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上海海归》一书中的两位演员 --]

歌乐山的黎明 -> 漫谈艺文 -> 《上海海归》一书中的两位演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满陇桂雨 2010-04-24 13:32

《上海海归》一书中的两位演员

都是俺采访的,一个是夏凡。这书是为上海世博会推出的,这月就出版,请大家关注。

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在被导演冯小刚拍成贺岁大片之后,又被改编成电视剧,由陈道明和王志文两位巨星领衔主演,最近正在热拍中。剧中男三号人物,扮演严守一的小舅子于文海的演员却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他就是有着留学背景的青年演员夏凡。

留学生到海外不是学商业,就是学理工,很少有学影视表演的。即使有少部分人学习这个专业,大多也是在国内就是做这方面的工作,到国外无非是进修,镀镀金而已。像夏凡这样从普通的留学生成为演员的还是不多见的。

夏凡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是小学老师。小的时候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高中时,个子疯长起来,成了1米85的大个儿。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科目是英文和化学。从没想过要当一个演员。夏凡的父亲曾经在日本工作过一段时间,夏凡的朋友当中也有不少日本留学生。和他们的交往让夏凡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他决定去留学。

留学期间,夏凡也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涯。他送过报纸,在餐馆做过侍应生,洗过盘子,还在鱼厂切过鱼头……这让他第一次感到了生活的艰辛,也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当然,也为他后来的演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餐馆打工的时候,夏凡那高大帅气的外形引起了不少客人的注意,总是不断有客人对他说,你形象这么好,为什么不去当模特呢,还可以多赚些钱。说的人多了,夏凡也就有点心动了,他找到刊登在公用电话薄上模特公司的广告,毛遂自荐的去参加了面试,没想到公司真的和他签约了。于是他的照片上了MELON婚典杂志以及其他时装杂志的封面,还拍了一些广告和电视片。他也拥有了自己的粉丝。他发现自己很喜欢表演,上大学时就选择了影视表演作为专业。按说当时夏凡在日本发展得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他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哪怕国外的条件再优越,长期生活下去仍然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大学毕业之后,他还是决定回到中国发展。

刚回国时,夏凡也和在国外一样,按照广告地址寄资料给经纪公司,交了不少冤枉的“资料保管费”,结果都石沉大海。原来中国的影视圈特别讲究关系,不然很难入门。就在夏凡几乎绝望的时候,机会终于降临了。通过父亲教过的一名学生的介绍,夏凡结识了当时正在筹拍史诗剧《大敦煌》的影视公司,在该剧的第三部分中,正巧陈家林导演希望能找到一个条件合适而且略懂日语和日本文化的演员来出演剧中的一位日本画家的角色—— 千叶三郎。几经周折夏凡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这是个痴迷于敦煌艺术的青年画家,也是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毒害的剑道高手,被军部派来窃取敦煌宝藏,在和中国人的接触中渐渐醒悟,最后为了保护敦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夏凡在剧中出色的表现不仅得到了陈导演的欣赏,也终于第一次在自己的祖国拥有了粉丝。他给自己的粉丝取了个可爱的名字“饭团”。他觉得对饭团们说“感谢”已经不够了,因为他的艺术生命就是他们给予的。时至今日,夏凡在接受媒体采访以及访谈类节目中总会提到当初那段看似偶然但又不平凡的经历。总是会讲起启蒙导演陈家林,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我的恩师陈家林导演、没有那次出演的机会,就没有我的今天”。

尽管夏凡出色的外形可以演偶像剧轻松地一举成名,但是他不急于求成,宁愿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角色,磨练演技。接下来,夏凡又在其他一些剧中扮演了各类角色,比如《女人一辈子》中暴戾好色的日本军官三木,《好男当家》中的民工朱子,《老人的故事》里的电台主持人李晓飞等。夏凡总是会认真的对待每一个角色。哪怕是个戏份很少的小角色,夏凡也演得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因为讲一口流利日语,夏凡常常接到演日本鬼子的角色。尽管他演的日本鬼子活灵活现,比起货真价实的鬼子演员矢野浩二毫不逊色,然而夏凡不希望被贴上只能演日本人的标签,他希望有能接到其他类型角色的机会。

