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偏旁部首的名称 --]

歌乐山的黎明 -> 煮酒品茶 -> 关于偏旁部首的名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苗溪 2008-10-13 06:00

关于偏旁部首的名称

给学生讲生字的时候,总有些生字的偏旁部首不知怎么叫。
比如吧,“利”的偏旁叫“立刀”,“往”的偏旁叫“双立人”,那么“建”、“延”的偏旁叫什么呢?

还有这些字的偏旁部首都叫什么:匡、网、矣(上边)、异(下边)、彭(右边)、冬(上边)、录(上边)、幼(左边)、巢(上边)、敲(右边)、段(右边)、罚(上边)、蛋(上边)、釉(左边)、豹(左边)、集(上边)。

多谢。

若水 2008-10-13 09:54
《现代汉语词典》后面有汉字偏旁名称表啊。

穆阑 2008-10-13 10:01
唉,做你学生累不累,记住字怎么写的么够可以了,还要记这么多偏旁的名字
我从小都不知道这些名字,认字不认得好好的

小美 2008-10-13 10:15
苗苗老师是很认真地

岁寒 2008-10-13 10:29
引用第1楼若水于2008-10-13 09:54发表的&nbsp;&nbsp;:
《现代汉语词典》后面有汉字偏旁名称表啊。

髟,髦字头儿

“髦”的偏旁是髦字头儿——真够晕乎儿的

穆阑 2008-10-13 10:35
所以啊,这些东西不要教,教了也没意义。非要这么教的话,字典里能编,你也能编,不用看字典。编一次,有个说法,当个拐棍儿,学生知道了,以后会写了扔掉拉倒。强调这些东西给学生徒增烦恼。

苗溪 2008-10-13 11:18
倒真不是要他们记住,主要是我讲到这些偏旁部首时,自己说不出来,只好边写边说,这个字的偏旁是“这个”,比较尴尬。

残阳秋鹤 2008-10-13 11:23
苗苗teach chinese in USA?

苗溪 2008-10-13 11:25
引用第1楼若水于2008-10-13 09:54发表的  :
《现代汉语词典》后面有汉字偏旁名称表啊。

唉,我这地方哪儿找《现代汉语词典》啊。

穆阑 2008-10-13 11:26
引用第6楼苗溪于2008-10-13 11:18发表的  :
倒真不是要他们记住,主要是我讲到这些偏旁部首时,自己说不出来,只好边写边说,这个字的偏旁是“这个”,比较尴尬。


你就跟他们说,左半边这样写,右半边这样写,某个字,它的左半边和某个字是一样的。

比方说 髦
它的上半边这样写,下半边是个“毛”
然后, 髮
它的上半边和 髦 是一样的,下半边是个“发”,少一短竖

穆阑 2008-10-13 11:28
一定要的话 看看这个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3/119780/archives/2007/634330.shtml

苗溪 2008-10-13 11:29
引用第7楼残阳秋鹤于2008-10-13 11:23发表的  :
苗苗teach chinese in USA? [表情]



业余的,每周六下午教两个小时。

苗溪 2008-10-13 11:33
引用第10楼穆阑于2008-10-13 11:28发表的  :
一定要的话 看看这个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3/119780/archives/2007/634330.shtml


哇,这个很全了。谢谢啊~~

苗溪 2008-11-07 13:13
请教下子哈:为什么“驰、池、弛”右边都是“也”呢?古时读音相近吗?

穆阑 2008-11-07 13:55
这种涉及古音的东西,全中国可能没几个人知道的,还是不要给小朋友绕这个脖子了吧。你就跟他们说这个“也”是个声旁就完了。

苗溪 2008-11-07 23:10
噢,好的。不过如果能给他们说,这几个字的古音,是全中国没几个人知道的东西,他们可能要激动半天呢。

穆阑 2008-11-08 12:51
没几个人知道,他们却知道,会激动半天
没几个人知道,他们也不知道,有什么好激动的

allegro 2008-11-08 15:30
感觉穆阑会把苗苗老师的热情全部浇灭的。嘎嘎

苗溪 2008-11-08 23:05
引用第16楼穆阑于2008-11-08 12:51发表的  :
没几个人知道,他们却知道,会激动半天
没几个人知道,他们也不知道,有什么好激动的


我当然是说如果我们这里有那几个人之一,告诉了我,我再告诉他们,这不世界上又多了20几个人知道了,哈,top 30 in the world,挺值得激动一下的吧。

苗溪 2008-12-29 01:45
网上看到一篇讲“何种人适合做海外汉语教师”的文章,里边举的这个语法的例子我没搞明白,劳驾哪位解释一下:

