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513阅读
  • 5回复

流星群:一群真正的知识分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雨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7
晏阳初: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省巴中市人。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40年创办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43年在美国被评选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1944~1945年被美国锡拉立兹等三所大学授于博士学位。1950年移居美国。19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19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

  1943年,在美国纽约一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评出了20世纪影响世界最有革命性的10位代表人物,其中一个叫晏阳初的中国人和爱因斯坦、福特等人一起获此殊荣。然而,当时这位名扬异域的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在国内却鲜有人知。
  晏阳初1893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一世代书香之家,幼年随父学习古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深深铭记在他幼小的心灵。后改学西学,17岁从成都高中毕业。经过刻苦努力,以第一名的成绩入读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一战期间,这位已跟美国前总统塔夫托、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之交上好朋友,前途无量的中国学生毫不迟疑奔赴法国,帮助华工改善其不幸处境,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他教目不识丁的华工读书写字,并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创办了《中华劳工周报》,此为中国报刊史上最早的工人报纸。1920年,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受“五·四”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他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力图用科学文化知识改造落后的乡村,这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1929年,他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举家迁往贫困地区河北定县。当时的一家报纸指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一次知识分子迁往乡村的运动。清朝时的科举出身者、大学院长以及许多留洋的博、硕士们不畏艰苦,纷纷离开城里的职位和舒适的家,来到偏僻农村,寻找中国人民古老落后生活方式的复兴途径;推行以教育、生计、卫生、自治四步方案,治“愚、贫、弱、私”的农村改革理论,取得了显著成效。定县经验随之扬名海外。抗战时期,他又在重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并任院长。1944年被美国三所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50年移居美国后,他协助菲律宾、泰国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他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着重向来自第三世界50多个国家的学员推广定县经验,促进大规模的群众教育运动。学员把晏的思想同当地文化特点结合起来,回国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收到了良好效果。1985年,中国人大邀请他回国参观访问定县,所到之处受到盛情款待,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他对中国和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1990年,晏阳初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在纽约逝世。国际舆论界盛赞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这位独具东方异彩的“教育之星”用一生的奋斗实现了:“今生今世,我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要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劳苦大众的教育事业……”
[ 此贴被秋雨在2006-10-19 09:00重新编辑 ]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0-17
流星划过夜空之晏阳初



    ——智者之勇,仁者之爱(旧文给EE)



  茫茫海宇寻同志,
  历尽了风尘,
  结合了同仁。
  共事业,励精神,
  并肩作长城。
  力恶不出己,
  一心为平民,
  奋斗与牺牲。
  务把文盲除尽,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
  一齐见光明。
  一齐见光明,
  
  青天无片云。
  愈努力,愈起劲,
  勇往向前程。
  飞渡了黄河,
  踏过了昆仑,
  唤醒旧邦人。
  大家起作新民。
  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唱遍华北大地的一首《同志歌》。是晏阳初为他的同志们写的。

  晏阳初,1890年10月30日诞生在四川省巴中县。虽然长在诗书之家,却学在教会学校。并在十一岁的时候受洗礼,从此成为基督徒。平等与博爱的思想亦从此在这个东方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然而,一生追求平等博爱的晏阳初,在涉世之初便亲历了不公平的遭遇:  1913年,二十三岁的晏阳初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照例一千六百美元的英皇奖学金应该是属于第一名成绩者,但是,却由于他是中国人而不得。

  毕竟是天将降大任,仁慈的主指引他来到了真正的自由的土地:美国。

  1916年,晏阳初考入了耶鲁大学政治系。
  1918年,晏阳初来到了战火连天的欧洲大陆。说来也是奇怪:生在中国的他,竟然是在离祖国万里之外才真正接触到了最底层的中国民众。一次大战,中国数十万劳工远赴欧陆。在那里,他们是真正的苦力。正是这些同胞的苦难状态,深深刺痛了晏阳初的心。这些中国人不仅愚昧无知更有着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诸多恶习。晏阳初曾眼见因偷窃英军物品而惨遭毒打的华工,却无脸面去救助。
  落后的祖国,愚昧的同胞。欧洲战场上的所见所闻,使得晏阳初对自己的民族乃至所有弱势的族群进行深刻的反思。
  终于,他对友人说:我找到根源了!我找到这个根源,中国就可以得救。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0-17
我思我在论坛的一个帖子,我了解得不多,转了过来。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0-19
呵呵,再来一篇,不知道是否受欢迎。