去年热播的红色谍战剧《英雄无名》中,夏凡扮演的打入军统的地下党员梁栋让人耳目一新。夏凡用亦正亦邪捉摸不透的犀利眼神,把作为军统特务和地下党员的双重身份表现得恰到好处。《英雄无名》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两次播出,取得收视率之冠。此片还获得了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的五项大奖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电视剧与最佳美工两项大奖。更多的观众通过这部剧认识了夏凡。在网络举办的针对此剧“最喜爱的角色”投票中,梁栋票数遥遥领先,甚至超过了主角阎宝航,排在了第一位。

紧接着的一部抗日电视剧《杀虎口》中,夏凡再次扮演了日本军官——羽田。不过这是个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鬼子角色,虽然一样的残暴,但是他有头脑,有智慧,和八路军过招,让对手吃尽了苦头。和其他日本鬼子比起来,羽田的形象更丰满,更有个性。夏凡的演技也因为这个角色有了一个飞跃。在今年2月上海经济台的首播中,《杀虎口》一举夺得收视之冠。夏凡扮演的羽田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人盛赞他的演技,并认为羽田改变了以往日本军官的残忍形象,让大家第一次意识到日本鬼子也是人。在《杀虎口》的百度贴吧中,讨论羽田的帖子异常热烈,夏凡的人气也成为剧中演员里较高的一个。

夏凡再接再厉,又在建国60周年献礼片谍战剧《誓言永恒》中扮演了反一号罗建成,一个性格复杂,足智多谋,凶狠狡诈的台湾特务。夏凡在此剧中的表演再次有了突破。罗建成虽然是个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敌方人员,却也是一个真诚追求爱情的年轻人。丰富的内心戏让这个角色的塑造更加突出了人性的多面性。夏凡日渐成熟的演技得到了素有“谍战剧之父”的著名导演毛卫宁的高度好评。而夏凡在剧中酷酷的造型也让观众眼睛一亮。

在拍摄《誓言永恒》期间,夏凡还穿插拍摄了导演李文岐(曾导演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的建国60周年献礼片 ——胶片电影《北大荒》。他在片中扮演男一号——坦克连连长郭振毅。这是一部描写50年代开发北大荒的电影。外景地的条件极为艰苦,为了再现当年开荒的真实场景,演员们要经常泡在冰冷的水中,或者在恶臭的泥塘中拍戏。以前李导演带演员来拍片时,很多演员一看到那么恶劣的条件都弃约逃跑了。不过夏凡认为吃些苦是值得的。这将是他第一次登上大银幕,也是第一次担纲男主角。今年国庆期间,大家就可以看到这部献礼片了。夏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表演上有进一步的突破,为观众留下更多难忘的艺术形象。

除了演技出色,夏凡还多才多艺。在《大敦煌》新闻发布会上,他和香港著名演员翁红合唱一曲《不悔》,富有磁性的歌喉,让人颇为惊艳。夏凡博客中一篇篇文笔优美、感情细腻的博文都是他亲力亲为,不假他人之手。其中一篇感情真挚,赚人热泪的文章——《留学生活中最长的一天》还被留学生活网站收录了。在演员中,他的电脑技术也是一流的。他会自己合成剧照,还会制作MV。在四川地震期间,他用《英雄无名》的片尾曲,加上一些新闻视频片段,做成了一个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MV,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良好的基础,扎实的训练,再加上个人的吃苦和努力,夏凡已经在演艺事业上交出了一连串亮丽的成绩单。宽广的戏路,个性分明的角色和过人的才华,让夏凡正在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无论是在留学生中,还是在演员中,夏凡的经历都是非常独特的,而正是这种独特让夏凡和其他明星显著不同。他依然保持着留学生的作风,虚心向演艺界的前辈们学习,把握好每一个机会,尽最大的努力演好每一个角色。夏凡不是那种一夜走红的明星,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实力派的演员。但愿他能够继续保持留学生身上的那些优良品质,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让美梦成真。






