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 --]

歌乐山的黎明 -> 《红岩》往事 -> 【转帖】《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松竹梅 2009-10-23 22:26

【转帖】《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

http://www.zgtoday.com/html//2009/09/25/20090925172335.html
《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  


□杨源孜/文   2009-09-25 17:23:35
【双击滚屏】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江姐童年这一段生活确实是不同寻常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值得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的。
  江竹筠是著名的红岩女英烈,是一代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她感人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然而,人们对她的了解,大多集中在江姐成年之后,也就是在参加革命之后的事迹上。比如:在重庆搞地下党,成都领导学运,以及在川东游击纵队的经历和被捕之后在监狱里同敌人的斗争等等。反映这些生活的文艺作品也很多,比如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而对于江姐8岁之前,在故乡江家湾这一段生活,大家就不太了解了。
  江家湾是距大山铺镇东南方向大约五公里的一个小村落,方圆不足1公里,周围群山环抱,竹木葱茏,山湾一侧,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向东缓缓流向朱家沟、锁溪桥。
  在这座宁静的小山湾里,居住着十多户人家,其中以江姓居多,所以这个村庄就取名为“江家湾”,著名的红岩女英烈江竹筠,就诞生在这里。
  过去的江家湾地处乡僻,交通极为不便,虽然附近的十字岭有一条石板路可通向大山铺镇。但这条道上常年有土匪出没,乡民们大多不敢贸然由此出行,多数时候只能选择由锁溪桥至大山铺那条田埂子小路。如果遇上天阴下雨,这条路非常难走,为此乡民们编了这样一首顺口溜:“雨天去趟大山铺,跟斗翻天摔得哭,走一步来滑几步,十里要当百里路”,这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出行的艰难。
  江家湾山多而水浅,除去正前方大冲里有少量的“夹沟田”外,其余三面都是贫瘠的坡地,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麻枯土,极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通常一亩地种麦子只能收百把斤,栽红苕也要比临近的村子少收三四成。种豌豆,也不容易长高长壮,当地人称之为“不倒苗”,土地的贫瘠,水源的短缺,再加上交通不便所带来的环境闭塞,使得江家湾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沟。
  就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和困苦的生活环境,使江竹筠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纯朴、善良、勤劳、勇敢,不畏艰辛,不怕吃苦的好品质。
  江姐的父亲原名叫江玉松,后改名为江上林,他曾在本乡铁钳坳读了十年私塾,很有文采,乡邻们都尊称他为“江秀才”。江家在祖上比较富裕,不仅有田有土,而且在外做生意,在仙滩、牛佛、三多寨等地都经营过绸缎庄。但是,到了江上林这一代,由于江家几兄弟都抽大烟而致使家道中落,祖上留下来的田土变卖殆尽,日子也随之过得相当的窘困。为了改变这种生活景况,江上林毅然戒掉了大烟,与几位同乡结伴,从自流井挑盐巴到重庆去贩卖,按当时的说法,也就是干起了当挑盐客的行当。(待续)

松竹梅 2009-10-23 22:28
http://www.zgtoday.com/html/2009/10/01/20091013120011.html
《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  
父亲的经历使江姐变得勇敢  


□杨源孜/文           2009-10-13 12:00:11
【双击滚屏】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杨源孜/文在过去的自贡盐场,当挑盐客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职业,盐担子两头,一头一大坨盐巴,少说也有百十来斤,而且还要作长途跋涉,这需要力气好,跑得快,没有相当的体力和耐力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当时正是四川军阀混战时期,在贩盐的途中,随时都可能遇上兵匪的抢劫,轻则盐担子被抢,被拉去当壮丁,重则一枪毙命,抛尸荒野。可江上林常年奔走在这条险道上,不辞辛劳,不怕掉脑袋,按当时的说法那真是提起脑壳耍,当然,这种冒险自然是为了生存,为环境所迫。但不管怎样说,他身上却有一股子勇于外出闯荡,不怕死的劲头。
  江姐小的时候,她父亲经常把自己在外面闯荡时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当挑盐客的这一段经历,讲给女儿听,这对江姐幼小的心灵自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江姐从小就变得倔强、勇敢。比如:江家湾的小女孩几乎都不敢上树掏鸟窝,掏鸟窝似乎成了男孩子的专利,而江姐就是与一般女孩子不一样,她不仅敢于上树去掏鸟窝,而且敢于爬到最高处去掏。喜鹊的鸟窝往往筑在树冠的最高端,越往上面爬,树丫枝越细,也就更加的危险,但是江姐不怕,因此她往往能掏到大一点的喜鹊蛋,而一般的小男孩只能掏小一点的麻雀蛋,这足以看出江姐的与众不同。
  再来说一说江姐的母亲。
  江姐的母亲叫李舜华,娘家住在自流井关刀石,也就是现在靠北苑小区的那个地方。江姐的外公在年轻的时候,是个木匠,后来进了洋人办的教堂干活,由于他干活很勤快,手艺又好,得到洋牧师的赏识,便把他留在教堂里。先当门卫,后干杂工,最后提升为采购日常用品的管事。因此,李家也就成了关刀石一带少数的几户小康人家之一。李舜华小时候读过二年私塾,是个知书达理的女性,她嫁到江家湾,人们都说是委屈了她。但李舜华不这样看,她所看重的不是江家的财势,而是看重江上林这个人,认为江上林有主见,不怕吃苦,不畏艰辛,将来是一定有所作为的。 (待续)

松竹梅 2009-10-23 22:30
http://www.zgtoday.com/html/2009/10/09/20091009172643.html
《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  
绣花写字练就江姐坚韧性格  


