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837阅读
  • 18回复

[转贴]沪剧《生死对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穆阑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2
塑造共产党员光辉形象 沪剧《生死对话》震撼心灵



  昨晚,逸夫舞台响起一次次热烈掌声,传递着观众们最真切的感动。上海沪剧院全新创排的现代戏《生死对话》,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忘我牺牲的精神,深深撼动了观众们的心灵。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等与近千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的沪剧,对原有人物和情节作了很大改动和发展。新戏通过烈士后代美娅对先烈感人业绩的探寻与思考,真实展现了当代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年代坚定革命信念和崇高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担纲主演黄英的茅善玉,以优美动人的唱腔和细腻流畅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为革命奉献出一切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上海的戏剧专家交口称赞说,这一沪剧新戏在保持沪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还增添了浓郁的江西地方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好听好看。

  扮演黄英丈夫的钱思剑、扮演烈士后代的吕贤丽以及扮演妞儿的陈丹妮等,都真实出情,质朴感人,让人情不自禁流下泪来。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沪剧爱好者小李也激动地称,沪剧《生死对话》净化了自己的灵魂。戏中,一个窝头,一碗咸菜,几块银圆,生动演绎出老区人民与红军的鱼水深情,表达了他们对白色恐怖的无比蔑视,以及对革命一定成功的坚定信念。黄英和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员,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坚持斗争。她们争着送粮上山,争着去吸引敌人,这种无私奉献和无畏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解放日报20060704 作者:端木复   选稿:张爱群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0-12
上海沪剧院《生死对话》昨晚打动观众
日期:2006-10-11 作者:张裕 来源:文汇报




沪剧《生死对话》中生者与“死者”在台上进行时空对话的场景



  革命题材戏曲 追求艺术美

  在新时期里如何用戏曲表现革命题材,如何让革命精神在数十年后依然打动当今的观众?这是戏曲界一直思考的问题。昨晚,由上海沪剧院创作、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的沪剧《生死对话》在艺海剧院上演,其新颖的样式和声情并茂的演唱,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数百名观众。《生死对话》的创排,对这一困扰戏曲界的课题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也为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对话:沟通现实与历史

  沪剧《生死对话》由赵化南编剧,雷国华导演,茅善玉领衔主演,叙述主力红军长征后,江西苏区女共产党员黄英忍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揭露叛徒,坚持斗争,用自己的党费购买咸菜和粮食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员,最后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的故事。对这样一个观众大多熟悉的故事,编导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作,采用现实与历史多块面、多演区的立体切割时空交叉的跳跃式结构形式,台上生者与“死者”的“灵魂对话”,在歌颂共产党人为革命而牺牲的精神时,也展现了当代青年对这一革命精神理解和认同的心路历程。

  在很多戏曲中,英雄人物在台上高喊口号、大讲革命道理,常常令观众难以接受。沪剧《生死对话》巧妙地以现代青年美娅读太外婆黄英的记事本来穿插71年前的革命故事,美娅也就可以穿梭在现实与历史中,与黄英和其丈夫卢进勇对话,这些革命志士的高尚思想和革命理想就在晚辈与长辈、生者与逝者的朴素对话中悄然流露,不经意间感动观众。如当卢进勇被叛徒出卖,白匪将其在打谷场上示众,一旦有人来认,就会被抓住逼问红军藏身之处。两天后,卢进勇竟撞石自尽。这时,美娅冲出来问:“太外公,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卢进勇说,他深怕黄英会为了丈夫忘记责任,“为了保护她安全,尽早结束我生命。”如此,“生死对话”不仅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了,更表现了革命志士面对生与死时的抉择,其高尚的革命情感就在对话中令观众动容。

  手段:写意与写实结合

  用艺术的手段展现革命题材,接通当代人与革命者的心灵,这应该是艺术工作者的追求。沪剧《生死对话》中,将脍炙人口的《十送红军》的旋律不断出现在音乐中,听来觉得既贴切又亲切。唱腔融合了沪剧各个流派的唱腔元素,大段的唱段让沪剧观众听得过瘾。舞美追求整体写意与局部写实相结合,在整体艺术上给人以美感。