满陇桂雨 2010-04-24 13:37
提起王战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然而说起他演的角色,许多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都记忆犹新。1984年春节,一部根据著名作家峻青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海啸》火爆全国,其中的男二号——通讯员小马的扮演者就是当时还是一名中学生的王战。

在1980年,中小学课本中收入文章仅次于鲁迅的著名作家峻青推出了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海啸》,经著名播音员关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反响很大,许多听众纷纷要求将这部小说改编成影视片。1982年,由上海电视台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开始只是试播了三集,反应不太好,之后经删改,由原定的14集改成了6集,于1984年全部拍完播出。因剧情采纳了中国章回小说的表现手法,每一集结尾都设置了悬念,情节又惊险曲折,播出时极为轰动,几乎家家都在看。那时,中国的电视剧还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人家里没有电视机。这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还出现了集体露天看电视的壮观景象。

这部剧写的是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我山东昌潍根据地遇到了海啸灾难,颗粒无收,根据地老百姓面临断粮危险。以宫明山为首的八路军运粮小分队,包括会计郭玉文,排长大老姜,通讯员小马等人接受了为根据地送粮的任务。一路上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了土匪的骚扰,日寇的截击,伪军的偷袭,小分队的战士几乎全部牺牲,最后终于将粮食安全地运达目的地。这部剧不但剧情惊险曲折,而且对人物的塑造与以往完全不同,英雄人物非常人性化,有血有肉,反派人物也不脸谱化。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

这是上海电视台拍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整个拍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剧中人物一变再变,演员也换了好几拨。特别是剧中戏份很重的通讯员小马这个人物一直难产。当初寻找扮演小马的演员非常困难,既要外形像那个年代,还要很好地理解剧情,文戏武戏都要出色,既能演出角色大量的内心活动,也能演出许多骑马打枪的战斗戏。符合这样条件的小演员实在是太难找了。

《海啸》的编剧是淮剧团的编剧乔谷凡。有一天,他到剧团的图书馆发牢骚,说找不到符合“小马”气质的小演员,因为那时王战常去那个图书馆,图书馆的阿姨就推荐了他。恰逢王战的母亲得了传染病,他们一家被关在医院隔离。乔谷凡隔着栅栏看到王战那虎头虎脑的样子非常满意,就推荐给导演张戈,张戈导演看了也很满意,就想定下来。可是王战的父亲竭力反对他拍戏,母亲倒是赞成。最终他们让王战自己定。当时王战根本没有拍戏的概念。导演跟王战说拍这部戏要学打枪骑马。那个年代的男孩子,哪个不向往当兵玩枪呢?他就心动了。那一年他14岁,和剧中人物的年龄一模一样。

王战演小马得天独厚。从小生长在部队文艺团体,耳濡目染,有演戏天分,体育成绩好,身手敏捷矫健,又机灵好动,和小马性格很贴近。进剧组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军训,学习骑马打枪。因为有兴趣,王战学得很快,得到了导演的好评。在剧组里,需要骑马的演员中,王战年龄最小,开始让他骑最矮小、温顺的马。一次,大家挑战最烈的战马,只有武行的杨大哥和他没有从马背上掉下来。到山东的种马场拍完戏后,张戈导演奖励他跳上巨大的种马,全剧组人在山岗上站着,看着王战策马驰骋。上马的演员几乎都落过马,王战也差点摔下来过。他说他还被马踢过两次,疼死了。就这样,才有了全剧开始的那个镜头,海啸来临的时候,一身戎装的王战,飒爽英姿地策马飞奔,鸣枪示警。也正是这个精彩的亮相,迷住了我和许多和我年龄相当的小朋友们。