□杨源孜/文   2009-10-09 17:26:43
【双击滚屏】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所以她嫁到江家后,一直都是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特别是丈夫第二次到重庆闯荡之后,尽管身体不太好,她还是尽心尽力,一个人默默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培养教育子女方面,她既严格又充满了母爱,而且讲究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
  李舜华是个绣花的能手,她的绣功在江家湾一带是有口皆碑的。在江姐五岁的时候,她就开始教江姐绣花,李舜华认为绣花不是单纯的学一门手艺,而是通过绣花培养孩子的耐心、细致和对一件事情的专心致志和善始善终。有一次,李舜华叫江姐绣一幅蝶恋花的图案,这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是需要相当的耐心才能完成的。
  江姐每天读完私塾回家,做完家务之后,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刺绣这幅蝶恋花,并且从不间断,以一种恒定的心志,把这幅绣件做得非常好,得到了她私塾老师的高度夸赞,塾师对她母亲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君儿有这么一个好的开始,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下去,将来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刺绣大家,绣出一片不同凡俗的新天地。”江姐成年之后,通过革命斗争的锻炼,果然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刺绣大家”,而这个刺绣大家已经有了新的含义,她和无数的革命先辈一道,确实为中国革命绣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江竹筠也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巾帼英雄。
  比如歌剧《江姐》里面,就有“绣红旗”这段感人至深的情节,从绣蝶恋花到绣红旗,我们可以看到江姐成长的足迹,看到她一生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再接着就说刚才提到的江姐的私塾老师,他叫江玉麒,江姐小时候读私塾就是在江玉麒先生的斑竹林私塾读的。他是江姐的三伯伯,有了这层关系,江玉麒对江姐的要求非常严格,举个例子:在私塾里面设有写字这一课,江玉麒是个有名的书家,各种字体:行书、楷书、隶书都能写得很好,大山铺、仙市的一些商家都请他书写牌匾等,因此他对学生的书法写字课非常的重视,尤其是对江姐的要求更是一丝不苟。别的学生练习一遍两遍,而江姐,他非得让她练习三四遍才行。
  他常对江竹筠讲:“人们都爱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作文习字跟一个人的习性很大的关系,跟做人处世也有颇多相同之处。为人之道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端直正派。习字也一样,要做到端雅正楷,绝不能苟且随便。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牢基础。”正是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江竹筠的习字课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她写的字工整端丽,常常在同学中间传为样板。而江玉麒由习字所言及的做人之道,对于开启江竹筠童蒙时期的人生教育,引导小侄女端方的品行修养乃至她成年之后选择正确的人生之旅,无疑都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江姐由于从小受到书法严格的训练,她的字写得相当的不错,她留下的几封家书,那真是一看就像是书法作品,这在书中有影印件,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待续)

松竹梅 2009-10-23 22:32
http://www.zgtoday.com/html/2009/10/13/20091013103952.html
《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  
早出晚归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  


□杨源孜/文   2009-10-13 10:39:52
【双击滚屏】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除了她的私塾老师外,还有一个人对江姐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她的四娘,也是她的奶娘,叫陈玉林。由于江姐的母亲身体很差,江姐出生时,就没有奶吃,是陈玉林断了自己孩子的奶水,把江姐喂大。陈玉林十六岁嫁到江家湾,口碑一直很好,她非常贤惠、仁义,见到哪家有什么难事,她总是倾力帮助。在她的影响下,江姐从小就做了许多助人为乐的事,这些在《江姐童年故事》书中都有详细的记叙和描写。
  通过对她的家庭、父母、亲属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江姐之所以能成为举世所敬仰的革命英雄,除了党组织的教育和革命斗争实践的锻炼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和江家湾这片土地,她的家庭,她的父母,她的前辈亲友,以及江家湾的父老乡亲们对她的哺养和培育分不开。同时,也可以看出,江姐日后能成为闻名遐迩的英雄人物,绝不是偶然。
  我们写《江姐童年故事》这本书,就是要把江姐儿时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挖掘出来,反映出来,让大家通过这段生活,对江姐的一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本书正式出版后,很多读者都有这样一个同感,认为《江姐童年故事》是英雄壮丽人生的美好序章,使江姐的一生更丰富更完整。
  正因为写作这样一部书稿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去年二月,为配合进一步打造江姐故居的需要,大安区委、区政府邀请我和刘老师,为江姐的童年写一部书稿时,我们就毅然地承担起了这个光荣的写作任务。
  从二月下旬开始,我们就利用每周的双休日和一切能抽得出来的时间,前往江家湾,进行实地的调查采访。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五月份,在采访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在目前的江家湾,了解江姐童年时期生活的人少之又少。正因为如此,多年来,人们盼望能有一部反映江姐童年生活的作品,但一直都没能做出来。
  说实话,我们接手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但我和刘老师都这样想:既然叫我们来做这件事,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想尽办法,把这部作品做出来,我们是在写英雄的故事,在困难面前,我们也应该发扬一点英雄的精神,这不是说大话、空话,我们的确是这样做的。
  我和刘老师都住在市区,离江家湾比较远,每次到江家湾,光是坐车都要1个多小时,每次去都是早出晚归。我们几乎都自带干粮,外加一瓶矿泉水,这就是我们的午餐,草草地吃过了这顿简单的午餐之后,下午我们又接着采访,整理材料。这样做,主要是不想给村干部、村民带来更多的麻烦。
  调查采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那些乡民居住都很分散,他们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要联系上一个年长的乡民很不容易。有时候约好了,我们踩着田塍子小道,走了很长的路赶到老人的家里,人家临时有事又出去了,我们只得跑二趟。有时候一天要往返跑五六十里的路。(待续)

