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778阅读
  • 18回复

当时年少春衫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 本帖被 穆阑 设置为精华(2010-11-27) —
影片视频全本


点击直接进入播放地址: 罗马尼亚电影《永不中断的广播》

"Emisia continua",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电影制片厂第五创作室一九八五年出品。中文译名《永不中断的广播》,引进于一九八七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翻译周明德,译制导演孙渝烽,录音李建山,剪辑张立群,配音演员童自荣、杨成纯、杨晓、盖文源、程玉珠、翁振新、孙渝烽、于鼎、周瀚、李梓、丁建华。
[ 此帖被江南茉莉在2010-11-27 20:42重新编辑 ]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11-24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还是在中学时代,学校组织的,大约一年后,很偶然地在电视里又见了一回,然后就和它做了一对此升彼落的参商,直到数天前,在购物网站上的意外之遇。虽说光阴荏苒,风流尽被雨打风吹去,但细谈起来,它不算是一部水准上乘的片子,中文译制版高超的语言艺术感染力肯定要高于原版;它也不算是一部著名的片子,既没有一位对中国观众而言耳熟能详的罗国演员参与,更没有赶上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电影频繁占领中国影院的好时光,电影电视放映各一轮过后便销声匿迹,即使是酷爱老电影和译制片的观众群里,对它的印象也不很深刻。而且,它问世仅四年之后,领导了影片所反映的八二三武装起义的罗共下台,不过四十五年,就被自己发动起来、无怨无悔地追随并主动为之流血牺牲的民众推翻,抛弃,理想亡于现实,这是自作孽。当然,题外话不必多说,只是觉得,相应题材的文艺作品就此被彻底遗忘似乎也是正常的。或许从这个角度上看,再见之日,它也就理所当然的,褪尽了当年就不够鲜妍灿烂的风华。打开播放器的时候,当初在影院里就显得暗淡的画面如今变得难以辨认,满布着斑点和划痕,一闪一闪的整个成了坏道的硬盘;刺耳的杂音完全就是一把打开了电源、大功率的锯,盖过了影片的对白和音效本身,吱吱呀呀,撕来扯去,连音画都不同步;很明显少了一部分内容,有些完整段落的前后都被莫名其妙地截过(外行+无良的影碟商,修复无能,居然还有勇气在片头上叠印版权字幕,真真叫人哭笑不得)。可……即便如此,我也仍然记得它,就象记得很久以前,某年某月某日,毫无征兆地收到的一束花,遇见的一个人,做过的一场梦。未必是最好的,或者已经完全找不回来了,但那是青春馈赠的礼物,无法拒绝,只能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机遇里,接受它,并让它在心灵深处静静地发芽,生根。