  该剧首演后,听取了观众和专家的意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前版的演出,黄英以写实性的“跳崖”结束生命,既缺少美感又让观众心理难以接受。因此,主创人员对“黄英之死”一场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动。昨晚的演出,舞台呈现既美又感人,成为全剧的亮点和最高潮。黄英为掩护亲人送粮食,主动引开敌人。然而,前面是万丈深渊,后面是穷追不舍的敌寇,黄英自知无路可走。此时,空谷响鸟声,满台映山红,淡红的灯光洒落舞台,黄英动情地唱起《站在生死的临界点》:“白云为我送行,青山为我歌吟,彩虹载我离去,大地留下我的脚印,我与天地共生存。”平台缓缓地将黄英托起,在背投光的映衬下,英雄铸就了永恒。

  好戏离不开好角。饰演黄英的茅善玉唱做俱佳,将这一革命 英雄塑造得有血有肉,可亲可近,极为感人。而扮演卢进勇的钱思剑、扮演美娅的吕贤丽等,各施其长,同样为该剧增色不少。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0-12
茅善玉俺是稀饭地!俺小时候还在电视里看过她演的女红军白莲花呢。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0-12
你连沪剧都看啊,葱白的说。
这个剧肯定是不错的,茅善玉+吕贤丽,我看看上哪儿踅摸点照片来。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0-12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0-12
新秀版《生死对话》将于10月20日-22日上演


--------------------------------------------------------------------------------

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同时为了锻炼沪剧新人,推出沪剧新秀,于10月20日-22日上演的《生死对话》将全部由上海沪剧院新一代的青年演员担任主演,向广大热爱、关心沪剧的戏迷朋友们展现当今沪剧新一代的风采。



剧组的话

时间荏苒,如今,历史已经远去,当年英烈们的人生、情感和牺牲也日益遥远。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位昔日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母亲丰富而美丽的心灵,让自己年轻的灵魂再经受一次震撼、一次净化。在生者与死者的心灵对话中为我们奋斗的事业与追求汲取一份精神的动力。



《生死对话》剧情概要

本剧根据王愿坚的小说《党费》改编,叙述主力红军长征后,江西苏区女共产党员黄英忍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揭露叛徒,坚持斗争,用自己的党费购买咸菜和粮食给游击队送去,最后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对这个传统的革命故事,编导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处理,采用过去和现在多块面、多演区的立体切割时空交叉的跳跃式结构形式,台上生者与死者的灵魂对话,突出展现当代青年对几十年前共产党员忘我牺牲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的心路历程。舞台背景绚丽奇幻、气势磅礴,音乐形象优美抒情,在保持沪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江西地方色彩。采用这一新的表现形式,将能更好地贴近今天的观众,也是对沪剧本体艺术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艺术探索和创新。



新秀版主要演员:

赵隽晴——黄英

朱 俭——卢金勇

程 臻——美娅

王丽君——翠兰

徐 蓉——梁婶

居 峰——桑林武

于理青——娟子

殷 杰——潘侯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10-12
一场红色的对话

--观大型沪剧《生死对话》


--------------------------------------------------------------------------------

如今,让学生走进剧场看戏曲演出,似乎是很难的事,毕竟电影、演唱会、音乐剧已经成为学生标榜时尚的标签,而传统的戏曲被视为不合年龄的“高压欣赏”。我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一名学生党员,在观看了这部沪剧《生死对话》之后,有了许多新的看法。红色的故事、传统的手段、现代的构思,这些组合在一起打造了巨大的视觉和精神上的冲击。



红色的故事发人深省

《生死对话》中塑造的共产党员艺术形象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忘我牺牲的精神,并真实展现了当代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坚定革命信念和崇高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了我。

剧中描写的女共产党员黄英一家人短暂的团聚,充满了特定年代和特定情节的浪漫和艰辛,而窝窝头和咸菜皮的情节描写尤为感人。虽然连小小的窝窝头三个人都要分着吃,但是因为有胜利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他们,所以在他们的脸上始终充满着革命必胜的满足。当饿得毫无力气的女儿,小手伸向那一小片咸菜,黄英却重重地打了她一巴掌。这是她用党费换来的咸菜,是党的财物,是山上红军的粮食,即使饿死也要公私分清。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形象,在当时那是自觉,在当下更应该是自律。