流星划过夜空之邵洵美


流星划过夜空之邵洵美(富贵终有尽头)
初见你时你给我你的心,
里面是一个春天的早晨。
再见你时你给我你的话,
说不出的是炙热的火夏。
三次见你你给我你的手,
里面藏着个叶落的深秋。
最后见你是我作的短梦,
梦里有你还有一群冬风。


1962年,在上海的共产党监狱里。



这首诗的作者:邵洵美,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他最急于留给后人的话是什么呢?他乞求狱友为他澄清两件事:

一,是1933年,英国文豪肖伯纳来华,曾在上海与宋庆龄、鲁迅等人吃饭。邵洵美记得自己是有份参加了的,但是,中外的报道却从没提到过他。邵洵美甚至说出当时是他埋单,并清楚记得花了多少大洋等等。
二,是邵认为鲁迅先生指责他的诗词是请“枪手”代笔,这大大的冤枉了他。邵洵美对天发誓那些诗是他自己写的,并说自己一向是在用心写诗云云。
1962年,多么美妙的一年。这一年的邵洵美,病困交加,他还会记得自己三十年前的倜傥风流模样吗?
1906年6月,上海著名的“斜桥邵家”降生了一个小公子。取名邵云龙。不过,他的更为著名的爷爷已经无缘看到他的长孙出世了:五年前,大清国曾任台湾巡抚邵友廉,在甲午战败后赴日和谈,被日本人羞辱后气死。
出生在锦绣堆里的小邵,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继手续后。竟同时成为清末名臣李鸿章和盛宣怀的外孙。十七岁时,又娶了自己的表姐: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这一连串的亲上加亲。使邵云龙富贵得一塌糊涂。天生的贾宝玉转世坯子,命中注定的情种。为了表示对美丽的表姐的爱,他用《诗经》里的美辞“佩玉锵锵,洵美且都”为自己改了名。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叫邵洵美的诗人。

1924年,邵洵美赴英国留学。主修英国文学。

睡在天床的白云,
伴着他的并不是他的恋人。
许是快乐的纵容吧!
他们竟也拥抱了紧紧亲吻,
啊!和这朵交合了,
有去和那一朵缠绵的厮混。
在着音韵的色彩里,
便如此吓消灭了他们的灵魂。

陈梦家如此评价邵洵美的诗:是柔美的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气,艳丽如一个应该赞美的艳丽的女人。 纨绔子弟变成了诗人,还是一个很有名的诗人,更是一个花钱如流水的诗人。他是玩物丧志的典型。只不过他的喜好是出书。

1930年,与张光宇、叶浅予办《时代》画报。
1931年,与徐志摩、陈梦家办《诗刊》。
1932年,《论语》半月刊的出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师们几乎无人不和它有过瓜葛:林语堂、梁实秋、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伟大的名字都和这本小小的杂志联系在一起。然而,《论语》的真正老板却是邵洵美。鲁迅骂起小邵同志来,是入木三分毫不留情的。但是,鲁迅本是个“人来疯”的角色,也知道哪个坛子旺就往那里钻的。更何况,《论语》的稿酬亦是很诱人呢。
除了出书,邵洵美最大的爱好就是管闲事。事无巨细,只要是朋友有求于他,他没有不答应的:

大汉奸胡兰成倾慕小才女张爱玲,托他给牵个线。他竟成就了这一千古姻缘佳话。

大画家徐悲鸿勾引女学生,被蒋碧薇轰出家门。邵洵美的家自然是庇护所。
进步女青年丁铃被叛徒引诱,身陷南京城。沈从文、胡适、徐志摩等多方营救,最后各路关系还是汇集到邵洵美那里。只有他的路子硬,硬是把丁铃从国民党的手里救了出来。而几十年后,丁铃为了掩盖自己身上的叛徒污点,也硬是生生的把救过她的人送进了火坑。
日本人来了,上海成了孤岛。邵洵美的闲事越发的管得多了。竟然有地下党的人拿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书稿。请他翻译出版。他却也欣然答应了。于是,世界上第一部英译《论持久战》在邵洵美和他的美国情人项美丽的手中诞生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竟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发行了五百册《论持久战》。
项美丽,《宋氏三姐妹》的作者。1935年作为《纽约客》的撰稿人来到中国。在美丽的上海滩,她邂逅了风流英俊的邵洵美。二人一见钟情,由此开始了终其二人一生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1941年香港沦陷。项美丽进了日本人的集中营。等1946年,他们在纽约重逢时,项美丽已经是一位英国军官的妻子了。

