪念馆里的是哪一张?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10-09-23
以下旧照由李显群提供:
离线adelinechao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0-09-24
  最后一张真是郎才女貌啊,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可以送去修复,现在好的像馆都提供这种服务。我家里的老照片,凡压在玻板下的、镜子后的,起下来也是这般斑驳。看这第三张,烈士的几个孩子,眉眼真像爸爸。
  如许珍贵的回忆。每逢佳节倍思亲。
雪拥蓝关马不前·蓬门今始为君开
离线松竹梅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0-09-25
曾老真漂亮,能否为旧照发个注解。
离线松竹梅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4-05-15
由于最近几个不和谐的帖子,想起曾经有过不和谐的这个楼,有些话还是在我这个楼里讲最合适。我在这里坚守过去的一贯做法,敬重曾老,不与任何人争辩。今天来这里依旧要为曾老送上祝福,我祝曾老健康长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