当看到伤痕累累的丈夫被押在校场示众,作为妻子那种近在咫尺又不能相认的痛苦是多么折磨人啊,可是她忍下来了,并且毅然担当起丈夫未能完成的任务,将女儿托付给党,毫无畏惧地引开了敌伪的注意力,在没有退路的山崖上,决然地跳崖以保证山上红军的安全。

我知道,这需要的勇气不是一点,而是很大很大的,这在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有那么大的勇气,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却有着超乎寻常人的勇气,就因为她坚定,她是一名共产党员,要为党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红军长征胜利了,抗日战争胜利了,共产党带着全中国走进了新时代,走过了多么艰难困苦的革命历程。这是我们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的,并且要继承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党的伟大事业。



情感在沟通中刻骨铭心

这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戏剧,通过后代阅读前辈的革命日记,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引导着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接受革命历史的教育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部戏的时代意义,完全是由美娅的行动体现出来的。无论是火车上静静地阅读太外婆的日记与周遭乘客举止的对比,还是穿越时空与太外婆的灵魂对话,使台下的我们有更多的感同身受,也更容易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编导并没有将这部戏演绎为单纯地讲故事,而是注重在意志与情感的沟通上。黄英与丈夫的沟通、与女儿的沟通、与战友和同志的沟通是一个层次,美娅与太外婆的沟通是一个层次,舞台上与舞台下的沟通又是一个层次。虽然每个层次上的意义不同,但是层层相叠使得沟通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从而最终聚集在了一个焦点上。美娅对于太外婆是一个从理解、认同到敬仰的心路历程,通过一层一层沟通的演绎,最终使得台下的我们也经历了这么一个从理解、认同到敬仰的过程。

  因为编导的思想十分明确,考虑到了舞台下观众的融入,所以通过这样的表现拉近了当代青年与几十年前共产党人的距离,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亲近感,感同身受地贴近了与革命前辈的感情,所受到心灵上的震动与教育就更为深刻,有刻骨铭心的感觉。



新颖的构思具有时代特点

  编导的戏剧功力使我折服,将一个老故事表现得如此新鲜、如此灿烂、如此亲近。新颖的构思,在时空交错中突出心灵交融,很有时代特点,这是当代青年乐于接受的。传统的戏曲形式能够在构思上贴近当代青年的思维模式而有所突破,在现代的审美心理上能够赢得更多的受众。观众接受了新的审美形式,就更容易在情感震荡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美娅就是这部戏中现代与过去的过渡点,通过她把两个时空的人联系在了一起,构思中的“生死对话”就能在戏剧中借助时空交错达到两个时空的人的心灵交融,剧中人美娅拉近了舞台下的观众和舞台上太外婆心灵上对话的距离,使当代青年直接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营造了亲近的氛围,同时带进了当代的社会氛围,比如打手机的男乘客、挑食的小女孩,很自然地跟太外公、太外婆所处的那个时代做了鲜明的对比,它决不是情节、语言与细节的对比,其中涵含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引发观众去思考问题。

当代青年的问题,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问题,比如理想与追求。剧中的革命者与叛徒的描写,编导着意在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上做文章,寓意深刻,也贴切人物的实际,形象地阐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叛徒哲学,冲击了当代青年的灵魂,并使当代青年的灵魂得到净化。卢进勇以死为村民解围,翠兰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揭露丈夫的叛变,黄英以死保全山上红军的安全,他们以生命作为代价,使得叛徒的苟且无地自容,也使得现代的人在心灵上直接受到震动。

这部戏以非常抒情并且高尚的格调,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什么?当代年青的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培养革命情操?对于我,作为共产党的新鲜血液又应该如何践行先辈的精神,开拓理想的热土?这是一场红色的对话,我们在看了这部戏后需要思考很多的问题,不仅仅是欣赏传统戏曲的新的审美形式,而更为重要的是继承发扬烈士们的不畏艰险、勇于献身和坚守信念的精神。所以说,这部新戏在探索革命历史题材戏剧的教育功能上很有时代的特点。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10-12
戏·人·魂

--写在沪剧《生死对话》上演时


--------------------------------------------------------------------------------

  时钟刚刚滑过7点15分,已连演了五天的沪剧《生死对话》奏响了第一个音符,逸夫舞台绛紫色的丝绒幕布又一次缓缓拉开。2006年7月3日的这个夏夜,整个舞台随着剧情的跌宕穿梭在通往1934年的岁月轨道上……