1949年大陆沦陷。邵洵美把自己的出版社及印刷厂全部上缴新政府。成了一个靠译书为生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译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青铜时代》、《麦布女王》等。每月收入仅够糊口。
1958年,由于和海外的项美丽长期保持通信。邵洵美被当成间谍被捕入狱。
1962年,在遭受了三年多的非人待遇后,邵洵美出狱。
1968年5月,邵洵美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1998年,项美丽在美国逝世,享年93岁。生前著有《我的中国丈夫》一书,记述了她和邵洵美的爱情传奇。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0-19
三重人格的邵洵美

--------------------------------------------------------------------------------
  谢其章    来源:中华文化信息网
  章克标在给《海上才子·邵洵美传》写的序中把邵洵美概括为三重人格的人:一是诗人,二是大少爷,三是出版家。章克标说邵洵美“他一身在这三人格当中穿梭往来,盘回往复,非常忙碌,又有矛盾,又有调和,因之,他这个人实在是很难以捉牢的,也就是很难以抒写的。”邵洵美,这个名字,现代人知道他的不会太多,说他是诗人,他哪首诗传诵人口?说他是大少爷,他阔的时候比他阔的大少爷有的是;说他是出版家,出版正上哪有他的位置?倒是风言风语“文坛的女婿”,听过一耳朵,现在已有多人为这个“骂名”鸣不平,并且也解释清楚了历史的原委。可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思维习惯,使人们一听到邵洵美的名字,偏首先往“纨绔子弟”那联想,所以,林淇先生这本“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写成”的《邵洵美传》这个时候问世,有着还邵洵美本来面目,“以正视听”之功效。游离于坛边缘的作家后来被人们重新认识甚而大红大紫“二度花开”的事例近些年颇常见,如张爱玲。邵洵美当然不会重新红到张爱玲那份上,但是注意他的人和文章开始多起来了,以至于终于出现了一本邵洵美的传记。
  评介一个人物,当然不该总是纠缠于私生活的花边新闻,是应该确确实实地看一看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对某一项社会公众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否则,根本没有立传之必要。邵洵美是三四年代出版业的有功之人,是个正史上忽略的出版家。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李欧梵在他的新书《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国(1930~1945)》中专门谈到邵洵美,李欧梵也对人们过多地注意邵洵美的私生活表示不满:“……也没有说到邵洵美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最意义深远的贡献——他在自己的出版社里不懈地努力出版种种书籍和杂志。”(该书260页)早在十几年前,贾植芳教授在《提篮桥难友洵美》中就说过,“邵洵美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界和出版界有其一定影响和贡献的诗人、翻译家和出版家。”这是一个还历史原面目的对邵洵美的恰当评介。林淇先生的邵洵美传,正是沿着“出版家”这条主线正确地前进的,而有像那么多写徐志摩的人那样对“轶闻”更感兴趣,更敢着墨,更不惜花费考证功夫。邵洵美与徐志摩,都是那时候的风流人物都被人誉为“美男子”,周劭先生说他俩“玉树临风,人称双璧,洵美似乎比戴眼镜的志摩更漂亮一些。”李欧梵也把邵徐二人作了对比:“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里,邵洵美(1906~1968)比大部分作家都不为人知,因为他最不符合有社会良知的五四家之典型”。作为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出版家以及招摇的文学纨绔子,邵洵美酷肖他的朋友徐志摩;徐志摩是新月社的重要诗人,而且他的死后声名也一样盖过了邵洵美(该书255页)。
  按照林淇在书中的章目排序,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邵洵美出版业绩的轨迹:第四章——“新月”开幕,南京赴任。第五章——开办“金屋”,出版诗集。第六章——翻造旧宅,重振《狮吼》。第章——创刊《金屋》,会见泰翁。第九章——《时代》问世,诗星殒落。第十章——北上会友,“新月”关门。第十一章——出版《论语》,迎接萧翁。第十二章——办《十日谈》,创出版社。第十三章——事业鼎盛,出版兴旺。第十五章——七大刊物,扬誉天下。第十六章——聘郁达夫,出《新诗库。第十八章——《论语》易帅,姑苏论诗。第二十一章——“天亮”之后,再创报刊。第二十三章——《论语》复刊,重游姑苏。第二十四章——七载名刊,一朝寿终。全书二十九章,完完全全议说出版事业的占了一半。不单是现代文学史漏掉了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更应指责的是现代文学的出版史竟然长期地漠视一位杰出能干的出版家的存在。