因此说……这样一部并不出挑的电影,吸引我的只是其中亲历过某段历史的平凡的人,以至于时隔多年,那些断续的,零星的,混乱的……片段,一直沉睡在时光深处某个不知名的暗角里,恰如拉杜中尉书桌上的那张相片,轻易不去回想,也不会遗忘。不过对于中尉自己,往事还逝去未远,时时闪回,那里边少女还有着栩栩如生的微笑,活泼柔情,而不是象相片上那样端庄地将她的双手交叠放在膝盖上,睁大眼睛望着这个她至死无法理解的世界,天真,纯洁,无邪,带一点点羞涩和紧张。那时看电影的我们差不多也是这样儿的吧,完全不明白任何美好的纯真的东西都是何等的脆弱无力,总以为,只凭笑容和希望就能永远地拥有,事实上肯定不是。而相比之下,影片中主人公经历了短短一场战火,身不由己,硝烟未散一切俱成永殇,连重新再来的期望都不会有了。用音乐、舞步、美酒、欢笑交织起来的青春岁月啊,其实无关乎战争或和平的时代,它本身就太容易消失,一脚踏入了光怪陆离的现实,曾经的美梦总是立马碎成片片、再也拼合不起来。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11-26
哦,拉杜中尉。毫无疑问,这是影片留给观众并不深刻的印象里的、最深刻的一部分,但凡能想起《永不中断的广播》来的,首先就会想到他。当年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是被揿在真善美高大全的传统欣赏模式培养液里长起来的,小小年纪就入了外貌协会,所以对他的第一感觉极度不适应。和同类型影片中的习惯性设置不一样,男一号不是共产党人,不是先进分子,甚至不具备一点点活泼豪爽乐天的英雄特质,他冷漠,骄傲,敏感,哪怕对着自己的朋友也象只刺猬似的,碰一碰就要炸毛,更不要说对他人(参见影片开端部分保尔关于“某某美女想找个英雄”的试探和调侃,以及在返回电台的路上对契尔内亚毫不掩饰的顶撞)。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前半段被真实身份为地下党员的上司蒙在鼓里,后半段灰头土脸地指挥战斗,这期间情感和身心还无一不满满贯穿着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于是从头到尾都板着一张没有笑容、沉闷得解读不出一点像样的表情来的扑克面孔,太拧巴了,叫人看着除了压抑还是压抑。中学生看电影总是象一群炸了窝似的麻雀似的满场喧闹,战争题材相关的影片尤其如此,可那一次,《永不中断的广播》尽管有50%左右的篇幅是战斗场面,除了照例静不下心来的前三分钟之外,影院里直到“剧终”都基本无声,出奇安静。时光流逝了这么久,其他人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才这样,不可能再去从头探究(当然不排除部分童鞋是粉郁闷地梦周公去了),可是好吧,外貌协会的某小成员必须坦诚地承认,是被惊到了,被镇住了——这样其貌不扬而又个性强烈的男主从来就不是我的本命,不喜欢归不喜欢,但我已经能够看懂其中的很多,并且在后来不再有缘重温影片的漫长时间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产生模糊的共鸣,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什么叫做短歌终,明月缺,什么叫做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终成往事,生命中最美好的往事亦将在记忆里永存。

So,后来鄙人就渐渐成为了,外貌协会精神整容分会的积极分子>_<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0-11-27
时隔多年再回头去看影片,角度和观感已全变了,开始学着理解和欣赏罗马尼亚电影长期以来的传统——“装深沉”。大量的、光影流动斑驳明灭的长镜头和慢镜头,随着画面的剪辑、情节的发展时而舒畅时而断续的音乐,近乎凝固不动雕塑般的面部特写,以及为数不多、但清晰传递出人物身世和故事背景信息的对白等等等……使影片呈现出一种舒缓恬淡的情调,据此组织起来的电影语言,委婉,平和,流畅,在严酷的战争背景下也显得如诗般清新。作为一个观众,我个人的欣赏角度和喜好不见得很客观,但,整个故事的主体人物并不是八二三起义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而是事先并不知晓这一切、事发当时却自觉自愿投身于其中的罗马尼亚军队普通基层官兵,这个表达的契入点一定比单纯的歌颂或赞美更打动人心。最突出的,莫过于那段伴随着起义广播在寂静的晚空中长久回荡,电台驻防连的士兵们纷纷主动离开寝室,整装集合、拿起武器,穿越夜色奔赴守卫电台的各个哨位的场景,没有一句台词,只见那一张张表情沉静、不见丝毫激动之色的脸庞和身影陆续掠过镜头,象小溪在山间宁静地淌过,淙淙直入观者的心田。作为这个群体的代表性人物,拉杜中尉的故事就是一首挽歌,挽悼的不仅仅是影片中反复跳跃和闪回的那些旧日印痕,也是当年的一代人难以避免的悲剧轨迹,从中映射出整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和国家民族未来大的走向,可贵的是,既然难以避免,那就选择反抗,公元1944年8月的那个枪声骤起的夏夜便是隐忍许久之后的触底反弹——因此就看见影片的后半部分,中尉选定始终回响在自己痛苦回忆中的空袭警报作与援军联络反攻的信号之际,仍然没有笑容的脸上一缕难得的轻松之意,稍纵即逝,“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经过了战火与血海洗礼后的涅槃,小人物的命运哪怕轻易地化灰成尘,也不会因此就泯灭了他们曾经的,生如夏花。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1-27
管理提醒: 本帖被 穆阑 设置为精华(2010-11-27)

——还米花痴完,就有鸭梨了。。。完蛋中。。。。。。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1-28
是的,生如夏花,平淡与悠长中蕴含着的绚丽。