  “1934年,江西苏区女共产党员黄英忍受着失去丈夫的苦痛,用自己身边仅有的2块银元作为党费购买咸菜和粮食送给山上的游击队。黄英自己饿得头昏眼花,却只喝清水充饥。……女儿妞妞见母亲把咸菜罐子放进篮子里,猴急地从罐子里抓出一块咸菜,欲往嘴里放,黄英见了,重重一巴掌打在女儿手上,手里的咸菜也掉了下来:这是留给红军的粮食,我们不能碰……”


  观众的心已不知是第几次“咯噔”了一下,有些人的眼角忍不住渗出了些许泪花,更有人由衷地鼓起了掌。7月3日的这天晚上,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等领导就坐在台下的观众席中。这场上演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的《生死对话》得到了市委领导的肯定和赞美,更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片叫好声。


大家后来才知道:饰演黄英的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为了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总是空着肚子唱全场,多年来积下的低血糖曾让她昏倒在落幕之后……


  人们已熟悉了沪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完美表现,却并不知道每一台戏的背后有着多少不为常人所知的故事。


这是一部这样的戏


  “应该记住今天的幸福在艰辛中启程,应该记住今天的富强蕴涵着他们的牺牲。


  昨天的精神应在今天来延伸,今天和昨天有着血肉的传承。……”


著名沪剧演员吕贤丽唱完《生死对话》最后一段唱词的时候,台下的观众没有人起身要走,这已经是第五场了,每一次都是一样:观众在沉默中深思,又在深思中起身鼓掌;演员们谢完了幕,有些观众还久久不愿离去。


  吕贤丽(著名沪剧演员,《生死对话》中饰演“美娅”)——我在拿到本子时的兴奋和真正排演时的艰难有着很大的心理落差。我是剧中唯一一个穿越时空的人。我很怕最后一段的点评式唱段会引不起观众的兴趣,很怕唱到一半观众就走光了。可演出时一趟趟心灵撞击,总能赢得观众的掌声,掌声给了我刺激,形成了一种共鸣,戏结束的时候我的顾虑全没了,大家都沉浸在那个故事中,我也沉浸在激情中,这个境界实在很美……


  《生死对话》的演员阵容集中了沪剧院众多中青年著名演员,茅善玉院长出演戏中女主角黄英,更成为了她艺术生涯上的一次新的突破。


  茅善玉(沪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戏中的我是一个丈夫英勇牺牲的女共产党员,我一直想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演绎她,而不是将她演得只剩下一个“象征符号”。现代人对红色经典的挑剔非常多,觉得距离远,很难赢得认同和共鸣。但是我想对他们说,优秀的红色经典中人性的光辉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最让我自己感动的是戏中我的女儿妞妞要吃咸菜,我却不能给她吃这一场。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为了推高潮,因一根咸菜而打自己的亲生女儿,是不是太不近人情?可是经过不断地探讨和加工,我终于明白这份母女的感情永远也大不过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我在戏里有这样一段唱词:“我的银元已经把党费交,它已是党的财务记在帐,公家的东西不能动,公与私、一分一厘须分清爽,妈妈现在无权伸手拿,我们做人要亮堂堂。”共产党如何能打下天下?就是每个党员都恪守了这样一份组织意识。我想,这个戏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人感受到人性,感受到当时的艰难,感受到我们的共产党曾经走过的这样一段历程。


  通过艺术的载体,给人以启迪,以净化,以教诲,是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为了这份使命感,演员们付出的艰辛又并非是常人能够比拟的。饰演剧中“翠兰”的年轻演员吉燕萍排演最后一场发现自己的丈夫是叛徒的戏,好几次都抓伤了饰演“桑林武”的著名沪剧演员李建华,由于太紧张而抓得他脖子鲜红印痕条条;饰演“娟子”的青年演员程臻在老师们的辅导下一遍又一遍练习握手枪的姿势,直到手臂握到抽筋找到感觉为止;排戏的时候正逢很多演员要下乡演出,大家选准了时间上午9点开始排,中午一个小时休息吃饭再接着排,下午算准了时间就上了长途车,明天接着继续这样排……逢到《生死对话》正式演出倒数第二场,茅善玉来不及吃晚饭,后台只买了辣的汉堡包。为了演唱效果,茅善玉便饿着肚子上。唱完全场两个多小时,捱到最后一个光荣牺牲的定格动作,茅善玉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她告诉自己再坚持2分钟,再坚持2分钟,当落幕时,她举着的右手实在抬不住了。工作人员冲上去扶住几近昏倒的茅善玉时,发现她的衣服已全部被汗水浸湿,几分钟后她缓过神来趴着大喘气,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我想能撑下来就好了,观众看得出么?”沪剧院的党总支书记安抚地说:“看不出,看不出,很完美。”


