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贴]被时代推上文学岗位的作家刘德彬(下) --]

歌乐山的黎明 -> 《红岩》书写 -> [转贴]被时代推上文学岗位的作家刘德彬(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岁寒 2006-04-18 19:44

[转贴]被时代推上文学岗位的作家刘德彬(下)

转自:巴蜀网
作者:何蜀


转者按:本文的上半部分以“刘德彬与江竹筠、彭咏梧并肩战斗的日子”为题转发于本坛“《红岩》往事”板块。

应运而生的三人创作组

  1949年12月初,刘德彬到临江门介中公寓“脱险同志联络处”报到,他一去,就见到了同样从渣滓洞大屠杀中脱险生还的难友萧中鼎,萧中鼎见到刘德彬,十分高兴,介绍他认识了正在帮着给大家登记的一位大姐陈联诗,她是在1930年代初领导过华蓥山武装暴动、会打双枪的老地下党员(后来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

  随后,刘德彬又在这里与罗广斌重逢了。两人分别谈起了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的情况和有关难友的下落。12月中旬,刘德彬和罗广斌、凌春波(重庆大学地下党员,曾被关押于石灰市监狱)被组织指派到设于城内新民街3号的“重庆市各界追悼杨虎城将军暨被难烈士追悼会”组织部协助工作,参加整理烈士传略,提供给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评审烈士时参考。因时间紧(要求一月内拿出烈士资料),他们在二楼会议室集中了萧中鼎、傅伯雍、盛国玉、孙重、任可风、杜文博、郭德贤、曾紫霞等脱险同志一起讨论,提供烈士生平及狱中表现等资料,罗广斌与刘德彬、凌春波记录整理,由罗广斌一人去向评审会议汇报并回答询问。

  在这期间,他们读到了署名“杨祖之”的文章《我从集中营出来》。他们得知作者就是杨益言,杨益言当时是个进步青年,1948年7月因四处寄发同学“通讯”引起特务邮检组的怀疑而被捕,在渣滓洞看守所里他关在楼二室,因他与中共地下组织及民盟、民革组织均无关系,只是一般嫌疑犯,于1949年初经家人花钱活动后保释出狱。重庆解放后,杨益言在他哥哥杨本泉(重庆《国民公报》副刊编辑)帮助下,于12月5日至16日以“杨祖之”之名在《国民公报》连载发表了《我从集中营出来──磁器口集中营生活回忆》。虽然当时发表的有关监狱生活回忆不止这一篇,有的还是在大屠杀之夜脱险生还的难友写的血泪文字,但杨益言这篇有个与众不同之处:按照当时政治上向苏联“一边倒”,“反美、仇美、蔑美”宣传的口径,第一次把渣滓洞看守所同抗日战争时期中美两大盟国建立的对日作战军事情报合作机构、抗战胜利后已经撤销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联系在一起,从此,“中美合作所”被宣传成了关押、屠杀政治犯的“法西斯集中营”。

  虽然都在渣滓洞看守所关过,但罗广斌以前同杨益言并不相识。刘德彬与杨益言的哥哥杨本泉是兼善中学同学,又曾是杨本泉任社长的“突兀文艺社”(从学校墙报组织发展为文学青年社会团体)的成员。他便向罗广斌介绍了杨益言。1950年1月中旬,烈士追悼会结束后,他们在西南军区和《人民战士报》的干部领导下,把有关材料集中汇编为大会特刊,根据自身回忆和搜集到的材料,罗广斌写了其中《血染白公馆》一节,刘德彬写了《火烧渣滓洞》一节。交《国民公报》印刷时。因人手不够,他们就把杨益言找来帮忙校对文稿(杨益言本已准备回家乡武胜县谋职)。为宣传需要,大会特刊定名为《如此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蒋美特务重庆大屠杀之血录》(以后随着反美宣传的升级,“蒋美特务”的提法又演变成为“美蒋特务”)。

