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爱上红岩 --]

歌乐山的黎明 -> 《红岩》感怀 -> 爱上红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360cctv 2006-12-29 04:11

爱上红岩

向所有还保有理想和热情的朋友致敬!
向大家学习!

 

当我拿起笔,我就定在了那里;我又要面对那些不可触摸的灵魂了……
                   


我得感谢那个叫孙杰的人,还有那个叫程勇的人,他们像两个媒婆,把一对陌生的男女牵到了一起。我就是那个男的,这一次走进我心灵的另一半,叫红岩。

红岩原本离我很远。在我眼里她曾是大户人家的老处女,高贵矜持,拒人千里。我想她最大的用处应该是钉在画框里,高高地挂在展厅的中央给人看。真美。但是你休想去摸她的手,就算摸到了也是冷冰冰的。

虽然常识告诉我,人不应该这样,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红岩就被搞成了这样。

好在这次,我有了机会。我见到了她小时候用过的尿片,我见到了她割阑尾时留下的伤疤,当然我更触摸到了她跳动的脉搏和起伏的胸脯。我发现原来她和我一样!以至我竟爱上了她。

                     

我爱红岩,首先是因为她的苦难。
同情弱者是人类的本能。我就搞不清,为什么有人喜欢造超人?
在片子里,我们告诉大家,导致第一次大逮捕的并不是叛徒的出卖,而是共产党员的失误。许建业轻信了看守陈远德,让他把秘信带给党组织,结果信被交给了徐远举,故事才慢慢开始了。
其实,这还不是第一次。
重庆地下党也并不是毁在哪个人手上,那个真正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人其实就是党自己。
那是风云骤变的一九四八年。
当时敌我态势日见换手,国民党内人心浮动,延安据此对国统区的地下工作做出了攻心为上的重要指示。这项指示完全正确。它旨在争取和教育群众、分化和瓦解敌人,时机成熟时甚至还可以策反武装组织起义,此举意欲不战而屈人之兵,以韬略论,是为上兵伐谋,。可是,重庆地下党却把攻心理解为威吓。他们的作法是把内部刊物挺进报公开寄给了国民党在重庆的大小官员,指名道姓让国府西南军政长官朱绍良投降。和枪口顶到胸膛相比,这算攻心;但是你可以想见堂堂党国要员当着下属的面,拆开敌方送来的战表会作如何的反应?矛盾被不必要的激化了,攻心策反变成了惹火上身;朱绍良下令破获挺进报,一场根本不应该发生的屠杀就这样在黎明前夜开始了。
再后来,川东地下党又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结果可想而知。暴动的领导人,大多牺牲在暴动过程中,没死的又被抓进了歌乐山。
据说刘伯承都曾嘱咐重庆地下党:你们不要动了,你们搞几个月搞不成的事我们两天就办好了。现在最重要的是不再死人。新中国需要你们。
但这时刘伯承的话已经说晚了。
这段经历在今天的党史研究中,已成公论,可是在我们熟悉的红岩故事,甚至在今天红岩馆的展览中却少有提及。于是我便在想,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教给人什么?光教人骨头硬又有什么用?难道我们只要给敌人做磨刀石吗?
鲜血换来的最多的是教训,失误都被掩盖,那血不是白流了吗?
我在为那滚烫的血,惋惜。
好在我们还有机会看到真实的红岩,看到她跌跌撞撞地向我们走来,听到她一头扎在我们的怀里,用最后的气力说:不要再犯我们的错误,那比出卖更可怕;时刻检讨自己的问题,这比夸耀更有益。
我真想一把抱住她,说:同志,放心!
               


我爱红岩,还因为她真实。
小时候我喜欢看弯弯的彩虹。但是我搞不清楚:凭什么说它只有七种颜色?
而红岩曾经给我们的颜色就更少。只有红与黑。
除了性别,人怎么可以只有二分?
当我慢慢长大,这种单调便让我产生了怀疑。
好在人就是人。真正的红岩告诉了我:其实人都是杂色的,并不是只有红与黑。
比如红,你说什么叫英雄?
江姐天天以泪洗面,以至全渣滓洞的难友要组织起来去安慰她,难道她就不红了吗?
还有的人从来没有出卖过狱外同志,最后也死在1127,但是他在狱中偷过同志的裤子,拿过人家的钱,那他又算什么?
又比如一个十五岁的少男看上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女非要和她相好,家里人不同意,他就跑出去革命去了,搁到今天你能放过他吗?而这个早熟的天才不是别人,正是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
曾经这些都被人掩盖了,就让人觉得英雄都是神。英雄是神有什么好处?那不等于在宣告,我们成不了英雄吗?你可以说这叫鞭策叫鼓励,就像小时候父亲总以为骂我才能让我成材一样。可问题是教育学家后来又说,好孩子其实是夸出来的。也奇了怪了,我小时候那几年教育学家都干吗去了?