  即使在一个经典的剧院里,也不是它的每一部戏都是经典;即使在一批人手里已经演出过的红色经典的戏,到了另一个时代、另一种方式来演仍然要为了重新创作而付出艰辛的努力。现在,这种努力正在进行;这出戏正满载着演者的苦心、编者的苦心。


  赵化南(《生死对话》作者、国家一级编剧):写这个戏之前我一直在想以前的党和当时老百姓的关系,还有现在的党和现在老百姓的关系。什幺是“执政能力”?就是能带领老百姓。党的发展壮大来自老百姓,百姓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抗造就了我们党的特性:从“草根”中来、从内心深处来!当时的党给百姓带来希望,谋来新的生活,这个思想的强调对当代的党员很有教育意义。改编短篇小说《党费》,我在《生死对话》剧本中加了很多过去与现代对比的片段,设计了一个能“与过去对话”的记者。这也蕴涵着一种思考:很多当代人对中国的历史没有认同感,新中国的历史对他们也没有冲击力。可我们国家能发展到今天,一切都要放在历史中来看才有意义,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就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动荡岁月,所以不能怪他们,而我们要提的这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其实就像美国总是在提美国精神一样,不能停止,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现代人心中扎根。每一位为了祖国的诞生而牺牲的人,就是我们共和国国旗上的一根纤维;就是我们国歌上的一个音符;我们的现在是由过去的他们编织和组成的,怎么可以忘却他们?——我们文艺工作者就应该把这样的想法传递给每一个年轻人。


  红军长征胜利已经70年。70载风霜雨雪,初生的孩童都已花甲,当代人还需不需要重温70年前的往事,弘扬70年前的那种精神?


答案是肯定的。《生死对话》这出戏不仅是一种纪念的方式,更是一个坚定的回答:如果没有铁血肝胆为人民的共产党,中国的历史写不到今天。一种选择只能产生一条路,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这样的长征精神、这样必胜的信念使得我们杀出历史的阴霾,走到了灿烂的今天。今天的共产党员们都应该去看一看《生死对话》,想想过去,看看现在。


  这样的戏是由这样的人演


  红色的故事、传统的手段、现代的构思,成就了《生死对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肯定了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红色经典,“进一步的研讨和加工,它会成为一部现代版的《芦荡火种》!”


好戏得有好本子,好本子得由好演员来演。在此之前,历史悠久的沪剧院就已经成功演绎了一系列优秀的红色经典剧目,塑造了许多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阿庆嫂、郭建光、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江姐、韩英、张志新……


  这些戏中“豪杰”的背后,又有着这样一大批人,编织成了上海沪剧院的恢弘历史:开创沪剧艺术一代新风的丁是娥;被誉为比斯坦尼还斯坦尼的石筱英;创造了沪剧解派艺术的解洪元;“一代名家邵老牌”的邵滨孙;“余音绕梁听不够”的杨飞飞;“曲不惊人誓不休”的王盘声;“亦庄亦谐功夫深”的赵春芳;传播艺术真善美的筱爱琴;“擅唱能演戏满台”的韩玉敏……


  前苏联戏剧理论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


  为了艺术,他们可谓执着了一生,奉献了一生,并且把这种精神传给了他们的弟子们。




《上海老师》:永远在从上海到安徽的路上


  下岗女工查文红,为了穷乡贫困孩子们的明天,为求一个真正的人生,离开上海到安徽,不取分文,无私奉献,义务执教数年——“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查文红”的故事曾在2001年感动了整个上海滩。


新世纪初年的一个秋天里,当时的《解放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查文红在砀山义务执教的感人事迹。国家一级演员陈瑜看得热泪盈眶,随即,两个命运之路迥然不同的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陈瑜和查文红第一次见面是在长海医院的病房里,当时查文红做完眼睛的手术没有几天。当知道陈瑜要演她时,查文红这样说:“我没有什么,只是做了些应该做也喜欢做的事,千万不要把我演得自己也不认识了。”