因为完全是本色演出,王战演得非常自信,拍戏十分顺利,大都是一次过,NG不多。剧组的人也都夸他很有小马的气质。不过当时他毕竟还是个顽皮的孩子,常和剧组的人打打闹闹的。在拍第五集《遇险海神庙》那一集他和宫站长被海匪绑在祠庙的戏。休息时,他拿着沈方的手枪,对着他的脑袋比划。那是作道具用的真枪。吓得扮演沈方的演员安振吉变了颜色,等他把枪挪开后,才叫起来,原来里面有颗“空炮弹”,万一扣动扳机,准闯大祸。也是那场戏,美工师在布置内景的时候,他觉得无聊,就上了屋顶,想从屋顶跳到旁边的大树上,没想到树枝断了,掉下来,碰巧扮演大老姜的演员彭荫泰路过,掉在他的脖子上,幸好两人都没有受伤。

拍摄这部戏也让王战吃了不少苦。因为没有学过表演,拍戏时,他尽量要求真实,比如,鬼子要来了,帮助老乡干活,准备了很多假麻袋,再怎么做无实物练习都感到假,他就要求扛真的100斤重的粮食袋。在最后一集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小马负责押送特务头子沈方,土匪老哑吧在中途把小马打伤,截走了沈方。小马从昏迷中醒来,和老土匪激烈搏斗,两个人一起滚下悬崖,落到下面的海滩上。拍摄的时候正好是冬季,王战穿着薄薄的军装,躺在冰冷的青岛海滩上,波浪卷来,海水夹带着沙子灌进鼻子、耳朵里,导演要求他任海浪拍打,一动不动,实拍时,还要努力控制冻得发抖的身体。这样的受罪戏,他都能任劳任怨地顶过去。旁边观看的渔民直夸奖说:“想不到南方的孩子比我们北方的孩子还能吃苦。”

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没有白费。《海啸》播出后,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王战扮演的小马也非常出彩,成了全剧的一大亮点。和原著比照,除了山东土话外,他就是小说里的‘小马’,集活泼、可爱、调皮、勇敢、机灵于一身。荧屏上,他闪亮的眼睛,灵透的神情,脱口而出的童真,矫捷的身影都深深吸引着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们。

甚至有观众这样一集一集评论王战的表演:《海啸》第 一集,‘小马’对‘沈方’说:‘还是特派员呢’,其实这句话是引起‘沈方’对‘宫明山’身份的真正怀疑。但他的稚气又是恰如其分的,适合角色和王战当时的年龄(都是14岁);又如他和‘老哑巴’在第一集住店时的对白,摸着后脑勺自言自语:“怎么是个哑巴呀?”;拿鸟蛋扔‘宋成’,既是斗争,又是‘作弄’他;他又很勇敢正直真挚,如在桃花岛上,土匪包围老宫,‘小马’手持双枪,跳上大叫:“谁敢动”,勇敢可嘉;‘小马’对‘宫明山’说‘保护你是我的责任’既真诚又倔强,面对‘挖心祭祖’的酷刑时无所畏惧,很有英雄气概,演得非常逼真和有爆发力;在奶奶面前又是会撒娇的小男孩,在妹妹面前则是大哥哥,在被抢的女孩前,又勇敢直率地说‘别怕,跟我走’(作为八路军战士);缠住‘大老姜’问‘山应儿’和‘在怀里逗小兔子’时童真流露,演得既天真烂漫,又好奇和调皮。总体来说,王战的表演自然可爱,拿捏准确,音神俱佳,不亚于戏中的成人演员。 至今看来,王战版的小马也是最经典和传神的。

如果《海啸》重拍,这个人物恐怕也难以超越。王战的表演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和人工雕琢,几乎就是在挥洒心性。在观众眼中,王战已经把他个性的特点和小马这个人物自然糅合,融成一体,不分彼此了。后来他自己也说,觉得自己很像小马,如果是战争年代,他也会那么做的。这也是大多数观众的感受吧!