二、具备相应的汉语知识

......例如,外国学生常常说“我昨天不来上课,不知道留的什么作业”。说汉语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中的“不”应该换成“没”。有的老师就解释说“过去的事情就用‘不’,以后的事情就用‘没’”。可是“我昨天不在家”和“我昨天没在家”都可以说,同样是昨天,为什么“不”和“没”又通用了呢?有的人解释不了,就说“这是汉语的习惯”,如果都是汉语的习惯,汉语不就毫无规律了吗?那学生还怎么学习?其实在汉语语法学上这个问题是有解释的。这时候如果有相应的语法知识,知道动词后面的“了”和用于句尾的“了”有什么差别,“过”表示什么动态意义,解释起来就轻松很多、科学很多。


例句里没有“了”和“过”呀?没闹明白他怎么就解释好了。另外,我咋觉得是过去的事情用‘没’,以后的事情用‘不’涅?

岁寒 2008-12-29 08:31
他这里面牵涉到了两个著名的语法问题,这两个语法问题有点纠葛,他又没展开说,所以你就看不懂了。

第一个问题是动态助词和句末语气词的问题。现代汉语里有两个“了”(了1和了2),一个是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已然,一个是句末的语气词,表示出现了新情况。例如“我吃了1饭了2。”现代汉语里还有另外两个动态助词“过”和“着”。

第二个问题是不和没(有)的问题。不和没都表否定,它们的肯定形式与动态助词有关:

我没读这本书——我读了这本书(肯定形式带“了1”,否定形式不能带)
我没读过这本书——我读过这本书(肯定形式带表经验的动态助词“过”,否定形式也带)
我不读这本书——我读这本书。(肯定和否定形式都不能带任何动态助词)

岁寒 2008-12-29 08:33
副词“没(有)”只能与动词、形容词搭配,它表示动作或者状态没有实现(对“已然”的否定),也可以表示对“曾经”的否定。如果是对“已然”的否定,其肯定形式是“动词/形容词+了”,否定形式不带“了”;如果是对“曾经”的否定,其肯定形式是“ 动词/形容词+过”,否定形式带“过”。也可以简单地说,“没有”表示对事实或者经历的否定。

我读了那本书。/我没读那本书。
我读过那本书。/我没读过那本书。


“不”是对动作行为或者性质的否定。当否定动作行为时,它往往表示对某种意愿的否定:

他不喜欢。
我不吃。
我不读那本书。
汉语不难。
衣服不漂亮。


“不”可以用于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否定,“没”仅限于对过去和现在的否定:

昨天我不在家。/这会儿我不在家。/明天我不在家。
昨天我没在家。/这会儿我没在家。/*明天我没在家。


“不”否定形容词,表示不具有某种性质。“没有”否定形容词,表示否定事物经历了某种性质的变化或者曾经具有过某种性质。

苹果不红。/苹果很红。
苹果没红。/苹果红了。
这个房间不干净。/这个房间很干净。
这个房间没干净过。/这个房间干净过。

苗溪 2008-12-29 09:58
肯定和否定一对比,就比较清楚了,例子也简单明了,多谢呀多谢!

苗溪 2008-12-31 14:53
再问个小儿科的问题:

“一”在句子中似乎都不读第一声,而是看后边跟的是什么字,如果后边的字是一、二、三声的,“一”就读四声,如“一生”、“一直”、“一首”;如果后边的字是四声的,“一”就读二声,如“一块”、“一箭双雕”。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穆阑 2009-01-02 00:51
楼上要学会查字典

苗溪理解基本无误,但是1在句子里也有读阴平的,比方说

MX同学始终如一地热爱HY小说。

岁寒 2009-01-02 09:56
引用第22楼苗溪于2008-12-29 09:58发表的&nbsp;&nbsp;:
肯定和否定一对比,就比较清楚了,例子也简单明了,多谢呀多谢!