  1950年4月,刘德彬调任青年团重庆市市中区委少年委员,不久调任团市委常委、少年儿童部副部长(后任部长)。烈士追悼会筹委会工作结束后,经罗广斌、刘德彬、凌春波三位原地下党员向重庆市委组织部书面介绍,杨益言作为进步青年被安排到青年团重庆市委机关正式参加工作。罗广斌这时也已经是青年团干部。从此,罗、刘、杨三人开始在一起进行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

  1950-7-1日,重庆《大众文艺》一卷三期发表了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三人署名的《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这是根据罗广斌所写《血染白公馆》和刘德彬所写《火烧渣滓洞》两文改写的。这是他们第一次以三人名义发表作品。

  1952年底,刘德彬和团市委另一位同志一起介绍杨益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5月,刘德彬调任重庆市小学教师联合会主席、重庆市总工会教育工会副主席。一天,他去找住在青年路体育馆的罗广斌,约罗广斌一起去看望那位会打双枪的老地下党员、十年内战时期华蓥山游击队的负责人陈联诗,罗广斌很感兴趣,跟他去到附近的新民街3号市文联。他们去时,陈联诗正在作画,满屋都挂着她画的中国画。罗广斌问起其中一幅《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意思,陈联诗便给他们讲了当年一些惊险经历。她讲的有些细节,有些语言,后来被用到了小说《红岩》中。

  为配合镇反、抗美援朝、肃反等运动,罗、刘、杨三人陆续到许多学校、工厂、党政机关去讲渣滓洞、白公馆烈士的事迹,并配合当时反美宣传的需要,控诉“中美合作所”“美蒋特务”的罪行。据后来担任团市委负责人的廖伯康回忆:“其中罗广斌作的报告最受欢迎,其次是刘德彬,再其次是杨益言。这些,都为他们以后写作《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禁锢的世界》、《红岩》奠下了基础。”

(第1页)

岁寒 2006-04-18 19:47
  那时他们只是为了教育青少年而进行政治性的宣传鼓动,不是作严肃的历史研究,加上当时强调的是文艺、教育都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因此他们在这些宣传讲演中,并未拘泥于历史细节的真实,想的只是为青少年讲“革命故事”。罗广斌在西南联大附中时就是有名的“故事大王”,讲起来更善于作艺术性的加工、渲染。这样,他们在讲演中就陆续加进了一些虚构的、夸张的内容,后来刘德彬在一份回忆材料中坦诚写道:“事实上,烈士的一些英雄事迹也是被夸大了的。如江姐受刑本来是(夹)竹筷子,把它改成了(钉)竹签子;全文背诵《新民主主义论》,实际上是提纲和要点;江竹筠并未见到她丈夫的人头,而把她说成见到了。”

  这些带有艺术虚构内容的宣传讲演,实际上已经是后来小说《红岩》的雏形。《红岩》的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他们在50年代初期所进行的那些宣传讲演,就是前期的集体口头创作。“钉竹签子”、“江姐看到丈夫的人头”这些虚构内容,后来都成了小说《红岩》不可割舍的重要情节。

  而刘德彬所回忆和讲述的有关彭咏梧领导武装暴动、江姐突然面临丈夫牺牲的巨大痛苦而坚持斗争、江姐被捕后遭受酷刑折磨而坚强不屈、狱中难友慰问江姐等等情节,则成为小说《红岩》的核心内容,成为“江姐”这个既是历史的又是艺术的人物形象感染和震动亿万人心的关键。

  1956年秋罗、刘、杨三人联名向重庆市委书记处写报告,请示给创作假,将歌颂烈士的宣传讲演写出来,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受到教育。市委准假三个月。三人便住到重庆近郊南温泉公园开始了紧张的创作。创作中三人分工:罗广斌写陈然、“小萝卜头”,刘德彬写江姐、老大哥、云雾山、“黑牢诗人”蔡梦慰、流浪儿蒲小路,杨益言写龙光章和“水的斗争”,分头写好后再讨论,互相补充,进行修改。其间,杨益言的哥哥杨本泉也在南温泉创作另外的作品,因为他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又写过不少诗文,便被他们请来做指导。这年冬,周扬、老舍、王任叔、叶君健等在参加一个外国作家会议后回国途经重庆,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文澄陪同他们游南温泉时,向他们介绍了正在那里集体创作长篇小说的罗、刘、杨。周扬和老作家们对三位作者进行了鼓励。