王战的表演给观众留下美好且近乎完美的印记。尤其是编导在最后一集对小马的结局处理留下了一个悬念:结尾处,所有的敌人都被消灭,粮船迎着朝阳开向根据地。可是小马却身负重伤,倒在了宫站长的怀中,他再也没有醒来。电视剧没有交代小马的生死就这么结束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纠结着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整整延续了25年。在这期间,虽然有不少观众呼吁重播这部电视剧,遗憾的是一直未重播,直到2009年3月,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之后才首次重播,也是因为这次重播,才引出了笔者远隔重洋寻找王战的故事。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海啸》的热播,让王战初尝走红的滋味。他走在街上常常被人认出,也有媒体采访他,他的照片上了《上海电视》的封面,他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观众来信。他也是那时候校园里许多同龄人议论的对象。然而回到校园,王战的生活并未有多大改变。老师和同学也没有多说什么。他还是像其他普通中学生一样,要应付学习和考试。因为拍戏前前后后的跨度用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拉下了许多功课。虽然在剧组里,不断请外地老师帮助补习,还是差得很远。何况当时王战正面临初中考高中的关键时期,为了追赶落下的功课,他不得不没日没夜地读。他自己形容“就像打上甘岭战役一样,头发一大把一大把地脱落,去看中医,让我吃参茸片,据说是5、60岁老头才吃的药。” 看到他这样辛苦地学习,连一向支持拍戏的妈妈也心疼了,不希望他继续拍戏了。不过即使如此,王战后来还是接拍了《海盗》、《镶玻璃的小伙子》、《敢死队不在前方》、《穷街》等电视剧。其中,《镶玻璃的小伙子》获得了1985年全国电视节目展播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战经过努力,终于在中考时考出了好成绩,进入重点中学。

那时的王战志不在当演员,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生物科学家。他的理科成绩一向不错,参加了很多理科方面的兴趣班,也曾积极参加课外学科的竞赛并获得奖项,也帮助低班同学拿过奖。高中毕业时,他获得了“上海市科技优秀生”奖。这个奖非常不容易拿,算是当时上海中学生里较高的荣誉了。

那个时候,上海掀起了去日本留学的热潮,王战也随着这股大潮去日本留学,主修摄影和经济。在留学期间,他在《留学生新闻》上看到广告,《北京的西瓜》剧组在招聘演员,他就应聘参与了这部电影的拍摄。该片是日本80年代新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大林宣彦的得意作品,是根据一个叫“五十岚胜”的日本人的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写的是日本人春三在日本船桥市经营一家蔬菜店。他常常无偿地帮助那里的中国留学生去成田机场接送、接受担保人、介绍宿舍和打工、在家举行留学生集会等等,为此影响了蔬菜店的经营,债台高筑,甚至到了要拍卖蔬菜店和住房的地步。该片在日本得了4个奖项。在欢庆宴席上,王战发言说,感谢关心留学生的日本人,但是电影作品不要过分丑化中国留学生来提高日本人的形象。除此之外,王战还在NHK参加过一年的中文讲座的小品演出。毕业之后,王战从事摄影、翻译、教书等工作,也曾去意大利游学。 在游历了几个国家之后,王战选择海归,回到故乡上海。

刚一回来,就有朋友介绍他去《世纪末的晚钟》剧组拍片。这部中日合拍的电视剧是根据旅日华人作家吴民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的是一段中日两代人为一笔财宝结下的爱恨情仇。王战在剧中扮演律师吉泽美惠的助理铃木吉伸。虽然这是个戏份不多的小角色,但是王战的戏瘾却被勾出来了。他一口气接拍了《追梦谷》、《隋唐英雄传》、《谁是最爱你的人》、《坐庄》、《趟过女人河的男人》等多部电视剧。在著名演员朱时茂制片的反映高尔夫球题材的电视剧《追梦谷》中,王战扮演了美籍华裔投资商陈伟,他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一口流利的英文险些让笔者误认为他是在美国留学过的。而在央视热播剧《趟过女人河的男人》中,王战扮演了一个单恋嫂子的小叔子葛四。这虽然是个配角,但是演起来难度相当大。王战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富有爆发力的表演,把一个19岁少年的痴情与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王战对自己表现最满意的一个角色。








