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98阅读
  • 0回复

(转帖)特务孙水胤的后现代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5-21
        注:昨晚在央视9看了一部《特务孙水胤的后现代生活》纪录片,终于看到曾被派遣回大陆的原国民党特务的“冰山一角”的生活。

草根视角下的两岸故事
        

——《特务孙水胤的后现代生活》创作手记

文/卫国海         链接:http://www.1926cn.com/television/new/issue107/content_166.shtml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曾经妄图以台湾为根据地,实行反攻大陆,这使得厦门这座小城在当时成为全国闻名的前线,成为英雄辈出的英雄岛。那个年代,以厦门军民对敌斗争为题材的电影就有七八部,这些电影多以反敌特斗争为题材,电影里由台湾派遣登陆的美蒋特务,乔装打扮、凶狠毒辣,暗杀行凶、制造爆炸等,一度是威胁大陆安定生活的可怕敌人。

斗转星移,时代巨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厦门已经从海防前线变成了一个美丽、安逸的宜居城市,台湾同胞来在这里创业、经商、生活,海峡两岸许多操着不同口音的老人都选择在这里安享他们幸福的晚年,在公园里,两岸的老人一起散步、一起锻炼身体,一起说说笑笑,当年的敌对情绪已经烟消云散。

一次机缘巧合,我认识了台湾老兵孙水胤,他操着一口闽南腔,曾是一名国民党的特务,接受台湾当局的秘密训练后,1964年的一天晚上,他渡过台湾海峡,被派遣登陆厦门从事特务活动,上岸片刻便被厦门民兵活捉。1978年被释放回台湾。两岸关系缓和后,他却回到大陆娶妻生子,生活在厦门市集美区孙厝村——他出生的地方。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头,给我的印象是幽默、倔强、生命力顽强,却有着跌宕起伏的大半生,联系着海峡两岸的过去和现在,这是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

人物是记录的符号

很多台湾老兵像孙水胤一样,在国民党军队溃退台湾时,被抓了壮丁补充兵力。孙水胤进入了国民党军队之后,几次逃跑,几次又被抓回,最后听别人说,到军情局当特务可能有机会改变自己落魄的命运,于是成了一名派遣大陆的特务,在登陆时被前线民兵抓获。

时间推进到1978年,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大陆陆续释放全部在押的台湾国民党派遣特务。孙水胤抛下与自己在劳动改造时相依为命的寡妇,急不可待地想回到台湾当英雄,万万没料到,因为当年一同派遣大陆的特务组长自杀了,他被国民党当局当作叛徒,在台湾又坐了三年牢。当英雄的梦想破灭,在台湾的生活自然艰难起来。在大陆台胞回乡探亲之际,他选择了回大陆老家。

2000年,孙水胤在大陆老家娶了比自己小36岁的打工妹熊玉真,并在70岁时生下了一个儿子,老来得子,是老孙这辈子一大堆失败中的唯一成果,老孙不管走到哪里,都紧紧拉着儿子的手。

直到今天,老孙还在向台湾当局申诉赔偿。许多当年跟他一起被抓到台湾去当兵的大陆老兵,如今也跟他一样叶落归根,回到大陆故里安居乐业了。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纪录片创作的电视人,我觉得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生,这样一群不太被关注的台湾老兵,需要用心记录下来,因为他们是历史的一部分。孙水胤身上凝结着时代的痕迹,代表着海峡两岸半个世纪以来关系的变化,他的特殊遭遇,是个人的,也是一群台湾老兵所共有的,记录他的故事,也是记录一段特殊的历史故事。这一段历史的故事是如此丰富多彩,充满传奇,是当今电视纪录片最佳的表现场域。



人物的记录与人文关怀

充分表达人物的性格、遭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人物纪录片首要的条件。无论是纵向的时间展开还是在横向上的表现,纪录片创作一定要用心去感受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下的遭遇以及内心的变化,并选取最合适的素材、元素,将你感觉到的、想表达出来的,经过缜密的创作传达给别人。

像孙水胤这样的人物,时间跨度非常大,他是怎样一个人,而我又想告诉别人他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怎样一个故事呢?从这个故事中,又能获得什么样的价值?是反观历史,还是只是匆匆一笑?