  年底,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共同创作的长篇(约四五十万字)《锢禁的世界》(后又名《禁锢的世界》)初稿完成,打印分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审查研究组组长高缨读后认为:题材重大,人物丰富,故事感人,同时尚需在艺术上进一步加工。当时他们都不是作家,既无文学创作的经验和素养,也不是为文学、为艺术而创作,他们是作为共青团干部,为了从政治思想上教育青少年而写作(绝非后来有人谎称的只是写出一堆材料提供给作家参考),因此,他们对这个长篇作品的体裁形式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界定,实际上它既非完全真实的回忆录,也非纯粹的小说,应该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纪实文学。

  1957-2-19日,青年团重庆市委《重庆团讯》第三期开始连载由刘德彬执笔的《江竹筠》(署名为刘德彬、罗广斌、杨益言),,编者按说明:“选自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三同志即将完成的,反映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革命烈士英勇斗争史实的,题为《锢禁的世界》中的几章”。2月28日,《重庆日报》开始连载刘德彬执笔的《云雾山》(署名为刘德彬、罗广斌、杨益言),编者按中说明:“发表在这里的《云雾山》,是作者所写的长篇《锢禁的世界》中的两个章”。同日

  杨益言执笔以罗、刘、杨三人名义写信将《锢禁的世界》初稿中的18章寄中国青年出版社投稿。4月4日,《重庆日报》开始连载《江竹筠》。4月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小萝卜头》,署名罗、刘、杨。并加编者按说明选自“他们合写的长篇小说《禁锢的世界》(暂名)”。7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江姐在狱中》,署名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编者按说明“选自他们的长篇小说《锢禁的世界》”……

  1958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专门发表革命回忆录的丛书《红旗飘飘》第六辑,发表了署名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的《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这篇作品以罗广斌和刘德彬1956年在青年团江津地委所作报告为基础整理成文,同时也跟他们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罗广斌在1962-5-14日致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王维玲、张羽的信中就说:《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实际上是一篇讲稿,也是《红岩》的第一稿的摘要”。

  在这篇文章发表前,编辑张羽就向他们提出约稿:进一步增补内容,另出单行本。他们三人联名回信答应了。此后经出版社几次去信催稿,11月6日,罗、刘、杨向中国青年出版社寄去《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的增写稿,改名为《圣洁的光辉》,后又改名为《在烈火中永生》。1959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作为重点书出版了《在烈火中永生》。

  三个作者在这些成功的鼓舞下,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准备向建国十周年大庆献礼。1959年2月18日,《重庆日报》报道:本市掀起迎接十周年国庆向党献礼的文艺创作热潮,称“已经写出初稿和正在加工修改中的……有罗广斌等三人集体创作的反映本市解放前地下党在‘中美合作所’展开对敌斗争的长篇小说”。

(第2页)

苗溪 2006-04-18 19:53
我怎么一点不记得《云雾山》是讲什么的了。

岁寒 2006-04-18 19:54
文中的一个细节有误:

“12月中旬,刘德彬和罗广斌、凌春波(重庆大学地下党员,曾被关押于石灰市监狱)被组织指派到设于城内新民街3号的“重庆市各界追悼杨虎城将军暨被难烈士追悼会”组织部协助工作,参加整理烈士传略,提供给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评审烈士时参考。因时间紧(要求一月内拿出烈士资料),他们在二楼会议室集中了萧中鼎、傅伯雍、盛国玉、孙重、任可风、杜文博、郭德贤、曾紫霞等脱险同志一起讨论……”

曾紫霞此时(1949年12月)还在西康做民盟工作,西康省其时尚未解放,因战争而与四川交通隔绝,曾于1950年1月15日重庆市追悼烈士大会召开之后才赶回重庆。

岁寒 2006-04-18 19:56
引用第2楼苗溪2006-04-18 19:53发表的“”:
我怎么一点不记得《云雾山》是讲什么的了。

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作品。

苗溪 2006-04-18 20:23
引用第4楼岁寒2006-04-18 19:56发表的“”:
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作品。
[表情]


你也不知道?