满陇桂雨 2010-04-24 13:43
就在王战的星途逐渐展开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不得不暂别荧屏,呆在家中休养。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尝试着利用自己的外语特长翻译一些东西。王战本身游历过很多国家,也接触了不同的文化,懂多国语言,除了母语中文,从小学习的英文,后来游学时学的意大利语之外,长期在日本学习和工作,最娴熟的当然是日语。

他翻译的第一本书就是日本著名畅销书作家恩田陆的小说《夜晚的远足》。恩田陆是日本近期女性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慧星。媒体誉之为「被故事之神眷顾的小女儿」、「怀旧的魔术师」,擅长描写充满乡愁的情景,唤起人们对过往的眷恋。由于笔下的故事引人入胜,横跨推理、幻想、惊悚各个领域,为当今日本最受欢迎的女作家。《夜晚的远足》是一部充满韵味的校园题材文学小说。2004年在日本出版后,接连拿下了“2005年书店大奖”和第26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销量突破百万册。小说讲述的是在北高中的一大传统活动八十公里的步行节中,两个高中生贵子和西协融(他们也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在从夜晚到天亮的远足途中,逐渐发现了全新的自我,打开自己的心结,最终互相接纳的故事。尽管小说讲述的是高中生的生活,但由于故事涉及家庭教育、家庭伦理、青少年青春期的迷惘与情感问题,作者的文笔又有乡愁的、抒情诗般的韵味,因而在日本出版后也感动了许多成年读者,被日本读者称为“一部令年轻人流泪,令中年人回味的青春挽歌”。《夜晚的远足》获奖后,迅速加印,至今销售已逾百万册。同名电影上映后也创造了票房佳绩。这也是中国引进恩田陆的第一本书。

王战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原著中充满温情细腻,又略带淡淡悲伤的意境,他对每个句子都精雕细琢,力求在语言风格上贴近原著。于是,我们看到的中文版本几乎是原汁原味的恩田陆温婉细腻而甜美的笔触。以至于很多读者都误认为翻译是位女性。这也难怪,这些年,国内引进的翻译著作不少,但是好的翻译作品却不多。很多译者粗制滥造,只是拿翻译器翻译一下,然后稍微校对一下语句就拿来出版了,像王战这样精益求精的翻译是不多的。何况,日本翻译小说一向对中国人的影响不大,一方面是民族意识,毕竟这个民族曾经给中国带来过巨大的灾难,一方面是没有好的翻译。我们也就这样错过了很多日本作家的好书,大多数的读者提起日本作家,可能只知道村上春树或老一辈的三岛由纪夫.... 其实还有太多很好的日本作家。文化本来就要海纳百川。作为日本「植木赏」入选的新锐日本作家,恩田陆作品中的温情、柔和、淡定从容,无疑让我们看到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另一面。难怪《夜晚的远足》在当当网上很快卖断。读者对此书好评如潮。很多读者盛赞王战的翻译。当当网的一位读者说,本来不太看日本翻译小说,但是很喜欢这本书,翻译得相当不错。在豆瓣网,一名叫“水禹刀”的网友这样写道:“语言平淡朴实,语调亲切自然,青春的羞涩、腼腆、困惑和冲动却又都在了啊 ——有王战翻译的功劳吧。”

在翻译领域初试啼声,王战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接下来,他又翻译了恩田陆的另一部获奖小说《第六个小夜子》,又是很快在当当网卖断。而他翻译的日本教授尾崎哲夫所著的英文工具书《英语介词·冠词完全掌握手册》销量也不错。除此之外,他还翻译了出自日本鬼才导演三池崇史之手,被誉为“《哈利·波特》妖怪版”,在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展映的电影《妖怪大战争》,和素有“日本《魔戒》”之称,根据日本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的原作者)名作拍摄的同名电影《多罗罗》。

王战的台词功底一直不错。因为父母在家里都讲普通话,王战的普通话也很标准,没有一点上海口音。在处女作中,他就不像很多童星那样靠大人配音,而是一直用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清脆洪亮,富有表现力,因此,他也为多部外国影视译制片配过音。

