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贴]《红岩》的写作方式 --]

歌乐山的黎明 -> 《红岩》书写 -> [转贴]《红岩》的写作方式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岁寒 2006-04-12 17:42

[转贴]《红岩》的写作方式

作者:洪子诚
出处:《当代文学史》

 《红岩》出版于1961年12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多次重印,累计达四百万册。
到80年代,共印行二十多次,发行八百多万册,可以说是当代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在小
说出版后到“文革”发生前的几年间,《红岩》的人物故事,被歌剧(《江姐》)、话剧
、电影(水华导演、赵丹主演的《烈火中永生》)、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形式所移植、改
编。在60年代,这部长篇评论者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
共产主义教科书”,“一本教育青年怎样生活、斗争、怎样认识和对待敌人的教科书”(
注:参见《〈红岩〉五人谈》(《文艺报》1962年第2期)、罗荪、晓立《黎明时刻的一首
悲史诗》(《文学评论》1962年第3期)、姚文元《黑牢中的雄鹰》(《四川文学》1962年
第5期)等文。)。
  《红岩》的署名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他们并非专业作家,他们和刘德彬等,是
书中所描写的事件的亲历者。40年代后期,在重庆从事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
被捕。在四五十年代的交替时期,在被称为“中美合作所”的集中营里,关押着许多为
推翻国民党政权而斗争的革命者。在国民党政府军队溃败,山城重庆为解放军攻占的前
夕,他们中有的人越狱逃出(如《红岩》的作者),而多数人被秘密杀害。50年代,作为
斗争和屠杀事件的幸存者和见证人,配合当时开展的各项政治运动,罗广斌、杨益言、
刘德彬着手搜集、寻访死难者的资料,并在重庆、成都等地作过上百次的有关“革命传
统”的报告,讲述革命者的英勇和敌人的残暴。报告活动虽说是讲述“真实事件”,实
际上已进入创作阶段。据回忆者说,罗广斌讲“白公馆”中的“小萝卜头”的故事,“
一次比一次讲得丰富、具体、细节生动。看得出来,他讲故事不只是搜索着记忆,而且
不断在进行着由表及里的思索,展开了设身处地的想像”(注:引自《〈红岩〉?罗广斌?
中美合作所》。)。1956年底,他们把口述的材料加以记录、整理,出版了“革命回忆录
”《在烈火中永生》,该书印数达三百万册。1958年,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建
议罗广斌等将这一题材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加以表现。小说写作在进入第二稿时,刘德彬
因工作关系不再参加。第二稿由于“既未掌握长篇的规律和技巧,基调又低沉压抑,满
纸血腥,缺乏革命的时代精神”而没能成功。作者写作的信心也受到挫折。在这种情况
下,中共重庆市委决定让罗、杨二人“脱产”专门修改小说,并要重庆市文联组织讨论
会,邀请各方面人士为小说的写作“献计献策”。这其间和以后,参与这一“写作”活
动的有四川的一些作家和四川、重庆的政治领导人。1960年6月,罗、杨二人到北京听取
出版社对修改稿的意见时,参观了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历史文
物”,包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等在40年代末的电报、批示、文件等。9月,《
毛泽东选集》第4卷出版,他们在阅读了有关文章后,觉得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和时代特征
,有了深入的认识,“找到了高昂的基调,找到了明朗的色彩,找到了小说的主导思想
,人物也就从而变得更崇高、更伟大了”,小说的面目于是“焕然一新”(注:马识途《
且说〈红岩〉》,《中国青年》1962年第11期。)。这就是1961年3月完成的第三稿。在
写作期间,作者与出版社负责本书的责任编辑,以书信形式对写作、修改进行细致讨论
。1961年6月,完成了第四稿。8月,罗、杨又一次到北京,在出版社编辑的协同下,作
了最后一次的修改。
  《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这种
“组织生产”的方式在戏剧、电影的制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在“个人写作”的文学体裁
中并不一定常见;但在后来的“文革”期间,则几乎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式。创
作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那里,获取
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
们的组合。
  四五十年代之交是中国历史的黑暗和光明的交替的时刻,是新时代的诞生——这种
历史意识,已在50年代的历史、文学的叙事中确立。《红岩》以对“革命”的更具纯洁
性的追求,来实现对这一历史时间的“本质”的讲述。它以更加分明、强烈,更带象征
性,也更带“人生哲理”的方式,来处理这一事件和所赋予的种种含义。小说的主要篇
幅放在狱中斗争上,但同时也涉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并组织了
表现四川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而1948年至1949年国共战
争的情势,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政权的瓦解,在小说中做了充分的描述。在这部小说中
,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齐晓轩等)与敌人(徐鹏飞等)的关系,被安放
在两个政治集团、两种人生道路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的格局中。人物思想、性格,他
们的言行、心理的刻画,不再存在任何幽深曲折而彻底“透明化”。英雄人物的意志、
信仰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在肉体摧残和心理折磨下的坚定、从容和识见,反面角色的狡
诈、残忍、虚张声势然而恐惧、绝望,在作品中都做出对比分明且有层次的,推向“极
致”的描述。而许云峰、江姐与徐鹏飞等面对面所进行的精神较量,以及有关政治、人
生观的“论辩”,成为强化小说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手段。这种情景类型的设
计,极大地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的小说、戏剧创作。