引用第23楼冬日于2008-12-29 13:20发表的&nbsp;&nbsp;:
嗯。岁寒的解释很清楚。存起来了。

引用要注明出处哦!下面这个也是——



“一”的单字调为阴平,它在两种情况下不变调:

第一,“一”做序数词不变调,例如:

第一天 第一年 第一本 ;第一个

第二,“一”作为一个多音节数词(不管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的十位数和个位数时,也不变调,例如:

(第)十一天 (第)二十一年 (第)一百零一本(第)一千一百一十一个


在其他情况下,“一”以后面音节的声调为条件发生变调,变调形式有两种:

A.在阴平、阳平、上声之前变为去声,例如:

一天 一年 一本 一板一眼
一般 一齐 一准 一朝一夕

B.在去声前面变为阳平,例如:

一个 一半 一刻 一字一句
一旦 一路 一再 一唱一和

苗溪 2009-01-02 11:36
哈,没地方好转,就只记在心里,如果给学生讲,就说跟一位专家请教过了。

昨晚也想到了几个例子,如“第一位”、“第一个”,表数字,所以都不变调。“有一位”、“有一个”就需要变调。

“不”的音调好像跟“一”近似,“不”后如果跟去声字,如“不对”、“不是”,“不”就变为阳平。岁寒帮确认一下,谢谢。

岁寒 2009-01-02 11:49
不是表数字不变调,你举的那些变调的不也表数字么?是表序数不变调!

不的变调比“一”简单得多,就是去声前变阳平,非去声前不变调。

苗溪 2009-01-09 12:09
请教下“霓裳”中“裳”的读音。查字典,“衣裳”中,“裳”读shang,轻声;还有一读音chang,阳平。霓裳显然不能读轻声,是不是读 ni2 chang2 呢?

岁寒 2009-01-09 16:00
当然是chang2,中学课文当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不就有“惊破霓裳羽衣曲”么。
要是教古诗文,《现代汉语词典》肯定是不够的。

穆阑 2009-01-09 18:59
chang2就是裙子

岁寒 2009-01-09 19:14
古代的衣裳是区分“衣”和“裳”的,上为衣,下为裳。说起裳,就想起诗经里特泼辣的那首《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还有那首《将仲子》,某专家翻译“隔壁的小二哥呀,请别爬我家的墙头……”

穆阑 2009-01-09 20:36
我想是的吧……当然你也可以找审音字表。

苗溪 2009-08-28 12:00
引用第13楼苗溪于2008-11-07 13:13发表的 驰、池、弛 :
请教下子哈:为什么“驰、池、弛”右边都是“也”呢?古时读音相近吗?


我在某中文教学论坛问了,有两人回答了,各位鉴定一下:

问: 池、驰、弛 是形声字吗?他、她呢?这几个字中的“也”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答1:“她”字被刘半农推陈出新后构成了一个新的形声字,即,左边的“女”为形,右边的“也”为声。因为,“也”在古代有读如“tā”的用法,比如《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里有所谓“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的话。对此,清代文字学家王念孙曾在他的《读书杂志·史记》中指出:“也,读如‘他’,‘他故’,‘他事’也”。
参考http://www.gmw.cn/content/2005-08/09/content_286073.htm

答2:他tā 〈代〉(1) (本作“佗”。形声。从人,“它”省声。本义:负担)

他这个字本来写作佗的,后来变成了他,这个变化也很好理解,因为字体上看,
它:    而  也:
意思都是 蛇。

他,因为之前是佗,是个形声字,声旁是ta它。


池、弛这几个字,chi ye, 也是声旁,ye 和chi也是有点关系的,几条音韵学规则就可以解释,但是我还没弄清楚。

=======================
最后这人没弄清ye 和chi的关系,岁给解释下吧。

穆阑 2009-08-28 21:16
我觉得没必要搞这么清楚吧,你觉得搞得这么清楚真的有必要吗?有意义吗?

穆阑 2009-08-28 21:19
介绍你到豆瓣咬文嚼字组问
老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yao/
新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neoyao/

苗溪 2009-08-29 04:24
引用第37楼穆阑于2009-08-28 21:16发表的  :
我觉得没必要搞这么清楚吧,你觉得搞得这么清楚真的有必要吗?有意义吗?


是没啥必要,我这不是好奇吗。

谢谢你介绍咬文嚼字组,我本来以为都是高深的学问,看了一下,还有比较大众的问题。

穆阑 2009-08-29 07:35
你好奇就算了,我是说没必要告诉小孩子这些没用的东西,增加他们负担。

苗溪 2009-09-18 12:09
一个小朋友的作文第一句是,“我家养一只小兔子”,凭语感,怎么都应该在“养”字后边加个“了”,或者写“我家有一只小兔子”。但她那么写,语法上有错吗?

穆阑 2009-09-18 12:52
缺时态吧,外语里也要时态的

岁寒 2009-09-18 12:52
我家养了一只兔子

这是存现宾语句,这种句子的动词都要带动态助词。所以你也可以说

我家养着/过(一只)兔子

岁寒 2009-09-19 10:33
我家养一只小兔子

小朋友,这里有五只小兔子,每家只能养一只,你们谁愿意养啊?