这部影片里,的确没有一张我熟悉或了解的面孔,正如所塑造的角色群体无一不是普普通通的人,算不上什么英雄。关于八二三起义,其实我们最熟悉的不是《永不中断的广播》而是《橡树,十万火急》,《橡树》的惊险、紧张,到了《永》的时代已变得非常含蓄,这句闻名遐迩的暗号,在《永》中只出现了一次,即起义发动前夕的当夜、电台负责人契尔内亚上尉收到秘密通知时,轻声的那句复诵。或者这也说明了,《永》关注的不是起义本身而是身处于其中的人。这个片段位于影片大约25分钟处,在之前,通过拉杜中尉的个人视角,“我在前线不象是战士,倒象俘虏”,“友军?!应该说是占领军(按:指当时驻扎在罗国的德国南方集团军)吧”,还有对军医的“现在还谈得上什么历史”,激愤和苦闷之情溢于言表。加上保尔的那句看似突兀的“忘了痛苦的回忆吧”,契尔内亚的妻子对丈夫说的“我知道,这里也有轰炸”,工程师家的晚餐桌上,从首都仓皇逃离的女大学生一句“火车上都是人”,以及契尔内亚假作借火柴向铁路扳道工说的那声漫不经心的“转告上级我搞到备件了”,都不过寥寥数语,但影片的整个社会与时代背景,人物的身份和大致生活经历,已干净利落地全部交代完毕。全片的很多具体情节,大多处理得这样不着痕迹,却又真实存在,稍不当心就很容易被忽略,在这些微小的地方,能看到并不强烈而又时时闪烁着的诗意和暖意,很细腻,很东方——可能这也是我喜欢这片子的原因之一罢。

电台驻防连的三名军官互相之间、以及他们和士兵们之间的关系,也处处体现着这样的丰富质感及内涵,作为未公开身份的共产党人,契尔内亚必须要装着一副谄媚的样子与电台附近的德国驻军周旋,所以很自然的,他被部下和周围的人们看轻,在这样的处境里不惊不躁,随遇而安,我总觉得有个人气质在内,不仅仅是党性或操守所致。在他的眼里保尔少不更事,修个油罐车都要趁机去会会女孩子,是没法沟通的恨铁不成钢;拉杜“一个月前”才刚调来,上过对苏作战的前线,个性别扭身心俱伤,还一天到晚昂着高高的下巴无比鄙视他,他也总是忍不住要去关怀一把,劝慰一把,顺便都没忘了通过拉杜去敲打一下保尔。显然是敲对了地方,非常有效,“我的朋友可不是禁欲主义者”,每每对着契尔内亚,都是拉杜表情最为僵硬的时候,连最后在战场上的道歉都是语气诚恳,言辞却艰涩磕巴的——可这句回答,尽管习惯性的顶撞口吻还是那么倔强,个中的气势却已矮得差不多了,于是上尉先生就装着没看见,没听出来,吸烟,一笑了事,他知道,中尉听进去了(事实如此,从接下来的傍晚直到起义爆发,拉杜向值班士兵询问“保尔少尉回来了没有”起码两次,电话找人甚至还闹出分不清对象的笑话,我承认我极不厚道地乐喷过)。这时的契尔内亚就是个普通的居家男人,不过是,随便斥责了一下顽皮的邻居少年,说就说了,爱听不听吧,他明白少年总有成长的一日。保尔久久不归,眼看拉杜要恼了,潘伍中士哼哧哼哧地打圆场“……他还年轻”,年长的、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老兵面对上司时,总是带着一点点敬畏的表情,其忠厚与忠诚实在是可爱得很。当意识到中尉即将被强令退伍的时候,轻轻地,无声地叹息,眼里是不知所措的惘然与失落,但从战事甫起一直到最后的结局,还是义无反顾地跟随。类似的人物关系也存在于保尔少尉和油罐车司机拉泽尔之间,相对于契尔内亚的内敛和拉杜的严苛,保尔玩世不恭,油腔滑调,看起来,拉泽尔属于一不小心就会被他绕得团团转的类型,这回也一样,以至于油罐车准备强行冲破德国人的阻拦返回电台时,他糊里糊涂就答应了保尔带着机枪上车顶。不对啊,他好像跟少尉抢过那个车顶上的位置,并为此而争执过,他相信,只要他坚持,那位置应该是他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少尉说,他不会开车……拉泽尔的哭诉渐渐轻了,远了,最终消失在画外,其实我们知道,一个管理并时常押运车辆的基层军官怎么可能不会开车。这群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个性的人们,只因为这一天,应该是他们第一次为了自己和国家、民族,而不是作为炮灰冲进战壕的吧,因而也就在面临生与死的关头不知不觉地超越了彼此的身份和等级。