  再见查文红,陈瑜便和她一起去砀山。从上海去安徽砀山的这一路上,俩人说了一路,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孩子。但让陈瑜切实感到震撼的是那一天同学们见到查文红后,全班50名学生一拥而上,团团围住。陈瑜就在身旁目睹一切,眼泪禁不住和老师、孩子一起汩汩流出。从艺40多年的陈瑜已经在沪剧舞台上多次塑造过教师形象,比如《明月照母心》中的金晓晖,《我心握你手》中的冯春雨,这些角色都让她在全国评选中得过大奖。可她终于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骄傲和价值所在。


  以查老师为原型的周丽文诞生了,看过她演出的观众都被这样一个有着如此坚毅个性和人格力量的人民教师形象所征服。当年已50多岁的陈瑜在戏里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唱腔、大段台词,在逸夫舞台连续演了整整10场之后的第二天,陈瑜住进了医院。


在病房里,她笑着说:“查老师在砀山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义务执教坚持了3年,她的故事净化了我自己,我只是演了真实的查文红的一部分而已,她身上的令人敬佩的东西太多太多。”




《心有泪千行》:戏里戏外“不孝子”


  《心有泪千行》是一部表现禁毒题材的现代戏:作为家庭的主心骨,戏中的严冬林曾经是个积极向上的好青年,大学毕业以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平时对母亲孝顺,对妻子体贴,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和美温馨。但当严冬林染上毒瘾后,厄运从此接踵而来,妻子被迫自尽,自己服毒身亡,母亲锒铛入狱,酿成了一场无比惨烈的人间悲剧……


  2001年的春天,寒冷异常。作曲家汝金山经过一个多月的埋头创作,终于完成了《心有泪千行》的唱腔设计和配器。2月26日上午,他指挥乐队和演员合练。就在合成排练刚进行不久,汝金山接到了消息,七十多岁的母亲在常州病危。即将离世的老母亲多么想见一见因为工作繁忙而不常回家的儿子,可直到母亲等到生命的终点,都没有看到她所深爱的儿子的脸庞。汝金山作为这个戏的音乐设计兼指挥,他不能走;他走了,整个音乐合成将无法进行,28日上午的响连排审查也会告吹,还必然严重影响这个戏在剧场的演出效果。汝金山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因为个人私事而影响了剧院演出的艺术质量。他在紧张的排练间隙强忍住了涌上心头的千行泪水,完美地演绎了《心有泪千行》的每一个音符。直到27日早上从常州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他才躲起来像个孩子一样流泪了……


  《心》剧上演后不久,好评如潮,尤其是其中意象丰富的音乐创作颇受赞美,将二胡、萨克斯和打击乐器作为剧中人物心理的外化和延伸来演奏的创新之举,赢得了无数赞誉。


  


《家》:世上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


  年过四十的上海人都知道这个名字:马莉莉。


  马莉莉与祖国同龄,12岁便进了戏校,投身梨园行,从此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荣誉背后是她的勤奋,掌声之下是她的执着。


马莉莉结婚那一天,她和同是沪剧院的爱人挑了个两人都没有演出的日子,一天婚假都没有享受;1978年,她挺着大肚子上台,直到怀孕6个月才休假回家;产后50天,莉莉又再次登台演出。她至今都记得那年的5月8日到6月8日的一个月间,由于要排演《艰难的历程》,自己不能给孩子喂奶,女儿只能由还在上班的母亲天天带着去工厂照料……


  三年前马莉莉体检时查出癌症,从医生确诊到必须住院开刀这段时间里,为了不影响家人和沪剧院的工作,她竟然没有告诉任何人,还坚持告诉自己:马莉莉是不可能就这么离开舞台,马莉莉还能再上台唱戏。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勇气和信心真的让她不仅走出了手术室,在医院躺了整整四十天以后,莉莉神奇地再次走上了舞台。


  马莉莉病后复出的第一个戏是新版沪剧《家》中的一个小角色:梅表姐的母亲钱太太。排练的时候,有些同志劝莉莉不要演了:“这么个小角色,名字都可以拉掉的,你还是乖乖在家躺着养身体吧!”可倔犟的莉莉说什么都不答应。每一次有她的戏她必到场排练,有一次盐水吊到一半看时间差不多了,她拔了针请先生开车送去排练场。


马莉莉这样说:“演戏没有小角色。老演员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退居二线,把舞台交给年轻人,让他们去发扬民族艺术的光辉。如果总让新人坐冷板凳,沪剧就会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以前沪剧老前辈是这样做,我们现在还应这样做。培养新人,祈望他们的唱功、演技日益娴熟,才是我们这批老演员们最大的愿望吧!”