松竹梅 2009-10-23 22:35
http://www.zgtoday.com/html/2009/10/14/20091014164015.html
《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  
几经努力书稿正式出版发行  


  2009-10-14 16:40:15
【双击滚屏】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杨源孜/文
  
  我们要写江姐的童年生活,就要对她儿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做比较详细的了解。有一次,村里的干部陪着我们从李白河上游走到下游黑凼子桥,头天下了点雨,都是一些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路非常难走,在一个很窄的田坎上,刘老师差点摔下去 ,我们当时都很担心。但刘老师笑了笑说:“没事,没事。”我们又继续沿着河边小路往前走。刘老师开玩笑说:“为了这次采访,我的皮鞋都跑烂了一双。”的确是这样,他那双半新的皮鞋烂得差不多了,因为每次去江家湾都要跑很多路。
  总之,在江姐精神的鼓舞下,我们终于完成了采访阶段的工作,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先后采访到了江姐的堂嫂陈淑兰,她的侄子江子刚、江大维、江金相、江金良以及数十位对村情较为熟悉的年长的村民。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转述曾听到的父辈们讲过的一些往事,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极为宝贵的材料,尽管这些原始材料都是些小片段或是小故事,但他们的讲述,着实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们从江姐儿时所经历的这些事情上,深受感动和教育,让我们善始善终地完成了地方政府交给我们的写作任务。
  这部书稿完成之后,为慎重起见,我们把书稿拿给江姐的侄子江子刚、江大维看,江子刚看完之后非常激动地说:“太真实、太感人!”接着我们又把书稿送到大安区委和大山铺镇党委的有关领导手里,他们看了之后不仅非常认可这部书稿的写作,还对我们说:“你们两个作者真是不容易啊,太感谢你们了,你们为自贡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好事啊!”
  于是,我们就通过各种途径把这部书稿的有关信息发布出去,先后有七八家出版社跟我们联系,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但是,我们最终选择了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书,因为湖北少儿社高度认可了这部书稿的价值,并且承诺在三个月之内出版,并把它作为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书,向全国推广发行。
  今年3月,《江姐童年故事》正式出版发行,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省内外十多家媒体对这本书进行了宣传报道,其中有四川文明网、成都商报电子版等。全国各大书店,包括北京王府井书店都对这部书进行了推荐,至于自贡的主流媒体:自贡日报、今日晚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刊载了专访和评论文章,自贡电视台两次在有关的栏目中制作了专题片,进行了宣传报道。应该说《江姐童年故事》这本书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一本非常好的读物。
  这本书首次印刷1万册,在不到三个月就销售一空,第二次加印1万册,也很快销售完,现在出版社准备第三次印刷。
  作为作者,撰写了《江姐童年故事》这本书,我们感到为家乡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感到非常欣慰。贡井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教育局联合举办这次读书征文比赛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完)

松竹梅 2009-10-24 00:42
http://hyuer45.blog.sohu.com/112781599.html
2009-03-22 | 一部活现英雄童年的佳作 ——读刘仁辉、杨源孜纪实文学《江姐童年故事》札记  (节选)

曾新(图/文)
                    鲜活地描述了江姐的童年生活


由罗广斌、杨益言撰写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成书的一部长篇小说《红岩》影响了上上下下几代人,其中江竹筠(江竹君化名)的英雄事迹更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一时间“江姐”成了全中国老老少少的“江姐”的“粉丝”,尤其是作为江姐出生地的自贡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之骄傲!但是,《红岩》成书四十多年来,在人们的脑海里,江姐的童年生活几乎是一张白纸、一片空白。即便她家乡的人们——笔者就是其中之一,遗憾,惭愧!

所幸的是在这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一切围绕GDP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撑的国人中,还有人没有忘记江姐。有心人刘仁辉先生和杨源孜女士历尽艰辛,前前后后耗费近一年的时间,撰写出的《江姐童年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由于采访时的细致认真,对相去久远的江姐童年在家乡留下的蛛丝马迹、点点滴滴都钩沉不误,所以本书基本上再现了英雄从出生到8岁时离开大山铺期间艰难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八个章节,通过若干个故事的生动记述,让一个当年川南小女孩都有的、或与众不同的情趣、爱好、身心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信服——英雄不是神,江姐的童年也和一般孩子一样;但也有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中最鲜活、最令我感动的有:《斑竹林私塾里的小女孩》中坚持正义、巧对对子的江竹君;《幺夷让侄女见识了城中的“西洋景”》中小小年纪的江竹君对“城里”的感觉,应该说这对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铜板·喜鹊蛋·驼背老婆婆》中,小小年纪的江竹君慷慨解囊的善良心底等等。尤其是她怜悯、帮助老婆婆的一个细节,显现出不矜持,不虚拟,既十分感人,又合情合理、意蕴深刻。比如下面这段描写:

……听了这些,江竹君终于明白了老婆婆的苦情,这时她看见有人又放了几枚铜钱在老婆婆的布包袱上,便伸手往自己的衣兜里摸了摸,掏出一个铜板,捏在手里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走上前给了老人。

围观的人不禁发出了一片啧啧声(那时一个铜圆要换20多个小钱,笔者)。江竹君没管这些,她想了想,接着又把另一个衣兜里的六只喜鹊蛋也一齐拿了出来,放在老婆婆的布包袱上……

好一个“捏在手里犹豫了一下”!

好一个“她想了想”!

神来之笔也!


