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819阅读
  • 5回复

清明歌乐行(2005年4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二月鹰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7
这是2005年4月在重庆歌乐山的一篇采访稿,那天偶然又翻了出来,因为不是专门为论坛写的,不知道该不该发,承苗溪怂恿,又改了一下,发上来,供大家参考,请多提意见!

                                清明歌乐行(2005年4月)

    “站住,不许动。”猛然,随着身后两名国民党持枪“哨兵”的一声大喝,让人的心里不由得一紧。这是2005年4月的一个傍晚,我们一行人在夜游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时的一幕。其时,浓重的夜幕把歌乐山笼罩的漆黑一片,只看见监狱里灯光闪烁,听见身边的“狼狗”吠叫,接下来,作为“人犯”的采访团成员被押入了白公馆……。此情此景真让人有点时空转换的感觉,恍若回到1949年时的歌乐山。
                                          一
    真有点巧合,4月5日清明这天,是我们赶到重庆的第二天。因为前一天我已经来了解过情况,知道今天有活动。一大早,我就约了个同伴来到了红岩魂广场,来到烈士墓(说实话是硬拉人家来的)。感谢纪念馆王红主任,她还特意来接我们!
松柏、鲜花把今天的烈士墓映衬得格外明净、庄严。有关单位正在这里举行“红岩精神教育基地”的授牌活动。
    这天同时来吊唁的有军人、学校、单位团体等等,好象还有一些家属,也有不少人是自发来这里参加活动的。在这里我还碰到了西南政法大学的一名姓聂的女生,她是学新闻的,因为是即将的同行,就聊了一阵。她告诉我,一大早她就来了,红岩的故事她早就知道,但了解不是太多,今天一早来参加活动,主要是来看看有什么写的东西没有。可能是什么触动了这个女孩,在后来的活动中,这个女孩一直随着我们参加完了活动,在纪念馆里参观时,因为我们有事离开,她才和我们告别。
    专门带着学生来参加今天活动的嘉陵职业技校的程必林老师告诉记者,他今天带来的两个班都是一年级的新生,学校每年都组织新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对参加这个活动都很高兴,非常踊跃。
    随着吊唁活动开始,哀乐响起,广场一片肃静。当我和同伴把手中的鲜花摆放在烈士墓的墓碑前时,一瞬间,我的脑海中一片空白,旁边的一切似乎都不再存在……。
我们绕着烈士墓走了一周,走得很慢,有点奇怪,我的心情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沉重。是不是人多的缘故呢?!
    吊唁仪式比较简单,纪念馆的王红主任告诉我们,在“11.27”的时候,会有大型纪念活动,晚上,她们总会自动点起蜡烛为烈士们守夜,守到很晚。
    活动结束时,听说烈士家属们还有个会议活动,我便去看,在那里,我意外遇到了红岩英烈杨汉秀烈士的女儿李继业女士。(杨汉秀是原国民党重庆市市长杨森的侄女,共产党员,因利用家庭特殊关系从事革命活动,遭到家庭的极力反对,伯父杨森曾先后三次将她送入渣滓洞监狱等地关押,1949年,杨汉秀被密令杀害。)
    李继业女士告诉我,妈妈牺牲时,自己才一岁半,是养父母把她养大的。13岁的时候,她知道了自己是烈士的女儿。但因为杨汉秀当年是被另外秘密杀害的,牺牲时的情况不明,而李继业以前并不知道妈妈的在烈士名单里的名字,在烈士墓的名单中,她一次次的寻找,却找不到妈妈的名字。许多年来,李继业追寻着妈妈,为自己的身世困惑。直到1975年,妈妈的遗体在成渝公路的一个废弃碉堡被发现,这已经是杨汉秀牺牲26年以后。这年28岁的李继业才彻底搞清楚自己的身世,才知道自己以前熟知的那名烈士就是自己苦思冥想的妈妈。1980年,妈妈的遗骨被隆重安葬于烈士陵园。在红岩烈士纪念馆有一张杨汉秀的照片,李继业说,许多人都说自己长得很象妈妈。 采访中,头发斑白的李继业一直用“妈妈”这个称呼,“妈妈”这个词在李继业口中显得那么亲切、温暖。
    李继业原是西南铝厂的职工,现已退休。现在她是重庆红岩英烈史料研究会的秘书长,这个组织主要由烈士家属、部分共建单位、和有关单位的一些领导组成,除了进行一些资料整理编辑工作外,研究会还经常组织一些宣传、纪念活动。组织的活动不带任何功利性,成员没有任何报酬,李继业本人还是个癌症患者,作为秘书长,她担任的工作格外繁重,李继业说,“是妈妈的精神支撑着我”!那天我还遇到了王敏烈士的孙子王波先生,参加会议活动时我正好坐在他身边,和我聊了许多,在许多有关红岩的史料中,对王敏烈士的记述只能从蛛丝马迹的描写中找到了,谈及爷爷的历史,王先生格外伤感,他是个很好的人,年轻有为。
    和李继业女士、王波先生他们告别后,我和同伴到里面去参观,那天因为等着采访厉华馆长,整天我都“滞留”在歌乐山。
                                          二
    在重庆,提到红岩、提到红色文化,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厉华这个名字。厉华,现为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同时兼任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长。