  这样的人有着这样的魂


  发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的沪剧,经过了两百多年岁月的洗礼,已同上海的人文气质呼吸与共。在这两百多年的沪剧发展史上,铭刻着太多上海城的历史变迁:从“本滩”、“申曲”到定名沪剧;从茶楼书场、游乐场到大型剧场综合艺术;从十里洋场的“西装旗袍戏”到解放后一大批红色经典——沪剧与时俱进,与民同心,是上海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很多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至今还记得大家排队买票看戏的日子。为了看一场戏,为了看一个喜欢的名角,通宵排队、连看数场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但近年来随着上海人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价值取向多元,“只讲上海话”的沪剧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上海城市的“文化名片”遇到了新时代的挑战。


  女儿不断娘家路,乡音乡情慰乡亲。土生土长的家乡戏又一次走进了郊区农村,长期坚持的“沪剧回娘家”下乡演出唤回了老观众,也赢得了新观众。作为中宣部和文化部等十几个中央部委办命名的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沪剧院每年下乡的场次数总是远远超过规定的指标。他们把舞台搭到了田头的场院,宣传单发了下去,几个村上万人汇聚观看的动人场面常常让一路奔波而来的演职人员深受感动……


  “去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时候,我下乡去演《红灯记》,38度的大热天,酷热难挡,可李玉和还得穿棉袄棉裤啊!还有一次冬天演《雷雨》,露天的场子里,我演的周冲在大雨中要穿短裤。但看到台下的农村观众如此热情,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和我们这些演员一样,他们热忱地、聚精会神地站在一起、挤在一起,有时候连个座位都没有,我们怎么可以不认真演出?怎么可以对不起他们!我们苦,可我们也乐啊!”


  著名沪剧演员钱思剑如是说。为了演戏,他发着高烧依然上场;重感冒失声的时候,去医院打针也要把接下来的戏唱好……而这样的故事在沪剧院的团队里数也数不清——


  有时演出的地方是露天的舞台,没有空调,可还得在冬天穿单衣,夏天着棉袄;有时全体演职人员、工作人员只有一个10平米不到的化妆室兼休息室,有些地方连房间都没有,只好拉块布就充当更衣室;有时在台上唱到一半发现腿上被虫咬了无数个奇痒难挡的肿块,实在忍不住才能趁着下场时挠上一挠;有时开口一唱,苍蝇飞蚊就往嘴里钻,演员们眼睛一闭就当昆虫午餐往肚里吞;有时化妆的地方没有电风扇,大热天里每个人一天平均喝掉八大瓶矿泉水;有时上午在奉贤演出,下午在嘉定演出,晚上市区还有剧场演出,一路的颠簸,累了只能在车上睡,喉咙痛了就吃胖大海和枇杷膏……


  为了节约场地成本,下乡的舞台只能通宵搭,20几个舞美工作人员从来都是搭完了这个地方又转战另一个地方,他们从来没有完整安心地看场戏,新戏合成三天三夜沾不到床也成了常有的事;38度的大热天在室内剧场搭台不会开空调,男人们穿条小短裤,干得汗流浃背,沪剧院女领导们去送水送冷饮的时候,总先得在门口大叫一声:“我来啦!”大家会找件衣服找块布随便遮上身;每台戏的前期舞美制作总是找在郊区的废置厂房里制作完成,一块幕布就要连着画上几天几夜,没有风扇没有空调……


  观众看到的一场戏或许只有2个多小时,可这2个多小时的背后,可能是一群人一个月的艰苦排练、一些人一季度的创作设计、几个人一整年的收集素材、所有人一辈子的执着坚持。


  在当下入梨园行,已不是什么赚钱的营生。为沪剧奉献一生,有人说他们是傻瓜:这年头扭个屁股唱首歌或许就能一夜成名,金钱滚滚而来;从小关起门来唱念做打、吹拉弹唱,把青春献了,图什么?