                  真实地再现了江姐童年生活地域的风土人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也能够从《江姐同年故事》里得到应正。

对于“大山铺”这个地名,笔者是比较熟悉的,几十年前就听说过,也跟随母亲去镇上赶过溜溜场;但是,对于大山铺乡间却是去年才脚踏实地(好笑的是,那次我们的“暴走”队尽然在大山铺乡间迷路了,始终走不出一条小溪,今天才知道,那正是书中描写江竹君与小伙伴们捉鱼虾的那条美丽的溪流)。所以,读《江姐童年故事》既感到格外亲切,又感到格外新鲜。因为,大山铺是我们自贡的一部分,大山铺出了英雄,作为自贡人的我能不为之而感到亲切么;因为书中所描写的大山铺乡间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让一向喜欢山山水水的我像徜徉在那些田塍、阡陌上,攀登在那些有名有姓的抑或无名无姓的山峦上,涉足在那条美丽幽静的小溪流里,仿佛我也经过时间隧道,回到了童年,置身于那些善良勤劳、朴实憨厚的村民之间,置身于那些天真烂漫、调皮聪慧的孩童之间,和他们一起爬树黏知了、掏鸟窝,下河捉鱼虾……一起坐在斑竹林私塾的矮凳子上听江先生吟咏《三字经》,讲解《四书》、《五经》……

看书中的两段描述吧:

江家湾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方圆不足两华里。环村的小山岗上,树木繁茂,稠荫匝地;山岗半腰至山脚,翠篁幽竹,蔚然成林;山湾一侧,一条澄澈的小溪在秀美如画的碧林青山掩映之下,缓缓地蜿蜒向东流去……

    ……就这样,琴儿出生没奶吃 难题解决了。陈玉琳以自己的乳汁哺喂小侄女三个多月,直到奶水绝了方止……

诚然,书中描述的当年自流井的景象也让我这个喜欢家乡历史、喜欢井盐文化的人兴趣盎然。即便那时的自流井贫富悬殊如天上地下。

请看江竹君的小姨李泽华领小竹君逛自流井的描述:

    二人经塘坎上、灯杆坝、石塔上、到了正街。当时的正街和与之东西相连的八店街、新街是自流井的中心地段,被人称做大街……街面上商号店铺倒是很多,绸布百货店、日杂店、山货铺、银楼、钱庄、以及茶房、酒肆、饭店、烟馆什么的,一家挨着一家,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如此繁华的市井,对于从乡下来的小竹君来说,自然满眼的新奇。然而这一路走来,一些从未见过的怪现象也让她迷惑不解……

读完全书,我们不难看出,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养育了童年的江竹君,这样的风土人情陶冶了童年的江竹君,为江竹君的伟大人生道路做了坚实的铺垫!
     2009.03.20深夜识于盐都天池山麓净觉斋

松竹梅 2009-10-24 00:58
这里虽然只介绍了《江姐童年故事》一书,但我们还是从中了解到了江竹筠童年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苗溪 2009-10-24 01:09
引用第7楼松竹梅于2009-10-24 00:42发表的  :
http://hyuer45.blog.sohu.com/112781599.html
   ……就这样,琴儿出生没奶吃 难题解决了。陈玉琳以自己的乳汁哺喂小侄女三个多月,直到奶水绝了方止……
.......

琴儿?

松竹梅 2009-10-24 01:31
江姐童年故事   目录
四娘的乳汁哺育了小琴儿
一定要给女儿取个有志概的名字
斑竹林私塾里的小女孩
跟着父亲一道去卖麻糖
母女情笃两相依
幺姨让侄女见识了城中的“西洋景”
铜板·喜鹊蛋·驼背老婆婆
大旱之年泪别故土
后记
作者: 刘仁辉,杨源孜

松竹梅 2009-10-24 01:40
引用第9楼苗溪于2009-10-24 01:09发表的  :
琴儿?

从目录中看,先是叫琴儿,而后又改的名字。

松竹梅 2009-10-24 19:50
再看
网上只搜索到书中开头部分
   四娘的乳汁哺育了小琴儿
      1920年8月20日下午4时许。
      长和村官印山麓江家湾。
      一间破旧的农舍里,传出一阵初生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取名为江雪琴的女婴,便是后来名扬中华的巾帼英雄江竹筠。
      江雪琴的母亲李舜华,这位二十五岁的少妇分娩后,疲弱地躺在一张双吊圆的古式雕花柏木床上,心中极不平静。三年前,她与当挑盐客的江上林相识相恋,从自流井关刀石嫁到了江家湾。婚后夫妻俩十分恩爱,李舜华连着生了两胎,但遗憾的是,这两个孩子出生后不久都夭折了,令李舜华极度伤悲。她一直都期盼着再生一个孩子,好好地把他养大。现在,琴儿来到了人世间,李舜华为此感到莫大的欣慰。她微微侧过头去,细瞅着身边襁褓中的婴儿,苍白的脸上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然而,这种又做人母的欣喜与激动并没持续多久,挂在她脸上的笑意便被黯淡的愁云所掩盖。因为丈夫请来接生的那个‘仙婆”临走时甩下一句话,说她身子太虚弱了,恐怕奶水会成问题。开始李舜华并不太在意,可现在,她果然发现自己一对干瘪瘪的乳房无论如何也挤不出半点奶水来。

松竹梅 2009-10-24 19:55
琴儿的大名叫江雪琴
这也太巧了吧

苗溪 2009-10-24 23:32
引用第14楼松竹梅于2009-10-24 19:55发表的  :
琴儿的大名叫江雪琴
这也太巧了吧


完蛋,这个名字把我一点点信任也扫荡掉了。编吧。

松竹梅 2009-10-24 23:44
这大概和《红岩》又混淆在一起了......................

