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魂》红色经典被赋予时代灵魂(图)2012年10月19日08:57
北京青年报 评论 [url=javascript:void(0);][/url]

《红岩魂》红色经典被赋予时代灵魂(图) 本报讯 一部有着太多红色年代理想主义色彩的《红岩》,经历多次改编后已经磨平了观众的期待。今年适逢小说《红岩》发行50周年,前晚,当国家话剧院以美剧的节奏、当代警世寓言般的戏魂,将一出全新改编的《红岩魂》搬上国家大剧院
[微博]的舞台时,当代人的自省与救赎,以及批判现实的果敢,都让人不禁为主创喝彩,令人耳目一新。
《红岩魂》的故事被编剧刘深戏称为“中国版越狱”,理想与人性的升华都在24小时内被推至顶峰。重庆解放前渣滓洞内一个24小时的越狱计划因为国民党疯狂的炸城计划而不得不搁浅,如何稳妥地将炸城消息送出去,以及在没有任何外力驰援的前提下以最小的牺牲换来更多人的自由,短短一天内发生的故事集中了分属两个政党的年轻人的选择与交锋。剧中,多位国话实力派演员章劼、杜振清、纪原、伊春德
[微博]等的演绎,让性格迥异的各色人物可信可感。
穿插在通篇的赤诚与激情中的,是几段颇具观赏性的对手戏,共产党员成岗与江湖袍哥罗五爷关于帮助孩子逃生的一段对话,两位国民党士官流露各自理想与亲情的家书,以及徐鹏飞与许云峰在重庆解放前夜关于政权交替的政党对峙与心灵博弈等段落,都堪称红色题材的神来之笔。其中“我们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信仰”,“人民可以选择我们,也可以放弃我们”等台词都赢得了观众认同的掌声。
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曾说,《红岩》中的很多人物,无论共产党员、国民党员、草根百姓、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这部剧坚持每个角色都不是正、反派的符号,都在自己的思维逻辑里完成自己的角色。
不过,全剧以观众最为熟知的“红岩”人物江姐和小萝卜头作为精神引领的符号七次穿插于剧中的做法,与全剧的节奏似有不搭,两人与各自亲人的心灵对话有刻意煽情之嫌,与全剧硬朗的气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也让观众有跳戏之感。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文化旁白 红色经典必须合上时代节拍 所谓经典,就是在任何时代都能合上时代的节拍,都能展现旺盛生命力的作品。红色经典也一样。
《红岩魂》在创作之初,国话院长周志强为其定下的创作宗旨是“此‘红岩’非彼‘红岩’”,无异于自断退路的创作基调却为主创打开了另一扇窥视历史之窗。
冰冷的牢房、信仰的刚强、灵魂的自由、强权的恐怖,这些元素对于“红岩”题材缺一不可,但《红岩魂》将这些元素进行了重新组合,既没有复制前人,也没有颠覆过往。用情节高密度、节奏高强度实现了与当代审美习惯的对接。全剧不仅以换道具不换景的方式节省了换场时间,更以流畅的舞台调度完成了牢房与办公室等场景的切换。伴随美剧成长的一代主创,将时下最流行的叙述方式借鉴到了主旋律题材的结构中,创造出一个有别于以往“绣红旗”、华子良等固定情节的“新红岩”,这里依旧有背叛、有忠诚,有高扬的理想主义,但又多了令人唏嘘与向往的美好爱情,大宅门里走出的另类共产主义者和回归普通人情怀与信仰的国民党士官。
全剧的点睛之笔无疑是结尾令人惊叹的预见性。许云峰带领即将就义的共产党员高声诵读当年先烈们在总结血的教训后向党敬献的诤言《狱中八条》:“一防止高级领导成员的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四对上级领导也不要迷信。五注意路线问题。六切勿轻视敌人。七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生活作风问题。八严格整党整风,严惩叛徒特务。”齐整的泣血遗言两次回荡在剧院内,跨越时空的呼应与接力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敬佩于他们当年的感知与穿透力,让观众瞬间升华。
全新的《红岩魂》展示了全新的形象:在结构上,与现代节奏合拍,在思想上,与人性价值共舞。只要让红色经典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就可以重新赋予红色经典更鲜活的生命,就可以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喝彩。
■文/本报记者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