单是以期刊为例,邵洵美主持、参与、出资、主编的刊物即有:《狮吼》(1928年)、《金屋》(1929年)、《新月》(1928年)、《时代画报》(1930年)、《诗刊》(1931年)、《论语》(1932年)、《十日谈》(1933年)、《人言》(1934年)、《时代漫画》(1934年)、《万象》(1934年)、《时代电影》(1935年)、《声色画报》(1935年)、《文学时代》(1935年)、《自由谭》(1938年)、《见闻》(1946年)。我有幸收存有这些刊物的大部分品种,这也是我对邵洵美传有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读起来距离可以拉得近一点。当然我也对昔日轻率地放弃《狮吼》而痛悔,为什么放弃?因为嫌它太破烂不堪了,现在来看《狮吼》甚至比《金屋》还稀有,只有一些在大图书馆供职的研究者,才有可能近水楼台地接触旧刊并从容取阅研究发表论文。李欧梵说“供职于上海图书馆的张伟先生是惟一的对‘狮吼社’做了研究的中国学者。”(张伟的论文题为《狮吼社刍论》)而那些私人藏书家近年也凭借着私藏,对邵洵美进行个别的“挖掘”。如上海倪墨炎先生的《邵洵美的事业也有其辉煌的时期》(载《文人文事辩》,武汉出版社),北京姜德明先生的“邵洵美与《自由谭》”、“邵洵美与《见闻》”(载《猎书偶记》大象出版社)。令人感觉不满意的是,在这么多追寻邵洵美出版足迹的文章中,作为物证的期刊书影,只见到姜德明先生提供的一帧《自由谭》书影,即便是在附了不算少的图片的《邵洵美传》中,也遗憾地没有哪怕是一帧的书影,这多少减弱了邵氏出版业绩的光彩。林淇先生在“跋”中说:“有一个较长时期,作者几乎每天沉浸在徐家汇藏书楼,在楼内氤氲香气和陈书旧帙散发出来的宿气里耗磨精力,”蹉跎“黄昏岁月”。可惜他到底也没有提供一张“陈书旧帙”的照片,这在一本大谈出版的传记中该算是一大缺憾。一册图文并茂的人物传记对于提升可读性至关要紧,时下的书籍,不是图太多(喧宾夺主),就是图太少(空口无凭)。老是担心读者对书价的承受能力,把一些本可以做得更精湛的书弄成很平庸的模样。抓住一个珍稀的出版选题很不容易,应该珍惜它,少留点遗憾。茅盾对于办期刊之苦深有体会,他说:“先是人办杂志,后来就变成了杂志办人。”邵洵美是有钱,但他把钱投入了办期刊这样“无底洞”的事情上,对社会还是非常有益的。
  林淇先生在书中对《论语》杂志进行了全面的钩沉,相当于作了《论语》的刊史。给本书写序的章克标是当年《论语》的编者和主要作者,另一位写序的林达祖先生也是后期《论语》的编者和作者,其“亲历性”是旁人无法代替的。《论语》经过的十几年正是邵洵美出版事业兴旺的十几年,《论语》的“一朝寿终”,也宣告了邵洵美辉煌出版事业的终结。《论语》前后共出177期,是现代文学期刊史上的一颗明珠,我亲眼见到海外一文化机构以一万五千元之高价买走全套的《论语》,其珍贵性可想而知。邵洵美喜爱出版是自小而始的,1917年,邵洵美11岁,即在家里办起了一份叫《家报》的报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邵洵美是个例外。由于林淇与邵家系三代世交,对邵氏本人及其家世知之稔详,所以此书的可信度是很高的,一些细节是不可能杜撰出来的,活材料多,死材料也多。林淇感叹,“作者有幸及时抢救出不可再得的第一手资料,如延至今日再来动手,则是绝对写不出邵洵美传记来的,因为提供给作者口头活材料的几位老人已先后作古了。”如邵洵美在上海沦陷时期,自矜名节,为了排遣冷寂的时光,迷上了集邮,以前我只知道这么点,读了邵洵美传,里面有邵洵美集邮的详尽的经历,才知道邵洵美的集邮和邮识都是水平很高的呢。林淇先生在邵洵美那么多个“家”之后,又加了个“集邮家”,其实,这个“家”有没有无所谓,出版家才是最不该被后人忘掉的。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0-19
我的爸爸邵洵美

http://www.dushu.com/link/374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