还有叛徒。你知道什么叫叛徒吗?
你会说:出卖同志的人就叫叛徒。
那么我告诉你:错!只有定性为叛徒的人才叫叛徒!
有什么差别?当然有。
比如,烈士也有招供的。但是因为有人招供得更早,使得晚到的招供失去了意义,并且他们在大多数时候经住了拷打,最终又死在了歌乐山上,于是许多年后他们也被评定为烈士(附条件:不宣传),和江姐一起被埋在了高高的坟冢下。
而另外一些人虽然已经叛变,但是却受不得内心的谴责,最终又回到了革命的立场上,不肯出卖更多的同志。这些人中有和陈然一起被杀害的,他们走上刑场时同样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但是,他们依旧被定性为叛徒。因为有些错是不能被宽恕的。
他们算什么?谁算红,谁算黑?!你能说得清吗?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说不清就对了。说不清其实是承认: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或者叛徒。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其实都是游走在这两极之间。或天意或人为,稍有不慎,我们就可能让自己的调色板里更多了一点黑色,并且一旦沾染就可能永远无法勾兑回去。
所以,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那个危险的临界点。
就像我们小时候喊“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一样,现在我们应该告诉自己:警惕着时刻警惕着!因为我们已经不是那个想学坏都不大可能的年纪了。
我们不必以为自己成不了英雄,也不必担心自己一定是叛徒。其实英雄不一定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但是不想做叛徒却必须具有大是大非的警惕。这是才真正的红岩告诉我的。

                 

我爱红岩,更基于她的浪漫。
小时候学政治,书上说:无产阶级最革命。因为他们在大机器生产中培养起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把头从圆拍到方,再从方拍回圆,还是不能理解这话是什么意思。革命性和大机器有什么关系?不操作机器就不革命了?直到后来有了“三个代表”,我才发现我在政治上还是很有远见的!
到底什么人最坚决?他们又基于什么最坚决?
现在的教课书上应该还有现成的说法,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我仍表示坚决拥护。在拥护之余,我想说说红岩给我的答案。
什么人最坚决?为理想而活着的人最坚决。
理想不一定是理性的,想得很清楚的目标应该叫计划而不是理想,理想往往是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所以理想往往伴着狂热。是狂热提供了迥于常人的标准和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有点像中国人骂的愚忠愚孝,孰不知但凡真正的忠与孝都只能是愚的。肚子里揣着那么多心眼,你能忠于谁?
而最有闲心去狂热的,第一是青年,第二是小知识分子。初生牛犊觉得自己什么都行,认识点字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有吃有喝生活压力小,不觉得物质能带来更大的快乐。或者只受过理想的教化,不了解生活的真相,任何的不完美都让他们无法接受。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都交给理想。
在所有理想中,最具有号召力的又是革命。革命可以让一个渺小的人瞬间伟大起来,他可以让一个向来只能被人蔑视的人一下子成为蔑视一切的人,这种诱惑太大了,特别是对渴望迅速成就自我的青年而言。
这就是为什么徐远举不能理解-----既然国际歌里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那么好多公子哥们又跟着闹什么------的原因所在。他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他当然不能懂。
严格的说,徐远举是个好的技术干部,杀人是他的专业。国民党让他杀,他就杀,共产党让他招,他就招,用手艺换饭吃,童叟无欺,顾客至上,爱岗敬业,谁掏钱给谁干,这是他的原则。
而一切叛徒也都遵循着这样的原则。
革命可以换得前程的时候,他们革命。叛变可以保住脑袋的时候,他们叛变。利益成为取舍惟一的标准,他们没有理想,只有现实。
所以,最革命的一定是最浪漫的人,他们往往又是吃得上饭却还要闹革命的人。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马克思从来没说过越穷越革命。即使是在马克思看来,那些完全是为了吃饭才去革命的人,一旦有了饭吃,也是很容易被招安的。
为理想活着、或者死去也许并不明智,但那才是我所知道的最浪漫的事。
相对于今天弄出点花样,就会浪漫致死的小资们,这一定是他们不能理解的。

                   

我爱红岩,因为她也爱我。
不做更多的解释了,请再读一遍狱中八条意见吧:

一、   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二、   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   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   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   切勿轻视敌人;
六、   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   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   惩办叛徒特务。

他们死了,这八条不是为他们自己写的,我们活着,这八条是为我们写的。
如果让你给六十年后的人们写点什么,你也能写得这么准确吗?
感谢他们吧,那些爱我的和我爱的人!
                   
                         

岁寒 2006-12-29 10:32
引用第0楼360cctv2006-12-29 04:11发表的“爱上红岩”:
……我得感谢那个叫孙杰的人,还有那个叫程勇的人,.......


《360度》是《新闻联播》内容的延伸,还是更新鲜的资讯? ——孙杰:我们做这个栏目,是想尽量按照一种新闻规律去编排、报道我们的新闻。在栏目中对新闻的处理我们想采取更加符合规律的做法。它不应该按照一种时间,或者是一种类别来做这个新闻,而是应该按照新闻本身赋予的内容和它所应该采取的处理方式来报道,这样我们就打破了,拥有所有新闻的模式。


程勇,生于1971年,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任编导,2001年加盟东方时空《纪事》栏目任编导,主要作品:《你想要什么》、《幸福在哪里》、《精神病患者》、《荣耀之旅》、《活着的和逝去的》、《飞天协奏曲》等。

是他们吧?

360cctv 2006-12-29 15:49
孙杰:CCTV新闻频道360度栏目 制片人
程勇:红岩档案解密 总编导

岁寒 2006-12-29 16:17
谢谢CCTV360 !
俺斗胆问一句哈,俺们这里有至少2位同学给《红岩解密》写过信,提过一点小小的意见,不知贵节目收到否?

360cctv 2006-12-29 21:09
至少我是没有看过或听说。我还是在这看到的意见呢。各位都是专家,提得都对。

苗溪 2006-12-29 22:41
引用第3楼岁寒2006-12-29 16:17发表的“”:
俺斗胆问一句哈,俺们这里有至少2位同学给《红岩解密》写过信,提过一点小小的意见,不知贵节目收到否?


可否把提的意见在这里贴一下啊,给大家一个学习的机会。

另外,敢问360CCTV,为啥《红岩解密》里边,对陈然烈士一个字儿也没提呀?