由于上述的这一切,大赞一下影片中文版的精湛配音,从并不光鲜耀眼的银幕背后传来的声音们,沉静、稳健,隽永,从中传递而出的人性之光与人情之美,真的是,温暖妥贴,质朴无华。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11-30
引用第5楼江南茉莉于2010-11-28 23:57发表的  :
由于上述的这一切,大赞一下影片中文版的精湛配音,从并不光鲜耀眼的银幕背后传来的声音们,沉静、稳健,隽永,从中传递而出的人性之光与人情之美,真的是,温暖妥贴,质朴无华。 .......




嗯。相对于片子本身的质量,我朝两家专业译制片厂鼎盛时期的那些制作阵容,绝对是“豪华级”。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11-30
茉莉,你土豆上的片子背景噪音咋嫩大呢?
~~追~~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11-30
是这破碟子本身的噪音大。。。。。。哭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11-30
“你别迟到。”
“我要去营部修理厂。上尉命令我,连里的油罐车要再不修好就别回去。”
“……你别迟到!”

“我都知道了别撒谎了。我跟上校通过电话了。”
“是吗,他跟你说了进地狱的名单上有我?”
“不。又碰上火车了…带火柴了吗?”
“我不吸烟。”
“我忘带了……医生告诉我,让你当心。至少目前你不能再踢足球了。”

“希里这孩子,还以为和平了呢。”
“不,战争还刚刚开始。”

“……拉泽尔,还有件事。”
“嗯?”
“当心死神找你。”
“少尉先生,让我上车顶吧!”
“我倒是愿意,可有个问题。”
“什么问题?”
“我不会开车。”

“……士兵们,我为你们自豪。”

…… ……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不复杂,不拗口,不华丽;有时刚强,有时决绝,有时深情。抒写的,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最平凡的爱恨悲欢,用我们从小熟知和习惯的语言。

“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这是实话,即使没有烽火连天的岁月,很多东西也是会在不知不觉间就淡漠了甚至消失的,不管是青春、生命还是爱情,当然也包括译制片(相信说这话可能会被中国配音网的网友们暴打)。或许关键只在于,它们是否都真实地存在过,绽放过?……我不喜总是长吁短叹地说某个人或某一事物不复存在了是多么的可惜,真要是记得他们的好,那就在有暇时沉下心来,多回忆几次,多感受几次,而不是口口声声这一切应该如何如何地值得被纪念。所以在许多年以后,既然又与《永不中断的广播》重逢,我就好好地品,反复地听,若是心有所感,再慢慢地写。影片及故事本身都是如此遥远,与我生活的时空没有任何交集或联系;它的主人公们也太渺小,不用时间之河用力地冲刷,很快就会融入如烟般往事,再也寻觅不到。它之所以悄然进入我年少懵懂的青春时代并在不经意之间就深深地刻下了一道痕,完全是得益于中文译制版。感谢那些银幕背后的声音,感谢他们讲述时的这种独特而优美的方式,在保留原作主题精髓的大前提下,将影片切换成了我所熟识和习惯的表现模式,千山万水之外的国度里的那些隔膜的面孔,陌生的历史,被拉近,被放大,就和平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一样,无比熟悉,无比亲切。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统共一个半小时,过得很快。已经挺适应这种氤氲荡漾的叙事风格了,所以没想到结尾处还有那样一个高潮,那些在沉郁和忍耐中默默地酝酿着最后爆发的人们啊,居然集体领了便当(隶属驻防连的主人公们自上而下全部阵亡,影碟版的内容确实不齐)。虽说军人的归宿最好不过是在最后的战斗中离开,可对于静静地坐在老旧的电影院里看片的人,眼看着一路隐隐的疼,微微的苦,淡淡的甜,蓬勃到了极致再骤然凋谢,会是什么感觉呢——当音乐逐渐隐去,偌大的银幕上最后一道光影完全暗掉,外貌协会的某小成员一边莫名其妙地泪流满面,一边在心里一叠声地说,我傻了吧,我傻了吧,我真是,傻了吧唧的啊……眼下,每每不由自主地将影碟机的播放起始时间调整到70分钟之后再按“开始”,并反复地重做这个动作,还能感觉到心灵深处的某个最柔软的地方会被触动,安静地沉淀在那里的记忆会被唤醒,就象暗夜里的星辰闪着微弱的光,在层层的乌云背后纯净明亮。