这些年来,王战一直保持低调,默默无闻做了很多事。直到这次《海啸》的重播,他的名字才再次进入公众的视线。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表中登出了《海啸》即将重播的预告之后,等待已久的网友们便奔走相告,在许多网站都有网友留贴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次重播。我因为身在海外,不能收看,就打了个国际长途,给国内的父母,要他们帮忙录下来。我还特地在博客写了一篇博文,除了详细介绍《海啸》这部电视剧,还提了王战是我最欣赏的演员之一。没想到我的博文被转贴得满互联网都是,很多读者给我留言,表示也很喜欢王战这个演员,还记得他的精彩表演。也有人问我,王战现在在哪里呢?在做什么呢?我也好想知道啊!一位移居香港的上海网友和我一样欣赏王战,他极力劝说我试着找找看。这真好似大海里捞针。25年是多么漫长啊,这中间又有多大的变化!我又人在美国,如何能知道他的下落?网上只能搜来一些零碎的信息。我靠着这些碎片拼凑出了个大致轮廓,都是推理,没有任何人能帮我证明。我能够分析出来的结果就是他后来出国留学了,之后又海归了。

后来,海外最大的文学团体文心社的社长施雨也海归了。她一到上海就开始了《上海海归》的写作。我偶然向她提及,王战可能也是上海海归,他的故事一定很有意思,应该采访一下他。施雨立刻让我想办法联络到王战。这下,我像拿了令箭,可以名正言顺地找他了。我考虑了很多方案,最后想到了有一个人可能会知道他的联系方式。网上资料显示,王战曾为译制片《战火情天》配过音,也为电影《多罗罗》做过翻译。而这两部片子的配音导演都是著名的译制片导演金琳。我的一个朋友刚好认识金琳。我就求她帮我联系了金琳老师。当时我想,只要金琳能够给我介绍一些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海归给我们采访就行了,也许她有王战的联系方式,也许没有,只能试试看。我没想到,当我和金琳通话时,她说她认识的很多海归最近都没来往了。我多问了一句:“那个《战火情天》里配音的王战也是海归么?”她说是的,我们应该采访一下他,他的故事很精彩,经历也很丰富,口才也很好,一定会讲给我们听。那一刻,我真是说不出的激动,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么?是缘分么?

就这样,一封长长的信,带着影迷们积攒了25年的一百多个问题,寄到了他的邮箱里。于是我们便有了现在这个访问。其实王战在回答问题时非常谦虚,很多成就都不肯讲,他一直强调在翻译上,自己的父亲,还有编辑都帮了他很多忙。他还说今后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本文中关于读者和观众的评价都是笔者在网上搜来的。我想,当年记挂着他的老观众们应当不会失望,他一点都没有变,和小马一样正直、勇敢、善良,还平添了几分成熟、睿智与稳重,又学有所成,经历丰富,才华出众。 让我觉得,影迷们这25年的等待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近,由王战担任统筹,富有异国情调的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正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热播中。王战也在其中扮演了男主角林百年的助手赵建文。而恩田陆粉丝们翘首以待的第三本书《球形季节》也由王战翻译完成,即将出版。王战正在翻译的另一部直木奖候选作者和田龙的长篇历史小说《忍者之国》也接近尾声。多才多艺的王战就是这样一个总是能够带给我们惊喜的人。没人知道下一个惊喜是什么,他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呢!


趟过女人河的男人


谁是最爱你的人


坐庄


隋唐英雄传


近照

满陇桂雨 2010-04-29 13:17
书已经出来了,这是目录:

            第一辑
              (一)“海归”纵横谈
              (二)“海归”告诉你一个真美国
              (三)回国四怕
              (四)我的老公谁做主
              (五)一个“小海归”在上海

            第二辑
              (一)一个国际学校老师眼中的“海归”
              (二)“海归”义工范江平
              (三)小二与卡佛
              (四)裘小龙:从上海诗人到英文小说家
              (五)国际比较教育学专家郭玉贵

            第三辑
              (一)两代“海归”与东京审判
              (二)两位中医与“中国针灸在美国”
              (三)一张全家福引发的“海归故事”
              (四)IBM全球副总裁王阳的“海归生活”
              (五)解码心理DNA——记华迪国际总裁宋岩