小美 2006-12-29 23:21
欢迎360同学,
先, 偶和苗溪有着同样的疑问, 对陈然烈士之字未提, 实是遗憾.
另, 新闻栏目比较短, 没有可能做十分全面的报道. 我们几个好友一直有一个"幻想", 希望有专业人士做一部关于红岩的较完整的纪录片, 初衷不全是为了"教育", 而是为这段很重要的历史留下一份记录. 尤其是应该尽可能多地去采访那些历史见证人和史学专家, 他(她)们大多已近古稀, 希望能有人用镜头记录下他们所知道的人和事. 论坛上有不少同学是有这些见证人的联系方式的, 如果真的能有人(这大概是一件耗时耗力又未必讨好的事)愿意做这样的纪录片, 我想大家都会愿意提供帮助, 群策群力的.
再, 欢迎你!

岁寒 2006-12-29 23:32
支持小美的建议!
俺也对节目没有提到陈然感到不解,陈然的亲友还有不少健在的,按说采访他们并非难事啊。

苗溪 2006-12-30 03:51
引用第7楼岁寒2006-12-29 23:32发表的“”:
支持小美的建议!
俺也对节目没有提到陈然感到不解,陈然的亲友还有不少健在的,按说采访他们并非难事啊。

其实倒不是说一定要提到, 如果没有合适的主题, 不提并没有什么, 但是在"做红旗"一节里, 连一般文章里不怎么提到的杜文博都提到了, 却没有提到陈然就显得比较费解了.

360cctv 2006-12-30 19:05
红岩原本是计划做五期,每期一小时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决定先做一组小片,看一下观众的反馈。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360在资金严重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投入了一笔制做经费。编导们把这笔钱全用在节目制作上,甚至都没有特别的稿酬。
陈然的事迹是采访了的,当然还有好多内容前期都采了。但是因为小片容量有限,陈然的故事大家又相对熟悉,就没有安排。
因为篇幅的问题,被搁置的还有王朴烈士的事迹。以及涂孝文、骆安静的故事。做为编导也很遗憾。
解密一片,不是对红岩全貌的总结,而是选取了若干普通观众并不熟悉的红岩细节,所以在各位专家眼里难免偏颇。
我们也希望能有机会,完整的去梳理一遍真实的红岩故事。这对历史、对未来、对烈士、对我们自己都是重要的。

岁寒 2006-12-30 19:20
引用第9楼360cctv2006-12-30 19:05发表的“”:
360在资金严重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投入了一笔制做经费。编导们把这笔钱全用在节目制作上,甚至都没有特别的稿酬。

感动,感谢!


引用第9楼360cctv2006-12-30 19:05发表的“”:
我们也希望能有机会,完整的去梳理一遍真实的红岩故事。这对历史、对未来、对烈士、对我们自己都是重要的。

期待……

小美 2006-12-30 20:42
引用第9楼360cctv2006-12-30 19:05发表的“”:
我们也希望能有机会,完整的去梳理一遍真实的红岩故事。这对历史、对未来、对烈士、对我们自己都是重要的。


期待纪录片, 其实, 这并不只是给现时的观众所做, 观众的反应也许不应成为问题的主宰者, 当然作为电视节目, 也很理解. 不过, 正如你所说, 纪录是留给过去和未来的. 过去了的已经过去, 曾经见证过去的人和他们的记忆, 也逐渐在消失...希望现时的我们不要给未来留下遗憾.
道声辛苦

lidodono1 2006-12-30 23:47
引用第9楼360cctv2006-12-30 19:05发表的“”:
红岩原本是计划做五期,每期一小时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决定先做一组小片,看一下观众的反馈。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360在资金严重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投入了一笔制做经费。编导们把这笔钱全用在节目制作上,甚至都没有特别的稿酬。
陈然的事迹是采访了的,当然还有好多内容前期都采了。但是因为小片容量有限,陈然的故事大家又相对熟悉,就没有安排。
因为篇幅的问题,被搁置的还有王朴烈士的事迹。以及涂孝文、骆安静的故事。做为编导也很遗憾。
解密一片,不是对红岩全貌的总结,而是选取了若干普通观众并不熟悉的红岩细节,所以在各位专家眼里难免偏颇。
我们也希望能有机会,完整的去梳理一遍真实的红岩故事。这对历史、对未来、对烈士、对我们自己都是重要的。


虽然仍有不足,但能看到这样一个纪录片真的还是觉得挺欣慰的,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也非常希望看到能有更完整的对红岩英烈事迹的再现。

2049 2006-12-31 12:16
向CCTV-360致敬!

yihong 2007-01-01 03:19
江姐天天以泪洗面,以至全渣滓洞的难友要组织起来去安慰她,难道她就不红了吗?



Not sure from where you got that information.

苗溪 2007-01-02 04:54
引用第14楼yihong2007-01-01 03:19发表的“”:
江姐天天以泪洗面,以至全渣滓洞的难友要组织起来去安慰她,难道她就不红了吗?
[表情]
Not sure from where you got that information.