*1。“我家养一只小兔子”
*2。“我家也养”
3。“我家也要养,我家也要养”



1、2是没有完全习得母语句法的儿童语言,大人是绝对不会那么说的(说普通话的大人,方言不考虑),正常的回答句式应该用助动词“愿意”或者“要”,因为问句用了助动词“愿意”。以我的感性认识,4岁以上的普通话儿童都不会再说这种交际和句法都上有问题的句子了,交际上来说儿童会针对问句选择最简单的回答方式“我愿意”而不是又冗长又所答非所问的1和2。

3没有问题,但是已经不是存现宾语句了,因为谓语变成了“要”,因此也就跟苗溪的问题无关了,苗问的是谓语动词“养”在那个例句里为什么不能单用。实际你举的这个例子就跟苗溪要问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不是一回事。因为你的例子,句子的中心动词都是助动词而不是普通动词“养”,更不是表达存在的存现宾语句。

附带跑个题,教小学生写作文,当然不能用母语句法未发展成熟的儿童语言,因为小学生的母语句法已经发展成熟了,正如不能用母语语音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儿童的发音去教小学生学汉语拼音方案一样。

苗溪 2009-10-08 01:55
这是散文中<冬天应该有雪(崔东汇)>的最后一句:“冬天应该有雪。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需要,也是人类一点并不奢求的渴求。”

我怎么觉得“并不奢求的渴求”有语病呢。

穆阑 2009-10-08 08:09
是有语病,可以说并不算奢求,但是两个“求”放在一起还是别扭。尽量给学生看比较经典的文章,特别是叶圣陶的,茅盾的,冰心的,老舍的,老一辈人用词讲究,用他们的文章不会教坏孩子。

苗溪 2009-10-08 09:36
哦,这个不是给学生看的,是有人选了用来春节做配乐诗朗诵的。我觉得不怎么太好。

穆阑 2009-10-08 15:05
诗朗诵比较好办,你改通顺些再朗诵就没事了。

五月花 2009-11-13 00:52
当年最讨厌的课就是现代汉语,也许是缺乏连续上学受教育的结果。
觉得给小朋友讲课还是具体一点好,没必要讲那么多抽象的语法知识。

散文中<冬天应该有雪(崔东汇)>的最后一句:“冬天应该有雪。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需要,也是人类一点并不奢求的渴求。”

两个“求”字在一起当然是别扭了,可以是“并不奢侈的渴求”或“并不奢求的渴望”

苗溪 2010-01-10 15:23
今天讲了一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和 精卫填海,我挺开心的。

自相矛盾故事讲解完了以后,我又加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坦克的发明”。“自相矛盾”是把矛、盾对立起来,坦克是把矛和盾相结合,强强联手啊。我最后跟孩子们讲,遇到矛盾不可怕,只要想办法化解矛盾,把对立的双方联合起来,就能达到双赢。

精卫填海跟愚公移山的意义很相似,愚公移山的故事上学期学过,所以我拎出来又“温故知新”了一番。有个孩子提了个很好的问题,愚公明明知道自己看不到两座大山被移走的那一天,为什么还要拼命干呢?(呵呵,我一下子就联想到红岩烈士了)。因为班上孩子的家长多数是医生,我想用一个医学的例子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我就说,比如艾滋病的防治,是一个世界顶尖的医学难题,有很多很多科学家在研究,也许有些科学家一直到死也没有看到难题被攻克,但他们的工作对整个研究起了推动的作用,你能说他们的工作没有意义吗?

另外,小朋友还说,如果他的儿子、孙子觉得房前有两座山挺好的,都不想挖山怎么办呢?呵呵,小朋友真会想,也很较真儿啊,不过我不想敏感,也不可能跟他们讲什么敏感的话题,所以说,故事中说了,他的儿子孙子都跟着一起在挖山啊。至于孙子的孙子,就要靠孙子去教育了,呵呵。

苗溪 2011-04-02 13:45
AB,就C

比如,“出门,就绊了一个跟头”。这里,“出门”和“绊了一个跟头”的主语都是“他”,即B和C的主语都应是A。

但我在课文里看到一个替换练习,是这样的:

妈妈的病,就去上班了。我觉得这是个病句,因为“好”的是“妈妈的病”,而“去上班”的是“妈妈”,不是“妈妈的病”。我觉得应该改为“妈妈病一好,就去上班了”,或者“妈妈的病一好,她就去上班了”。

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岁寒 2011-04-02 15:12


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偏旁部首的名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7844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