苗溪 2009-10-25 00:01
习惯性地跟小说混淆,这样编出来的书能看么?!

松竹梅 2009-10-25 00:18
这名字或许是编的,不过,用乳汁哺育了小琴儿的四娘陈玉琳,把这些事讲给了她的亲孙子,也就是江姐的堂侄江子刚。
所以,根据江子刚的转述,陈玉琳以自己的乳汁哺喂江姐的事不应是编的。

五月花 2009-10-25 01:06
引用第14楼松竹梅于2009-10-24 19:55发表的&nbsp;&nbsp;:
琴儿的大名叫江雪琴
这也太巧了吧

无巧不成书呵
不明白为何总与《红岩》混淆?和着还原历史,《红岩》是最真实的原始版本了,所以应先从《红岩》书里找找再说。
竟这样堂而皇之写着:琴儿的大名叫江雪琴,真是这样吗?

苏日朗 2009-10-25 08:19
晕,我怎么记得在哪里看过,说小说里“江雪琴”的名字来自一个叫啥子“石琴响雪”的景点呢?不过我不知道是否记错了...
不过,一看“琴儿的大名叫江雪琴”我就和苗姐姐有同感,呵呵~

岁寒 2009-10-25 09:55
以前看到过这个~~~~~http://tieba.baidu.com/f?kz=561535364
当时就忍不住

飘过~~~

松竹梅 2009-10-25 20:13
引用第19楼五月花于2009-10-25 01:06发表的&nbsp;&nbsp;:
竟这样堂而皇之写着:琴儿的大名叫江雪琴,真是这样吗?


书的开头
   四娘的乳汁哺育了小琴儿
      1920年8月20日下午4时许。
      长和村官印山麓江家湾。
      一间破旧的农舍里,传出一阵初生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取名为江雪琴的女婴,便是后来名扬中华的巾帼英雄江竹筠。

我是以书的开头为依据做出的判断——琴儿的大名叫江雪琴。
至于真是这样吗?我也不知道。

松竹梅 2009-10-25 22:06
就这个名字而言,无论是巧合也好,与《红岩》混淆也好,我想提醒一下,我们能原谅盛国玉的“ 江雪琴,是江姐在狱中的名字”这一说法,那么,琴儿的大名叫江雪琴又有什么可说的?更没必要以此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

就这本书的真实性而言,我还想说几句。从《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来看,作者采访了众多江姐的家乡人。他们都是朴实的农民,从小就听老人们讲江姐在家乡的故事,都对江姐有着深厚的感情。如,江子刚就是用乳汁哺育了小琴儿的四娘陈玉琳的亲孙子,也是江姐的堂侄,江姐儿时的经历经常被陈玉琳作为教育孙子的故事讲给江子刚听。相信许多人都还记得2005年的流金岁月·相聚 《烈火中永生》节目中,江子刚与彭壮壮拥抱时的动人情景。因此,根据江子刚的转述,陈玉琳以自己的乳汁哺喂江姐的事不应是编的。
我相信以这些江姐家乡人的转述为素材而创作的《江姐童年故事》一书是真实的,至少要比“某些专家”所讲的“某些故事”要可信。

流浪猫 2009-10-25 22:23
原谅一个错误=原谅另一个错误=相信这个错误?

松竹梅 2009-11-01 21:48
引用第5楼平平淡淡于2009-10-23 23:15发表的  :
江竹筠也学过刺绣啊


李舜华认为绣花不是单纯的学一门手艺,而是通过绣花培养孩子的耐心、细致和对一件事情的专心致志和善始善终。
可见,江姐学刺绣是母亲对她童蒙时期教育的一种方式。


江姐由于从小受到书法严格的训练,她的字写得相当的不错,她留下的几封家书,那真是一看就像是书法作品。
[attachment=3801]

真是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岁寒 2009-11-20 13:10

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真迹的江姐笔迹——


图片来自江姐纪念馆,是江姐密友何理立珍藏的照片背后的题词。

楼上所引的图片放大了是这个样子

若水 2009-11-20 13:22
何老珍藏的江姐题词与被称为“书法作品”的那两封信从运笔方式到书写习惯都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个成年人的书写习惯能够在短短数年中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吗?疑惑中

岁寒 2009-11-20 13:46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何老提供的那张照片背后的题词不是江姐的笔迹而是何老本人的。
再看个三峡博物馆收藏的狱中致谭竹安信。

苗溪 2009-11-20 14:01
引用第29楼岁寒于2009-11-20 13:46发表的  :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何老提供的那张照片背后的题词不是江姐的笔迹而是何老本人的。



题头写的君永存,是赠给竹君的意思吧?

岁寒 2009-11-20 14:16
嗯,我记得当年小美看到这张照片背后的题词时,我们还讨论过笔迹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有怀疑那不是江姐的笔迹。

岁寒 2009-11-20 14:20
引用第30楼苗溪于2009-11-20 14:01发表的  :
题头写的君永存,是赠给竹君的意思吧?

君可以是竹君,也可以是一个普通的尊称。如果是称呼竹君,那么照片为什么仍然保存在赠与者手里呢?照片是1937年照的,如果是江姐后来下乡托何老代为保管物品,怎么就只这一张照片而未见何老提到江姐的其他遗物呢?

苗溪 2009-11-20 14:36
27楼左上角写的是什么?看着像“穿裙的是江竹君  穿校服(?)的何理立 摄于1937年”。这是什么人加的注呢?肯定跟题词的不是同一个人,单看“君”字就很不同。

岁寒 2009-11-20 14:41
一般来说加注的应该是照片的珍藏者吧?