“2月28日,《重庆日报》开始连载刘德彬执笔的《云雾山》(署名为刘德彬、罗广斌、杨益言),编者按中说明:“发表在这里的《云雾山》,是作者所写的长篇《锢禁的世界》中的两个章”。”按通常的讲法,《锢禁的世界》是小说<红岩>的前身,难道说云雾山部分完全被删除了?

小美 2006-04-18 21:12
偶估计"云雾山"是"华蓥山"的雏形.
这篇文章有些细节还是值得推敲的.

岁寒 2006-04-19 15:01
引用第6楼小美2006-04-18 21:12发表的“”:
这篇文章有些细节还是值得推敲的.

愿闻其详。

岁寒 2006-04-20 11:38
“罗、刘、杨”怎样变成了“罗、杨、刘”
      
  不料,就在这时,刘德彬却遭到一场意想不到的打击,陷入了政治困境。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刘德彬响应党中央号召,并按照组织安排,动员小学教师“鸣放”;在市总工会召开的全市产业工会负责人会议上,他又在发言中谈到用群众运动方式搞“肃反”导致的一些问题,建议今后以组织上的“审干”代替群众运动的“肃反”……这些,都成了他的“严重错误”,再加上他在教育工会中执行了省、市总工会的一些指示,如关心小学教师,为教师办招待所、俱乐部,暑期为教师办休养营、疗养院等,这些都被批判为“错误政策”。虽然没有把他划为“右派分子”,但仍然进行了批判。1958年,他自请下放长寿湖农场劳动改造并请求处分,但当时党组研究不给处分。1959年1月,他被总工会机关党组从农场召回,宣布市委指示要对他重新处理,他被迫在机关党员大会上重新检讨后,支部大会通过决定,以“工团主义分子”、“严重右倾”、“攻击肃反扩大化”等三条“严重错误”,将他划为“中右”,给予留党察看一年,撤销行政职务处分。

  正当刘德彬受到错误处理的时候,中国青年出版社二编室(负责小说编辑)主任江晓天从中国作家协会为建国十周年献礼文学作品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一份简报中,看到了四川报来的材料中有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合作创作的长篇《锢禁的世界》,立即叫二编室副主任吴小武(即萧也牧)写信向三位作者问明:是长篇小说还是长篇革命回忆录(因回忆录属五编室负责)。得悉是创作小说后,他们便将其列入了二编室的献礼规划中──由此可见,三位作者这时已经把《禁锢的世界》作为小说在写了。

  7月22日,吴小武执笔代表中国青年出版社向罗、刘、杨发出正式约稿信。

  这年秋,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朱语今带编辑王维玲去四川,行前,江晓天请朱语今为重庆罗、刘、杨三位作者请创作假,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对长篇小说进行修改。10月,朱语今在成都拜访老作家沙汀时,沙汀怀着极大热情,把重庆市文联刚寄来的庆祝建国十周年计划拿出来,指着计划中提到的由罗、刘、杨三人写的反映狱中斗争的长篇小说,说:这是个大题材,你们抓,我也抓。

  1959年初,沙汀为了支持罗、刘、杨把长篇小说《禁锢的世界》继续改好,专程到重庆,要同罗、刘、杨谈他对修改小说的意见。他由市委宣传部文艺处林彦、市文联向晓和留守团市委的杨益言陪同去到长寿湖农场,因湖上起大风,未能通知到刘德彬出湖,罗广斌也是两天后才出来。沙汀同他们就整个作品的立意、布局、结构、人物塑造等各方面详细谈了修改意见。回到重庆后,沙汀向市委组织部作了汇报,并希望市委把罗、刘调回重庆,让他们集中精力把《禁锢的世界》改好,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但因刘德彬刚受了处分,重庆市委没有同意让刘德彬参加书稿的修改工作。

  从此,刘德彬被剥夺了继续参加写作和修改后来更名为《红岩》的这部小说的权利。

  1959年6月,刘德彬被调回重庆市总工会。这时罗广斌和杨益言住在化龙桥四川省美协继续修改长篇小说《锢禁的世界》。刘德彬有时也抽时间去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稿子,特别是对江姐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不少修改意见。虽然他这时已经被排斥在修改小说之外,但他并不因此就认为这件事已经与己无关,仍然一心想的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仍然毫无保留地提供自己的意见和素材。