2009年末,一辈子都怀疑别人的孙水胤开始了回台湾为自己申诉的漫漫征途,他带着儿子来到台北,找到了不想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少妻;向台湾当局提起抗辩。这一次他又失败了。但他一点也不气馁,经历太多的复杂与坎坷,在这个两岸不再敌对、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更加宽松的年代,坚韧的毅力促使他找回不应失去的一切。强硬的老孙也有他的烦恼,妻子想一直留在台湾打工,老孙抱怨她不跟自己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请保姆花掉太多钱。而在集美孙厝,老孙有自己的一栋三层小屋,我跟着他拍摄,见他打开家门那一刻,是如此的自信与安心。

老兵的矛盾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两岸关系造成的。如今,几十年过去,就连老孙自己,似乎也并不去怨恨那段过去。他所想的,就是一家三口好好地在老家生活下去。“特务”身份害惨了他的一生,而他还拿来向别人“炫耀”自己曾经是做特工的,像007一样;在台湾居无定所,却又在台湾的老友面前炫耀他在大陆是风光的台胞;老无所求,却坚毅地要求台湾当局洗净他“叛徒”的罪名。

片中有一个情节让人感动,当孙水胤带着少妻熊玉真回到当年劳动改造的福建永定乡下,见到曾与他患难与共的寡妇游群英——他们曾不顾一切地生活在一起,后来老孙被释放回台湾,两人就分开了——我特别抓住了熊玉真与游群英相处的一些镜头,两位原本不相识的女人相互拉着手,年轻的感谢年老的当年对老孙的接纳,此情此景,闪着人性的微光。

跳转以及镜头的先导性

本片最终完成历时两年零六个月,地域上横跨海峡两岸,为了更好地展现题材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宽广,在创作时选择了较多时空穿梭跨越手法,让过去与现在,彩色与黑白,上下几十年的历史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强调镜头的先导性和突然性,即突然将迎面效果和画面信息压缩给观众,这一点,使得成片更具吸引力,从视觉和内容上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在整个记录叙述中,特别注重细节刻画,通过一些细微的情景、行为和情感,力图让老孙的个性和故事生动吸引人。

比如纪录片一开头,深邃的灯光有着意味深远的意象,结合声音先入,直接展现孙水胤作为一名台湾老兵的草根性质的时评和政治议论,刺激观众,拉大特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真实形象的对比,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印象中的美蒋特务都是模式化的。老孙却让人感受到一个人的多面性,这些多面性既是他所有矛盾的根源,又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共性,很容易引起共鸣。为强调故事的可看性和展现人物个性,在整个创作当中一直强调镜头的先导作用和细节描述,放弃了平铺直叙的述说故事,压缩解说词,让镜头先跳入观众的视野,然后进行叙述。不管是在大陆老家庙里朝拜,还是回到台湾申诉,甚至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都采用这样的手法,更加契合片子想要达到的效果和主题思想。

另外,大量的闪回运用,既实现了压缩时空的目的,又使得纪录片更能抓紧观众的心,可看性与艺术性两者兼顾。

意象与情绪的契合

在老兵孙水胤心中,如今的生活好了,这是他经历了几十年坎坷后才收获的成果——儿子、财产和老婆——他视如珍宝。但过去的患难日子他也不可能完全遗忘,那是他的“资本”。我观察到他的这种心态,拿捏好人物面对境遇的情绪,并通过意象与情绪的结合,更好地向纪录片观看者传达老孙的真实心境。

比如,老孙跟儿子一起坐在飞机上,准备再一次回台湾抗辩当年被冤枉一事,飞机旅途漫长而静寂的情绪,正与回忆的意象相吻合,这个时候再次讲述老孙的往事,更加自然而富于感染力。

在创作时,我注意到老孙回到台湾后跟老婆熊玉真拌嘴那一段,跟两年前的采访形成了一个反差,因此将两年前的访谈做成黑白,与“如今”形成对比,并利用这种对比契合此时观众应有的情绪,不仅使得这一段并不突兀,而且更具说服力。

而在画面内,运用意象与情绪契合的手法,更是一个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思考的地方。在本片中,其中一段孙水胤拉着儿子的手走在台北的大街上,准备再次争取自己的权益,台北拥挤的人群和父子俩相依的画面形成对比,契合了此时力量不均等的一种情绪。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经验与缜密思维非常重要。前者靠积累,后者靠创作者的思维与投入。在相对轻松的转接环节,我加入一些很短但很生活化的同期声,让创作更加充满乐趣。

纪录片的结尾,老兵孙水胤在大陆老家宗祠里看见父亲的牌位,觉得很欣慰。悠然地坐在他儿时就有的大榕树下,安享晚年,既是落叶归根,又是对台湾最终将会回归祖国的巧妙隐喻。

(作者系纪录片《特务孙水胤的后现代生活》编导)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hskpONDFZ0/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