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看了十几集了,觉得不错。今天碰巧又看到编剧的阐述,对他的创作理念满认同的,贴过来给大家看看。
http://www12.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3685024&Key=795997401&strItem=filmtv&idArticle=192876&flag=1作者:孔子门外走狗 提交日期:2007-4-4 22:33:00
《恰同学少年》收视夺冠了,收到这个消息,我都不敢相信。
说不敢相信,真不是假话,因为剧本出自我笔下,我知道它太过严肃,一没有三角恋婚外情的香艳,二没有明星大牌的吸引眼球,通篇至尾,除了教书育人,便是读书成才,板起面孔一堆“理想、志向”的大道理,哪怕一样能跟“娱乐性”挂上钩的内容也找不出,谁敢期望它的收视率?
四年前我写这部剧的时候,也有许多熟人朋友曾问起我在写什么,一听“毛泽东在一师范上学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是同样地摇头:“这能有什么意思?”
不光我,不光听说的朋友们,连制片方掏出上千万钞票投拍此剧时,提出的目标也只是“只求叫好,不求叫座”。这“叫好”,指的是影视专业人士对本剧思想文化、艺术含量的承认,在剧本与成片审看过程中,这个预定任务算是达到了;至于“不求叫座”,我以为,那不过是制作方明知该剧的收视率一定不佳后的自我安慰了。
而低价买下首播权的央视,显然也不看好这部剧的收视,比方《贞观长歌》之类的“大片”,在央视的宣传可谓旷日持久,扑天盖地,而《恰》剧开播前后,却无声无息,连最低限度的节目预告都减了半,腾出宣传时间给了《贞观长歌》的下部——本来嘛,央视又何必为一部必然反应平淡、收视失败的电视剧浪费宝贵的资源呢?
于是,《恰》剧于无声无息中开了播,开播之日,据说还创出了央视黄金段近期的收视纪录——可惜是最低纪录,不到1个点。
便在这惨淡开场里,不知不觉地,口口相传中,看这片子的人居然与日俱增起来,收视率也每天在增长——不是波浪似的,真的是每天都高过前一天,一路上涨不回头。
头一周开播才三天,北京地区收视已经涨到近6个点。
第二周,收视率夺全国上星台之冠。
第三周播了两天,全片结束,正式统计虽没出来,摸底调查却显示,昨晚的大结局,可能创下了央视近年来电视剧的单日收视纪录!
死狗缓了气,咸鱼翻了身,情况顿时改了观:
中国视协要为此召开专题研讨会了。
央视也考虑要重播了。
甚至《新闻联播》,今晚也给面子专门报道这部剧了——这在如今,算是一部电视剧难以奢望的超级待遇。
……
迟是迟了一些,开播前就宣传当然更好,不过也算亡羊补牢吧。
作为编剧,自《恰》剧开播起,我便躲在家里没敢露头,除了在天涯做过一个网上访谈(那是因为我本是天涯剧本版的网友,版主的面子总要给),对其他媒体的采访,几乎是一概地做了缩头乌龟。就连那次网上访谈,也是一顿调侃,供大家开开心,不敢真的装模作样谈什么作品。
之所以选择沉默,一则是心虚,担心这部剧的收视率太差,免得出来丢人现眼;二则也因为影视界如今炒作之风太甚,我不希望人家把我也看成了“炒爷”,以为我为了自己作品的收视率,故意要出来炒作一番;三则观众看电视剧,本来只关心演员明星们,而写字的编剧,生就该是坐冷板凳的命,何必跳出来把自己当猴耍?
然而我却没想到,这部作品会在媒体、网络上产生这么大的反响,听制作单位告诉我,到上周止,见诸媒体的报道已经数以千计,网上的博客、讨论、争论发言更是扑天盖地。叫好也好,口诛笔伐也罢,其中竟有相当多的矛头,指向的是剧本和我这个编剧。
别处的报道、讨论也罢了,关我屁事,但天涯上竟也有一大堆《恰》帖,我是天涯网友,以后也还想在天涯混下去,总不能视而不见。
到昨晚,《恰同学少年》终于播完,不存在通过炒作提高收视率了。
而《恰同学少年》也已经收视夺冠,所谓小人得志便猖狂,我连小人都算不上,不过孔子门外一条流浪狗,总可以出来吠两声了吧?
于是决定写帖,谈一谈《恰同学少年》,回应一下网友的问题和批评——
(未完待续)