最近与厉华联系到一起的是“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红岩联线是由红岩革命纪念馆与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联合成立的一个研究红岩历史、开发红岩文化并将重庆历史、抗战历史等内容包容进来的文化研究机构,也是新近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厉华兼任该机构的负责人。红岩联线的基本任务是建立重庆市红岩文化的研究、开发和红岩精神传播网络,从事对重庆市近现代历史文化、抗战文化,特别是对红岩文化的深度开发和研究,穿凿附会相关题材的书籍、戏剧和影视作品,对重庆市近现代文化产业的重大项目做前期策划研究。它的机构主要有:红岩文化研究部、红岩工作室等。这个机构成立后,“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正在和已经进行着相关的工作。
  在厉华馆长的办公室见到他本人时,刚从贵州出差回来的他正在和工作人员讨论一个剧本的问题,他看起来非常忙,以至于采访是在吃饭的时候进行的。采访中厉华馆长表示,搞红岩文化,你首先自己得研究它、搞懂它,弘扬红岩文化,你首先得是内行,自己从1985年担任纪念馆馆长以来,研究红岩文化研究了20年,现在对自己的下属也是这么要求的,对研究及专业人员非常重视,并且要求自己的员工首先是能被红岩文化感动的人。谈到发展现状,厉馆长发出惊人之语,红岩文化的资源目前只开发了10%,我们打算以后每年做几个课题,把课题的研究成果与产业结合起来,今年我们已经确定了5个课题。对于社会上有关对红色文化市场化的一些议论,厉华毫不避讳的说,“我一直认为不应该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来参观的游客本身就存在一个经济行为。我们讲的是强调社会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如果我们不注重这两个效益,就无法推动整个工作,而我们的一切经济行为在根本上不以盈利为目的。”
“形成一个红色旅游文化管理集团,建成全国最具有吸引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我的最终目标”。采访结束时,厉华馆长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采访结束回到宾馆已经很晚了,也非常累。但心里很高兴,尤其和厉华馆长的交谈让人兴奋!
                                            三
    可能是第一天到到重庆在吃饭时我跟宣传部的张鸣部长提到红岩的话题吧,4月6日傍晚,宣传部特意组织组织我们夜游白公馆、渣滓洞。夜游中,作为“人犯”的采访团成员面对面的与红岩的“英烈们”进行了一次情感与心的交流、碰撞。
  夜游演出中有这样几幕:沙磁学运特支书记刘国鋕的哥哥用钱贿赂了徐远举,而刘国鋕只要在悔过声明上签字便可获得自由,便可到国外。面对亲情的召唤与对自由的渴望,刘国鋕拒绝签字,他坦然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死了,有党,等于我没有死;我活着,牺牲了党,还有什么用,还有什么意义呢?”……
( 刘国鋕最终选择了死亡。1949年11月27日,距重庆解放还有3天,刘国鋕英勇就义,年仅28岁。)
    有不屈的志士,也有软弱的变节者。叛徒李文祥挺过了酷刑的考验,但却没有经受住情感与思想的砺练,在特务安排他与自己同样关押的妻子见面后,情感的触动导致了他思想的消极,他对自己所坚持的一切、自己的信仰发生了动摇,最终李文祥坦白了,直接导致10几名党员被捕。(看这出戏开始有点纳闷,觉得戏份有点重,且以前我也不大熟悉叛徒的这段历史,觉得陌生,后来想,可能是为了一种对比的需要吧。)
    在演出万县县委副书记李青林在老虎凳上受刑一幕时,采访团的成员屏声敛气,为这位不屈的女性捏了一把汗。……这一幕,让大家感受到了酷刑对一个人的考验。
演员们逼真的表演让参观者与红岩志士们融为了一体。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人群中一片安静。
当脱险志士罗广斌总结的“狱中八条”意见在投影上出现时,引起了采访团成员的小声议论。
演出将结束,作为人犯的采访团成员最后被关入渣滓洞的一间牢房里感受英烈们就义的一幕。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采访团所在的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进行了血腥大屠杀,之后又纵火对渣滓洞进行焚烧。
    厉华馆长曾告诉我:这样的演出已经坚持了几年,对演员的要求是,就算是只有几个人,他们也要坚持演出。
    演员们都是年轻人,包括演徐远举的那个演员,演刘国鋕、李青林的两个演员给人印象很不错,很投入,但遗憾的是演陈然的演员我居然没找到。虽然我不懂表演,但觉得这样的演出和舞台演出或者拍电影电视什么的有很大不同,因为是面对观众的实景表演,会不会有因为心理反差而带来的压力呢,看这样的演出,觉得这些演员真不容易。
    4月的重庆,歌乐山的夜幕真黑,也许几十前的夜就是这样的黑吧。可能是刚才演出的影响,回去的路上,大家很少说话,车里格外安静!……
车外灯光闪烁,山城重庆的夜色真美!
    一位小学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历史对今天的孩子们已经很远了,今天的孩子不一定非要让他们学习如何象英烈们一样面对酷刑与死亡,那可能不现实,但应该让孩子们来这里认识红岩的精神。
    厉华馆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红岩文化是新中国文化中最坚挺、最具有张力与成长性的文化之一,红岩文化最大的功能就是陶冶情操、深化思想、净化灵魂。它所昭示的是传统思想文化与政治相结合的结晶,它与人的价值取向、生命的意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象是一个价值坐标的参照系,它对过去、今天的每个人都可能有所启示。
  他的这段话我给我印象比较深,我记了下来!