岁寒 2009-11-20 15:17
嗯,37楼的这个笔迹我也有很深的印象。对比一下37楼的几次出现的“安”和26楼的“安”,就知道差别有多明显了。总之这个问题是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法分辨哪里是真哪里是假。

岁寒 2009-11-20 17:31
小美见过何奶奶的。

松竹梅 2009-11-21 12:33
补充说明一点
我在26楼发的图片来自江姐纪念馆
http://jiangjie.netor.com/
江姐手迹--<<自万县致谭竹安书信>>
[attachment=3838]





    ■■写于1948年3至6月间,信中充满了江姐对老彭深深的思念,对儿子云儿的牵挂,以及对迟迟未能驰骋"战场"的遗憾......
        
        一位可敬的母亲,妻子,战士!
        (照片选自"不朽的红岩"网站)  


岁寒 2009-11-21 12:42
引用第43楼平平淡淡于2009-11-20 18:29发表的  :
还有就是书法有篆,隶,行,草,正 即便是同一个人也可以写出不同书法的字
.......

这一点跟讨论的问题无关,因为这里引的几幅字迹都是行书,不存在因字体不同导致笔迹不同的问题。

松竹梅 2009-11-21 19:19
引用第28楼若水于2009-11-20 13:22发表的 :
何老珍藏的江姐题词与被称为“书法作品”的那两封信从运笔方式到书写习惯都有相当大的距离 [表情]
一个成年人的书写习惯能够在短短数年中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吗?疑惑中 [表情]

27楼的何老珍藏的江姐题词和我发在26楼的被称为“书法作品”的那封信,在江姐纪念馆都可看到,我在26楼发的图片正是来自江姐纪念馆,见44楼。
两封信在短短数年中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我也感觉疑惑。

小美 2009-11-24 01:07
个人的感觉几封信应该都是真迹. 信是由谭竹安提供的, 似乎纪念馆也没有什么必要去伪造这些信件. 信的原件最初是保存在重庆档案馆, 而不是歌乐山纪念馆. 不知道现在原件是否已转移到纪念馆内. 仔细看江姐狱中的那封信, 和万县来信中橙色底的那封, 笔迹是非常接近的, 只是因为狱中条件所限, 不可能一般的清晰, 字也要缩小很多去写. 而万县地方法院信纸的那封看上去不象是硬笔, 所以感觉也就不大一样. 但地方法院这样的信纸恐怕也不是随便可以搞到的吧, 而且我记得谭上交这几封信的时间并不是解放后, 而是在一次座谈会之后, 忘记是在哪篇文章里读到过了. 但印象里不是解放后马上上交的, 那么象这种伪政府机关的用纸, 在解放后应该是更难留存的了. 在已公布的万县来信里, 字迹差异最大的就是那封有烟盒广告在左上角的信, 这封信是横写的. 而这封信里的笔迹和中学时期那张照片背后的字倒是有几分相象的. 所以要说照片后面的字是江本人的, 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其实万县几封信的字迹有些不同, 我倒觉得也许是江姐有意而为之的, 变化字体和写法, 也是一种掩护方式. 对于熟悉自己的人来说, 仍然是了解的. 但不熟悉的人乍一看, 也许会以为是两个不同的人.

关于那张照片, 偶去何奶奶那儿看的只是翻印的照片, 不是原件了. 而且当时好象不记得要问那首小诗的事.  

小美 2009-11-24 01:16
对了, 江姐的书法应该还是不错的, 在川大的时候经常由她负责写女声社的壁报. 字太难看的话, 怎么吸引人挖  

松竹梅 2009-11-25 00:16
引用第47楼小美于2009-11-24 01:07发表的 :
[表情] 个人的感觉几封信应该都是真迹. 信是由谭竹安提供的, 似乎纪念馆也没有什么必要去伪造这些信件.

谭竹安提供的几封信应该都是真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引用第47楼小美于2009-11-24 01:07发表的 :
仔细看江姐狱中的那封信, 和万县来信中橙色底的那封, 笔迹是非常接近的, 只是因为狱中条件所限, 不可能一般的清晰, 字也要缩小很多去写. 在已公布的万县来信里, 字迹差异最大的就是那封有烟盒广告在左上角的信, 这封信是横写的.

其实万县几封信的字迹有些不同, 我倒觉得也许是江姐有意而为之的, 变化字体和写法, 也是一种掩护方式. 对于熟悉自己的人来说, 仍然是了解的. 但不熟悉的人乍一看, 也许会以为是两个不同的人.



同感
江姐狱中的那封信是用竹签子写的,所以,写出的字迹与用毛笔或钢笔写的万县来信会不同。
字迹差异最大的那封横写的信,或许就是江姐有意而为之的。

松竹梅 2009-11-25 00:46
引用第48楼小美于2009-11-24 01:16发表的 :
对了, 江姐的书法应该还是不错的, 在川大的时候经常由她负责写女声社的壁报. 字太难看的话, 怎么吸引人挖  [表情]

握手
我贴在26楼的江姐家书被称为书法作品是当之无愧的。
还是那句话
真是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clovery 2010-01-28 18:26

若水 2012-06-26 17:04
http://www.zg.cn/news/a/20120608/26630.html

自贡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自贡新闻 《江姐童年故事》被抄袭案一审宣判 自贡作家胜诉
2012-06-08 17:39:43    来源:自贡网    浏览次数:277      评论:0 条 分享到盐都微博
        我市作家刘仁辉、杨源孜合著的《江姐童年故事》一书涉嫌被抄袭(本报曾作报道),两人向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作者、出版社、图书销售公司。近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构成抄袭,侵犯了刘仁辉、杨源孜著作权。