天天以泪洗面,是够夸张,楼主大概是为了使文字反差强烈一些。


其实在“红岩档案解密”的嘉宾访谈里:

  孙曙:徐远举的交代材料里面都说了的,原来监狱里面那些女囚犯,到过年过节时要哭,江姐一关进去以后,过年过节几乎都不哭了。

江姐在牢里的作用、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秋雨 2007-01-04 07:39
反复阅读这段文字,很喜欢。没有经过作者的同意,还是带回去了:))
带到这里了:http://www.30-60.com/bbs5/index.asp?action=off

西风残照 2007-01-04 10:12
没征得楼主同意转贴了~~不知可否?下面是转贴地址。

http://www.zelbbs.com/dispbbs.asp?boardID=24&ID=7406&page=1

穆阑 2007-01-04 10:15
不错的周恩来论坛^^

360cctv 2007-01-04 17:01
多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错爱,转贴是对作者的鼓励,深感惭愧!
关于江姐爱哭的问题,其实早有定论。胡康明同志就明确讲过江姐爱哭。其它权威人士也讲过同样的话。彭咏梧牺牲一周年时,狱内同志特意有组织地对江姐进行了一次慰问,一来是对江姐的尊重,二来应该也是考虑到江姐情感过比悲痛。这一点,在罗广斌报告里应该有明确说明。
至于还有同志说江姐入监后其它同志不哭,也是符合逻辑的。总不能大家都哭吧。江姐爱哭,大家要关心她,当然就不能再哭了。
个人觉得,这些意见都不矛盾,完全能够统一起来。

岁寒 2007-01-04 19:12
我还想请教360CCTV同学一下,节目里一再出现的那张刘国鋕的照片你们是从哪里得到的?此前我们从未见过这张照片,我们这里的几位同学都觉得不大像烈士本人;另外,节目里出现的另一张照片也不是刘国鋕,而是烈士五哥刘国錤。
节目里反复出现的照片:


可以确定的刘国鋕烈士本人的照片:



被节目误认为刘国鋕的刘国錤的照片:


小美同学指出,节目出现的那张照片上的先生,耳朵与刘国鋕很不一样,刘国鋕本人的耳朵很有特点,很长,耳垂很大,但节目里那张照片的人物没有这个特点。我觉得除了耳朵不一样以外,脸型也差得比较远,刘的脸型比较饱满,而“疑似”照片上人物的脸比较扁平。

360cctv 2007-01-04 19:18
我不是编导,不能肯定照片的具体来历,但应该是从红岩馆档案库里拿到的。如果有错无非两种可能,一、档案记载不详;二、编导失误。

苏日朗 2007-01-04 19:53
很想知道江姐爱哭那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知道她被捕后就是受刑过后在牢里哭过一回,因为彭咏梧牺牲一周年哭过,要是光这两件事,也算不上爱哭啊。

岁寒 2007-01-04 20:25
谈一点个人看法。
第一,爱哭与斗争的坚定性没什么相干,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缠。
第二,“爱哭”说法的由来,当然是狱中难友后来的回忆。难友之间有关系比较密切的,也有彼此不大熟悉的。如果江姐偶尔哭两次,让一个并不相熟的难友看到了,她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江姐“爱哭”的印象。

苏日朗 2007-01-04 22:09
呵呵,谢谢岁寒。其实我也觉得爱不爱哭都不大重要,只不过想更清楚地知道江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yihong 2007-01-07 10:58
引用第19楼360cctv2007-01-04 17:01发表的“”:
多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错爱,转贴是对作者的鼓励,深感惭愧!
关于江姐爱哭的问题,其实早有定论。胡康明同志就明确讲过江姐爱哭。其它权威人士也讲过同样的话。彭咏梧牺牲一周年时,狱内同志特意有组织地对江姐进行了一次慰问,一来是对江姐的尊重,二来应该也是考虑到江姐情感过比悲痛。这一点,在罗广斌报告里应该有明确说明。
至于还有同志说江姐入监后其它同志不哭,也是符合逻辑的。总不能大家都哭吧。江姐爱哭,大家要关心她,当然就不能再哭了。
个人觉得,这些意见都不矛盾,完全能够统一起来。


我觉得你误解了苗溪的意思. 她引用的材料是想说明江姐关进去以后, 难友们在她的影响下变得更坚定而少哭了.

全渣滓洞的难友要组织起来去安慰她(两次), 我想主要是因为:
1) 她在渣滓洞, 二处, 万县面对利诱和酷刑表现出的坚定信念极大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
2) 彭咏悟在难友们心中的地位.

而不是因为江姐天天以泪洗面. 江姐爱哭不爱哭, 我想最有发言权的是彭咏悟,曾紫霞, 刘德彬, 何理立等, 而不是胡康明,不是李玉佃等和江并不那么熟的同志.

还有有关定论. 定论经常出错,这已是不争之事实.比如好可笑有关人士, 红岩权威们认为<<灵魂颂>>是送给熊咏晖的, 并已下定论. 但殊不知那只是以讹传讹. 只要稍加研究即可知真相.

360cctv 2007-01-07 23:09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何况女子?我总以为泪水不是销强水,它不会蚀掉革命者的筋骨,相反,它应该如露水,让革命的花看上去更骄艳!江姐爱哭怕什么?她又不是哭给敌人的,她哭哭自己的男人和儿子,难道有损于她的坚强吗?不!不仅没有,相反我始终认为:会哭的江姐才更坚强!不是吗?她如水一样的柔弱,却有铁一般的意志,那不是比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来的更不容易,更值得我们敬佩吗?我所以要特别写上江姐爱哭,是因为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在电影里江姐说:我不能流着眼泪革命。我是要告诉大家,人是可以流着眼泪革命的。英雄从来就离我们很近!我希望每一个人,包括这里的朋友,都能把英雄当成朋友来看,拉拉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感觉到他们的体温,而不是把他们浇铸成高大的丰碑,当成泥菩萨去拜。把人变成雕泥塑,不是对人的尊重,也缺少了一份对历史的客观与审慎。

对yihong同学提到的:
全渣滓洞的难友要组织起来去安慰她(两次), 我想主要是因为:
1) 她在渣滓洞, 二处, 万县面对利诱和酷刑表现出的坚定信念极大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
2) 彭咏悟在难友们心中的地位.