    这次重庆之行,在歌乐山的采访是我最重要的安排。以至于把中间的个别活动也推了,因为已经走了一个多月,大家都想放松一下,那几天活动也多一点。
    4月8号,是我们离开重庆的日子,重庆是我们西南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我们这个朝夕相处一个多月的团队伙伴们最后分手的地方,大家是分别走的,走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要道个别,很是留恋!和我同机走的只有兄弟单位的一个女同行,很巧,居然是我老乡,归途算有个伴!
    飞机起飞了,透过弦窗,看着渐渐远去、越来越模糊的重庆大地,好象还有什么留在那里,留在歌乐山……,但不管如何,有了这次采访,算了却了我一个心愿吧!
[ 此贴被二月鹰在2006-11-07 23:42重新编辑 ]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1-09
看了这些文字,越发的想去看看那里了。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1-09
引用第0楼二月鹰2006-11-07 23:31发表的“清明歌乐行(2005年4月)”:
我们绕着烈士墓走了一周,走得很慢,有点奇怪,我的心情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沉重。是不是人多的缘故呢?!.......


我也有同感,好像不是人多的缘故。
~~追~~
离线小美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1-09
引用第2楼苗溪2006-11-09 10:24发表的“”:
我也有同感,好像不是人多的缘故。 [表情]


在歌乐山上, 偶觉得更多的是亲近感, 好象他(她)们真的就在身边一样, 是活着的. 人少的时候, 不被打扰, 就更纯净些. 如果说沉重, 倒不如说是有些伤感.
节节青挺立
叶叶翠昂生
离线二月鹰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1-10
当时的感觉说不清楚了,现在想来,只要去了就是了,脚步踏到了那里,就履行了一个愿望!以后也许还是,只为脚步踏到向往的地方!
秋雨朋友要去,建议联系个相通的伙伴同去,单独去当然也好,但我还是觉得有伙伴同去的好!祭奠是一,可还有别的嘛!
离线苏日朗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1-11
又到十一月了,看了这个,伤感……
金雀银雀飞起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