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57阅读
  • 0回复

《朱枫传》后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3
后记
2001年岁末,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落幕的第二天,我没有同江苏代表团一起飞回南京,而是在首都为准备写作本书开始了采访工作。我第一个采访的便是朱枫当年的入党介绍人、也是著名的革命文化出版机构——新知书店创始人之一的徐雪寒前辈,年届九旬、德高望重的徐老从病床上起来接待我,令晚生非常感动。

此后近两年时间里,我又陆续去了镇海、舟山、宁波、上海等地并且第二次进京,访问了不少与朱枫有过往来的老同志或知情者,其中有:在京的陈宜、徐波、曹健飞、潘超、万景光夫人冯修蕙,朱枫的姨侄女顾倬云、姨侄顾国瑞;上海的刘人寿夫妇、沙文汉和陈修良的女儿沙尚之;南京的蔡漠等。我还访问了朱枫故乡宁波市镇海区中共党史办、母校竹洲女师(宁波二中)、“朱枫烈士纪念楼”所在的镇海中学,以及烈士最后被捕地——定海沈家门的镇政府等单位,接待我的有关领导和工作同志都热情地介绍情况、提供了难得的史料。给我写作帮助最多的是朱枫烈士的亲属和子女:病卧多年的陈宜老人向我讲述革命家史;朱晓光子女朱禾、朱月为我复印有关“烈士妈妈”的书信、照片等珍贵资料并与我通信联络;朱枫姨侄顾国瑞先生从写作思路和烈士精神传承方面给我启示;在南京的朱晓枫、徐锡成夫妇以及我较早结识的朱明同志,在这几年的采访与写作过程中更成了“志同道合”的友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鞭策。朱枫烈士的外孙女婿李扬也向我通报了他赴台寻访的经历并对书中有关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吴石烈士的公子韶成先生向我提供了烈士遗书的复印件,时在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办任职的郑立同志也在史料和写作方面同我不间断地沟通信息。2005年秋和2011年夏,我两次应烈士家乡宁波镇海区党政部门邀请参加朱枫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和烈士归葬故里仪典,由此结识了张如新、卢科霞、谢芬德等多位镇海朋友,也给我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不能忘记的还有:((老照片》主编冯克力先生,南京文友范泓、王一心、王德安、傅宁军、王慧骐、董宁文、薛冰诸兄,他们在联络采访、写作资讯或介绍出版方面伸以援手、积极相助;著名学者陈辽先生是朱晓枫早年战友,他在得知我的写作计划和传记出版后,从始至终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因写朱枫传而有幸结识的台湾友人、文史专家徐宗懋先生,不仅为我这个写作者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文资讯,还协助烈士家属为寻找先人遗骸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宗懋先生无私相助的古道热肠和认真细致的办事风格尤其令人感佩。

还应该交代的是,有关朱枫烈士传记的创作选题,2001年底被江苏省作家协会列入我省首批签约作家的创作项目,给我的写作以最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也是我坚持数年克服困难完成书稿的一个“精神纽带”。2006年秋上海远东出版社接受书稿,并于2007年1月推出((镇海的女儿——朱枫传》,责任编辑伍启润先生和有关领导为此书问世付出的辛劳,令我铭记在心。此书出版后所产生的反响,对后来相关人士协助烈士家属寻找朱枫遗留在宝岛的骨殖起到了促进作用。2009年春朱枫烈士灵骨罐在台北被发现并于年底送抵北京,以及2011年7月在烈士家乡举办隆重葬礼,更让朱枫烈士的名字在海内外广泛传扬,出版一部更为完备的记录烈士生前身后事的传记,也成了多方迫切的需求。

因此,当三联书店向我提出将六年前的朱枫传记书稿修订、增补,扩展成一部新著时,我欣然同意了。对我来说,传主朱枫(朱谌之)的生平,首先是一位“新知”女性的红色传奇、一个“三联人”的故事;其次才是她所承担并为之献身的那曲“秘密使命的慷慨悲歌”。身为传记作者,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因为写作而参与了一场“跨越海峡的生死追寻”,继半个多世纪的蹉跎与等待之后,竟然会在看似无望的曲折与繁难中不断有所突破并取得了令所有知情者都为之感动与欣慰的结果——我只能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以及我从中领悟到的人生启迪与时代精神。

借此机会,我也想向广大读者作一点说明:这部朱枫烈士的文学传记是一本关于理想、关于追求、关于人生意义的真实而非“虚构”的书。诚然主人公的生平事迹有相当的“传奇性”,尤其是她最后赴台从事情报工作和英勇牺牲的情节,因为历史与现实的缘故,既曾长时间遭“尘封”也曾一度被过分“渲染”。本书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常常以史料的直接引用来代替“描写”和“想象”。如果它同样能够给阅读者带来感动和激励的话,那只能说明生活本身比“文学”更丰富、更生动,传主的人格光彩无须笔者用多余的文字去“演绎”。

最后,身为创作者,我还想吐露一句“私心话”。我是把朱枫看做我母亲那一辈进步知识女性中的杰出代表,来为她和“她们”立传的。家母张世瑜也曾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一名女师范生,她和朱枫一样生于1905年,也在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不同的是我母亲活了九十六岁,只是个一辈子从事幼教工作的“普通一兵”。正因为如此,本书初稿完成于2005年秋朱枫烈士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我曾想以此书纪念这位巾帼英雄的百年诞辰,同时也将它作为“一瓣心香”献给大地上所有为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而劬劳一生、鞠躬尽瘁的平凡又伟大的母亲们。而今天当朱枫烈士的英灵已经安息在家乡的土地上,这部记录她生平事迹和后人“寻踪”的传记,如果能让广大读者对上一代人所付出的忠诚与坚忍多一些认识和了解,在我们为争取中华民族更加光明和美好愿景的共同奋斗中增添一点脚力、一份信念、一股热忱的话,就是我生为人子和共和国公民应尽的责任与难得的殊荣。

感谢三联书店的新老领导樊希安、李昕、汪家明诸先生,卫纯和黄大刚编辑,没有他们自始至终的关照与合作,也就没有我在这里亮相和唠叨的机会了。

2012年早春,冯亦同记于玄武湖畔之金陵百杖斋

冯亦同,1941年生人,笔名叶彤,江苏宝应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师大)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任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江苏省诗词学会顾问、南京市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著有诗集、诗评集、散文集多种,传记《郭沫若》、《徐志摩》、《镇海的女儿——朱枫传》等。诗集《紫金花》获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散文诗剧《朱自清之歌》获江苏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