        据了解,刘仁辉、杨源孜状告《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作者侯颖、吉林文史出版社、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一案,争议焦点为被告侯颖所著的《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是否构成对《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的剽窃,四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二原告认为,《江姐童年故事》一书反映的是江姐童年生活,其原始素材均来源于二人在江姐故乡江家湾对江姐亲属及年长乡民的直接调查采访,然后经过二人的必要提炼、加工和艺术概括,才最终形成的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是国内首部反映江姐童年时期生活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可争议的原创性;二原告列举证据认为,《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有 39处、约9000字涉嫌抄袭《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相关部分在表达方式及情节上均存在雷同,其中逐字逐句地抄袭有40处,情节相似有9处;二原告认为被告侯颖抄袭、篡改该书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二原告的著作权。

         法院审理认为,《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的写作完成及出版时间均在《江姐童年故事》一书之后,由于《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系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故被告侯颖完全有条件获得原告该作品,而两部作品关于江姐童年生活的相关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多处实质相同或相似之处,故被告侯颖写作《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剽窃了《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的相关内容,侵犯了二人的著作权;吉林文史出版社、 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三被告出版发行、销售《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侵犯了二原告著作权。

        近日,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判处被告侯颖、吉林文史出版社立即停止出版、发行《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被告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立即停止销售《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被告侯颖、吉林文史出版社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与合理开支,在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在《中国青年报》上非中缝位置就其案涉侵权行为刊登声明向原告赔礼道歉,内容须经人民法院核实。(记者 周孟娟)

岁寒 2012-06-26 21:28
我记得往事版讨论过这个《江姐童年故事》。

苗溪 2012-06-27 05:17
引用第1楼岁寒于2012-06-26 21:28发表的 :
我记得往事版讨论过这个《江姐童年故事》。



在这里:
http://www.hongyanhun.com/bbs/read.php?tid=2944&page=1

这样一本在文学/史学上都说不上有什么价值的书都有人抄,可见抄袭者脑子坏掉了。

岁寒 2012-06-27 07:52
合并同主题帖子

若水 2012-06-27 14:51
两本书的图片,表示都没看过。。。



苗溪 2012-06-27 22:25
童年故事的封面设计还挺好看的。

松竹梅 2012-11-29 01:43
http://www.zg.cn/news/a/20121127/32455.html
《江姐童年故事》著作权案获胜始末(图)
2012-11-27 16:27:15    来源:自贡网    浏览次数:13      评论:0 条
我市作家刘仁辉、杨源孜创作的国内首部反映江姐童年生活的作品遭遇剽窃,两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历时一年之后,该案终于尘埃落定。


江姐的孙子彭壮壮接受了刘仁辉、杨源孜亲笔签名赠予的《江姐童年故事》。

历经一年的调查审理后,备受社会关注的我市作家刘仁辉、杨源孜《江姐童年故事》著作权案终于尘埃落定。近日,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生效,该判决认为,被告《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作者侯颖写作《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剽窃了《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的相关内容,侵犯了二原告的著作权,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亦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创作:重点图书填补空白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长篇小说《红岩》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其中江竹筠的英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作为江姐故乡的自贡人,无不为之骄傲。但是,《红岩》成书四十多年来,江姐的童年生活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2008年2月,为推进江姐故里建设,大安区大山铺镇党委邀请我市作家刘仁辉、杨源孜前往采访,希望能创作出真实地反映江姐童年生活的作品。

当时,刘仁辉进行文学创作已长达45年,虽然出版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百万字,他依然认为《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的写作难度很大。为真实挖掘江姐童年故事,刘仁辉与杨源孜将采访重点放到江姐的平辈及晚辈亲属上,其中江姐的侄子江子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采访对象。江子刚的奶奶陈玉琳不仅是江姐的四婶,而且作为江姐的奶娘把她抚育长大,与江姐有着亲似母女的深厚感情,江姐儿时的经历经常被陈玉琳作为教育孙子的故事讲给江子刚听。以江子刚的转述为素材,二人收集到许多江姐的成长故事。采访期间,刘仁辉与杨源孜二人每天早出晚归,自己带干粮,付出了大量艰辛劳动。他们不仅深入江姐亲属家了解江姐童年往事,还对20位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村民进行了采访,对江家湾的风土人情进行深入了解。

经过长达3个月的时间,刘仁辉与杨源孜先后在江家湾采访了近百位乡民,收集整理素材近20万字。2008年5月,二人采取单元式的结构进行写作,将收集的素材分为8个章节,每个章节独立成篇,合拢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经过3个月的写作,《江姐童年故事》初稿终于完成,并很快引起了省内外近十家出版社的高度关注。最终,2009年《江姐童年故事》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重点图书推出,全国发行。这也是我国首部反映江竹筠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它填补了文学作品反映江姐人生历程的一段空白。

质疑:两书出现多处雷同

事件的拐点出现在两年后。

“《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的内容有30多处文字与我们的作品雷同。”2011年2月21日,刘仁辉、杨源孜首次向本报记者透露,《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涉嫌抄袭。

据杨源孜介绍,2011年1月中旬,她在卓越、百度等网站浏览新书信息时发现,《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的简介与《江姐童年故事》一书十分相似。杨源孜从网上购买到该书后,对照发现该书竟与《江姐童年故事》一书有许多文字雷同。随后,她与刘仁辉制作了两书部分原文对照表,其中提取了30多处雷同文字。