linling 2006-08-17 10:02
哈,姚文元,他也写文艺评论?

岁寒 2006-08-17 10:09
引用第1楼linling2006-08-17 10:02发表的“”:
哈,姚文元,他也写文艺评论?

为什么不能呢?他写过不少呢,比如批判《海瑞罢官》什么的。另外,他写文艺评论,也算是有“家学渊源”的啊。

hxg 2006-08-17 11:46
引用第1楼linling2006-08-17 10:02发表的“”:
哈,姚文元,他也写文艺评论?



姚文元在文革前是国内有些名气的文艺评论家。虽然其文艺批评的标准一直比较“左”,有“姚棍子”之称,但确实是从事文艺评论。这一点,与张春桥的政治理论出身是不同的。

黄栌 2007-03-14 15:09
不要小看姚文元啊,人家也好歹是干这行的呢~

yihong 2007-03-14 20:02
姚文元是出名的笔杆子呵.

随便问一下, "红岩"为何被叫做党史小说?

苗溪 2007-03-14 20:25
引用第5楼yihong2007-03-14 20:02发表的“”:
随便问一下, "红岩"为何被叫做党史小说?

后人强加的吧,作者自己应该没这么说过。也就是多个人物是明显有原型的,但连纪实小说都谈不上,叫党史小说就太夸张了。

vika 2008-08-01 11:09
各位高人:
    我目前帮导师做一个国家课题,“十七年经典文学版本研究”,分到我这的是《红岩》,要做的不仅是事迹报告到长篇小说的版本变迁的史料研究,还得深挖语境,传播接受背景,地方戏,影视,连环画改编……,跪求诸位指点一下小女子。
    深拜。

岁寒 2008-08-01 11:49
引用第7楼vika于2008-08-01 11:09发表的 求救,请教 :
各位高人:
我目前帮导师做一个国家课题,“十七年经典文学版本研究”,分到我这的是《红岩》,要做的不仅是事迹报告到长篇小说的版本变迁的史料研究,还得深挖语境,传播接受背景,地方戏,影视,连环画改编……,跪求诸位指点一下小女子。
    深拜。

这里都是业余爱好者,好像没啥高人。不过既然你问到此地了,我也就斗胆回答一下。

事迹报告到长篇小说的版本变迁的史料研究——弱弱地问一下,这个问题,你认为前人留下的余地还很多吗?你不妨浏览一下本版块的帖子,看看前人已经做到什么地步了。另,事迹报告,这个起点MS还是太晚了点哦……