  年底,中国青年出版社出资2000元,由重庆印出了作者署名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禁锢的世界》征求意见本(第二稿),分送有关人士征求意见。

  1960年,刘德彬被派到二钢厂跟班劳动一年。随后回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这年5月中旬,罗广斌、杨益言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改稿。当时正因所谓“右倾”问题受到批判的二编室主任江晓天向他们详谈了六七次修改意见,当他谈到小说众多人物中江姐这个人物写得较好时,罗广斌告诉他,关于江姐、华蓥山斗争的部分,是老刘写的。

  1961年,罗广斌、杨益言修改完成的《禁锢的世界》书稿即将出版,罗广斌向重庆市委请示了两个问题:书名怎么定?作者是否仍署罗、刘、杨三人?市委书记任白戈指示:书名可定为《红岩》;市委书记处书记李唐彬指示:“刘德彬暂不署名,以免被动。”

  ──从这时起,《禁锢的世界》正式更名为《红岩》。后来有人公然否认史实,说《禁锢的世界》不是小说,“只是一些零散的原始材料”,那么,《红岩》岂不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怪胎了?

  就在这一年,重庆市总工会机关支部大会决定撤销对刘德彬的处分。
(第3页)
  
  

岁寒 2006-05-10 16:27
看了刘德彬的《歌乐山作证》才知道,他曾经在下川东一个叫云雾山的地方做过地下工作,领导当地农民抗丁抗捐。《禁锢的世界》中的“云雾山”与作者的这段经历应该相关吧。小说《红岩》写农村斗争时侧重于写武装斗争,因此“云雾山”这一段大概就彻底删掉了。

yihong 2006-05-16 04:58
引用第9楼岁寒2006-05-10 16:27发表的“”:
看了刘德彬的《歌乐山作证》才知道,他曾经在下川东一个叫云雾山的地方做过地下工作,领导当地农民抗丁抗捐。《禁锢的世界》中的“云雾山”与作者的这段经历应该相关吧。小说《红岩》写农村斗争时侧重于写武装斗争,因此“云雾山”这一段大概就彻底删掉了。


Maybe they deleted 云雾山一段 and replaced or focused more on 华蓥山武装斗争?

2049 2006-12-20 19:07
引用第8楼岁寒2006-04-20 11:38发表的“”:
“罗、刘、杨”怎样变成了“罗、杨、刘”
有人公然否认史实,说《禁锢的世界》不是小说,“只是一些零散的原始材料”,那么,《红岩》岂不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怪胎了?.......

说的好!刘德彬作为《红岩》的作者之一,不是某人想要抹杀就可以抹杀掉的。

苗溪 2006-12-20 20:27
引用第11楼20492006-12-20 19:07发表的“”:
说的好!刘德彬作为《红岩》的作者之一,不是某人想要抹杀就可以抹杀掉的。


百度了一下当年法院判决的说法: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qzwb/hwb/19990923/GB/233^HW042320.htm

《红岩》没有第三作者


刘德彬不是作者


  为海内外关注的《红岩》著作权案终于有了分晓。9月15日在重庆第一
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作出判决:“原告刘德彬不享有《红岩》著作权。”

  《红岩》著作权纷争公开于1993年,原告重庆市文联作家刘德彬向法
院提起诉讼的责任,要求《红岩》小说的作者杨益言承担侵害著作权的责
任,赔偿经济损失15万元。刘提出,《红岩》一书是罗广斌、杨益言和他
三人合著的《锢禁的世界》的翻版。