我尚有保留意见。
其一:江雪琴不并不等于江竹筠。在小说中,江姐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事实上,在狱中和江姐一样坚强的同志还有好多。比如李青林同志的表现就丝毫不逊色于江竹筠同志。我相信江姐的形象被放大,除了艺术创作的需要,应该还有其它一些具体原因。这些原因我们可以另外找时间研究,但我相信,这其中重要的一条,应该是她的人性化表现更多的吸引了同志们的关注。就如同我们,回忆起往事,也往往会更多的想起那些人味浓郁的故人。
其二:大家应该知道其实王璞烈士的妻子左绍英当时也在狱中。王是重庆地下党最高首长,死得也很壮烈,若以妻从夫贵的标准看,左似乎应该得到同志们更多的关注。显然这样的理由不大能说得通。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我无意否定或者诋毁英雄的光辉形象,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我只是认为:造神同样是一种苛求,苛求英雄们做得不够好,苛求他们最好能够按照我们的某种心理或者实际需要去做。其实不必,他们做得已经很好了!

秋雨 2007-01-07 23:13
引用第26楼360cctv2007-01-07 23:09发表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何况女子?我总以为泪水不是销强水,它不会蚀掉革命者的筋骨,相反,它应该如露水,让革命的花看上去更骄艳!江姐爱哭怕什么?她又不是哭给敌人的,她哭哭自己的男人和儿子,难道有损于她的坚强吗?不!不仅没有,相反我始终认为:会哭的江姐才更坚强!不是吗?她如水一样的柔弱,却有铁一般的意志,那不是比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来的更不容易,更值得我们敬佩吗?我所以要特别写上江姐爱哭,是因为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在电影里江姐说:我不能流着眼泪革命。我是要告诉大家,人是可以流着眼泪革命的。英雄从来就离我们很近!我希望每一个人,包括这里的朋友,都能把英雄当成朋友来看,拉拉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感觉到他们的体温,而不是把他们浇铸成高大的丰碑,当成泥菩萨去拜。把人变成雕泥塑,不是对人的尊重,也缺少了一份对历史的客观与审慎。
对yihong同学提到的:
全渣滓洞的难友要组织起来去安慰她(两次), 我想主要是因为:
1) 她在渣滓洞, 二处, 万县面对利诱和酷刑表现出的坚定信念极大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
.......


说的坦诚真实。敬佩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英雄,看待历史人物。走近英雄,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英雄,理解英雄的的胸怀。

苗溪 2007-01-08 07:04
引用第26楼360cctv2007-01-07 23:09发表的“”:
英雄从来就离我们很近!我希望每一个人,包括这里的朋友,都能把英雄当成朋友来看,拉拉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感觉到他们的体温,而不是把他们浇铸成高大的丰碑,当成泥菩萨去拜。把人变成雕泥塑,不是对人的尊重,也缺少了一份对历史的客观与审慎。
.......
造神同样是一种苛求,苛求英雄们做得不够好,苛求他们最好能够按照我们的某种心理或者实际需要去做。其实不必,他们做得已经很好了!


是的,您说得很对,我非常赞同。
“拉拉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是的,这个我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是“拍拍他们的头,摸摸他们的脸”,我就不敢了,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我敬重的朋友。

引用第26楼360cctv2007-01-07 23:09发表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何况女子?我总以为泪水不是销强水,它不会蚀掉革命者的筋骨,相反,它应该如露水,让革命的花看上去更骄艳!江姐爱哭怕什么?她又不是哭给敌人的,她哭哭自己的男人和儿子,难道有损于她的坚强吗?不!不仅没有,相反我始终认为:会哭的江姐才更坚强!不是吗?她如水一样的柔弱,却有铁一般的意志,那不是比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来的更不容易,更值得我们敬佩吗?我所以要特别写上江姐爱哭,是因为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在电影里江姐说:我不能流着眼泪革命。我是要告诉大家,人是可以流着眼泪革命的。.......


您这些话理论上都无可挑剔。
您前边说的“江姐入监后其它同志不哭,也是符合逻辑的。总不能大家都哭吧。江姐爱哭,大家要关心她,当然就不能再哭了。”呵呵,真是个新奇的逻辑,不过这应该不是徐远举写这段话的本意吧。个人感觉您为了证明“会哭的江姐才更坚强”,就矫枉过正,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还是岁寒的说法够客观:
关于江姐的哭

谈一点个人看法。
第一,爱哭与斗争的坚定性没什么相干,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缠。
第二,“爱哭”说法的由来,当然是狱中难友后来的回忆。难友之间有关系比较密切的,也有彼此不大熟悉的。如果江姐偶尔哭两次,让一个并不相熟的难友看到了,她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江姐“爱哭”的印象。

苗溪 2007-01-08 07:13
引用第26楼360cctv2007-01-07 23:09发表的“”:
对yihong同学提到的:
全渣滓洞的难友要组织起来去安慰她(两次), 我想主要是因为:
......
2) 彭咏悟在难友们心中的地位.
我尚有保留意见。
......
其二:大家应该知道其实王璞烈士的妻子左绍英当时也在狱中。王是重庆地下党最高首长,死得也很壮烈,若以妻从夫贵的标准看,左似乎应该得到同志们更多的关注。显然这样的理由不大能说得通。
.......


不好意思,再罗嗦几句。

1、我不认为yihong是以妻从夫贵的标准看问题的,渣滓洞的难友也不是。
2、“王是重庆地下党最高首长,死得也很壮烈”,王璞是被游击队员擦枪走火,受伤抢救无效去世的,在左绍英入狱时,王的死还是保密的,难友们几乎是不知情的。
3、左绍英生孩子时,全狱也是集体慰问她的,不要把事情对立起来看嘛。

yihong 2007-01-08 09:19
我觉得360cctv先生的一些说法有意思, 可以探讨一下:

我和许多朋友一样, 对江竹筠的是了解, 始于"红岩"小说. 但真正使我震撼的则是"江竹筠传"和"红岩恋"中的那个江姐. 这个嘛, 我们可以另谈. 我这里只想对全渣滓洞的难友组织起来慰问江姐谈一下.

