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爱屋及乌 --]

歌乐山的黎明 -> 煮酒品茶 -> 爱屋及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淇奥 2010-03-18 18:05

爱屋及乌

       上小学的时候,音乐课上教过一首歌,名字叫做《一条大河》从打开始学习起,我就没怎么喜欢过这首歌,任凭音乐老师将键盘敲的如何铿锵作响,表情陶醉的多么痴情迷离,也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当时那首早已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在我眼里远不如台湾歌手的一曲《酒干倘卖无》来的好听,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老电影------《上甘岭》时,这种想法才在顷刻间被颠覆。
随着转动的镜头,当那熟悉的旋律伴着优美的歌声在猫耳洞里,在每个战士心中激荡、回响的时候,当女战士温柔甜美的微笑在其他志愿军战友那坚定、庄重的表情中传递的时候,当我随着情节的深入或悲伤或激动的时候,我已经彻底喜欢上了这首歌,这首让我胸中热血起伏跌宕激动不已的歌。自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每当前奏响起,影片中的场景就会随着起伏的旋律一幕幕的闪现在我的眼前,那么立体,那么真实,那么深刻------传递中的苹果,甜美、灿烂的笑容,深沉、坚定的战士,然后就是我翻腾着的热血和鼓噪不安的激情。

      老话说的好----爱屋及乌,嗯,我有了真实的体会。

      我确信自已是一个爱激动的人------为一切高尚而激动,高尚的品格,高尚的歌曲,高尚的诗篇,归根结底是高尚的人。
 
        不知道自已的DNA中哪根链条搭错了轨,反正,我从小就很懒,懒的动手,懒的动脑,但凡与背诵有关的东西我都懒的动一下,哪怕在考试前最关键的时刻也不动摇。我甚至怀疑照此发展,自已会得老年痴呆,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这些背诵与高尚沾了边儿时。我能背诵许多与革命者有关的诗,包括叶挺的,蔡梦慰的,金方昌的,许晓轩的,罗世文的等等等等,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陈然的《我的“自白书”》,只记得最初喜欢他的原因是缘于老师的一句话-------这是一位革命烈士用生命写就的诗。完了,我的激情就此上来了,几乎没费什么脑细胞,我就可以将它倒背如流了,不过这仅是个开始,真正将这首诗溶入心菲,刻入骨髓的时刻要在我看完小说《红岩》之后了,至今我的脑海中仍能演绎出成岗(陈然的原型)在刑讯室里表现的每一个细节------他因伤重而低垂的头,他无力的挥舞着的拳头和他拼尽全力的回答:“党中央,毛主席”。他的每一次激动,他的每一次昏厥,都让我心痛,他成为了我心目中永远不会失去魄力的偶像。

还是那句话----爱屋及乌,当熟悉的“自白书”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成岗的形像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的内涵,也给予我更加强烈的震撼,“自白书”中那坚毅激昂的文字,不只是他心声的流淌,更是他对敌斗争中视死不屈的精神的真实再现,诗歌反映了他坚强的意志,反映了他对信仰的坚贞,反映了他对黔驴技穷的敌人的蔑视也反映了他愿为真理而献身的决心。我能够想像他拖着铮铮作响的铁镣步履维艰,我能够想像他在皮鞭下血肉横飞,却坚贞不屈,我能够想像他横眉冷对临刑前的枪口,我能够想像他身中数弹仍伫立不倒的身影。俨然间,诗歌化作了他的身影,他溶为了诗的灵魂,从他刑伤的身体中流淌的每一滴血都加深着我对这首诗的好感。