其实很简单的事情。在青春时代的某个普通的瞬间被某件细微的事物,或者某些平凡的人,感动。时过境迁,但是偶尔,凭借着久远以前、不经意地插在漫长来路上的某些标记,比如,一本书,一阕词,一首歌,一部电影……让昨天再来,梦回少年。(完)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11-30
瞎掰完成,乌拉~~~(部分影片对白明天去公司校正,我笔记本音频设备坏了)
赶紧自己先丢块砖头,胡说八道了些神马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12-02
茉莉这个楼底座一起来我就招呼人过来看。当时的命名记得是“1”,我和那位振奋地等待着,等茉莉被挂精了,我感脚着通楼大概就是这一个片子的抒情了,把另一位朋友给失望了下,“唔,茉莉就因为这一个电影,写了这么多哇


嘎嘎。

片子中有几个看着眼熟的人,那个女的,啥玫瑰来着??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12-02
早几年,连抒带煽的起码能写出好几千甚至上万字。现在不给力了,没法。
影片真不算太好,穆站挂精。。。应该是,配音太赞了。。。。。配音网还好好的时候,某天睡觉梦见《永》,难得想起来几个零星片段,然后哇啦哇啦的抓着穆站聊过。
“那个女的”,这片里有像样儿的女的不……哦哦,外边打得热火朝天,蹲地下室里神定气闲地八卦拉杜中尉的那个?说到这个情节,虽说我知道是用来交代人物经历的,但就是忍不住要笑,果然是,偷kui之心不可有,八卦之心谁能无。。。这个绝对不分时空和国界,哈哈哈哈哈哈哈 玫瑰?白玫瑰?黄玫瑰?《神秘的黄玫瑰》那时很火,但差不多时期,美国西部片我已经看了很多了,先入为主,对这个完全无感。《永》的主创阵容我真不熟,一个都不熟,但这片子好歹……没乱喊口号,唉唉。
就是老塞,我也嫌他有些片子太傻,所以那些年罗国的片子我都是挑着看的,哪怕是历史片和战斗片,也喜欢这种文艺味儿比较浓哒。

说,你叫谁来围观我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12-08
引用第12楼江南茉莉于2010-12-02 12:09发表的  :
说,你叫谁来围观我  
.......


招:熟人。你也熟的人


前两天和一个其他地界的朋友说过一个话题。怀旧与艺术欣赏的关系。嗯。

由于自己这点goup爱好,总在一群热爱怀旧的人里头乱泡,发现相当一群的凳子,抱定,旧的,尤其是曾经自己年少前儿稀饭的,就是最好的。这些群基本上已经呆不住了,要呕吐,恰茉莉的此帖横空出世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12-08
哪有,我本来就是大鸣大放地杵在那里哒。。。

“熟人。你也熟的人”,呕买糕的,晓得了。是荡起双桨哒干活。。。回头有空进小黑屋说去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12-13
茉莉还是很勇敢的。坚定看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比较脆弱,呵呵。好多小时候或者年轻时候或者就前五六年吧,特觉得惦记着要看的东西哇,现在一看就觉得这都神马东西。

有这么几次,坐下了病,老电影是不敢轻易看了,碟片就那么买了,然后闲置着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12-13
这个也不算勇敢,好歹是,曾经在少年时期遇到过的,有时免不了要想想它的,所以就翻出来看看,一边看一边感叹,想当初,在想当初,我TMD是多么的傻啊……
离线老时光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12-13
我觉得问题不大,就好像回头看自己10多岁时候的照片,当年那审美导致的服装和POSE和表情和那种无知的自信,很强大,很难回首,但还是留着看看,原来青葱的时候真是个傻大黑油粗五毒俱全,想想现在自己进步了,也颇为自得。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12-13
不要说10多岁了,就是几年前喜欢过的,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神马都不是了。为自己活到老进步到老自得吧。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