下面这段选自""《江竹筠传》--序"":
    你是丹娘的化身,
    你是苏非亚的精灵,
    不,你就是你,
    你是中华女儿革命的典型。
 
   这首朴素的短诗是一群囚徒献给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囚徒——江竹筠的慰问信.在那阴森恐怖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备受迫害的同志之间,不存在庸俗的吹捧和奉承,只有衷心的关怀、激励和敬仰,只有共同战斗的激情。     这首诗,既是诗人对江姐的赞美和讴歌,也是同志们向她表示自己的决心——要象江姐那样坚贞和忠诚,要象江姐那样英勇斗争……它是从火山口迸发出来的最强音!
 
    这首诗在渣滓洞监狱中传诵了一年多之后,江姐和作者都为革命而壮烈牺牲了,他们的崇高精神,鼓舞了千千万万革命人民。这首诗江姐是当之无愧的。

罗广斌 刘德彬 杨益言的"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

  到渣滓洞后,敌人曾经给她们分别带重镣,关禁闭,在最初一个月中,是没有放松过她们,
特别是江竹筠同志,要想从她身上,找出一些关于她丈夫彭咏梧同志的关系,所以在魔窟的严刑拷讯下,受尽了老虎凳,鸭儿浮水,夹手指,电刑,钉重镣……各种各样的酷刑,特务匪徒,没有从她身上得到丝毫的线索。
  在受刑时,她曾经晕死过去三次,每次都被冷水喷醒过来,又继续受刑.........

  和在敌人面前的坚定、顽强一样,江竹筠同志对战友也从未忘记过团结、教育、争取及一再提高。一年半阴暗的囚徒生活里,她秘密地、逐步组织了两间女室的学习班和讨论会;在生活上、学习上,不断的起着带头作用,因此,几个月内,全渣滓洞展开了学习和团结的高潮。
 
  在政治上,她一直要求着每个战友不妥协、不投降、不叛党地熬过任何困难,她曾经鼓励大家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

再看傅伯雍 张正履的""慰问江竹筠":

  江竹筠被捕后,在“二处”由徐远举和陆坚如等特务多次审讯,受了竹筷子夹指头等刑罚折磨。敌人要她交出组织关系,她义正词严地斥责了狗特务们。敌人没有从江竹筠口里得到任何情况,只得给她上了重脚镣,关进渣滓洞女一室。......................

    江姐,坚强的女性,她守口如瓶,保守了党组织及一切党的机密。她豁出生命捍卫了党的利益。狱中难友纷纷发起了对这位宁死不屈的女战士的慰问。

再看田一平"在国民党的四个监狱里"对此事的描述:

  ........ 特务把与她并肩战斗的同志都弄来会审,逼她承认,她知道说不脱了,顽强抵抗“不知道”或根本不开腔,特务就用刑,用上几根圆竹棍夹在手指中间,一个土机器用力绞,十指连心,江竹筠就昏死过去了,用冷水泼,醒来时逼她招供,回答仍然是“不知道”。被抬出来后,她单独住一个房间,手指受刑过重,不能活动,打饭,吃饭都没法,狱方另派一女政治犯去照顾她.江姐的坚贞不屈,激发起了难友们的共愤,我们借机发动慰问有的送一块肥皂,有的一勺白糖,有的送草纸,上面还写上鼓励的话,总之,各尽其有。有个难友、送了一大块白布,告诉她,布撕成条,把足镣缠起来、以免擦伤足,再用布条把足镣提起来系在腰间,减轻足的负荷,行走就方便了。我们的慰问对她鼓舞很大。第二天下午又被提去审问、用刑,又昏死过去,待她慢慢舒缓过来,徐远举软化她说:江竹筠,你的问题是明白的,是共产党员,证据确凿,这是不容怀疑的,你的上级、同志,统统都在这里,我替你想个办法,我们两边都省事,只要你承认是共产党员,案子就定了,其他的人和事,通通不问了。这样,你也免得经常应付受苦,我们也省事”。小江寻思了一阵,坚定地说:“我承认我是共产党员,其他的人和事一概不知道”,消息传下来,难友们对她的凛然大义,表示由衷的敬佩。大家唱歌,送食品,齐声赞颂她,

这段选自""毒刑砺坚贞"":


      1948年6月的一天,渣滓洞监狱的200多名难友,都轮流守望在“风门”前,注视着从刑讯室传来的动静。因为一大早,特务就从女牢中提走了江竹筠同志。这年的上半年,可算是中共四川地下党最为艰难的时期了。自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川东临委副书记涂孝文等相继被捕叛变后,大批同志被捕入狱。在酷刑、枪杀、官禄、金钱的威逼利诱下,每一个都将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甚至有个别在平时大家都认为表现很好的人,也因为受不了酷刑而背叛革命。

    那些使多少男人也受不了的中外酷刑,江姐能挺住吗?一些不太了解江竹筠同志的难友,在为她担心。.................