深挖语境,传播接受背景——这个太高深,俺不懂,不敢回答。不过,MS这个问题前人也已经深挖过了。当然,祝愿贵课题组还能挖出更多的宝藏来。

地方戏,影视,连环画改编……——这方面的材料多的不得了,只要你肯下功夫去搜。但是指望别人给你现成的统计数据是不可能的。

另外,既然拿到了国家立项的课题,那么令师对前人的研究一定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令师才是这个问题上的权威呢,你这问题问得有点舍近求远了哈。

若水 2008-08-01 13:10
引用第7楼vika于2008-08-01 11:09发表的 求救,请教 :
各位高人:
    我目前帮导师做一个国家课题,“十七年经典文学版本研究”,分到我这的是《红岩》,要做的不仅是事迹报告到长篇小说的版本变迁的史料研究,还得深挖语境,传播接受背景,地方戏,影视,连环画改编……,跪求诸位指点一下小女子。
    深拜。


恕本人才疏学浅,没有太看明白这位的意思。就我的理解,凡要对某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即便不是“国家课题”这样的重大项目)首先要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清楚前人研究的成就,明确自己的方向等等。做研究自己的功夫要下足这是第一要素。跪求业余爱好者指点专业研究者这话怎么看都有些滑稽。

穆阑 2008-08-01 14:13
引用第3楼hxg于2006-08-17 11:46发表的  :
姚文元在文革前是国内有些名气的文艺评论家。虽然其文艺批评的标准一直比较“左”,有“姚棍子”之称,但确实是从事文艺评论。这一点,与张春桥的政治理论出身是不同的。


这个帖子MS我没怎么看过
张春桥30年代也写过文艺评论得

铿尔 2008-08-01 18:46
引用第9楼若水于2008-08-01 13:10发表的 Re:求救,请教 :
恕本人才疏学浅,没有太看明白这位的意思。就我的理解,凡要对某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即便不是“国家课题”这样的重大项目)首先要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清楚前人研究的成就,明确自己的方向等等。做研究自己的功夫要下足这是第一要素。跪求业余爱好者指点专业研究者这话怎么看都有些滑稽。



若水呀若水,你忒觉糊涂太觉愚,课题不管“国家”否,渺渺茫茫总是虚。想我么关心虽切身在野,争及他华堂子弟千金躯。我是辜负高才情一点,可怜他学位成果全在此一举,只得快刀劈竹两分区。“跪求深拜”无以报,斩断妄念在那一纸书。(篡改了《义责》的唱词哈,这两天听多了满脑子都是,不要BS我,抱头~)

活蟹活蟹……一串活蟹爬出来么拉倒~

岁寒 2008-08-02 09:49
要说到从真实的历史到长篇小说,宏观的是已经有长篇博士论文了,但有一些细节还是可以去捋一下其演变过程的,当然,这种工作就上不了国家课题的台面了,太trivial了。

若水 2008-08-04 08:40
引用第11楼铿尔于2008-08-01 18:46发表的 Re:Re:求救,请教 :
若水呀若水,你忒觉糊涂太觉愚,课题不管“国家”否,渺渺茫茫总是虚。想我么关心虽切身在野,争及他华堂子弟千金躯。我是辜负高才情一点,可怜他学位成果全在此一举,只得快刀劈竹两分区。“跪求深拜”无以报,斩断妄念在那一纸书。(篡改了《义责》的唱词哈,这两天听多了满脑子都是,不要BS我,抱头~)
.......



呵呵!铿尔大才,谨受教

linling 2008-10-05 05:11
引用第4楼黄栌于2007-03-14 15:09发表的  :
不要小看姚文元啊,人家也好歹是干这行的呢~


谁敢小看姚文元?一个区宣传部干事,凭文章得到最高领袖的赏识,做到中央政治局委员,掌管全国文化宣传系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查看完整版本: [-- [转贴]《红岩》的写作方式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76889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