暮暮朝朝六十年,陈然的精神被他患难与共的战友通过其真实生动的笔触,成功的播撒到千万善良、正直的后代末学的心中,让这种精神世代传承,也顺带着给了这首诗大放异彩的机会。然而,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是“自白书”并非陈然所作或是不完全出自陈然之手,而是由某某代笔,在陈然烈士残缺的遗诗上增删、修改而得,在其他知情人尽皆陨末的今天,想要要回自已的属名权,对此,我颇不以为然,虽然它的属名权(应该说是一半的属名权)确有可推敲的地方,如原诗命名《假如》与本诗的诗意有出入,再如,据说(不确定)罗广斌当时只记得部分诗稿而非全部,等等,虽然我们不能否定有这种可能存在,但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今天我还是觉得那位先生的行为没有必要,就诗歌本身而言不乏其光彩,无论出自谁手都不可不谓之优秀,但是太阳与月亮的光辉毕竟不可同日而语,这首诗之所以有今天大家所见的这么深入人心,只因为沾了陈然的光,有了陈然坚贞不屈的行为,才有了这首诗的魂,才有了我们今天割舍不下的爱,我记得汪精卫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写过一首诗,后两句大有为国捐躯死而后已的意思,看完之后,我便大为感慨:真TM可惜了这首诗。然后就把它抛诸脑后了。对读者来说革命诗篇不过就是个空泛的口号,我们其实看重的是其背后的人,是那个穿越时空传递给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的人,没有了陈然精神的映衬,诗歌便失却了感情的依托,有如失去了灵魂,显得苍白了许多,说到底是这首诗选择了陈然,而非陈然选择了这首诗,就像我们因为岳飞才记住了《满江红》而不是因为《满江红》而记住了岳飞。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视剧《生死线》,几集过后就对他的片尾曲《决定》深爱不已,每天有如倒带一般来回哼唱:我的眼泪是笑容,陪你一直到天明。朋友说:也没见怎么好听啊。我则不以为然:你没看电视剧,没感觉罢了。------感觉,爱屋及乌的感觉,你越是喜欢这部剧就越是对剧中人所唱的歌有感觉:掩埋了自已的不幸,从此就开始了坚定,哪怕回来时只剩下姓名,也要勇敢的决定。




岁寒 2010-03-18 18:43
我的自白书,罗广斌原作,杨本泉修改。这是没有什么值得争论的了。
因托名陈然而流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主贴中提到的罗广斌回忆的陈然诗作,不是这首我的自白书,是另一首诗。

岳飞的那首《满江红》,真伪问题也是存疑的。

苗溪 2010-03-18 22:12
嗯嗯,爱屋及乌,何况那也不是个“乌”。

淇奥 2010-03-19 19:5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4bfd50100hdh6.html

岁寒 2010-03-19 21:17
楼上推荐的文章是老调调了。

熊炬以高度情绪化的态度来讨论历史问题,令人遗憾。他在极左论坛乌有之乡也颇为活跃。
就说他这篇大作的前两句话的逻辑吧——
“上个世纪50年代肖三同志编的《革命烈士诗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和重庆人民出版社编的《囚歌》,都收入了这首陈然遗诗”

——难道因为两个诗集收入了这首诗,就能证明这首诗是陈然遗诗?我曾经访问过参与写作《陈然烈士传略》的林彦老人,他说,《囚歌》当初在编选的时候,与罗广斌相熟的一位老地下工作者就特地来跟他说,《我的自白书》绝对不是陈然遗作。

再看这一句:“罗广斌亲口对我说,这首诗是陈然同志牺牲前在狱中口述,他回忆记录的,没有手稿。”——这里值得推敲的就更多了。罗是出了名的会编故事,他解放后做的那些报告,前后矛盾的多了去了。光是他写的自传,关于自己的入党问题就有各种不同说法,单凭罗亲口说的就能证明了?好吧,就算罗亲口说的都必须相信,那么,罗还在别的场合亲口说过陈然遗诗的主题呢,那个主题与我的自白书毫不相干,罗回忆起来的诗句也与自白书毫不相干,这又怎么解释?

论坛刚开的时候,也有人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说事儿,当时我跟苗溪的一致意见是,不提倡在本坛再讨论这个问题了。因为很多人带着严重的情绪来,跟这样的人是没法讲理的——就如同某些极左人士没法讲理一样。

我其实一直弄不明白,我的自白书不是陈然遗诗,难道对陈然的形象有什么损毁么?在我看来半点没有!甚至《论气节》,今天好些人说是陈然写的,可是仔细读读《陈然烈士传略》就知道,执笔者应该不是陈然。但这又如何?在我看来也对陈然烈士的形象没有丝毫的损害。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那么脆弱,非要在一首诗一篇文章上面纠缠不清。


岁寒 2010-03-19 21:21
另外补充一下,我看到过的罗的自传里,罗回忆自己写过一首诗,就是后来托名陈然的《我的自白书》。这个自传应该是写于50年代。罗只字未提陈然,明确说这首诗是他自己的。

若水 2010-03-19 22:56
嗯,我也赞成不在论坛上讨论这个话题,关于《自白书》这首诗的来龙去脉本来已经非常清楚,这个话题再争论已没有意义。

苗溪 2010-03-19 23:27
http://www.hongyanhun.com/bbs/read.php?tid=330&fpage=16

同意。我的观点在上边帖子第6楼。

这个帖子锁了吧。(另外,淇奥的文笔好好。关于歌曲,关于诗歌,“爱屋及乌”,我跟你是一样的感受。)


查看完整版本: [-- 爱屋及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5620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