    夜已经很深了,然而各牢房的空气却显得异常热烈,难友们为江竹筠的英雄气慨而感动,自发地开展了慰问江竹筠的活动,胡春圃、田一平等同志还暗中串连收集慰问品。第二天,放风的时候,一个个纸团投进女牢房,那是同志们写来的慰问信和诗,...... 江姐心情特别激动:“同志们太好了,我算不了什么……”由于刑伤太重,手不能握笔,她请同室难友帮她写了封回信:“毒刑是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江竹筠同志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和超人的毅力,击败了敌人,振奋了难友。

最后再看一下刘德彬的回忆:

        ....... 接着,由“军法官”张界加紧对下川东一案的审讯。江姐被提去和涂孝文对质那天,敌人给江姐用尽了各种刑罚,江姐昏死过去三次,始终说不认识涂孝文。
 
    楼五室正对监狱的审讯室外的小花园,进出的人,刘德彬看得见,看见江姐受刑后,被扶回牢房时,血肉模糊,动弹不得,难友们都为党有这样的好儿女感到骄傲。刘德彬更是满怀敬仰之情,当即提议用五室全体难友的名义,给江姐写封慰问信.
*********************************************************************************************************

我想这些材料对渣滓洞的难友组织起来慰问江姐的来由说得够清楚了. 另补充一点: 下川东一案, 被捕党员数十名, 押往渣滓洞后, 重点严刑逼供的只江一人.   我不想讨论谁受刑轻重, 也不想讨论谁地位高, 因为革命不分高贵低贱. 我最欣赏老馆长所说:   备受迫害的同志之间,不存在庸俗的吹捧和奉承,只有衷心的关怀、激励和敬仰,只有共同战斗的激情. 渣滓洞的难友对江姐的慰问, 因此而弥足珍贵.

岁寒 2007-01-08 11:32
本来不想就“哭”的问题再说什么了,但看到大家似乎已经不是在说同一件事了,因此还是忍不住要啰嗦几句。

1。江姐在狱中是否经常哭,我觉得根本无从考证,而且个人觉得也没有什么必要去考证。
2。关于慰问江姐的原因,我比较相信这样的说法:在彭咏梧牺牲一周年的日子里,下川东与彭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几位干部(应该包括刘、唐等人吧)发起了对江的慰问活动。我不认为这个活动与彭的地位毫无关系,当然,江姐的坚强也应当是难友们慰问她的重要原因之一。
3。小说《红岩》对后来一些回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狱中一些难友迄今还把某些已经证实是虚构的故事当作史实来回忆,甚至用小说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历史人物。因此,对于各种回忆材料,如果是小说《红岩》出版之后的,我个人认为都要审慎地对待。
4。与YIHONG同学商榷:我不认为黄茂才能够列入“最后发言权”之列,点到为止,不多说了。

苏日朗 2007-01-08 20:12
各位,是我不好,我实在没想到自己那天的一句问会引起这么多争论,否则我也就不问了。

yihong 2007-01-08 20:38

与YIHONG同学商榷:我不认为黄茂才能够列入“最后发言权”之列,点到为止,不多说了。


我原想说何理立的,已将黄茂才去掉.


2。关于慰问江姐的原因,我比较相信这样的说法:在彭咏梧牺牲一周年的日子里,下川东与彭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几位干部(应该包括刘、唐等人吧)发起了对江的慰问活动。我不认为这个活动与彭的地位毫无关系,当然,江姐的坚强也应当是难友们慰问她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意. 我主要谈的是对江的第一次大规模慰问活动.我觉得其来由是一清二楚的. 江在难友心中的地位基本上源于此. 我不反对文学化,个人发挥,但也要有个限度. 渣滓洞不是幼儿园, 谁最会哭谁就会得到老师的关心.


小说《红岩》对后来一些回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狱中一些难友迄今还把某些已经证实是虚构的故事当作史实来回忆,甚至用小说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历史人物。因此,对于各种回忆材料,如果是小说《红岩》出版之后的,我个人认为都要审慎地对待。


基本同意. 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圣洁的血花", "如此中美所"的参考价值并不一定比其后的一些回忆录高. "江竹筠传", "陈然烈士传略"等至今仍是这些烈士的权威文献,尽管其成书于小说"红岩"之后.

狱中一些难友年事已高, 五六十年前的沉事记忆不清是可以理解的.

苗溪 2007-01-09 00:05
引用第20楼岁寒2007-01-04 19:12发表的“”:
我还想请教360CCTV同学一下,节目里一再出现的那张刘国鋕的照片你们是从哪里得到的?此前我们从未见过这张照片,我们这里的几位同学都觉得不大像烈士本人;另外,节目里出现的另一张照片也不是刘国鋕,而是烈士五哥刘国錤。
节目里反复出现的照片:

可以确定的刘国鋕烈士本人的照片:
.......


与刘以治先生有联系的同学是否请刘老辨认过了?

岁寒 2007-01-10 08:51
引用第33楼yihong2007-01-08 20:38发表的“”:
……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圣洁的血花", "如此中美所"的参考价值并不一定比其后的一些回忆录高. "江竹筠传", "陈然烈士传略"等至今仍是这些烈士的权威文献,尽管其成书于小说"红岩"之后.
…….


我也基本同意哈~~~

引用第33楼yihong2007-01-08 20:38发表的“”:
狱中一些难友年事已高, 五六十年前的沉事记忆不清是可以理解的.


纯粹的“记忆不清”和把小说与历史混淆起来还不能对等。记忆不清,再加上小说的影响,有些回忆就更要打点儿折扣了。

小美 2007-01-10 08:56
引用第35楼岁寒2007-01-10 08:51发表的“”:
纯粹的“记忆不清”和把小说与历史混淆起来还不能对等。记忆不清,再加上小说的影响,有些回忆就更要打点儿折扣了。


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笼统地下结论并不适宜.