            第四辑
              (一)“海归画家”王大宙
              (二)来自“海归剧组”的报导——编剧薛海翔、导演朱翊
              (三)从童星到翻译的王战
              (四)从留学生到影视新星的夏凡

            第五辑
              (一)永远相信远方——“骨灰级”网虫Sunny Zhang和她的网络梦想
              (二)70 后海归商云溱和吴宸
              (三)80后海归Vivian和Calvin
              (四)上海世博会的幕后推手李媛和王剑涛


满陇桂雨 2010-04-29 13:18
文/李伦新

不老的时间老人,不知疲倦地一直在走,走到公元1851年时,见证了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海商人徐荣村邮寄去12包“荣记湖丝”参展,从此开始了中国人的世博梦想:我们中国哪年哪月才能主办世博会?

   公正的时间老人记得清楚,150年来,美国已经先后举办了14次世博会,法国也办了7次,日本办过5次,中国还没有突破零的纪录!直到2002年12月3 日,喜讯传来,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这可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中华大地一片欢腾,全世界华人欢欣鼓舞!

   我面对电视机里同胞们欢呼雀跃的场景,思绪绵延,激动之余自然想到了任务的光荣和艰巨,作为一名生活在上海的中国作家,幸逢盛事,能不感到肩上有一份责任?

   早在我被再次当选上海市人代会代表,继续担任一个代表团团长时,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展海派文化研究的提案。讨论这一提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时,徐匡廸等代表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时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的方明伦代表主动提出,为了尽快启动和便于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建议将海派文化研究中心落实在上海大学,由上大提供必要的经费等等。由于各方面的热情支持和积极配合,很快就举行了第一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社会反响可以说是充分肯定的。此后,每年都举行一次学术研讨会,出版一本论文集,海派文化研究逐步形成了规模,正在引向深入。当我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的喜讯传来,而且定在上海举行时,我自然想到怎样以实际行动迎接上海世博会的问题,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记得对上海有着深厚感情、对海派文化发表过独到见解的鲁迅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拿来主义”,指出中国一向是“闭关主义”,自己不岀去,别人也不许来。先生主张“我们要拿来主义。”先生的这一主张,只有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中国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拿来主义”必将有新的发展,不仅“拿来”,还有“带来”、“送来”;更有“送去”、“带去”,世博会期间来上海的中外宾客预计7000万人,作为东道主不只是要迎来送往,还要准备让客人带些什么回去。“拿来主义”势必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也可以说有升级版和创新版了!于是,我想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编一套海派文化丛书,使以海派文化为重要特色的上海城市文化,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繁荣发展的新情况新经验,以便来上海参观世博会的海内外人士带回去。

   我将这一想法同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老师一说,她当即表示热情支持,并主动批了启动资金。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郑家尧、唐长发等同志给予了实质性的帮助。文汇出版社桂国强同志表示全力以赴。在许多上海作家、记者的热情参与下,丛书的采写紧张有序地进行,杨扬的《海派文学》、沈寂的《上海电影》、程乃珊的《上海先生》、沈嘉禄的《上海人吃相》、王琪森的《海派书画》、钱勤发的《海派大律师》、俞天白的《海派金融》等十八本,已先后出版发行,得到好评。已经和即将付梓的有12本,力争在今年4月中旬出齐,以迎接上海世博会开幕!

   这三十本海派文化丛书,全面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的海派文化,基本做到了真实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读性的统一,为中外来宾了解上海和上海城市文化,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上海是海。“海风最潇洒,海浪美如花。海水无限量,海派有文化。请把海浪花,带回你的家。”带回这套丛书,也就带回了上海这座城市形与神灵与肉的方方面面,便于随时阅读上海。我热诚期待着对这套丛书的评头论足!

铿尔 2010-04-29 20:49
《誓言永恒》——前不久刚看过书。。。


查看完整版本: [-- 《上海海归》一书中的两位演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69846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