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重重波折和周而复始,书终于到了我的手里:零号特工
书面是黑色的,但不浓烈,还带着些灰暗,却显得更加沉重。书皮凹凸不平,细细看来,竟布满了一个一个突起的字,却辨识不清。书的正面上半截是是一个大大的圆,圆的当中正是一个突起的“零”字,饱满地溢了出来。中间是红色的“兰晓龙作品”,而最下面是白色的、大大的书名:“零号特工”。
其实书的正面最引我的是下方三分之一的那些红字——“
他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没有声音,只有行动;他没有眼泪,只有悲伤;他没有传记,只有传说”
当我再看书皮上那些突起的小字时,我一下子发现,就是这些话,这几句被正正反反地叠加着,叠加到我只能辨识出几个字:只有悲伤!
书皮的背面是内容的简介,也许应该说是缘起:蛰伏!只为一个人,一件事……零,共产党特工序列并无该编号,该编号是军统于十三年前给他的。该编号男子于是年行刺军统首领——劫谋。劫谋至今遇刺二百一十七次,零编号男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从此后劫谋对外界不再公开行迹,而零编号男子也随之神秘消失……这是一部关于英雄与誓言的故事,值得被人传诵和纪念……
书看得很快——其实我看小说一贯很快,尤其是这样的悬念小说。我没有去研究书里有什么BUG或者硬伤,事实上,我对这个很不敏感——至少在面对能抓住我的心的小说上。我曾经被不讲故事、不会讲故事的小说磨光了脾气,觉得小说能讲好故事就好。但后来我改变了这一想法——小说的根本不是故事,而是人,人才是故事的载体,才是精神的载体。再然后,我相信了一件事,那就是好的小说是有一种气质的,或者说,有一个气场。
零号特工就是这样的一本小说。
一、一群人,一部充满悲伤的小说 没有眼泪,只有悲伤。
看的时候,没有眼泪,却觉得一种悲伤紧紧地撅住了我了心,仿佛眼耳口鼻被鲜血埋了起来,艰于呼吸和视听。这个故事,也许超越了正邪,超越了政见,我不知道它是上升还是下落,但它真正地写了人,这是一群人的故事……
修远,一个我并不想用这两个字来称呼的权谋家,一个甚至让我觉得可怜的老头。隐藏、隐忍、等待……儿子、女儿,都被他抛了出去,他觉得这是为了剩下的孩子,也为了自己能活着,并得到。好吧,好吧,他最终不忍抛弃自己的最后一个孩子,为了救儿子,他选择了自动地走进陷阱。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他像他说的那样幸运,毕竟,他有过爱他也被他爱的孩子,只是他明白时已经太晚,难道人类真的永远不能清醒地抵挡权势的欲望?
湖蓝,我看前半部书时最喜欢的人物。他信仰着他的恩师和父亲,狂飙着他的狠厉,封闭着他的脆弱。当他内心的柔软被一点一点地唤醒,却是离痛苦越来越深的渊薮。“由爱故生怖,由爱故生忧,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军统不是老A,劫谋不是铁路,只需要魔鬼和机器!不想灵魂扭曲,只有毁灭肉体,也许他的结局才是真正的、最好的自我救赎?
零,一个有点傻的家伙,他曾经也是个热血青年吧,要不然不会有那一次的刺杀。13年的蛰伏,在他身上似乎很难找到血性和激情,他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行动,自己拥有的东西却依然被一点点地夺去,但是,他是那种会在责任面前能迸发的人,甚至不用这些堂皇的理由,只需要一种情绪!他在悲伤里沉没,也成长。
小囡,那一抹最清浅的亮色,却明亮的如此脆弱;烈云,想最后看看阳光的人,却被黑暗吞没;阿手,最后地举起没有手指的手;二十,背负了太久的身份,连他自己也快忘却真假;卅四,该怎样形容这个可爱的老人呢,“孩子啊”,他一声声地叫着他的敌人,却也把我的心叫碎了……
悲伤啊悲伤,悲伤的不仅仅是死亡,不,也许死亡是最轻微的悲伤。悲伤,是一点一点地毁灭了美好、单纯、温暖……
二、两句话,一部充满希望的小说 第一句:
我们本来可以让日寇的血染红大地,我们倒在用中国人的血涂抹天空。
我愿意把这句话看作这个故事的缘起,也是所有杀戮和悲悯的缘起。
看故事的时候,我曾经想问,值得吗?为了救其实该杀的人,为了让那个人,去杀更多更该杀的人,为了这些,牺牲自己、牺牲很多很多的人,牺牲生命、爱情、亲情、童真、幸福……所有可以牺牲甚至不能牺牲的一切?然后,还要“原谅”甚至“宽恕”?!
可又想,什么是值得?血肉成为了历史车轮的润滑,没有它,就没有车辙的前行。谭嗣同值不值得?刘国志值不值得?在那样的时代,如果一些人的血可以挽回蒙蔽的心,换回国人的不再残杀,还有什么不值得?!即使不能,即使会枉死,也不能不做,因为不做,就绝无可能!