  原告刘德彬在诉状中陈述道:原告系“11·27惨案”的幸存者之一。
重庆刚解放时成立了“重庆市各界追悼杨虎城将军暨遇难烈士筹备委员会”,
指派原告和罗广斌等人清理烈士遗物,并为开烈士追悼会准备文字资料。
经原告推荐,被告也参加了此项工作。后来,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
(以下简称罗、刘、杨)又向各界人士宣传先烈事迹的报告数百次,从而
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萌发了创作的念头。1956年秋,罗、刘、杨
在南温泉从事创作,在共同拟定作品主题、构思、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分
工负责各篇章的创作,然后再反复研究修改。原告负责撰写《江姐》、
《老大哥》、《云雾山》等篇章。约半年,三人初稿完成,汇集成册,暂
名《锢禁的世界》,署名罗、刘、杨。在《锢禁的世界》一稿基础上,罗、
刘、杨三人又共同整理成二稿,署名如前。后因当时原告被错误地受留党
察看一年的处分,《锢禁的世界》稿遂由罗、杨二人修改出第三、第四、
第五稿,于1961年定稿。在已定稿上,有原告不少的独立创作作品,特别
是由原告塑造的“江姐”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小说后来更名为《红岩》。


  杨益言则辩称,罗、刘、杨因曾有在重庆集中营参加斗争及解放后在
烈士追悼会工作的相同经历,因而曾以弘扬烈士斗争精神为题,长时间参
加了对群众的口头和文字宣传。1956年根据罗、刘、杨写的散篇结集的
《锢禁的世界》不是小说,也不是《红岩》的初稿。
罗广斌和杨益言
1959年初接到正式通知,参加小说创作,而刘德彬却因故未能参与。
1959年至1961年这一历时三载的创作,都是重新构思,重新写作,刘未参
加这一创作。《红岩》是罗、杨的独创小说,和1956年各散篇无继承关系。
由此可见,无论在创作体裁(一为回忆录,一为小说),创作者组合形式
(一为临时自由组合,一为组织上规定的政治任务)、为创作提供材料的
丰富程度(一为以各人为主收集的材料,一为以组织力量集体补充的大量
材料),还是从创作时间(一为3个月,一为3年)等而言,1956年的散篇
与《红岩》小说都是截然不同的作品。

  最后,合议庭认为,刘德彬享有《红岩》著作权之说法庭不予支持。
《锢禁的世界》为三人共同创作,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红岩》,与之存
在原始作品和演绎作品的关系。在今后再版的《红岩》中须以说明的方式
说明《红岩》系在《锢禁的世界》基础上完成。

  法庭当场宣判:小说《红岩》作者仍然是罗广斌、杨益言,原告刘德
彬不享有其著作权。□周秋含(重庆晚报记者)



=======================
以上蓝色字体的提法与何蜀文章提法不同,不知法官是如何认定的,有何证据。
两段绿色字体,判决与杨的提法也不同,矛盾啊~

苗溪 2006-12-20 20:35
又找到这么一段:

  中国版权研究所版权鉴定专业委员会鉴定认为,《红岩》
是在《锢禁的世界》基础上,经罗、杨两人再创作而成的,
是不同于《锢禁的世界》的新作品。刘德彬事实上没有参加
《红岩》一书的创作,所以不应成为《红岩》的作者。但二
书存在原始作品和演绎作品的关系,这应在出版说明中载明。

2049 2006-12-20 21:23
引用第12楼苗溪2006-12-20 20:27发表的“”:
杨益言则辩称,……1956年根据罗、刘、杨写的散篇结集的《锢禁的世界》不是小说,也不是《红岩》的初稿。.......

反正罗早就死了,他怎么说都是死无对证,何况现在刘也死了,旁人再多嘴也是无济于事。
按照他的说法,当年三个人聚在一起是这么讨论的:“我们仨合作写个长篇吧,不过咱别写成小说,就写成个‘散篇结集’吧。”……汗!
我想骂人,又觉不妥,于是仿造唐一娜揶揄童副官的口气,幽幽地问上一句:“杨老,您没事吧?”

穆阑 2006-12-20 22:13
引用第14楼20492006-12-20 21:23发表的“”:
我想骂人,又觉不妥,于是仿造唐一娜揶揄童副官的口气,幽幽地问上一句:“杨老,您没事吧?”


这句话够经典~建议列为本坛常用语:)


查看完整版本: [-- [转贴]被时代推上文学岗位的作家刘德彬(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90485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