刘仁辉总结两书雷同之处时认为:“《忠诚战士江竹筠》几乎完全套用了《江姐童年故事》中所记述的江姐儿时所发生的故事,如江姐出生时没有母乳吃、母亲给江姐取学名‘江竹君’、江姐读私塾、江姐跟着母亲学绣花、江姐上树掏鸟窝以及江姐听父亲讲当‘挑盐客’的故事等;主要人物的对话雷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相似;对主要人物的性情、性格的评述性语言雷同等。”

刘仁辉说:“《江姐童年故事》是我们在江家湾通过对江姐亲友及年长村民实地调查采访挖掘后写出的作品,江姐的侄子江子刚也表示,没接受过《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作者的采访,《江姐童年故事》中的许多故事仅向我和杨源孜首次透露过。但是这些故事,却出现在了《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中。”

《江姐童年故事》于2009年3月由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印一万册,同年5月重印发行一万册。“而《忠诚战士江竹筠》于2010年1月才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刘仁辉说,从时间上对比,《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的出版时间要比《忠诚战士江竹筠》早将近一年;从内容上讲,《江姐童年故事》的写作素材都是通过面对面采访收集而来,采访对象中有江姐的堂嫂陈淑兰,今年已90岁,是目前在世的唯一一位江姐的平辈亲属,以及江姐的侄子江大维、江子刚等。作品出版后得到江家后人的一致肯定,江姐的孙子彭壮壮接受了刘仁辉、杨源孜签名赠予的《江姐童年故事》,并对两位作家说,《江姐童年故事》这部书对于他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一定要好好地加以珍藏。

刘仁辉和杨源孜表示,《江姐童年故事》一书凝聚了他们的心血,看到书中内容涉嫌被抄袭,感到非常的不解和气愤。2011年2月13日,杨源孜通过电话联系到吉林文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2月15日,刘仁辉和杨源孜与湖北少儿出版社《江姐童年故事》一书责任编辑取得联系后,对方表示,作为《江姐童年故事》的出版方,如果对方构成侵权的话,将协助作者维权。此后,二人收集好相关资料,准备起诉。

胜诉:法院裁定被告侵权

2011年7月,刘仁辉和杨源孜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作者侯颖、吉林文史出版社、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于2011年8月9日立案受理,于2012年2月15日、5月7日两次开庭进行了审理。

案件争议焦点围绕被告侯颖所著的《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是否构成对《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的剽窃,四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进行。二原告认为,《江姐童年故事》一书反映的是江姐童年生活,其原始素材均来源于二人在江姐故乡江家湾对江姐亲属及年长村民的直接调查采访,然后经过二人的必要提炼、加工和艺术概括,才最终形成的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是国内首部反映江姐童年时期生活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可争议的原创性;二原告列举证据,《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有39处、约9000字涉嫌抄袭《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相关部分在表达方式及情节上均存在雷同,其中逐字逐句地抄袭有30处,情节相似有9处。二原告认为被告侯颖抄袭、篡改该书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二原告的著作权。庭审期间,江姐侄子江大维出庭为原告作证。

法院认为,《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的写作完成及出版时间均在《江姐童年故事》一书之后,由于《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系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故被告侯颖完全有条件获得原告该作品。而该两部作品关于江姐童年生活的相关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多处实质相同或相似之处,故法院认为被告侯颖写作《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剽窃了《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的相关内容,侵犯了二人的著作权。吉林文史出版社、 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三被告出版发行、销售《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侵犯了二原告著作权。

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侯颖、吉林文史出版社立即停止出版、发行《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被告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立即停止销售《忠诚战士江竹筠》一书。被告侯颖、吉林文史出版社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与合理开支共计1万元。被告侯颖、吉林文史出版社在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在《中国青年报》上非中缝位置就其案涉侵权行为刊登声明向原告赔礼道歉,内容须经人民法院审核。

一审判决后,被告候颖、吉林文史出版社于2012年6月6日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但又一直拒交上诉费。

近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最终裁定,被告侯颖、吉林文史出版社因在规定期限内未缴纳上诉费,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本案按原判执行。与此同时,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正式发出了裁判文书生效确认书。至此,《江姐童年故事》被抄袭案尘埃落定。

dgr 2013-01-02 20:42
虽然没看过书,但感觉江姐那种坚强的个性和小时候的经历应该是分不开的

松竹梅 2018-01-27 00:07
http://www.zgm.cn/html/a/2017/1129/151201.html
红色基因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 电影《江姐的童年》今日启动拍摄
2017-11-29 16:00:22来源:自贡网分享到



自贡网讯(记者 缪静)11月28日,为纪念江姐英勇就义68周年,大安区在江姐中学举行“红梅花儿开”大型文艺演出暨电影《江姐的童年》拍摄启动仪式,以铭记红岩女英雄这枝傲雪的红梅,以红色基因滋养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江姐的童年》是自贡剧作家、四川省微电影艺术协会自贡分会会长李利,根据作家刘仁辉、杨源孜纪实文学《江姐童年故事》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为自贡首批重点扶持文艺作品。电影讲述了江竹筠童年时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故事,主人公小江姐有血、有肉、有情,感人至深。剧本创作历经三年,经省市文学界广泛讨论定稿。

四川省微电影艺术协会会长肖建兵介绍,目前,由四川华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省微电影艺术协会联合制作的电影《江姐的童年》已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拍摄,并将于明年之内完成拍摄和制作。该片90%的镜头都将选自江姐的故乡大安区江姐村,编、导、演主创队伍阵容强大,接下来将面向全国海选主要演员。

此次大型文艺演出旨在弘扬江姐革命精神,活动现场通过歌舞、情景剧、联唱、合唱等15个围绕江姐创作的精彩文艺演出,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




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江姐童年故事》写作经过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79155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