寒姐姐曾把《暗算》归于“信”与“疑”,而我,一直是疑派。但奇怪的是,这本书里纵然有那么多的痛苦与阴暗,但我依然是“信”的——因为在看完书的时候,我竟毫无质疑!也许,我真正相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道,我真实地希望,悲悯和大爱可以救赎灵魂,忠诚和执着可以扫荡丑陋!
要让日寇的血染红大地,为此,不惜用自己的血染红天空!
第二句:
少年的中国没有学校,他的学校是山川和大地。 我愿把这句话当作结束,所有杀伐后的新生。
这是书里的三个老头在年轻时说过的一句话。后来,一个成了军统的劫谋,一个成了中统的修远,一个成了共产党的卅四。
那曾是那三个人的少年时代,他们对刚刚从老朽和昏匮中破壳而出的中国有着同样的热忱和热血。那是一个谁都没有经历过的中国的形态,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无从学起,只有摸索。
他们一直在走,从少年走向老年,路已分道,而心,也在岁月的磨洗和鲜血的浸染中老去。只不过有的人老成了疯狂和决绝,有的人老成了惨淡和绝望,有的人却老成了慈爱慧黠、甚至还带着赤子的情怀。
20余年后,神州沦陷,中国依然是充满了灾难和血污。在某些人心里,少年中国只是自己遥远的梦想,幼稚得甚至可笑,世间只余阴暗王国和永不停歇的权力之路。但是,总有少年不死,总有少年之心不死,热血和情怀终不能磨灭。连劫谋也不得不承认,在遥远的陕北,还有一块地方,有阳光,正少年!他们正年轻,路正长,有这样的年轻的心灵的政党、国家、民族,路也正长!
这,正是向死而后的生!
三、 其余 看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古龙——不仅仅是文风。有人说,古龙的小说让人绝望。可我从不这么认为。纵然十面埋伏、身困牢笼、四野茫茫、山穷水尽,他们永不绝望。就像重病者胸口的那一缕暖气,黑夜中的一点荧光,总有信仰激励着斗志,情怀温暖着胸膛,还有那永远不绝、永远不灭的一点——希望!
结局的时候,我想到了金庸——我不自觉地想到了连城诀里那个等待的女子。而这里的女子对她的他说:“你终于回来啦。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给我一辈子的依靠吧,我的爱人。”没有耳朵的零再也不能做特工了,他一定能平静地生活。
真好,真好!所有的牺牲和付出让人悲伤,但所有的悲伤过后,还有,希望:)
后记:其余的其余 在不崇拜编剧甚至作家很久很久之后,知道了兰晓龙(出于盐水关怀水蛭的心理,决定叫他的大名:))。对于读者和观众而言,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幸运。
我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编剧和作家。因为他会讲故事?讲得好故事?不仅仅是。讲故事,是作为编剧最起码的要求吧——虽然很多编剧早忘了这个,他们的故事里漏洞百出,或者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故事:)
是因为他的文字有血性有激情?也不仅仅是。当编剧和作家们学会了玩深沉和文化,血性和激情确实稀缺了不少。但单纯的血性和激情可以给人一时之快,却不一定能够持久。
是因为台词的生活?人物的生动?语言的圆熟?……也许,都不仅仅是。
那么,是什么呢?
在我心里,最打动我的是他的视角,他的情怀!
他写普通人,他喜欢写普通人,他写那些似乎和他们荣光的职业并不相衬的普通人。许三多的故事到老A就结束了——因为他永远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不可能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零的故事结束于他的归来,而他从头再尾也并不像一个多么成功和成熟的特工。也许他们沉默、卑微、弱势、没有话语权,但平常不是普通,他们是路基下的石头,更是民族的基石——虽然他们自己永远不会这么觉得。
他喜欢和敬佩他们。在太多太多的作家和编剧选择俯瞰世态、俯视人群的时候,他选择了平视,甚至仰视,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平。那些人,那些卑微的人,我们有时会轻视他们,但实际却应该是佩服,他们拥有我们达不到的高度。我不想说他在为他们鼓与呼,也不想说他在赞美他们,我只是觉得,他爱那些人,他佩服那些人,并且为他们说一点点话,讲一点点他们自己的故事……
他讲述他们,讲述他们的悲伤,和希望。这也是人类普适的成长代价,人类最美的不灭火种。
零号的书,已经改编成了电视剧。
捧着书,突然想起249说过,拍士兵突击最重要的是视角:许三多的视角还是成才的视角。其实拍什么都一样,如果只把零号当作一个谍战小说来炫技,来不遗余力地挑拨观众的好奇心,费尽心血地装酷,那么结局只有造作。它最多也就是一个谍战电视剧,还是一个比原著降了不止一个档次的谍战剧。
如果不幸而言中,我会悲伤。但那又有什么关系?还有向死而生的《我的团》,而且兰编正年轻,康导正年壮,一代又一代,总会成长……
其实,这个故事应该只叫“零号”,而把“特工”两个字去掉。
PS:若有HC和言过其实,海涵啊海涵
如有朋友认为这书完全不符历史真实,充满虚构造作漏洞及其他,那么,请轻点砸我
再PS:其实,我已经知道零号这个电视剧已经拍得不值得期待了

[ 此贴被越歌在2007-09-11 10:3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