岁寒 2007-01-10 08:58
是啊,所以是“有些回忆”啊。

yihong 2007-01-10 11:37
小美和岁岁在绕口令, 还是二人转呀?

allegro 2007-01-10 13:39
引用第23楼岁寒2007-01-04 20:25发表的“关于江姐的哭”:
谈一点个人看法。
第一,爱哭与斗争的坚定性没什么相干,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缠。
第二,“爱哭”说法的由来,当然是狱中难友后来的回忆。难友之间有关系比较密切的,也有彼此不大熟悉的。如果江姐偶尔哭两次,让一个并不相熟的难友看到了,她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江姐“爱哭”的印象。



严重同意“第一”。
赞同“第二”的推理。

铿尔 2007-01-27 11:54
引用第19楼360cctv2007-01-04 17:01发表的“”:
多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错爱,转贴是对作者的鼓励,深感惭愧!
关于江姐爱哭的问题,其实早有定论。胡康明同志就明确讲过江姐爱哭。其它权威人士也讲过同样的话。彭咏梧牺牲一周年时,狱内同志特意有组织地对江姐进行了一次慰问,一来是对江姐的尊重,二来应该也是考虑到江姐情感过比悲痛。这一点,在罗广斌报告里应该有明确说明。
至于还有同志说江姐入监后其它同志不哭,也是符合逻辑的。总不能大家都哭吧。江姐爱哭,大家要关心她,当然就不能再哭了。
个人觉得,这些意见都不矛盾,完全能够统一起来。


同感。PS:个人意见,徐先生是“识时务”的“俊杰”,对于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况且,孤证不立,俺觉得对这个问题似乎还需要些别的旁证吧。。。

秋雨 2007-02-01 18:57
喜欢这段文字,再读一次。

回忆那片往事 2007-02-02 16:52
文字深有同感!!!

岁寒 2008-12-16 13:48
引用第41楼秋雨于2007-02-01 18:57发表的  :
再读一次。 [表情]

我也再读一次,除了重温这段文字,也重温曾经的热烈讨论的时光。

苗溪 2008-12-16 13:53
我也重读了,当初还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越发感觉自己现在的辩论能力越来越差了。

五月花 2009-07-19 16:33
“江姐天天以泪洗面,以至全渣滓洞的难友要组织起来去安慰她”
江姐什么时候成了林黛玉了?(之前还有说江姐在彭永梧牺牲后几乎成了祥林嫂——英雄是不该像过去那样拔高、神化,但也不能这样丑化吧?难道这就是人性?真不知道英雄是怎么成为英雄的了)
不过如真是这样,也有可能,毕竟同情爱护弱者是人类的共性。但绝不会因此而得到大家对她的敬重;也不会成为小说女一号的主要原型。

“至于还有同志说江姐入监后其它同志不哭,也是符合逻辑的。总不能大家都哭吧。江姐爱哭,大家要关心她,当然就不能再哭了。”
&nbsp;&nbsp;怎么就不能大家一起哭呢?江姐在入监前大家不也是都哭吗,哦,明白了,是因为江姐比她们更能哭,推论——要想让江姐不哭,不是去关心她,而是应找一个比她更能哭的人天天以泪洗澡
&nbsp;&nbsp;
&nbsp;&nbsp; 想不到爱哭还有这样大的作用?照此逻辑,遇到困难不需要鼓励克服困难,只要哭就行了,而且是谁最能哭谁的鼓励教育作用就最大;谁也就最能得到大家的尊重——看来像我等不爱哭之人这辈子是注定也学不了江姐的,过去太高大学不了,如今又爱哭依然学不来!幸亏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不然,既不高大又不爱哭,岂不是只有去做叛徒一条路可走了!忽然又明白了为什么会“男叛女不叛”,是因为女人爱哭啊!而最爱哭的江姐自然成为女英雄们的代表。

&nbsp;&nbsp;我不知道有谁会喜欢爱哭的人,我也不相信一个天天以泪洗面的人,其内心会有多么坚强!宣传英雄不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过去“高、大、全”是有些夸张、拔高;但现在的“矮、小、残”就一定是还原人性吗?到底什么是人性?我认为无论何时何地,英雄的性格基调是不会变的,不然也就不成其为英雄了。
&nbsp;&nbsp;也许我们宣传英雄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学不了,无论是过去的高大还是如今的所谓还原人性,英雄们太伟大了,作为渺小平凡的我们,自然是永远也理解不了英雄们的思想境界的——想不到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人竟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这当然不是我等凡人所能理解的了。不理解当然也是学不了的了。
&nbsp;
&nbsp;如果历史上的江竹筠真是这样一个“天天以泪洗面”的人。那么,请原谅我的不敬,我实在没有办法再喜欢了,尽管我不相信!因为生活中作为普通人我都不喜欢爱哭的人,何况英雄?我只得仅仅去喜欢她的艺术形象了。可艺术形象又是从何而来呢?既然当年认为英雄应该高大,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并不高大以泪洗面的江姐作为女一号呢?这岂不自相矛盾?即便罗广斌、刘德彬有偏爱,那么领导能通过吗?
&nbsp;&nbsp;天天以泪洗面——累不累啊,这样的人居然能得到全体难友的尊重?——什么“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鬼才相信!

苗溪 2009-07-20 02:11
呵呵,五月花说得有意思。搞节目、做宣传的一些人就是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拿些无法考证的细枝末节说事儿。。。

liehua 2009-07-23 18:14
我倒是觉得江姐感性一点没什么不好。如果楼主陈述的是事实,我们就必须尊重事实;如果与事实有偏离,希望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江姐,哪怕她是不完美的,但真实、可信、可亲。你不能不说在那样的感情重压下能为理想走向刑场的女人不令人可敬。楼主的陈述让我在江姐的爱情和母性上加了砝码。


查看完整版本: [-- 爱上红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135169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