  是的,世界很大,因此诱惑多;可在他们眼里,世界又很小,因为他们很纯粹,回答也更干脆——传统剧种不能消亡,上海文化发展中怎能少了上海的家乡戏?有党组织作为后盾,还有什么是打不赢的仗?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再创红色经典,重塑党员形象,全力打造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上海沪剧院义不容辞!


  去年,共产党员钱思剑被人劝说去社区文化站任站长,薪水高工作又舒服,他前思后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便拒绝了;共产党员马莉莉资助6位贫困地区失学的孩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陈瑜名扬浦江两岸,很多人赞助她开个人演唱会,可她把几十万的赞助费拿来全部用于沪剧院青年团培养青年演员……


  战斗力就这样汇聚而成:一个党员一面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民主党派人士,打造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剧种的保留、艺术的传承不能只靠几个人,而是要几代人的孜孜不倦、薪火相传。他们源源不断的动力背后,是沪剧院党组织巨大的精神和共产党员们的榜样力量。


  沪剧院的党员不多,可党组织凝聚人心、发挥作用的力量却无处不在:主要演员病了、陈瑜的丈夫心脏病发了党组织及时慰问;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总有共产党员们的身影;夜深人静,书记和职工还在电话连线、嘘寒问暖……一位民主党派人士感慨地说:我们虽然是民主党派的,但我们都是共产党领导的。


尾声


美娅:太外公,那你为啥要选择这条路呢?


卢金勇:如果我不选择这条路,将有更多的人要为我而死!


……


美娅:(唱)人生只能够活一次,难道真能把生死来看轻?


你是不是过于理想化,就凭你一人舍生取义去尽责任。


卢金勇:(唱)多少战友早在前面行,我只是一个后来人


革命者胸怀大志和信念,为信念早把生死来看清。




  这是一段昨天与今天的时空交流,这是一次死者与生者的灵魂对撞。诚然,今天已不同于昨天,今天的生者已无须面对昨天的八千里路云和月、金戈铁马血与火。但对一种信念的坚定,一份事业的执着,同样需要的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死者已在昨天骄傲地走过了那一段历程,今天的生者该如何走过,能否也能骄傲地走到明天,回过头来对后人说,我们是这样走来的……
作者:《支部生活》 鲍伊琳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10-13


茅善玉演《璇子》的时候大概是这个模样。现在还是挺显年轻的。

《党费》这个题材,看来很受青睐啊!故事片、歌剧、现在又出来沪剧.......
离线linling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10-14
引用第3楼穆阑2006-10-12 15:24发表的“”:
这个剧肯定是不错的,茅善玉+吕贤丽,我看看上哪儿踅摸点照片来。


同意,这两位演员80年代就出名了。吕贤丽以前我见过的,穆阑能否弄几张她现在的剧照上来,看看变化大不大。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10-14
茅善玉的“小周璇”磁带我不久前还在听呢,也20多年了也。
~~追~~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10-14
1楼后立者就是吕贤丽啊。
看看《血染姊妹花》的封面:
离线linling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10-14
谢谢穆阑。

一楼的太小啦。
姐妹花里穿婚纱的是吕贤丽?化妆很重。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10-15
是啊:)
感觉网上的沪剧论坛太不发达了,居然找不到啊。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6-10-18
今天好巧,在戏曲频道,先是看到张文鹏唱<红岩诗魂>蔡梦慰的“铁窗寒”,后又看了茅善玉的<石榴裙下>。茅善玉身材保持得真好,轻轻松松演少女,穿旗袍老漂亮地。(通病:旗袍开叉奇高)。



~~追~~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6-10-18
引用第9楼linling2006-10-14 11:37发表的“”:
同意,这两位演员80年代就出名了。吕贤丽以前我见过的,穆阑能否弄几张她现在的剧照上来,看看变化大不大。


胖了些。
离线linling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6-10-24
引用第15楼江南茉莉2006-10-18 10:49发表的“”:
胖了些。


嗯,是这个样子,变化不大。

谢谢江南茉莉。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6-10-24
呵呵,茅和钱都是俺稀饭的演员呃
PS:俺曾经在看过《董梅卿》的当天改名“今夜迷茅”哦。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影子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6-11-01
啊,又看到茅善玉了哈,我以为她失踪了呢,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